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精選12篇)作文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精選12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39W 次

篇一: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精選12篇)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指出: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也指出: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

本次課標修訂的要點一是落實“立德樹人”,二是實現“學科融合”,這是所有學科宏觀的目標。而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孩子們“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們主動學習: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用於表達。

1、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通過數學的眼光,可以從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現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

在課堂之中不妨多給學生們一點時間去觀察、發現、思考。陳舊式的灌輸學生各項基礎知識,算理算法,重複性的一次次練習,讓學生們頓感疲憊和厭倦。像語文習作一樣,讓很多學生總是頭疼,字數寫不夠,但讓學生去經歷,去感受過後總能有源源不斷的話語。在生活中所獲得的感知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因此,培養孩子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讓他看到的蘋果不只是又大又紅,像小姑娘害羞地紅臉蛋。而是數一數一筐有多少個蘋果;一斤蘋果多少錢;這些蘋果堆成的是什麼形狀……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升學生的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2、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通過數學的思維,能夠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能夠通過計算思維將各種信息約簡和形式化,進行問題求解與系統設計。”——《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

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引起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有時候課堂不僅僅侷限於教室之中,最好的課堂應在生活之中。如:學習百分數意義在哪?當然在於運用,我們生活用到百分數的地方太多了,在購物時比較哪種折扣方式更加的實惠?那杯糖水會更甜一些呢?哪款衣服消費者更喜歡?哪個景區遊客的滿意度高些?

再如,有一堆貨物需要運輸,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運輸的方式最優化?清點物品時,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快速的清點完畢?很多事情要去做,怎麼合理安排時間?這些都需要學生去生活中嘗試,去探索大千世界、萬物宇宙,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這些問題,或許下一個牛頓就在其中。

3、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通過數學的語言,可以簡約、精確地描述自然現象、科學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能夠在現實生活與其他學科中構建普適的數學模型,表達和解決問題;能夠理解數據的意義與價值,會用數據的分析結果解釋和預測不確定現象,形成合理的判斷或決策。”——《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

小時候聽說晚上如若是滿天繁星、月亮高掛,第二天必是晴天。其實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統計,就能得出這聽說的結論真實的可能性。當孩子弄不清五加二加三等於幾時,五個蘋果加兩個蘋果再加三個蘋果的表述讓孩子茅塞頓開。生活中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對於不確定的事物也可通過觀察、思考,推測出事物發展、變化的情況,從而實現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形成與其他學科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如果我們時常在教學中爲學生滲透了一些物理、地理、化學的小知識,不僅能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於其他學科的探索也是充滿了好奇。

“教學活動應注重啓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應不拘泥於課堂,不拘泥於課本,不拘泥於教師,鼓勵學生到現實世界中去觀察、發現、思考、探索、表達萬千世界中無處不在的數學。

篇二: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統計與概率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小學階段包括“數據分類”“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主題。

與2011版課標相比,“統計與概率”領域有兩個變化:一是將小學階段“分類”調整爲“數據分類”;二是將原來“數與代數”領域中的“百分數”引導“統計與概率”領域。與此同時,將核心關鍵詞“數據分析觀念”改爲“數據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瞭解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感悟數據分析的過程,形成數據意識。下面我結合對課標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數據意識”的認識。

一、兩版課標(2011版和2022版)對“數據意識”的描述。

2011版課程標準中,小學段和初中段在“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的核心概念均爲“數據分析觀念”,但在新課標中,小學段更改爲“數據意識”,意爲在小學階段,學生只需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有所感悟。形成數據意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的隨機現象,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2022版課程標準中,新增“數據意識主要是指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這是首次對“數據意義”進行學科界定,明確“數據意識”這一數學概念。同時刪去了“通過分析做出判斷”一句,弱化了小學階段對數據的應用與處理。概念解讀的最後,將“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一句改修爲“形成數據意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的隨機現象,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與概念第一句遙相呼應,明晰“數據意識”的培養目標。

二、“數據意識”的內涵價值的理解

怎樣理解數據意識的核心概念呢?就從三個“知道”進行分析。

知道統計過程。“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感悟數據蘊涵的信息。”

知道按需選擇。“知道同一組數據可以用不同方式表達,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式。”

知道隨機性。“知道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以從中發現規律。”

我們再看看課標的描述:

