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重讀陶行知讀後感(精選5篇)作文

重讀陶行知讀後感(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18W 次

篇一:重讀陶行知讀後感

重讀陶行知讀後感(精選5篇)

仁者,深諳仁德可帶來人生最大的樂趣。智者,知道仁的好處,處事能夠知行合一踐行仁德。陶行知先生畢生在教育領域踐行王陽明先生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思想,李鎮西老師則是始終以陶行知先生爲榜樣。

《重讀陶行知》是李鎮西老師的讀陶思陶隨筆,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不僅感悟到了李鎮西老師的師者仁愛之心,也沁潤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

大道至簡,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理念與畢生追求詮釋了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讓我最得意的是,從我身邊走出了數以千計善良、正直、勤勞、睿智的合格公民。”“我的教育理念: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我和學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讓人們因爲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鎮西老師是陶行知教育智慧的忠誠追隨者與踐行者。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仁愛教育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充滿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對父母知多少”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師需要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學生的作品中體現着他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

三、踐行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

一線教師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爲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與李鎮西老師爲楷模,學習他們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爲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爲培養學生成爲“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仁德爲根本,提倡生活即教育,與新教育倡導的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出一轍,是值得吾輩終生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教育命題。

篇二:重讀陶行知讀後感

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使教師向業務型和專家型教師發展,我校開展了暑假教師讀書活動。通過近一段時間的學習,感受頗深,受益非淺。現將近期的收穫和體會與大家分享。

我所拜讀的是李鎮西老師的《重讀陶行知》這本書,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李老師在書中用純樸的文字講述着他進行教育的點滴故事,向我們傳達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學,生活,爲人處事中的一言一行。我一邊讀一邊細細的感知、品味、思考,彷彿在聆聽一位智者在娓娓道着一個師者的責任與使命。

李鎮西老師這本著作包括序言和後記共分76篇文章。開篇就介紹的是大先生陶行知,緊接着說的是陶行知的初心,讓讀者初步瞭解陶行知,然後就根據陶先生的思想列舉了一個個在教學中生動地實例,而這些實例中可以說篇篇蘊含着他先進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其中有兩篇文章令我感受最深,也耐人品味。下面就這兩篇文章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篇《教師只能說真話》摘錄一點如下:在搞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時,我們真的是在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做嗎?或是明明平時根本沒有做,但一到結題的時候卻通過編造的文章而“碩果累累”……陶行知先生一生都以‘追求真,貫真理,爲真理而戰,對一切形式的虛假教育充滿了厭惡,因而熱切呼喚教育的真摯、真誠、真實。而作爲教師教育目的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然而,如果您知道了現在的教育幾乎無處不假:‘創重’迎檢作假,‘普九’驗收作假,教育科研作假,職稱評定作假,教師論文作假,學生作文作假,公開課作假,班會課作假,三好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夠安息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李鎮西老師因爲今天教育中的種種造假而不能追隨先生而痛惜。實際在當今社會裏,造假是流行的,各級各類文件、意見鋪天蓋地,檢查、評比推波助瀾,打假的呼聲一陣高過一陣,但社會上假的東西卻一天多於一天。像李鎮西這樣有知名度的老師敢說真話的不多,能說真話的更少,說真話被視作背時之舉,怎不令全國十傑教師李鎮西痛心!怎不令所有教育工作者寒心!我深深爲李老師敢說真話的勇敢所打動,驚歎李老師的尖銳,敢於直面教育現狀。讀着李鎮西老師的感慨,我們能感受到他的無奈,而我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另一篇是李鎮西老師的《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讀了這篇文章,更驚歎於李老師的尖銳,敢於直面教育現狀。雖然李老師的話語有些偏激,和當今的體制有悖,但是總覺得說得句句有理。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可能也會時常感嘆教育現狀的不足、教育體制的不合理,我們的老師是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艱難前行。李老師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育離不開社會,這是對的;但教育並不只是消極地受動於社會。教育需要思索,需要個性,需要民主。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注到教育中去,把青春和熱情都投射到學生身上,用師愛鑄就一批又一批的棟樑之材。李鎮西老師給我們大家都樹起了榜樣,我願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向着自己的理想跋涉,追求成功與卓越!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還有人說,遇到一本好書也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想,李老師的書就象是一盞指路明燈,指引照亮了我今後教育生涯的道路,能夠與李老師這麼一位教育界的高尚而又平凡、真實的人對話真是我的幸運。

篇三:重讀陶行知讀後感

暑假期間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重讀陶行知》一書。書中內容清新雋永,語言質樸生動,猶如夏日裏的陣陣清風,汩汩清泉,沁人心脾,滋潤盪滌着我的靈魂。《重讀陶行知》不僅僅是李鎮西老師的讀書筆記,更是他多年來學“陶”、思“陶”、踐“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通過鎮西的這本書作爲橋樑,讓我有又重新思考了初中物理教學如何提升的問題。只要堅守初心,追隨大師,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成爲陶行知式的教育者。

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人民教師的光輝典範。他“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爲我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也爲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教育財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洞穿歷史的力量,經過近百年教育實踐的考驗,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輝。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這恰恰不就是我們物理學科的課程標準嗎?

物理來源於生活,但物理知識比較抽象,生活現象比較直觀,在物理教學中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原理結合生活體驗進行授課,是物理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關鍵。同時,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物理情境。”所以要實現物理教學生活化,就應該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把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如何實現物理教學生活化、社會化呢?

