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作文

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94W 次

篇一: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

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

看到《重讀陶行知》書名時,我就心生敬意。細思,原因有三:其一,陶行知是中華千千萬萬教育人皆景仰的具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大師;其二,此書作者李鎮西是我語文人中的驕傲與楷模;其三,“重讀”二字,值得品味,即強調再讀、三讀,且讀思結合,理論聯繫實際,活學活用,並付諸筆端形成個人論著。

該書共有李鎮西老師讀書隨筆75篇。此書中,李鎮西老師嘗試用大先生陶行知的教育觀來解讀現代中小教育,頗爲客觀地闡述了可作爲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一系列行爲準則,對廣大一線教師有一定的啓發和引領作用。

與先哲對話

仰視人類浩瀚的知識殿堂,我們常生渺小無力之感:生命太匆忙,生活太紛雜,時間太有限,可擷取之知識只是點滴。唯有聚焦,與經典相逢,與先哲對話,來豐盈思想,讓靈魂不那麼幹癟。

請看:陶行知師從杜威、孟祿等影響世界的教育大師,繼承並發展了其老師的教育理念。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礎上繼承並提出切合中國教育實際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創新性教育觀點;杜威提出“從做中學”,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觀點。這些適合中國國情且具有獨創性和實踐性的生活教育思想,正是陶行知師從大師杜威,在面對面的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

今天的我們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就像李鎮西老師一樣,捧起大先生陶行知的論著,捧起先哲們的論著與經典,與先哲對話,汲取其思想精華,讓大師們的思想引領我們前進,讓我們的前進方向更明晰,讓我們的行動更有力量。

再看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講中的論述:“現在還有許多教員先生們,他對書籍還不十分注意。當他初當教員的時候,也還肯買一兩本書看看,到了後來,他不但不買,連從前所有的幾本書都借給人去了。這樣教員,教育界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既不能多買書看,對於一切新知識,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識,那一定就沒有新的教材能供給學生,只是年年爬起來賣舊貨,這種教育中的敗類,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我們現要希望教育成活的,當教員的就要多看書——多看些活的書,好去供給學生的需要,養成新而且活的學生。”論述中,陶行知先生所指的是當年的教育現狀,但又何嘗不是今日之教育現狀?

今日之社會,在迅猛發展。做老師的我們就更應當“多看書——多看些活的書,好去供給學生的需要,養成新而且活的學生”,以建設正在蓬勃發展之中華,此皆是我教育人之責任。

與自我對視

現代哲學大家孫正聿強調:“學問不是憑空得來的,它的真實根基、真實前提就是讀書。”孫教授在談讀書方法問題時還強調:“讀出人家的好處,發現人家的問題,悟出自己的道理,寫出自己的文章。”

說得再具體些,孫教授的觀點可解釋爲:多讀名家作品、經典作品、專業書籍,多學習,多汲取別人的經驗,然後悟出自己的道理,並將悟出的道理寫成文章,這就是成長的必由之路。

細想來,陶行知的成長如此,李鎮西老師的成長亦如此。以李鎮西老師《重讀陶行知》一書爲例:全書共75篇小文,歷時兩個月半,均成文於李鎮西老師生病臥牀期間。除開篇《大先生陶行知》及後記《不讀行知,何以爲師》兩文,其餘隨筆幾乎都是李老師讀陶行知先生的某一篇文章時的所感所想。從這些文章的字裏行間,可見李鎮西老師“高舉遠慕的心態,慎思明辨的理性,體會真切的情感,執着專注的意志”。

細讀《重讀陶行知》,有個細節值得我們關注。請看來自該書的一組統計數據:李鎮西老師於2021年10月31日寫文章6篇,2021年11月16日寫文章5篇;這兩個月半,李老師其中有3天每天均寫文章4篇,有8天每天均寫文章3篇,有9天每天均寫文章2篇,還有10天每天均寫文章1篇。75篇文章歷時兩個月半,在病榻上完成。這是何等的專注與執着?如若不是赤誠的熱愛,哪來的這般高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李鎮西老師從教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天天寫日記。至今,已出版作品數十部。《重讀陶行知》是李鎮西老師將讀書與寫作完美結合的產物,也是李鎮西老師教育成就卓著的有力見證。