“數據分類”的本質是根據信息對事物進行分類。學生經歷從事物分類到數據分類的過程,感悟如何根據事物的不同屬性確定標準,依據標準區分事物,形成不同的類。在學習統計圖表時,學生將進一步認識數據的分類,從中感悟對事物共性的抽象過程,不僅爲統計學習,也爲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包括數據的收集,用統計圖表、平均數、百分數表達數據。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數據,其中蘊含着有價值的信息,利用統計圖表和統計量可以呈現和刻畫這些信息,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

“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是通過試驗、遊戲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簡單的隨機現象,感受並定性描述隨機現象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數據的隨機性,形成數據意識。

三、“數據意識”的培養策略

《標準(2022年版)》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第一學段“數據分類”的“教學提示”中提出:“數據分類的教學。要重視對接學生學前階段已有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物體的簡單分類,在親身參與的動手活動中感悟分類的價值,在分類的過程中認識事物的共性與區別,學會分類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圖畫或表格等方式記錄並描述分類的結果,體會如何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爲後續學習統計中的數據分類打好基礎。”

1、對接生活經驗,學會“事物分類”方法

低年級學生可以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如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垃圾分類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分類意識和勞動習慣。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按照有關部門規定的垃圾分類標準對家庭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並與家長交流具體的分類方法。此活動就是按照標準做事,做一個守規矩的好公民。

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經歷“初級”的數據分類,也就是“事物分類”,即分類的過程就是對事物共同屬性的抽象過程,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開展分類經驗,促進新經驗的再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事物的簡單分類。例如,對生活用品、玩具、學具進行分類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感悟分類的價值,學會分類的方法,爲後續學習“數據分類”積累感性經驗。

2、經歷統計過程,學會“數據分析”方法

教學中,首先要從整體性視角確實分類標準,做到不重不漏,通過分類提取有效信息,初步體會數據分類的必要性。其次,分類後初步感受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學會數據的分類方法。如,在一年級學習“分類”時,既要鼓勵學生用合理的標準進行分類,同時還要用合適的方法把分類的結果紀錄下來(統計表和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的目的是便於統計和分析。

3、應用“數據分類”解決真實問題,感受其價值。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是統計的開始。統計教學要培養學生收集數據的自覺,讓學生知道有些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調查研究,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其次利用“數據分類”發現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並作出合理決策,從而解決問題,感受數據的力量,發展學生的數據意識。如,新聞、報紙中的數據,飲料中果汁的含量,稅率、利息和折扣等、某城市天氣情況的數據等天。

4、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和記錄“數據分類”的過程。

《標準(2022年版)》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第一學段“學業要求”中指出:“能根據事物特徵,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能發現事物的特徵並制訂分類標準,依據標準對事物分類;能用語言簡單描述分類的過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異,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

在“數據分類”的教學中要重視多元分類和逐層分類,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圖畫或表格等方式記錄並描述分類結果,有條理地敘述分類的過程,感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意義。

篇三: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也體現了課程目標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數學課程要滿足學生適應終身發展的需要。數學核心素養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正確價值觀、良好的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三會”既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逐步形成的核心素養,也是進一步在高中、大學,甚至走向社會不斷適用和提升的綜合能力。

今年7月份,我參加了“和美課堂”2022年新課標“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提質增效、建構深度學習”在線教學觀摩研討會,有幸聆聽了專家名師們的示範課以及他們對新課標的深度解讀,就像享受一場精神盛宴。靈動的課堂,精彩的預設與生成,深入的思考,潛移默化的能力培養……一堂堂精彩的課都完美地呈現了對新課標的詮釋,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俞正強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認識》中的教學片斷來說說這堂課是如何聚焦“三會”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

會觀察——活明白

課堂一開始,俞老師就開門見山:“今天我們學習百分數,應該沒學過吧?(生答:沒學過)但是你肯定見到過,能寫一個你熟悉百分數嗎?”(指名學生上臺寫)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雖然沒有學過,但是對百分數並非一無所知,那麼學生到底對百分數又知道了多少,不知道的又是什麼呢?那麼我們教師只需立足於學生已明白的地方來展開教學,而學生則需要有一雙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發現現實世界,當教師提出寫一個自己熟悉的百分數時,學生一接收到這個信息時腦中就會馬上搜索:哪裏有百分數?學生就會積極思考生活中哪裏見過,善於觀察的孩子寫下“90%”這個百分數時,俞老師接着追問:“你爲什麼認爲它是百分數?”“因爲它有百分號”。“有百分號”這就是學生的認知起點,也是學生對百分數的初步感知,這只是百分數的外在表徵,他們對百分數的認識也就限於抽象感知的階段。

