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

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27W 次

篇一:《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一、概述

小學語文五年級學生

《月是故鄉明》來自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3課,本文是略讀課文,學習共需要1課時。

·引導學生先根據學習提示默讀課文,圍繞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抒發了哪些感受,進行批註,從中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鄉自古以來就是遊子們永恆不變的主題。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過回憶童年趣事和成長經歷來抒發對家鄉的思念、眷戀。讓學生學會不同的抒情方式,從而在以後的寫作中學會運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會認“徘、徊、渺”等15個生字,讀準1個多音字“燕”。

2.正確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積累本課的好詞好句。

4.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2.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3.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感悟作者對故鄉永恆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通過平時的觀察和了解,五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對課文的主要脈絡可以把做到一定的掌握。

2.通過之前的學習和掌握,學生已經對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從回憶童年趣事中,感受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對課文的開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通過之前的授課和了解,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表現欲強。適當安排小組合作和積極引導鼓勵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4.通過教育學的研究表明,五年級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思想的感受體會還不夠深,需要結合關鍵句子去了解,讓其感悟到課文的情感,懂得借物或事來表達思想的方式。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整體感悟法:從一輪明月圖片導入課文,再介紹作者季羨林先生,然後引入全文,在學生了解作者和閱讀全文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和寫作順序。

2.研讀與賞析: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從而明白作者借回憶童年趣事和成長經歷來表達他的思鄉之情,並領會作者的真實情感。

3.體會與反思: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繫課文,去體會文章的主旨,學會思考,樹立自己的正確價值觀。

4.課外延伸:適當的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去學習,把握,更積極地去積累關於描寫“月”的古詩詞,體會思鄉之情。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感悟作者對故鄉永恆的思念與牽掛。

難點: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多媒體電教室。

2.學生課外收集,整理,積累一些關於明月的詩句,爲教學做準備。

3.查閱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明月圖片,你從圖片中想到了什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2.板書課題,生書空課題。

(二)、瞭解作者

季羨林,(1911年—2009年),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等。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

(三)、學習字詞

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詞,指名認讀。

徘徊 碧波萬頃 旖旎 無邊無垠 “篝”強調寫法

多音字“燕”詳細講解

(四)、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說一說哪句話是對“月是故鄉明”的闡釋?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

本段有什麼作用?

開篇點題,點明主旨:愛故鄉,開頭簡潔、自然。

2.速讀課文,說一說,除了故鄉的月亮外,作者還寫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別用什麼詞語形容那些地方的月亮?

3.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童年往事和經歷,抒發了哪些感受。

引導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指名交流)

課件出示

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

(1)指名朗讀,交流:你有什麼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又是怎樣的?

(2)師生合作朗讀。教師讀描寫外國月亮的語段,學生讀“我”的內心感受。

(3)品讀描寫北京燕園月亮的部分。

教師引導:北京燕園的月亮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

我現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引導交流: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作者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

師生合作朗讀。

4.師總結:別處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家鄉的月亮。

(1)用…… “比不上”……,仿寫對比關係的句子。

(2)比較“我永遠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體會倒裝句的表達效果。

5.體會思鄉之情。

設置情境,反覆朗讀: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故鄉的月亮啊!

(五)、積累其它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六)、拓展閱讀

閱讀《主題叢書》第22頁《月亮故鄉好》,說說作者寫了在月下發生了哪些事?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月是故鄉明

故鄉的月亮 喜愛

對比

他鄉的月亮 思念

篇二: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誦讀詩詞,體會詩詞表達的思鄉之情。

2.瞭解詩人藉助物象表情達意的方法。

3.感受中國獨特的思鄉文化,激發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誦讀詩詞,體會詩詞表達的思鄉之情,感受中國獨特的思鄉文化。

教學難點

瞭解詩人藉助物象表情達意的方法。

教具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有一句詩,大家耳熟能詳,“露從今夜白”——(生接“月是故鄉明”)。是啊!遠離故鄉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並將這種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鄉的詩詞中。

2.(課件出示思鄉的詩詞)請大家來讀一讀下面這些思鄉的詩詞,感受一下作者的思鄉之情。

學習建議: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順讀懂詩歌。

2.文中游子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是通過什麼事物表達出來的?

