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從軍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

從軍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38W 次

篇一:《從軍行》教學設計

從軍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3.能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遠征將士的愛國之心。破敵之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談疫情,播放視頻,感受時代英雄。

2.回顧古詩學法。

3.解詩題,知作者。[設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導入新課是爲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總體感知邊塞詩的風格除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爲了讓學生真正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二、品詩句,明詩意

1.初讀,讀準字音

2.再讀,整體感知

3.研讀,讀懂詩意

三、想意境,悟詩情

1.“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你從這兩句中又讀出了什麼?爲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黃沙“百戰”“ 穿”等重點詞語去體會環境的艱苦,邊地的荒涼,戰爭的殘酷,時間的漫長。抓住“終不還”去體會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決心。

(2)。教師用語言去渲染情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用自己的朗讀去表達。

3.情境感悟,背誦古詩。藉助視頻,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誦讀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與詩境融爲一體,並自然而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背誦並默寫《從軍行》。

2.蒐集積累王昌齡的其餘六首邊塞詩。

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把對古詩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爲學生展示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僅是在豐富學生的積累,也是希望學生在大量的蒐集與閱讀中對邊塞詩有更多的瞭解,對詩中蘊含的愛國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篇二:《從軍行》教學設計

一、導語:同學們,我們中國的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和瑰寶,從詩歌的題材

內容上古詩可以分爲送別詩、邊塞詩、懷古詩、山水詩、田園詩、遊子思鄉詩、閨怨詩等等。社會風貌,田園山水,邊塞生活,傷情別離,朝堂政治都可以成爲詩歌描寫的對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從軍行》。

二、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初讀感知 理解詩題 藉助註釋 感知詩意

品讀古詩 想象詩境 誦讀古詩 感悟詩情

三、理解詩題

1、從軍行是古樂府詩題,標題中有“行、吟、歌”等字都屬於樂府詩。從軍行是樂府曲名,多描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2、瞭解邊塞詩: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爲題材的詩歌。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爲“邊塞詩人”,形成了“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王國中絢爛的花朵。

3、作者:王昌齡 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其七絕與李白齊名,被世人譽爲“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有《王昌齡集》傳世。

4、寫作背景:王昌齡生活在盛唐時期,此時的唐朝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開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爲。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爲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從軍行》就是王昌齡寫的七首邊塞詩中的第四首。

四、初讀感知

五、藉助註釋,感知詩意。

1、讀前兩句詩,圈畫出詩中的景物,藉助註釋和插圖,讀懂詩句意思。

邊塞一帶陰雲密佈,烽煙滾滾,皚皚雪山都顯得黯淡無光,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對。

2、讀後兩句詩,讀懂詩句意思。

將士們在塞外身經百戰,飛揚的黃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鎧甲,但只要邊患仍在,就絕不返鄉。

六、品讀古詩,想象意境

1、讀前兩句詩句,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嗎?

西北邊塞蒼涼、遼闊、雄渾、孤寂、蕭索、冷清的景象。

戍邊將士戰鬥、生活的典型環境。

2、從“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環境惡劣、將士們戍邊時間漫長、戰事頻繁、敵軍強悍、戰鬥艱苦等等。

3、“不破樓蘭終不還”是以誰的口吻說的?從中你體會到將士們什麼樣的情感?

以將士們的口吻說的。體會到將士們不畏艱難,戍守邊疆的豪情壯志,這也是詩人愛國之情的體現。

七、誦讀古詩,感悟詩情。

前三句要讀的壓抑沉重,最後一句要讀出戍邊將士們的壯志豪情!