接着再問“你爲什麼對這個百分數這麼熟悉?”引導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俞老師從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明白”的過程。(俞老師認爲:在小學階段,絕大部分數學知識都可以讓學生經歷“活明白、想明白、學明白”的過程。)活明白,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明白的,也就是學生的認知起點。這些明白,本質上是關於數學的明白,我們習慣稱之爲“經驗”。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觀察經驗後,就會自然懂得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圍繞數學本質展開數學觀察,讓學生在觀察中抽象、在抽象中感知是培養學生數學家眼光,發展數學家素養的關鍵之處。

會思考——想明白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上一個環節中學生知道百分數是分母爲100的分數,接下來俞老師提供了2個材料:①一根繩長米;②一根繩子是另一根繩子的;讓學生判斷“這兩個數是百分數嗎”?學生還真分不清,從學生疑難點入手,俞老師不愧是小數界的“智者”。就用這樣2個材料讓學生進行辯論,學生紛紛發表意見都認爲自己說得很有道理,他也不着急給出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回到前面百分數的意義,誰是誰的百分之幾,進一步明確百分數表達的是兩個量之間的一種關係,再回頭看剛纔的材料,學生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上面兩個材料中誰是真正的百分數。整個過程中,俞老師並沒有直接告知學生結論,而是通過在思辨中不斷地去僞存真、挖掘本質、由表及裏,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嘗試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這也正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關注。俞老師課堂上說得最多的是“你感悟到了嗎?”用他的話說就是“心有所感,腦纔有所思”。我們老師都知道老師說得再多都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生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弄明白的道理這纔是真正的“想明白”。“想明白”是這個過程的關鍵,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讓原本處於混沌狀態的“活明白”,漸漸變得清晰、理性,從而達到“學明白”的目的。這個過程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爲思考的學習過程。“想明白”其實也是一種深層次的數學思考,既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會表達——學明白

表達就是信息輸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要引導學生嘗試用數學語言來表達,主動構建學生“自己的數學”。表達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俞老師的課堂用自己獨特的教學魅力和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特別善於用語言啓發孩子們說,他的課堂是一個用幽默和智慧鼓勵孩子勇敢表達的課堂。比如在學生辯論時,他會“挑撥”孩子,“他的回答,你服氣嗎?”“你的熟悉是假惺惺的。”“還有比他說得更明白的嗎?”在鼓勵學生思考時,“你會表達嗎?”特別是他那經典的“你心有何感?”讓人忍俊不禁。俞老師這些語言點燃學生表達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他的課堂上孩子們敢說、愛說。老師少說一點,學生表達的機會就會多一點,學生說得多了老師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明白”程度。只有當學生能清晰地釐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後,才能對數學知識進行規範表達,這個過程也是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不斷修正得來的。從“活明白——想明白——學明白”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感悟、內化數學知識,建構數學模型,這是深度學習的具體體現,過程中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數學核心素養。當然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長期發展的過程,還需要我們一線老師長期不懈地努力。

以上是我對俞老師教學中如何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一些淺薄看法。我說的遠不及俞老師課上得好,我對新課標的領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當然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傳授知識,啓迪智慧,是每一個教育人的夢想。讓我們一起懷揣教育夢想,追隨名師腳步,耕耘小數課堂,在探索與創新的道路上踔厲奮發,篤定不怠!

篇四: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今天有幸和其他老師一起學習新課標知識。對於今天學習的關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的介紹,首先老師提出要堅持以核心素養爲導向,因此這就要求作爲老師的我們要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到課堂中,不僅要讓每一位學生在知識上有所收穫,更要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發展。

隨後吳正憲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此次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爲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和調整?意義價值何在?作爲教師要怎樣將新課程標準要求落實到課堂實踐中?這讓我意識到,現在的數學課堂不再是用以前的標準衡量,更要貫徹新課標精神,學習研究不斷實踐循環往復的將核心素養細化到數學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從而讓數學課堂更溫暖更智慧,讓每位學生都在課堂中有實實在在的進步。