3.你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體會到遊子的思鄉之情的?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1.先讓我們跟隨王安石的腳步來到長江岸邊。(課件)默默地讀這首《泊船瓜洲》,想想看是什麼引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2.你從哪裏讀出來的?還有什麼引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3.五十五歲的王安石正站在瓜州江邊。皓月當空,春風拂面,面對遙遠的家鄉,面對迷茫的仕途,此時春風、明月就成爲王安石鄉愁的寄託。讓我們,再來回味着讀一讀這首《泊船瓜洲》。

4.引出其他詩詞中關於“春風”“明月”的描寫。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5.師小結:春風暖人心,千里共明月。古往今來,春風、明月這些美好的事物承載了多少詩人思鄉的感情啊!它們就像是思鄉的符號,讓人看到,就想到了自己的家鄉!

(二)秋思

1.我們離開春意昂然的長江邊,一路向西,來到了洛陽城。春風、明月勾起了王安石無限的鄉愁,那又是什麼勾起了詩人張籍的思鄉之情呢?(家書)

2.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啊?

在古代,山遙路遠,離別容易相聚難!浪跡天涯的遊子就只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家書中。一封家書寄託了多少相思和牽掛啊!

引出其他詩詞中關於“家書”的描寫:這樣沉甸甸的家書,在古詩中隨處可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4.師小結:一封家書,萬金不換;一封家書,往來千萬裏;一封家書拆了又封、封了又拆;一封家書,寄託着詩人無限的思念!

(三)長相思

1.拂過臉龐的春風、遙掛天際的月亮,引起了王安石的思鄉之情。那一陣蕭瑟的秋風、那一封沉甸甸的家書勾起了張籍的思鄉情懷。納蘭性德寫的《長相思》(課件),眼前又是什麼景,心中又是什麼情呢?學生讀《長相思》。

2.你們讀出,納蘭眼前是什麼景物了嗎 ?請找出詞中描寫的景物。(山、水、風、雪、千帳燈)

(1)引導學生想象詞中畫面。

(2)體會蘊含於蒼涼之景中的思鄉之情。

3.眼前的這些景,又引起了他心中怎樣的情呢?

4.引出其他詩詞中關於“邊塞之景”的描寫。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

5.師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愈是蒼涼,愈是想家。

三、總結方法

1.讀通讀懂詩歌。

2.想想作者的思鄉情是通過什麼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的。

3.品一些好的詞句和寫法。

四、闖關練習

1.第一關:詩詞對對碰

出示詩句的一部分,對出題目,作者,缺少的部分。

1、洛陽城裏見秋風, 。

題目: 詩人:

風一更,雪一更, 。

題目:詩人:

3.江上秋風動客情。

題目:詩人:

能不憶江南?

題目: 詩人: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即判斷對錯。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3、“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是詩人葉紹翁在燈下與小朋友一起捉蟋蟀。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詩句中沒有錯別字。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讓學生學會運用詩句。

1、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着皎潔的月光不禁吟

起了詩句:“。”

2、離家多年的遊子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了老母親爲自己縫衣送行的情景,思鄉之情是多麼的濃郁啊!這使我們常常會想起詩“ 。”

3、“鍾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牆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詩,“。”它的題目是 《》 。詩的最後兩句“ ?”。

4、《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聖”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於是詩篇就有了:“ 。”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後代詩論家贊其爲杜甫“ ”。

5、在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中,爲了解除在伊作戰士兵的思鄉之苦,美國在軍營中配備了先進的通訊設施,士兵可與親人互通訊息。一位美軍家屬在受到採訪時說,沒有什麼能比收到來自前線作戰親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貴的了。由此你能聯想到哪句詩?“。”

6、《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於 “ ”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

”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 “ ”勾起的,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物是不同的。

篇三: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1.認識“渺、篝”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4.再蒐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都見過月亮,看到彎彎的月亮,我們總會脫口而出: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那麼,又大又圓的月亮,又讓我們想到了什麼呢?(圓盤、月餅、中秋)哦——中秋節,在這個傳統佳節,我們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餅,欣賞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賞月,僅僅是在看月嗎?(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故鄉及親人。)所以,詩中說得好啊——月是(故鄉明)。(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今併入臨清)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在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季羨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個小鄉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季羨林一起回味那故鄉的明月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生字)學生練讀,師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園)yàn(燕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可分爲幾部分?