一、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

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能夠在生活中得以運用,但同時知識又存在於生活中,二者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作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發現物理知識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的血壓計的原理是什麼,蘋果爲什麼在成熟後會自然落地,在自然中爲什麼會出現自然的現象等。教師可以通過將生活中的這些物理現象以問題的形式拋給學生,讓學生展開討論,以達到讓學生明確物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

二、將生活經驗運用到物理教學中

在物理的新課程改革中添加了生活的因素在其中,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必須與生活相聯繫,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學生大量地做與生活不相干的練習題,學生不會感到題目的枯燥無味,而是會從物理學習中發現樂趣。例如,在講授《做功和內能的改變》一課時,用一則生活中的現象來引出學生要學習的新物理知識,在課程的開始問學生,當你感到手冷的時候,你爲什麼會不自主地搓手取暖,它的原理是什麼?學生頓時會有強烈的求知慾,這時引入新的物理知識,就會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

學生在學習了物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提高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公安人員利用大氣壓強的知識,通過測量罪犯留下腳印的深度和厚度,從而計算出罪犯的體重,爲更好地偵查破案提供了有力保證。這是一個與生活、工作密切聯繫的實際問題,學生如何從現有的問題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很好訓練。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新課程改革對物理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它對物理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指導思想和更新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物理學習意識,活躍了物理課堂教學氣氛,真正做到了物理教學與生活相聯繫,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生活中。

篇四:重讀陶行知讀後感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這是陶行知當年對曉莊師範全體師生說的一番話,今天讀來感覺這是陶行知對中國的每一位教師的殷切叮嚀。

老師首要的任務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讓青少年“成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瞭解孩子,而爲了瞭解孩子就應該不斷地觀察研究。不瞭解孩子,不深刻注意發生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複雜活動。我們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沒有意義的。要成爲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者,心靈創傷的醫治者。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有人說,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於教育對學生的無比熱愛中。

”學生回答問題出錯,考試不合格。都可以再來一遍。但如果挫傷了他們那顆稚嫩的心,就可能留下永遠難以抹去的傷痕。如果我們能夠觸摸孩子的心靈,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就會體會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在乎教師給他們的一個微笑,在乎教師給他們一個鼓勵。

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是一個愛的使者。教師要尊重和珍視每一個孩子那顆純真稚嫩的心,不讓他們心底裏那份美好的願望泯滅,讓他們的星空蔚藍起來。讓心靈充滿陽光。那麼,作爲老師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

一、勤觀察慧眼識珍珠,瞭解學生心裏需要。

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師工作在一定環境下的確是一門特殊的藝術。老師只有瞭解學生的需要,和學生同甘共苦,纔會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對學生的教育也就順暢多了。如果我們不通過觀察去真正瞭解孩子們內心想的是什麼,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只想着自己的口中的道理,而不瞭解孩子的內心,怎麼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二、多思考錦囊出良方,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每個人都有要求進步的願望、每個人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

走進學生的心靈,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因受到鼓勵而走向自信、走向成功。師生心靈的接觸與交往,可以促使師生之間縮短空間和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它是一種催化劑。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任何人無論是成人還是羽毛未豐的兒童,都有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有着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一個優秀的老師之所以能成功地引導孩子們優中顯優。劣中創優。就是他們善於思考出點子、找路子。利用和發揮學生的優點幫助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鼓勵孩子們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三、細工作師愛見真情。

引領學生天天向上。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學生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這決定了老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應充滿人情味、充滿對人的理解、信任、尊重,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改正錯誤,讓他們在教育之細微處體察到老師的一片苦心,感受到老師的一腔真情。老師能用自己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用自己的智慧啓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薰陶感染學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調節學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個性影響學生的個性,用自己的心靈呼應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靈魂塑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自己勤奮細緻的工作指導學生不斷學習進步,天天向上。

這個世界是有愛之人的世界。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什麼是好的教育?顯然不是教導學生外在的知識,而是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讓他們自己去認知世界。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纔算得上真正的教育。

篇五:重讀陶行知讀後感

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爲一名教師如果僅靠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具備新時期的教師素質。書本是無言的老師,在我認真閱讀了《重讀陶行知》之後,結合所教學科的特點,有了以下體會和收穫。

一、有愛才會有教育

陶行知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使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且感覺到愛學生就應讓學生健康成長,免受傷害,爲此每節課之前我都認真檢查場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隱患;教學中對某些有危險的動作做好保護與幫助工作;每節課都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我認爲熱愛學生,就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種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愛的教育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二、學會欣賞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爲隨着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爲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我認爲作爲一名體育教師,在欣賞優秀學生的同時應對差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例如:有些較胖的學生也許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體弱的學生體育成績不好但是他鍛鍊的態度端正;還有些同學打籃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別是一些學習差的調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作爲體育教師則更應善於發現他們閃光的地方。他們好動,課堂上思想放得快,在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技術動作掌握較快、較好。應抓住機遇給他們創造表現自已聰明才智的機會。培養他們爲集體多流一滴汗、多獻一份力量而頑強拼搏的榮譽感,培養他們成爲體育尖子和對本班集體榮譽的責任感,再把這種逐步培養而形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轉移到學習上去,使他們各個方面不斷進步。爲了讓每一位學生都保持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欣賞。只有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才能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於你的課程。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愛,讓學生能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和愛……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纔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爲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穫着愛!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htzw/1342744.html

  • 標籤: 讀後感 一篇作文的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重讀陶行知讀後感(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重讀陶行知讀後感(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