接着由史寧中教授從課標修訂背景及要點、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向我們介紹了數學新課標修訂情況,將2011版的課標與新課標的對比,讓我們更清晰瞭解它變化的地方以及這樣做的原因。同時史寧中教授也對核心素養的三方面內容作出解釋,更加深入的理解到數學它不僅是工具,它爲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法,使學生直觀的理解數學知識及其現實背景。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核心素養的內容,每一位老師都對其作出瞭解釋,這讓我理解了課程核心素養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起着獨特的貢獻,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核心素養它作爲學生學習該課程之後的關鍵技能、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因此作爲教師的我要堅持學習新課標精神,努力在課堂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篇五: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8月18日,我參加了全區初中數學新課標新教材培訓。這次培訓,我感受最大的是,與2011課標相比,2022課標的目標指向更加具體、明確,更加順應時代的要求。課程基本理念也發生了變化。課程目標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變爲核心素養內涵,總目標,學段目標。對人才的培養要求更高了。新教材也做了很大的調整,刪掉了一些計算繁雜,缺乏實用性的內容,增加了學生比較熟悉的來源於生活的例子,且更具有時代氣息。與之相適應,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也具有新的特點:

一是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爲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是學生圍繞着教師設計的課堂這條主線,思維高速運轉,不斷髮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有能力的提高,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悅,創新思維火花的進射。

二是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於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繫,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並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四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通過培訓學習,爲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作爲一名教學一線教師,我將積極投身於新課改,切實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把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成爲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篇六: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通過數學的思維,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

數學的核心能力是思維能力,以往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一直以數學基礎知識的傳授爲核心,這種教學理念嚴重製約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在講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數學的習慣。

一、在課堂互動中滲透數學思維。

想要保障小學階段數學思想滲透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互動,以任務爲驅動啓發他們思考並提出與“數學思想”相關的問題。然而觀察現階段的課堂活動不難發現,大多數師生在活動方面的表現都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師存在“互動會讓課堂從有序變得混亂”的錯誤認識,因此不積極設計課堂互動環節,沒有主動引導學生圍繞“數學思想”展開互動交流。還有部分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追趕教學進度上,忽視了開展互動活動,也對數學思維的滲透造成了一定的阻礙。而部分學生由於自信心不足、對學科知識存在“刻板、無趣”的刻板印象,學習時也會出現不積極參與課程活動、不主動與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不主動提問等被動學習的表現。如此,數學課堂會變得更加沉悶無趣,學生們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受到嚴重限制。

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理念,加強對組織互動環節的重視,並在組織互動的同時滲透學科思維教學元素。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自信心培養,鼓勵他們在互動中圍繞“數學思想”話題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互動活動的參與更加深入,擺脫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問答模式,他們對課程知識的討論自然更有深度,進而有效地滲透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二、教學內容具體化,營造思考氛圍

通過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形成數學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以專業的眼光仔細閱讀和理解教材,結合教學的要求,適當地增加或刪減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將學生的思想與教育的進步聯繫起來,使學生的思想與時俱進,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佈置課後作業時,可以通過類似類比問題和梯度問題的設置,幫助學生在課後複習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每個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想到的都不相同,有的學生思考得比較全面,有的學生思考得比較片面,學生之間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而想要提升思維的靈活性,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所學數學知識,並且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纔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民幣換算”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對“人民幣”的認知,並讓學生思考“人民幣”之間的換算。在學生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程度,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討論,營造了思考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求知慾,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

三、開展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特別是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不能保證學生有正確分析幾何問題的能力,這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開始,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學習知識。例如,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可以使用各種方法來分析問題,教師可以使用傳統的思維方法來幫助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問題,而且使他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解題方法與傳統方法的區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該在每個小組中挑選出一名成績優秀並且領導能力比較強的小組長,以輔助自己的教學工作。在小組長的幫助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任務,在討論的過程中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學生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有效激發了數學思維。

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得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米、分米、釐米、毫米換算”知識的學習中,課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1米等於多少分米?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小組中的學生知識水平不同,思維方式也都不相同,在小組交流討論中,就會使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要發言,並把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表達出來。這樣,在小組合作討論中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在情境創設中滲透數學思維

小學教師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還需要加強對情境創設的關注,讓他們在直觀思考、情境分析中更準確地捕捉到數學思想信息,同時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全身心投入到知識點的學習中,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採用理論灌輸,一味地向學生詳解“什麼是數學思想”,對這一抽象內容,思維邏輯本身就不夠成熟的小學生自然難以理解,甚至還會由於“難以跟上教師思維”而出現嚴重的消極學習情緒,大大降低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對其後續發展大爲不利。因此,優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知識內容創設情境,在情境支持下構建一個更直觀的課堂,以生活現象、數學問題爲載體,使情境內容更加貼合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並分析情境信息”的方式探究學科思維。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們更容易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學習結果。基於此,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學習到數學思想,加強對知識點的探究,教師也能夠利用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有重要意義。