八、主題概括:

《從軍行》這首詩通過描寫邊疆________的場景,襯托出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和戍邊戰士的 的豪情壯志。

九、聽歌曲感受詩歌情感。

十、課外延伸:從軍行 其五 [唐]王昌齡

大 漠 風 塵 日 色昏,紅 旗 半 卷 出 轅 門。

前 軍 夜 戰 洮 河 北,已 報 生 擒 吐 谷 渾。

從軍行 其六[唐]王昌齡

胡 瓶 落 膊 紫 薄 汗,碎 葉 城 西 秋 月 團。

明 敕 星 馳 封 寶 劍,辭 君 一 夜 取 樓 蘭。

篇三:《從軍行》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從軍行》

教學模式:誦讀詩句→疏通詩意→想象畫面→感受情感→體會表達→背誦詩句→抒情解意

教材分析:《從軍行》通過對陰雲密佈、黃沙漫天的悲壯環境氣氛的渲染,着墨描寫出了戍邊將士艱苦無奈的戰鬥生活及豪邁悲壯的胸懷氣概。詩人準確把握戍邊將士悅動的心律,又賦之以恰當的色彩和光線,使詩歌藝術畫面的氣象恢宏開闊,情調悲涼壯美,意境深邃高遠,鮮明地體現出生活在盛唐時代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注意停頓節奏,讀出古詩的音韻美,並說出古詩大意,結合詩意,想象畫面。

2.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背誦古詩。

3.賞析古詩在表達上的特點。

一、導入

播放中華經典資源庫中由青海民族大學客座教授劉建平朗誦的從軍行視頻。

二、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學生自己模仿視頻讀,劃分節奏;男女生對讀;全班齊讀。

2.結合註釋及自己查閱的資料,嘗試說出古詩大意。

3.師生共同疏通詩意。

4.根據詩意及自己的理解,想象畫面。

(二)深入精讀,體會情感

1.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詩意

預設:生:“暗”字寫出了生活環境之荒涼

“遙”字寫出了將士思鄉之情切

“黃沙”寫出了戰鬥環境之艱苦

“百”字寫出了邊境戰事之頻繁

“穿”字寫出了戰鬥之激烈、敵軍之強悍

“破、終”抒發了將士信念之堅定

2.小組探討交流:“樓蘭”一詞的解釋及其象徵意義。

3.師總結概括。

4.讀中悟情

生:逐句體會古詩情感,說出朗讀的語氣

師:補充概括

生(全班):在理解詩意、體會情感、想象畫面的基礎上齊讀古詩,齊背古詩(播放背景音樂)。

(三)賞析寫法

1.前兩句環境描寫,寫出了邊地之荒涼、戰士之思鄉,勾勒出了一幅雄渾遼闊的畫面,後兩句直接抒情,戍邊將士深知環境艱苦,戰事頻繁,敵軍強悍,時間漫長,依然發出了擲地有聲,堅定不移的豪情壯志,是一種誓言。

2.小練筆

在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動筆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

字數:837

篇四:《從軍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同學們都很喜歡古詩,現在老師給同學們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把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朗誦給大家聽。

2.學生自願舉手朗誦古詩。

3.教師評議,相機出示古詩。[出示課件2]田園詩:《鄉村四月》《望廬山瀑布》《村夜》

4.教師小結:我們剛剛交流的古詩多以自然風光、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爲題材,這種詩被稱爲田園詩。

5.談話過渡:誰能給大家朗誦一首與田園詩風格不同的古詩。

6.學生自願舉手朗誦古詩。

7.教師評議,相機出示古詩。[出示課件3]邊塞詩:《出塞》《涼州詞》《塞下曲》

8.引導交流: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些詩都是反映什麼的?(戰爭)在唐詩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反映邊疆地區自然風光和邊地軍民生活的,這些詩我們稱之爲邊塞詩。

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爲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唐朝與周邊外族政權先後發生過許多戰爭,一些詩人或從軍邊塞,或去邊塞旅行,於是將所見所感訴諸筆端,於是就有了許多邊塞詩。

9.談話揭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軍行》,就是一首邊塞詩。(板書:從軍行)

10.出示《從軍行》。[出示課件4]

11.引導瞭解從軍行:[出示課件5]

“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1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6]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人譽爲“七絕聖手”。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古詩,讀準生字,指導書寫。[出示課件8]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

(3)指導書寫會寫字。[出示課件9]