2.提出問題: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課文第1自然段的描寫有什麼作用?(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愛(故鄉的月亮)。

(2)作者爲什麼說“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爲太單調了。)所以,古詩文中,月亮常用什麼東西當陪襯?(山、水)想到這裏,作者便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鄉在哪?(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因爲平原地區沒有山,所以他從小沒有見過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麼樣子的?(圓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時候望月,從不與山聯繫起來,就連詩中說的情景,他也無法想象。(補充蘇軾《前赤壁賦》資料)

(4)作者沒有見過山,那有沒有見過水?(有,他故鄉的小村子裏到處都是水。)那麼他和水之間有什麼趣事呢?(夏天黃昏後,他就去坑邊場院裏數星星,在古柳下搖知了。)還有沒有別的趣事?(更晚的時候,去坑邊看水裏的月亮,晚上做夢還夢見兩個月亮疊在一起。)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愛月亮,而且,他總能圍繞着月亮,找到許多樂趣。

四、精讀課文,情感昇華。

1.朗讀課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往事: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夢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鄉,幾個大葦坑佔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坑邊的月景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他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通過對故鄉往事的回憶,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

(2)經歷:①作者離鄉背井,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美妙絕倫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潤園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賞月的勝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無論是在萊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還是在高山上,都看到過美妙絕倫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潤園這樣的賞月勝地見到的奇景,都無法撼動故鄉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見作者對故鄉月亮的懷念,對故鄉的懷念。

2.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作者多大年紀?(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這時,他早已不在故鄉,而是住在朗潤園,這裏的環境怎麼樣?(此地有茂林修竹……賞月勝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懷念的是故鄉葦坑裏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3.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這段話只有短短二十多個字,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麼情感嗎?(作者渴望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和通過月亮寄託的思念之情。)

五、佈置作業。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僅起到輔助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真正意義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故文章一些詩句來源不能一一點出,只能留給學生課後探究學習。

篇四:《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課時:一課時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瞭解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2.教材分析

《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後仍懷念自己的家鄉,以月作爲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作者巧妙設題,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月是故鄉明”作爲文章的題目,統領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增強文章的文化內涵。由於杜甫這句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被廣爲傳誦。用它來做題目,更能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3.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年的學習和閱讀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經驗,有着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對於作者來說,對家鄉的景和事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每個人心中對家鄉的景、對童年的事也充滿了一定的感情。課文裏面的各種趣事,很多學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親身經歷過,課文敘述及表達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進而在文章中獲得感知,發展想象力,鍛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對於課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較陌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對於課文中提到的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潤園、燕園勝地、荷塘月色等可能瞭解很少。對於這些比較陌生、瞭解很少的地方,教師適當補充有關資料,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學會文中的“徘、徊”等16個會認字,讀準多音字“燕”等;會讀“煙波浩渺、篝火、萌動、澄澈、風光旖旎”等詞語。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一:認讀生字詞,交流容易出錯的讀音及字形,練習生字。

評價任務二: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能用自己說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出示課件1]

靜夜思

唐代: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學生欣賞新學堂歌,互相交流讀詩的感受。

3.教師評議並小結:自古以來,月亮是個永恆的話題,千百年來一直成爲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對象,在描寫月亮的詩文中傾注了作者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作者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經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感受文中蘊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書課題:月是故鄉明)學生齊讀課題。

4.(1)你對“月是故鄉明”這一題目有哪些瞭解?

①“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全詩爲:“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

②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表現了作者對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的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爲傳誦。

(2)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麼?(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引導並評議、小結。)

①想到季羨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鄉明》的主旨應該是“思念家鄉”。

②想到了與月亮相關的其他詩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簡介作者,瞭解背景。

1.簡介作者。

[出示課件3]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世界著名語言學大師。

《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潤園,通過對故鄉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的描寫,抒發自己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細細體味吧。

三、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1)認讀生字。

①課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詞語。[出示課件6]

徘徊 煙波浩渺 篝火 萌動 澄澈 風光旖旎 瑞士 萊蒙湖

無邊無垠 碧波萬頃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園聖地 點綴

②指名多個學生讀,指名學生領讀,齊讀。

③指名學生分自然段合作讀課文,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

(2)學習多音字“燕”

①yàn 鳥類的一科,候鳥,常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蟲,對農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南部。

舉例:

a。我現在已經年近老耋,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3)理解詞語:學生自由發言,全班交流對文中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出示課件7]

四、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默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月是故鄉明的?是按照什麼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

二、細讀品味,體會文意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1)這段話和課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在全文起什麼作用?(這一自然段是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的簡單解釋。開篇點題,總結全文,引起下文,爲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課件出示:[出示課件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1)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勝數。(過渡,由月到山、水,從而引出了下文中故鄉的水。)