總之,數學是一門在研究和思考過程中不斷髮展的學科,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中最重要的技能,大量的實踐研究證實,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教師的有效訓練來獲得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

篇七: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通過學習,不僅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學片段及專家的講解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課程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這次教育課程的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內容呈現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並茂,以圖爲主,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來教師的教本轉變爲學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歡。如:開篇的篇首語以往純粹是用文字的形式來介紹內容,是寫給成人和教師看的。而新教材是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淘氣”、“笑笑”、“智慧老人”及“機靈狗”的對話,提出第一冊的學習主題“數學就在你的身邊”。使小朋友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再如:本冊教材分爲9個單元,單元的標題明示了所學的知識內容,如:“生活中的數”、“加減法”、“分類”、“位置與順序”、“認識鐘錶”等。各單元中每一節的標題都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如:“快樂的家園”、“玩具”、“小貓釣魚”、“飛行表演”、“搭積木”、“分蘋果”、“乘車”等。同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配以各種活潑、精美的插圖。小朋友們被這些有趣的課題和漂亮的插圖深深吸引着,對數學書簡直是愛不釋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題爲中心的呈現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題,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圖,通過說一說、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二、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認爲:“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新教材無論是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材都沒有明顯的算法傾向,主張各種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單元中的“有幾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圖:一隻牛奶箱裏裝有5瓶牛奶,另一隻牛奶箱裏裝有9瓶牛奶。在解決兩隻牛奶箱裏共有幾瓶牛奶時,教材沒有用一種統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種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幾棵樹”、“買鉛筆”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問題不同的算法,並不是倡導學生去掌握每一種算法,它是指羣體算法的多樣化。同時它也不代表解決這些問題就只有這幾種算法,而是通過這些算法的展示,說明在解決問題時,存在着各種不同的算法,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比較出各種算法的特點,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學習內容之間、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以及學科之間的聯繫。

過去的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減法的關係,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內的加減法是分開安排的,6到10的加減法是合起來安排的,這樣的“合”有助於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加減問題,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繫。又如:學生生活在三維空間,所以新教材幾何內容從“認識物體”開始,而不是先認識“平面圖形”,這也有利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建立空間觀念。再如:統計的重心放在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教材在創設數學活動的主題或情境時,非常注意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歡迎新同學”、“給在田間勞動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過街”、“修理椅子”等。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數學遊戲”、“小調查”、“實踐活動”等小欄目,這些小欄目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讓學生通過講數學故事、玩數學遊戲等,增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與綜合。

四、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陳述性的學習內容外,創設了許多以學生所經歷的事例爲情境。如:踢足球、乘車、送水、跳繩、分蘋果、踢毽子、搭積木、買鉛筆等,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爲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篇八: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一、課堂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1、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確認。

很多數學老師沒能正確地理解新課標中“以學生爲本”的教學原則,在進行知識教學時仍然習慣性地佔領了課堂上的“講解”地位,致使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能夠將自己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出來,難以實現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甚至還有一部分數學老師生怕因爲讓學生進行思考過程太長影響教學進度,所以還不如以講解爲主,所以無法放棄對“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這樣一來,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就遭到了非常嚴重打壓,他們無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進行學習,而只能跟着老師的方向,其自身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的學習效果都無法得到很好的提高。

2、數學教學缺乏和生活的有機結合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因爲在這一階段,學生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基本上都是能夠在日生活發揮巨大作用的。但是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數學老師都存在“墨守成規”的刻板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只知重視對數學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完全沒有將生活實際和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將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到生活中去,削弱了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不僅如此,在長期處於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甚至對數學這一學科的知識產生誤解,認爲數學不過是一種系統性的理論知識,而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價值並不大,使得學生無法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產生深刻理解。

二、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策略

1、設計參與式的導入環節

爲了改善以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深入貫徹新課程標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老師就爲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更好開展。如,教師可以選擇用引導式提問的方式設計教學導入環節,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問題的啓發下,進一步提升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的預習活動能夠在探究興趣的驅使下更加高質量的完成,以此保障學生的預習質量,爲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設計教學導入環節時,要想真正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數學老師就一定要堅持趣味性的原則,把學生更加關心和喜愛的話題和元素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參與式學習活動