2.理解詞語:結合註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玉門關 樓蘭

三、藉助註釋,理解詩意[出示課件10]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藉助註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詩意。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談話過渡:同學們,要想學好古詩,首先要熟讀古詩,然後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這樣才能讓古詩深深地印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先來朗讀和理解古詩的前兩句。

(二)學習詩句。

1.學習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

(1)讀一讀:

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說一說如果讓你來讀,你覺得該怎麼讀?(指多個學生讀。)

(2)說一說:

①小組交流:讀了“青海長雲暗雪山”這句詩,在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你從“暗”這個字中讀出了什麼?[出示課件12]

②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相機小結。暗,荒涼,陰沉。(板書: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課件12]雪山景象。

①學生欣賞雪山景觀。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看到的景象,說說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據課件,想象場景,再次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5)全班再次齊讀——青海長雲暗雪山。

2.學習詩句:孤城遙望玉門關

(1)談話過渡: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詩人將目光移到遠處,看到的又一種景象:“孤城遙望玉門關”。[出示課件13](出示圖片)

(2)“孤城”是什麼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遙望”是什麼意思?(遠遠地望去。)

(3)爲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 (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青海”地區,正是唐軍與敵人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敵人的勢力範圍。)

瞭解玉門關。[出示課件14]出示玉門關相關資料

請同學說一說:看了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麼荒涼、孤寂、冷清。)

(3)你覺得“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句中哪個字讓你感受最深?(孤)爲什麼?

引導總結:①“孤城遙望”讓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

②“孤城遙望”讓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這“孤城” 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將士們久住“孤城”,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思家懷鄉。(板書:孤城 玉門關)

(4)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5)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現出環境的荒涼、孤寂、冷清,表達出戍邊將士孤獨和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6)小結過渡[出示課件15]: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緒滿腹,相思滿懷。戍邊將士們又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呢?

3.學習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作者在這兩句詩裏概括交代了什麼?(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

(2)“百戰”是指一百次戰鬥嗎?(不是,是指戰鬥的次數多。)

(3)從“百戰”和“黃沙”你感受到什麼?(戰爭的慘烈。)

(4)從“百戰”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麼?(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板書:百戰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哪句詩寫出了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板書:不破 終不還)

(6)教師小結[出示課件16]:“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7)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塞外的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來。)

(6)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將士的征戍之苦,體會將士的報國之志。

(1)課件播放古代戰爭的視頻片段。

(2)結合詩句和剛纔的視頻,你能體會到戍邊將士們怎樣的情感?[出示課件18]

詩歌通過描寫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瀚海“孤城”中擔任戍守任務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決勝的頑強鬥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教師小結[出示課件19]:

這首詩前兩句情景交融,後兩句直抒胸臆,將邊關的風貌,和將士們的愛國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五、拓展交流。

(1)徵人思親人:

①如果他是已經結婚的戰士,他有什麼心裏話要對妻子傾訴?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將如何對母親說?如果他已經有了孩子,他又會對孩子怎麼說?請你任選一種角色,說說戰士的心裏話。(學生自由發言。)

②親人們能聽到他的訴說嗎?(不能。)他又能怎麼辦呢?(奮勇殺敵,保家衛國,平定戰爭,早日回家。)

(2)親人思徵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遠在家鄉的親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長年在外的戰士。此刻,他的妻子遙望着遠方,會怎樣思念着他?年邁的母親坐在昏黃的油燈下又怎樣惦記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牽着父親的手,又有什麼話想對爸爸說?請你任選一種或幾種角色說一說。

②學生自由發言。

六、課堂總結,作業佈置

1. 現在,我們擁有和平快樂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有人爲守護它。讓我們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謝守護我們的戰士們。

2.課外練筆:假如你是一名久戍邊關的戰士,你想說些什麼?如果此刻,你就是戍邊將士的小孩,你最想對爸爸說些什麼?任選一項寫下來。

4.蒐集並閱讀邊塞詩。

篇五:《從軍行》教案設計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禦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