②“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山高月小”分別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所作的散文前、後《赤壁賦》。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譽爲“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風景秀麗、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觀享譽中外。

④這部分課文在文章結構上起什麼作用?(由月亮總有陪襯,引出下文作者對故鄉葦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懷念。)

⑤指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2.課件出示:[出示課件9]

至於水,我故鄉的小村子裏卻到處都是。……天天盼望着黃昏早早來臨。

(1)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①作者回憶了幼年時在故鄉的哪些趣事?(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點起篝火搖樹捉知了。)

②作者說“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麼?這句話有什麼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點起篝火搖樹捉知了。它更突顯“我”對童年和家鄉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爲什麼寫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點起篝火搖樹捉知了這些童年趣事呢?(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着月亮來寫的,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關,更能表達出對作者故鄉的思念。)

3.課件出示:到了更晚的時候,……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1)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①在這部分課文中作者又回憶了幼年時在故鄉的哪些趣事?請作簡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纔回家睡覺,夢中見兩個月亮疊加在一起。)

②作者說“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由現實到夢境,作者這樣寫想表達什麼?(表達自己兒時對家鄉的熱愛;表達此時對家鄉的眷念。)

③這些童年趣事都與什麼有關,表達出了怎樣的情感呢?(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着月亮來寫的,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關,更能表達出對作者故鄉的思念。)

③指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課件出示:[出示課件17]

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1)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2.課件出示: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1)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2)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①“朗潤園”和“燕園”是什麼地方?(a。朗潤園今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b。燕園位於北京的海淀,名字來源於燕京大學。)

②作者描述“朗潤園”和“燕園”這些賞月勝地在文中起什麼作用?(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的小月亮對比,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③從“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麼?(隨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鄉之情更加強烈。)

④從“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麼?(這也是對比,又是襯托,在作者看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與故鄉的“小月亮”相媲美。)

⑤“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月色的喜愛,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⑥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達出作者對故鄉月色的喜愛,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四)學習課文第四部分。

1.課件出示:[出示課件27]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故鄉的月亮啊!

2.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發言。

3.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1)作者爲什麼說“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故鄉的月亮啊”?(因爲故鄉的月亮總是能勾起“我”對童年趣事的回憶,使“我”總是能夠想起故鄉,也更讓“我”眷戀祖國。)

(2)課文的結尾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最後一自然段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後,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几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書:呼應前文,情感迸發。)

(3)指導朗讀,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五、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課堂總結: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爲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2.佈置作業:

(1)抄寫文中體現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各種資源,收集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詩文或圖片,和同學們分享。

篇五:《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注重文本解讀,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理解作者對故鄉深切眷戀的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掌握本文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以及品味語言的妙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品味、理解作者對故鄉深切眷戀的感情。

[難點]掌握本文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品味本文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人生出發地,也是一個人的精神歸宿,每一個人對故鄉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情感,特別是對漂泊的旅人來說,故鄉更是他們永遠的牽掛。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麼他是怎樣表達故鄉情結的呢?讀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會獲得一些感動的。然後讓同學們齊讀課題。(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走進作者,並且瞭解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老舍,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代表作有《駱駝祥子》《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爲語言大師。

寫作背景:《想北平》寫於1936年,他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爲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想念家鄉,寫下這篇抒發自己情感的散文。)

2.再讀課文,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每層的含義?

(1-3段表達對北平的熱愛和思念;4-7段比較北平與其他歷史都城,突出北平的特點以及對北平的思念;第8自然段直接抒發想念北平的情緒。)

(三)深入研讀

1.有感情朗讀文章第一層的內容,說說文中哪些語言體現了作者對北平的愛?作者這樣寫有什麼特別之處?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我所愛的北平不是……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

“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特別之處:作者沒有用熱烈的文字,只是一再重複這個愛“想說而說不出”,但我們分明感受到他的愛。在這裏,作者將愛北平與愛母親做了類比,同樣是真愛,同樣說不出口,正是因爲愛的深沉而熾熱。)

2.分別概括“我的北平”的總體特徵。想想作者究竟愛北平的什麼呢?

(總體特徵:環境——動中有靜;佈局——勻調自然;物產——接近自然。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這是多麼平淡自在的生活啊!

“美國包着紙的橘子遇到北平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這是多麼具有平民氣質的情調啊!