一般來說,小學生都是非常活潑好動的,在課堂上容易出現注意力轉移,而單單依靠教學老師的嚴格管束是很難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所以,數學老師一定重要先對學生的行爲特性進行基本的瞭解,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性格、興趣以及行爲習慣之後再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參與式學習”活動,爲學生設計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學習環節,讓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當中,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設計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好勝心和榮譽感的驅動下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競爭意識,促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參與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好積極地投入到知識學習當中,以此實現對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3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參與式學習

數學學習必須要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入更多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元素,幫助學生通過對實際實例或者問題的分析來完成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從而保障參與式學習的質量,以此實現對學生數學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時候,數學老師就可以藉助多媒體引入一些和生活化元素,把四則運算的問題套進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當中,讓學生通過對情境的解讀來挖掘對數學問題,從而學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完成對實際數學問題的解答,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再如,解決問題:“媽媽去超市買了5斤桔子、3斤蘋果、2斤梨子,而它們的單價分別是5元、8元和3元,請問媽媽一共需要付多少錢?”學生對這樣的情境是非常熟悉的,通過聯繫實際的分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原來這個題目是在考察自己進行乘法和加法運算的能力,可以用所學的乘法和加法運算法則進行學習。如此一來,不僅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提升,其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改變的不是教學內容,而是教學方式,那麼我們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必然要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適時進行相應的創新,教學中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創設有效參與的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參與式學習,以此實現對學生自主獨思考能力的有效培養。

篇九: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吳正憲教授要求學員們帶着兩個問題展開學習和分享,即:“2022版數學課程爲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和調整,她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和“如何將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落到課堂實踐中?”讓數學課堂更溫暖、更智慧、更豐富,讓孩子們都能在課堂教學的生活中都有實實在在的進步。

史寧中教授的《義務教育數學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從“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展開數學課標修訂總體情況的介紹。

通過學習,讓我明白課程改革是從上世紀的教學大綱發展到如今的課程標準,也就是從雙基到四基、從四基到核心素養,從以往注重結果性教育到注重過程性教育發展的變化,明確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經驗的積累;新課標註重各學科的融合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課標註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教學相長;義務教育數學總目標“三會”,統領四基、統領四能、統領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標的學段的變化體現在主題整合原則,形式上基於抽象,理念上強調核心素養;教學上應該注重整體設計,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數學化的過程培養。

我的理解是課程標準類似於國家的憲法,專家的各模塊的解讀相當於司法解釋,希望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有所悟,將所學所悟運用到實踐中。

篇十: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提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簡稱“三會”)。”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爲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落腳點應放在人的發展上。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成了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

針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理解,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說說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

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意識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材的束縛、應試教育的困擾、教師教學的遏制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問題意識淡薄,提不出問題或不敢質疑,學生的學習處於一種“零問題狀態”或“問題意識淡薄狀態”,具體表現爲以下幾方面:一是缺乏批判、懷疑精神,迷信權威;二是解題能力很強,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很差;三是問題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層次上。有的時候我會聽到三兩個家長跟我說,他的孩子課堂上有時聽不懂,但令我比較納悶的是幾乎沒有孩子問過我問題。針對這種狀況,我想了一些辦法。

故意犯錯引質疑。對於學生來說,老師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所以在老師和他們的答案出現分歧的時候,他們可能選擇直接相信老師,而認爲是自己出錯了。例如有一次在學習小數乘法時,要計算12。4x15,正確結果應該是186,訂正答案時我故意把結果寫成1860。我看孩子們的反應,有部分孩子皺着眉頭,欲言又止,但是並沒有提出異議。過了一會兒,我提醒他們這道題因數中有小數,而我的答案中沒有小數,是不是算錯了,孩子們這才提出異議,我還聽到有一位孩子小聲說以爲是自己算錯了。我們一起重新計算了一次後,我說道:“老師有時候也是會犯錯誤的,所以課堂上你們也要幫老師檢查。”在後面的練習中我又選擇性的故意犯錯,孩子們都會立即提出,這樣既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借此機會強調易出錯的知識,可謂是一舉三得。