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見《學海導航》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裏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雲瀰漫;濃厚的雲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着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這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爲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鬥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而知戰鬥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且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鬥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後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兩句寫景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答: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鑑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麼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麼不同?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爲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淒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採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爲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

篇六:《從軍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會認“渭、仞、嶽、薊”等6個生字,會寫“仞、嶽、摩”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策略

1.識字寫字

隨文認識“仞、嶽、薊”等6個生字。本文要求會正確書寫6個字,關鍵是“仞”和“遺”這兩個容易寫錯的字,應重點指導。

2.閱讀理解

課堂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藉助註釋或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

3.語言運用

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1課時

從軍行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從軍行》,背誦《從軍行》,默寫《從軍行》。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板塊一 談話導入,解讀題目

1.教師引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邊塞詩。板書並齊讀詩的題目。(板書:古詩三首)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屢立戰功。誰知道“從軍”是什麼意思?(參加軍隊)

2.每一個時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殺敵報國的動人事蹟。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第四首詩。板書並齊讀詩的題目。(板書:從軍行)

3.解讀題目。

教師引導:讀懂詩的題目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輕聲讀一讀題目,誰讀懂了?

預設:(1)書上註釋說,從軍行是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2)題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詩大多屬於樂府詩。

4.瞭解詩人。

瞭解詩人王昌齡的相關信息,有助於我們理解古詩的內容。(課件出示作者的資料)

5.鋪墊渲染。

(1)教師引導:我們讀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2)在王昌齡的筆下,邊塞風光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是爲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總體感知邊塞詩的風格,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板塊二 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請大家把《從軍行》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來。

(1)指名學生讀(教師相機點評指導),再指名學生讀。

(2)教師小結提問: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有哪些?(看註釋、看插圖、想象畫面)

(3)請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默讀這首古詩。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看註釋,讀完一句想想這句的意思。讀完一首,想想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邊讀邊與同桌討論。

2.析字詞,明詩意。

誰來說一說這首古詩字面上的意思。預設:

(1)“青海長雲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遙望玉門關”的意思是: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3)“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意思是: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是:他們心懷壯志,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3.教師小結: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邊塞的風景,後兩句抒發了將士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初讀古詩,運用看註釋、看插圖、想象畫面的方法,感知這首詩的大意。

板塊三 品讀古詩,想象詩境

1.教師小結過渡: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你們已經弄明白了,現在我們就一起體會詩的深層含義吧。

課件出示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自己輕聲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邊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長雲、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2)追問:什麼樣的雪山?請仔細觀察文中這首詩上面的插圖,這裏的雪山是指祁連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終年積雪。祁連山雪光閃耀,異常壯麗,如今怎麼就暗了下來呢?(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

(3)帶着你的理解來讀這兩句詩。(學生練讀—指名學生讀)

(4)人有時會因心情的不同而對周圍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國破家亡時看到盛開的繁花而流淚,聽到鳥的叫聲亦驚心。再讀讀這兩句詩,對“暗”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將士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帶着這種低落的心情再讀這句詩。

(5)在你積累的詩句中有寫到玉門關的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再讀這兩句詩,哪個字撞擊着你的心扉?(“暗”,體現了戍邊將士低落、孤獨的心情,以及對故土和家鄉親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一次。

2.教師小結過渡:邊塞環境是這樣的惡劣,思鄉之情是這樣的深切,可戍邊將士——

課件出示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齊讀,誰願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黃沙滿天的戰場上,戰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們表示不攻下樓蘭就不回來)

(2)教師引導:“穿”是指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屬製作的盔甲會被磨破,不可思議呀!邊塞將士身上的金甲怎麼會被磨破呢?(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麼呢?(忠心報國的壯志雄心)

(4)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將士報國的壯志卻不會減,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裏。刀光劍影裏橫刀立馬的身影流露着馬革裹屍的豪情。帶着這份豪情壯志來讀讀這兩句詩。

