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精選6篇)作文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精選6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89W 次

篇一: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精選6篇)

《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以寫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難度就變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爲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採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並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首先我讓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讚美之情。

接着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麼?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爲什麼?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麼特點?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纔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爲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纔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係到同伴關係,都需要有助於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篇二: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審美鑑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係,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爲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爲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

首先我先和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讚美之情。接着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麼?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爲什麼?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麼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纔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爲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纔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揹着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爲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真正做到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篇三: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審美鑑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係,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但作爲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爲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以及圖片,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

首先我先和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讚美之情。接着設置幾個總綱性問題:①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④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麼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纔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爲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纔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總之,“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揹着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爲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真正做到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篇四: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是一篇寫景敘事散文,是一篇經典文章。但由於經典往往距離學生生活實際遙遠,學生領悟其實質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本文是名篇,對我這個尚無教學經驗的新教師來說,教學壓力可想而知。

我前後講了三次《故都的秋》,均有收穫。

第一次講課時,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確定爲兩個:1.學會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2.聯繫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我在講課時,先問學生心目中的秋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回答,後來又鑑賞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兩幅秋景圖,讓學生感受秋的不同。這裏,學生的回答還是很好的。後來我讓學生分四個小組分析課文中描寫的五幅秋景圖:清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語後話涼、秋果奇景,每幅圖分別對應一個課件。在分析圖中景物時,打開一個課件讓學生根據教科書上相應的段落分析一個畫面,結果,回答問題的學生很少,氣氛有點沉悶,很多話都是我在自問自答,我心裏非常着急,當時只覺得自己問題問得不好,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覺不到文章的美。每幅圖中的景和景中所含的情都在我這樣的帶動下分析完了,課堂感覺生澀、空洞,淡而無味。自己分析這節課師生配合不默契的原因是自己準備不足。聽課老師的評價是導語過長,秋在人們的眼中一種是悲涼蕭瑟,一種是生氣勃勃,不用向學生提那麼多問題。造成生澀枯燥的原因主要在學生自己看段落找信息這一環節,完全可以將這種做法變爲邊讀

邊分析,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通過聲音、文字帶來的感受,學生就好去把握了。此外,課件使用不熟練,出示得不及時,講完了段落以後纔去看課件意義就不大了。再者,問題問得不清楚,比如秋雨圖,“秋雨怎麼快了”這個問題讓學生無法回答,要是問“秋雨的特點”學生就能快速總結出來,還有五幅圖不用每個都仔細分析,第一個詳細分析,其餘的讓學生自己分析就可以了。

根據評課的意見,我作了一些調整,還在網上找了課堂實錄,聽了一遍,重新做了課件,增加了一些詩詞,如王安石的“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歸來遲”和郁達夫的“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有助於學生理解和進入情境。這

樣我又講了第二次。這次講課感覺比第一次強了很多,但課堂氣氛仍然不活躍,還是我說的多,學生參與的少,仍然達不到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第三次講課我在組內交流後把本節課目標改爲:學習抓住景物特徵描寫景色和以景顯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重點分析抓住作者爲何選這樣的景,這樣的景是什麼樣的,和情的關係是什麼。

講課時,整節課我按精心準備的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同學們也積極響應。然而,於博同學在回答清晨靜觀圖時,說出了這樣的一個回答:“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那日光是昏暗的。”讓我猝不及防,我趕緊讓

學生思考,“同學們,他說的這個特徵,你們是否同意呢?”最後學生們幫他分析了,那日光更顯得秋是“清”的!這是在預設時我是沒想到的。在問到秋槐落蕊圖中哪裏體現了清、靜、悲涼時,學生孫博瑜找到了“掃帚的絲紋”,她說,“試想一下,我們走在大街上看見落葉剛被掃走,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有生命的東西沒有了,會有一種悲涼感呢!”這時我用感傷的語調吟誦了幾句詩歌“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飛花謝花滿天”“流水落花春去也”!學生們都沉浸在了這種悲涼的氣氛中。本節課學生找到的景色準確,回答到位。我引導學生也能