揭示課題提疑問。有的時候,我們會直接揭示一堂課的課題,這時候我會馬上問孩子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可能就是很直接的一個,就再也想不出第二個了。這個時候老師不要着急,首先是鼓勵所有的人都提問,即使是相同的問題,然後再試着去引導。例如“因數和倍數”,我們可以問這些問題:“什麼是因數和倍數?”“怎麼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是不是所有數字都有因數和倍數?”“一個數有多少個因數和倍數?”“有沒有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因數?”……慢慢的,孩子們受到啓發,就會舉一反三,提出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我再把相關的問題再次強調,列爲當堂課要解決的重點,孩子們的學習注意力也就更集中。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就應該創設活動化、開放性、參與性強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然而,當前,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比較普遍,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給多少,學生學多少,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頭腦裏只是老師“灌輸”的內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種現狀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想辦法改善的問題。

提前預習談收穫。對於有些直觀易懂的知識,我會提前一天佈置預習任務,並且必須有所收穫,最好是將其整理,用“通過預習我知道了……”這樣的句子寫下來。我帶的學生是從五年級開始帶,一直帶到六年級畢業,所以我就是從五年級開始訓練學生的預習能力。根據我的觀察,五年級的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知識基礎,但是他們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強。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就只能根據課題說出一句話,例如預習“用數對錶示位置”,他們就只能說出“我通過預習知道了我們要學習用數對錶示位置”,學習能力強點的孩子可能會說出“我通過預習知道了怎樣用數對錶示位置”。雖然孩子們只有隻言片語,但是我依然會表揚他們還是有所收穫,然後我再試着去引導他們,在談收穫的時候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說:一是本堂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課題;二是本堂課的主要知識點,如“用數示位置的方法是怎樣的”;三是在解決問題時要注意哪裏容易出錯;四是可以舉個相關的例子來向同學解釋知識點;五是你根據這個知識還聯想到了以前學的哪些知識等等。周而復始,等到六年級的時候,孩子們的收穫就越來越令我欣喜了,他們也因此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探究合作共進步。堂上要真正做到讓學生100%參與學習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而小組合作探究就是最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方式,並且也是我和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正方體的特徵”時,因爲已經有了探究長方體的特徵的基礎,所以我只管把學習任務和要求說明,給每組一個正方體模型,完全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我適時地在小組旁邊巡視,他們真的每個人都動起來了,有用眼睛觀察的,有動手摸一摸的,邊做邊討論的,並且用筆記錄。彙報時孩子們都很積極,說得不完整的其餘孩子也會及時補充,精彩紛呈。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要真正開展好,要平時多加訓練,並且老師要結合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去分組,注意分工明確。

數學素養雖然不是具體的數學內容,但反映了數學的本質與價值,反映了數學知識所蘊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是通過一節課、兩節課就可以培養的,對於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更加耐心、細緻的進行引導,爲後面更加深奧、更高層次的數學素養培養打好堅實的基礎。

篇十一: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如何提高合作學習中的實效性?下面結合我的一些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問題引領,是小組合作交流的核心。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得如何,依靠教師主“導”得是否得當。因此,教師首先要重視教材與學生實際有機結合,設計有討論交流價值的問題。

例如: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教學圓柱側面積時,可設計學習交流問題如下:

複習:把圓柱體的側面沿着它的一條高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體底面的(),寬等於圓柱體的()。也可能會得到一個()形,這時圓柱體的底面周長等於圓柱體的()。

動手小操作:嘗試把一個圓柱體的側面沿着它的高剪開,你有什麼發現?

觀察探索:(結合看書本第33頁例1)

①觀察剪開的圓柱側面,想一想如果知道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②你能用字母表示求圓柱側面積公式嗎?

小嚐試:量一量你剛纔剪開的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計算它的側面積。

小發現:如果知道圓柱的底面直徑或半徑,又該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呢?(小提示:r=1→d=→c=→s側=)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出來嗎?