(5)豪壯的語言中,你感受到了將士們怎樣的心情?(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的決心,一顆熱愛祖國的心)

3.教師小結:詩的前兩句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借一個“暗”字描寫出將士們低落、孤獨的心情。後兩句直接抒情,用將士們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鄉的雄心壯志激勵着我們每個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古詩,想象詩境,初步體會古詩的情感,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

板塊四 誦讀古詩,感悟詩情

1.感悟詩情。

(1)“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鏗鏘有力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萬丈豪情,難道他們不思念家鄉的親人,不想回家嗎?(他們思念親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報國比這些更重要)

(2)家鄉的親人也無時無刻不牽掛着他們啊!會有誰在牽掛着他們呢?

預設:

①也許兩鬢斑白的雙親拄着柺杖一次次在村頭翹首以盼。

②也許一對年幼的兒女在一聲聲地呼喚父親回家。

③也許留守家園的妻子因思念而過早地讓黑髮染霜。

(3)請你們代替邊關的將士們給家鄉的親人寫一封信,告訴他們你爲什麼“終不還”。學生練筆、交流。(結合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板書:忠心報國)

(4)有感情地朗讀《從軍行》。背誦《從軍行》。默寫《從軍行》。

2.總結全詩。

(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即使戰爭如此殘酷,可守邊的將士們卻——(學生接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邊塞的惡劣環境,感受到了戍邊將士的悽苦、孤獨與悲涼,更感受到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壯志豪情,這孤獨、悲涼、充滿壯志豪情的畫卷就是唐朝的邊塞詩。

(3)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共七首,七首詩呈現出七幅不同的畫面,我們今天學的是第四首,還有另外六首,大家課後選自己喜歡的讀一讀。感興趣的同學回家之後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詩人的邊塞詩並讀一讀,感受盛唐邊塞詩的豪放之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感悟詩情。讓學生把自己置身於古詩的意境當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篇七:《從軍行》教學實錄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知道詩人表達的保家衛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評價任務:

1.通過自讀、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想象畫面,藉助關鍵詞和圖片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通過藉助註釋讀古詩,抓關鍵詞想象畫面,交流畫面,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藉助圖片和資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環節一:朗讀古詩

導入:以往我們學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和學生對詩)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過渡語:王昌齡在他的筆下,又爲我們展示了怎樣的邊塞風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的第一首從軍行。和我一起寫課題,齊讀課題。

[活動一:理解詩題,瞭解邊塞]

師:讀懂詩題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古詩,自己輕聲讀題目,結合註釋1,說一說古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的,從軍行是漢朝樂府詩的一個題目,唐朝許多詩人直接沿用它表現邊塞的戰爭和生活。

[活動二:讀通古詩,感受韻律]

師: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至少讀3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誰想來讀?讀得準確、字字響亮。誰還想讀?通順流利、節奏感強。來,一起聽範讀!像這樣再來讀一讀,有點味道了。

師:左邊四列同學一起來讀一遍,抑揚頓挫,非常好。右邊的同學也來試一試,大家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聲音的延長。

師:男女生合作讀,男生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女生接讀後三個字。仔細品讀每句詩最後一個字,你有什麼發現?

生:“山、關、還”都壓an韻。

師:押韻使古詩有音韻美,讀起來也朗朗上口。

師: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後順序調換一下,女生讀前四個字,男生接讀後三個字。

師:大家讀出感覺來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句。你們越讀越有味道了。

環節二:想象畫面

[活動一:抓關鍵字詞,想象畫面]

師:讀着讀着,你眼前應該有畫面了,默讀前兩句,把你眼前看到的景物挨個圈起來。

生:青海 長雲 雪山 孤城 玉門關

師:你看到了典型的邊塞風景。光這樣說,你的畫面感可能不強,看圖片,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畫面。

生:蕭瑟、荒涼、蒼涼。

師:請你看着畫面,想着畫面再讀這兩句。

師:同學們,這兩句詩中,哪些字眼也讓你感覺到了蒼涼、蕭瑟?