使學生知道該怎樣回答。師生之間有默契。但不足的地方是講課雖然很細,但有的地方挖掘還不夠深,如對作者喜歡藍、白色的牽牛花,而認爲紅色最下的原因分析不夠,需進一步向學生說明的是因爲紅色不符合作者的感情,所以他不選紅色,由此引申到我們在選景的時候要抓住符合自己感情的景色特徵去進行寫作這

一道理。

篇五: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葉志如

《故都的秋》是現代散文的名篇,上公開課之前,我精心研讀教材,多方瞭解學情,爲本文,爲本班學生量身定做,設定了三個教學設想。一是美讀,二是具體分析寫景語句,三是指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

教後,我主要就三個教學設想的設定以及完成情況方面進行深入的反思。不可否認,三個教學設想中的前兩個完成得不錯。這點從聽課的許多老師評課的語言中可見一斑。文興老師說:上得很好。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合理,導練結合,課堂總結語言提煉得相當好。舒婷老師也說:這堂課上出了語文味,上得很有厚度,可以看出教師的語文功底很不錯。李娜真老師強調了課堂接近尾聲時有一個教師環節設定得特別好,讓兩位男生仿寫詩作,兩位男生的表現可圈可點,是課堂的一個亮點!這也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爲什麼這堂課能得到聽課的讚美呢?首先我想這與我所設的“美讀”教學方法的合理有極爲密切的關係,沒有學生的美讀,就沒有學生與作者心靈的漸漸貼近。可見預設合理,方可成就一堂成功的課。其次,我想還與我能夠在學生進入文中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後,緊緊抓住適當的時機對文中幾處寫景語句進行具體分析,讓學生在賞析故都的秋景的過程中,逐步揣摩出作者的心境。如此舉措,方纔上出了這堂課的厚度。試想,如果學生上完了這堂課,並沒有與作者感同身受,揣摩出作者的心境,這堂課何以算作上出了厚度?

還有,我自以爲這堂課我課前所設的最後一個教學設想借助文本指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這點完成得不太理想。我想肯定有學生的賞析能力有待提高,無法在短短的一堂課裏馬上見效的因素吧!但我相信假以時日,通過教師的耐心指導,平時多多地對學生加以閱讀訓練,最終會有成效的。

以上所講,未免有譽美之詞過多之嫌。其實,這堂課實在點說,其實也並非完美。比如,教後,蔓芬老師就建議我製作課件時最好選擇色彩豔麗的字體顏色,不要黑色字體居多。這點意見我會虛心接受,並認真學習有關課件製作學習的專業知識,補缺補漏,關注細節,精益求精,從而使自己的課堂趨向完美。

篇六:故都的秋教學反思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作爲中學階段的必修課文學鑑賞教學,既不能像大學的文學課一樣進行教學,也不能只把它當作語言學、文章學的例證來進行教學,真正的文學鑑賞教學雖不排斥對作品語言的揣摩,對篇章結構和寫作特點的學習,但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和實現文學的社會作用,給學生的情趣、才華、品質和思想造成一種優良的深遠的影響。它既要落實語文課聽說讀寫的基本目標,又要志在長遠,給學生一塊感受生活、體味人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園地。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首先就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就是說,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同時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薰陶。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

學理念,採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並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記得上這一課時也正值秋天,當時的環境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我用了一個課時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散文進行鑑賞。開篇的音樂和我的聲情並茂的導讀奠定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鑑賞慾望。學生們爭先恐後起來,課堂不時碰撞出火花,一些不愛說話學生也搶着發言,氣氛

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整個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學中,如何通過美讀來引導學生鑑賞,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等,探索出高中語文新的教學模式。我的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學習中注重美讀

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語文教師最大的職責應該是讓語文與學生的生活對接,讓語文活動成爲學生的精神活動,讓語文的詩意充盈學生的瑰麗人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而語文教學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找到最適合於釋放才能的契機。我認爲,美讀能夠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獲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徑。它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於眼,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形成學生的立體思維,從而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中對美讀有過確切的詮釋:“美讀就是用心地讀,只有當學生的心靈完全沉浸於言語作品時,聽讀類的輸入型語感圖式就可以得到開拓與改造”。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往往忽略了教師的美讀的示範、感染作用,而只僅僅通過錄音材料,或個別朗讀較好的學生的表演來點綴。而我在教學中,強調了教師的美讀。在精心挑選的貼近課文感情基調的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我富有感情的對課文片斷的朗讀,很快感染了學生,使學生進入到文章營造的氛圍裏,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每個個體再獨創新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合作探究時,將“品”與“讀”結合。