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能消除學習新知識的困惑,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合理分組,是小組合作交流的前提。

做好“組織”工作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們在構建合作小組時充分考慮到:

人員配置合理化。合作學習小組以4人爲一組,男女生人數搭配均衡;性格喜好搭配得當,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學習能力層次搭配有低、中、高,這樣有利於優勢互補,互相促進。

人員分工任務化。各小組以組長爲組織核心,根據各組員的特點作合理分工,彙報、展示、記錄,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交流過程中,小組長充當主持人角色,力求做到人人有話說,不能讓優生包辦一切,也不讓後進生躲進被遺忘的角落。小組成員分工每週一換,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合作意識。

小組交流程序化。根據小組內的學習層次,把組員編號。如可分A、B、C、D號,後進或不善言語的爲A,中等層次爲B,成績較好爲C,組長爲D。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及學習難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順序進行交流。可讓A、B號組員先發言,C、D組員作補充,把交流的主動權讓給後進生,有利於小組團結互助意識的培養,同時也能提高小組的整體素質。

三、示範引領,是小組有效交流的助燃劑。

教師的示範引領。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缺乏合作交流的經驗,因此教師的示範引領顯得至關重要。教師拋出一個需要小組交流的問題後,可不必急於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可以請幾位同學先在全班面前與老師展開交流,讓學生學有榜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組的榜樣力量。教師也可適當挑選在交流學習中表現較爲突出的小組作示範,讓該小組享受成功的體驗,同時也成爲大家追趕超越的對象,達到雙贏的效果。

四、培養習慣,是小組合作交流的關鍵。

小組學生合作交流習慣的培養,是落實小組合作交流實效性的關鍵。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應逐步養成以下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衆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踊躍發言的習慣;三是認真傾聽的習慣;四是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學生進行思考領悟的前提,學會傾聽是最重要的。善聽者往往也善於思考,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傾聽的方法:如聽清楚發言的同學說了些什麼;對發言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聽聽他的觀點與自己的有什麼不同等,讓小組交流合作促進學生共同提高,

五、多元評價,是小組合作交流的動力。

《數學課程標準(2022)》中指出,評價維度要多元化,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我們應結合學習內容、學生學習特點,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如,可以制訂小組間的評分制度,小組內合作交流評價表等,讓合作學習量化。

學生互相評價。可以從學生交流情況、責任落實、傾聽、合作、分享等方面設計評價內容。評價可以用星級表示(最多獲五星),也可以賦分值評價(10分)。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更多的挖掘組員的閃光點,讓學生學會辨證的看待自己、看待每個組員的活動結果,通過外在的輿論調整自己的思路、改進活動的方式,使互評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教師合理評價。教師的評價重點落實更到討論交流的過程,對討論交流過程中出現的細節作適時的點評指引。要對組內所有成員的合作做爲評價的標準,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讚許是由於他在小組交流中不斷完善的成果。以此來鼓勵學生在合作中應做到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小組合作交流有了質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我們的課堂效率一定有質的提高,“合作交流”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當今社會人才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與素養。只要我們遵循着這樣的理念,教師和學生都會在每節充滿生機的課堂中不斷歷練,不斷成長!

篇十二: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

2012年剛踏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剛好是2011版新課標使用時,轉眼10年,2022年數學課標又進行調整,9月份就要開始實施。今天有幸聆聽馬復教授和其他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

通過聆聽專家報告,在修訂2011版新課程標準中將雙基拓展到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將雙能拓展到四能,增加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同時還提出10個核心素養,這是基於“立德樹人”思想的提煉。數學教育強調過程,需要學生親身經歷,獲得經驗。在2022版新課標中發展核心素養表現爲“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三會”是指導教師教學的靈魂,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是比抽象上位的,引導學生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體現數學具有一般性的特徵;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是比推理上位的,讓學生理解與解釋現實世界,體現數學具有嚴謹性的特徵;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比模型更上位的,引導學生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體現數學具有應用廣泛性的特徵。

數學教育始終要貫穿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個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習得的,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滲透的。數學課堂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生過程的經歷,只有讓學生深入探究這個結論的生成過程,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樂趣。市北區馮老師展示《有理數加法》的課堂,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單元結構化教學是如何開展,以及有理數加法法則是通過枚舉大量生活實例,然後去掉背景,抽象出數學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明確分類標準,然後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加法法則,整個課堂注重學生的探索生成,而不是注重結果的運算。

聽完專家報告,又聆聽各區市對函數、代數式、四邊形、統計、三角形、概率、圓這些單元的結構化教學設計說課,從說課中,讓我對數學每一個知識模塊有更進一步的深入認知,對重難點的銜接和把控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不斷學習是任重而道遠,不僅僅要自己努力充電,研讀教材和課標,同時也要提高業務素質,更好的讓教學融合核心素養,讓每一個學習數學的孩子都具有更高的數學獲得感。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htzw/1341424.html

  • 標籤: 心得體會 數學 讀書體會作文250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精選12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2022(精選12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