而這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園,正是因爲這裏有作者所向往的平淡自在、平凡樸實,所以纔會讓他愛的如此深沉。)

3.如此深沉的愛該如何去表達呢?從藝術手法和語言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看藝術手法:

(1)選材

北平有故宮、天壇等那麼多的名勝古蹟,作者不寫,卻只寫了一些平凡的點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可見作者有一顆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靜,有濃厚的平民意識。而他選取平凡細小事物,一方面反映他與北平的親密,對北平感情的深厚,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樸實的語言展現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

(2)對比

文章中巴黎與北平相比較則更好的表達了作者對北平的愛。

比如文中的句子,“巴黎的佈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人爲之中顯出自然,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

“美國包着紙的橘子遇到北平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接着分析語言:

①“面向着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這幾句話,描繪了環境氛圍,自然景物,又寫了樂在其中的人,景語、情語融爲一體,富有生活氣息,具有詩情畫意,言淺而旨遠,同時表現了北平生活的安然閒適,令人回味無窮。

②“雨後,韭菜葉上還往往帶着雨時濺起的泥點。”講到蔬菜水果,老舍突出其新鮮可愛,甚至關注到韭菜葉上的泥點,很有生活情趣。如果不是極熱愛生活,極熱愛北平的作家,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

4.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情感。

(明白如話,不加任何藻飾,因爲此時任何修飾都是多餘和無力的,只有落淚和深情的呼喚纔是最真實的。)

(四)鞏固提高

思考能不能將題目中的“想”改爲“寫”呢?

(不可以。“想”帶着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而“寫”可能只是客觀地描寫,最多隻是驚歎,讚美。“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對北平的愛與讀者分享,強調對故鄉的思念。)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用到的寫作手法和語言特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有故鄉的花草、樹木,人物、事件,而故鄉的花草、樹木甚至一處牆角,一塊磚瓦,都留存着我們的印記,留存着我們的激情、我們的歡笑、我們的悵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寫家鄉北平,請同學們以“想家”或“想家鄉”爲話題暢談你們家或家鄉的那些讓你牽掛的人、景、物。

篇六:《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1)基於識字與寫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速度。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2)基於閱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3)基於口語交際:與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對方。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2.學情分析

(1)基於識字寫字:學生已經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寫字和習作過程中要繼續引導學生做到寫字時行款整齊、美觀,有一定速度。

(2)基於閱讀:學生能夠正確朗讀課文,已經學會默讀,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但要讀得流利、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感受歷史名著敘述故事的特點,以及刻畫人物的方法,還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去感悟。

(3)基於口語交際:學生樂於表達、願意交流,但要做到條理清晰,語氣、語調適當還有難度,還需要提高能力。

3.教材分析

本課是季羨林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爲主線,回憶了在故鄉的童年生活,抒發了離鄉後的思念之情。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徘、徊”等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能說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經歷,並能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懷念之情。

評價任務

任務一:通過自主學習認識生字,掃除生字詞障礙。

任務二:通過個別讀、小組讀、自讀、老師範讀,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任務三:通過小組合作研究學習找出相關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創境導入 活動一根據古詩學習導入新課 學生觀察並回答回答。(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知道課題朗讀認真

環節二自主學習 活動一1、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2、默讀課文,掃除正字詞障礙。學生根據提示,認識本課生字詞找出課後生字並注音。(完成目標一) 學生能認識本課生字。(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師生共學 速讀課文,熟讀。學生通過個別讀、小組讀、自讀、師範讀(完成目標二)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評價目標二)

環節四團隊合作 活動一1、找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經歷 派小組代表彙報(完成目標三) 找出課文中相關內容,體會其情感。(評價目標三)

環節五達標檢測 師總結 注重課堂效率

環節六總結提升 生聽 梳理本節內容形成知識網絡。

板書設計:

月是故鄉明

他鄉的大月亮——(襯托)故鄉的小月亮——喜愛 思念

教學反思: 《月是故鄉明》是本單元第二篇重要文章,學生除了掌握字詞之外,對本文所表達的“故鄉的小月亮”那種情有獨鍾的感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需要加入背景介紹。

篇七:《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恆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能力目標: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能夠以點帶面,自學本單元其它幾篇文章。

3.情感目標:本單元學習的專題是“人與月”。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覆研習,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

學會從大處着眼,小處落筆的閱讀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三、教學難點

1.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鑑賞,體會文本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

2.在本專題的文章中,家、故鄉等概念有時是具體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時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託之所,有着很複雜的人文指涉,研讀時要仔細體會。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5914.html

  • 標籤: 教學 精選 故鄉 小學作文教學設計方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