當然這個讀不僅僅是單純地教師的讀、學生的讀,而是通過大家的合作學習,將“品”與“讀”結合,將品評分析景物,揣摩語言與學生的美的閱讀結合起來,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賞其中的景物描寫,我選擇了從審美的角度讓學生品賞出景物描寫的精彩細膩。學生通過個體品讀,歸納出那一幅幅北國的秋景圖,都是作者調動了各種感覺來描寫的,給讀者以各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寫之景,都是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真切感悟,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具體而形象,能喚起大家豐富的想象。我改變了用提問的方式帶動學生學習,而是鼓勵學生,讓他們合作探究,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充分釋放。他們通過品讀,抓住某些關鍵詞語、句子品評作者筆下的秋,並融入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有了深入的理解,獨特的感受,再讓他們自己美讀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品一品,讀一讀,在品中推動朗讀,在朗讀中加深品味。課堂氣氛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大家爭相起來談看法,談體會。這裏的發言,沒有固定的模式,標準的答案,有的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舞臺,每一個個體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就連平時特別膽小說話就臉紅的一個女生居然兩次主動舉手和大家交流,當時確實給我一個驚喜,同學們也都投之以欣賞的目光。教學中這種給老師、給學生的異外驚喜,也是推進學生自我主動發展的潛在動力。而另一位同學對秋槐落蕊圖的細膩

同學熱烈的掌聲,形成了這節課的第一個高潮。

三、感受人文精神,培養創新品質。

在這篇散文中,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着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學生通過品讀,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新見,在這種氛圍中,他們不僅能理解作者對故都秋的那份美好情感,感受到作者從文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更爲可喜的是,他們由此延伸開來,有所發展、創新,結合自己的生活,談到了對作品的獨特見解,甚至有不同於文本的聲音,儘管有的觀點淺顯甚至模糊,但它們都是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是創新精神的萌動。課堂氣氛的輕鬆自如,爲大家敞開心扉提供了機會,就是平時對語文不是特感興趣的幾位男生也爭取到發言機會,談到自己對秋的感悟。這種氣氛特別容易讓人激動,也營造了師生互動、對話的平臺,我也即興談到了自己對秋天的感悟。伴隨着我的生活經歷和真實感受,我忘情地流下了眼淚,全體同學爲我的真情所感染,報以熱烈的掌聲,形成這節課的第二個高潮。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爲這一環節事先沒有準備,也無法準備,當時我特別感動。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當教師與學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詠品味,受到感染的時候,當師生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思想內容融爲一體,並進而引發新的聯想,迸發新的共度的情感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打開感情的閘門讓人性化了的生活款款步入我們的課堂,讓真情在我們的課堂恣意流淌,所到之處,必將鮮花盛開,風光無限。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和遺憾,但它體現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種執着,即希望在課堂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合作探究,從而達到一種完美的教學境界,爲此,我一直追求着。在我看來,完美的教學必定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深刻與真誠。所謂“深刻”意味着能夠給學生匠心獨運,別有洞天之感,能夠喚起學生的驚

異感和想象力,能夠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當然,所謂“深刻”總是相對的,這首先需要教師對教學對象有充分的瞭解,使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即“跳起來就可摘到桃子”。而所謂“真誠”,意味着師生之間坦誠率直,彼此都盡情地表露瞬間的感悟和態度,意味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內心真實的感受,所表達的一切都是從心靈深處流溢出來的切身體驗之感,沒有故作姿態,沒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無奈與空洞,有着自然、真切與和諧之美。實踐證明,當老師以真誠的自我對待學生,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時,學生就會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師生之間這種以誠相待,彼此不斷進行各方面、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了教學生機勃勃地開展。我相信,學生一定能從中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憬和樂觀、正直的期待,能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係到同伴關係,都需要有助於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5960.html

  •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故都 作文課教學反思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精選6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精選6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