生:暗、孤、遙。

師:說說這幾個字帶給你的感覺。

生:“暗”字讓我感覺到烏雲密佈,連雪山都黯淡下來了。“孤”字描寫出了荒漠中,有一座孤城,非常荒涼,讓人感覺孤獨,思念家鄉。遙,形容距離遠。

師: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

過渡語:環境是這樣的惡劣,讀——青海長雲暗雪山;鄉情是這樣的深切,讀——孤城遙望玉門關。可戍邊將士們立下了這樣的誓言——

PPT出示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師:詩句中的“穿”在字典中有三種解釋,在這裏是什麼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生:我從前面的“黃沙百戰”推測出穿的意思是穿破、穿透。

師:你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字詞意思,很會學習。

師:同學們,金屬製作的盔甲都會穿破,多麼不可思議啊。結合圖片,展開想象,說一說邊塞將士是怎樣把金甲穿破的呢?

生:征戰時間太久了就穿破了。

生:黃沙把金甲磨破了。

生:戰爭太激烈了,被敵人刺破了。

師:穿破的是金甲,穿不破的,磨不滅的是什麼呢?

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之志不但沒有消磨,反而在大漠風沙的磨練中變得更加堅定。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讀—— ,爲了後輩不再遭受戰爭傷痛,他們發誓,讀—— 爲了祖國的威嚴,他們發誓—— 同學們,面對前段時間的疫情,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的信念,我們也可以說是——

[活動二:結合地圖,瞭解背景]

師:讀到這裏,我們在來看整首古詩,你有新的體會嗎?

師:一起看地圖,唐朝的疆域非常遼闊,上下分別是兩個外族突厥和吐蕃,青海、玉門關正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將士們在這裏同敵人殊死搏鬥。整首詩就像用一個航天器在拍攝畫面,先是一個宏大的鏡頭,展現了邊塞景物,鏡頭拉近,我們看到將士們身穿的鎧甲已被磨破、打穿。

師:這樣的空間變化,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邊塞的環境惡劣、將士生活的艱苦、戰鬥的艱辛。

師:是的,這種種感情都融進了蒼涼、遼闊的景象中,請你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詩的前兩句。

師:此刻,身經百戰的將士們心中又是怎樣想的呢?

生:他們心裏想着一定要同敵人戰鬥到底,不打敗敵人就不返回家鄉。

師:這正是將士們的豪壯誓言,請你再讀詩的後兩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生:將士們沙漠裏已經身經百戰,連鎧甲都磨穿了,但如果不徹底打垮敵人,決不返回。

師:你從中體會到了怎樣的感情?

生:將士們奮勇殺敵,堅定信念,保衛國家。

師:帶着你的感悟再讀這兩句。

師:儘管條件艱苦,戰爭兇險,但將士們的英雄情懷卻永不衰減,齊讀這兩句。這份堅定的信念讓我們震撼和感動,再讀這兩句。

師:王昌齡目睹邊塞的孤寂與荒涼,他深切地同情這些戍邊將士的艱難生活,同時又被他們精忠報國的豪情所感動,寫下了這《從軍行》古詩。讓我們再完整地讀一讀,感受他們崇高的精神。

環節三:背誦默寫

師: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把景和情交融在一起。藉助屏幕上的關鍵詞,自己背一背這首古詩。觸景生情是學詩的樂趣,看着這兩幅圖片,誰能背出對應的詩句?同桌互相完整地背一遍古詩。

師:反覆誦讀,這首詩走進了我們的心裏,試着把古詩默寫下來。注意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儘量寫得又快又好。

師:看一看這位同學的默寫,誰來評價?說一說優點,也可以提一提建議。

師:這節課大家能夠讀懂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真會學習。在課後向家人背誦、默寫《從進行》古詩,預習第二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蒐集王昌齡《從軍行》組詩,讀一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6662.html

  • 標籤: 精選 從軍行 教學 小學寫人作文教學設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從軍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從軍行教學設計(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