李鎮西老師每天的“五個一工程”中,要求自己“每天讀書不少於一萬字,每天寫一篇教育日記”。這是他在擔任班主任、語文課、學校管理工作及參與一些社會活動的情況下,堅持如一、從未間斷過的生活常態。且不論成就,就光這兩點做法,就令我輩汗顏。請問:我們的工作有李鎮西老師那般繁雜與忙碌嗎?我們的教育生涯中沒有值得記錄的教育故事嗎?我們的課堂中沒有可圈可點的精彩瞬間嗎?

李鎮西老師說:“寫作不僅僅是客觀的記錄,還伴隨着反思、提煉、梳理、總結、昇華……模糊的變真切,紛亂的變清晰,被動的變成主動,偶然的變成必然。所以我說過,寫作不僅僅是寫作,還是基於實踐的反思;只有精彩地做,才能精彩地寫,而精彩地寫又能促使自己更加精彩地去做。真正的名師便是這樣自然而然誕生的。”

讀書萬卷始通神,文章自得方爲貴。讓我們讀好先哲的書,寫好自己的文章,盡好教師的職責。此乃我教育者之本分。

篇二: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他的生命書寫着他的“生活教育”的追求,他也以他的生命書寫着對國家、民族的摯愛,並以全部熱血澆鑄他的人生理想——教育救國,教育強國。

學習《重讀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進人生,走進教育,走進生活。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大多數是指學校教育。教育是用學校作爲工具,把舊有的知識系統傳授給繼起的青年,使他們養成一種適合於既成社會的人格,以維持和發展這個社會。教育本身並非目的,而是工具。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家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改造個人的錯誤,實現個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以教育認識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認爲教育應該: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合一”,這是曉莊師範學校的校訓,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最精煉的概括。

比如我們教學生學習生字的書寫,必得結合具體的生字,和學生一步一步走到生字書寫的具體筆劃、書寫的過程中,在這過程裏做具體的指導,才能得出正確的方法,才能寫出正確、美觀的字來。我們要走進文章營造的奇妙的精神世界,我們也必得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細緻的感知、解讀,走進文字的深處,融入文字營造的濃濃情境中去,感動的同時也才能獲得心靈的重生。

但,反觀我們的教育、教學,我們又怎樣做到了“教學做合一”呢,我們不厭其煩地向學生大講特講我們如何愛惜環境、熱愛集體、做事認真、努力思考等,做着壁上觀的事情。而我們是否找到了能結合的具體的例子來,和學生進入到具體的“做”當中去呢,即使在今天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課堂的教學仍然有那麼多的“做”,脫離了具體的“做”的抽象的教和學,那樣的結果如何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許多的文字和演講中說到這樣的話: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民間流傳已久的諺語,卻也道出了事物間的必然聯繫。播的是瓜的種,收穫的自然是瓜;種的是豆的苗,長出的也總逃不了是豆。環境對人的塑造也是一樣的,而和人最最密切相關的生活的環境,對人的性格、習慣、認識的塑造更離不了“近朱赤,近墨黑。”的法則。教師要使學生尊重身邊的同學,首先得創設一個相互尊重的班集體;教師想使學生個個熱愛學習,必得創設一個愛學習的氛圍;家長盼望自己的孩子積極上進,首先得讓孩子感覺到“家”是一個積極上進的家。

我想,這裏的“生活”二字不妨理解爲“環境”,這環境是學生生在其間、長在其間的環境,而這環境中的一切美好、醜陋、卑鄙、高尚都是生長其中的孩子們成長的養料,師法的榜樣。因此,塑造一個怎樣的孩子,就去創設一個怎樣的環境吧。讓那無聲的“細雨”,滋潤着孩子的心靈,產生出和細雨的顏色一樣的心靈來。

讀書:即用書

讀書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陶行知先生還專門爲“用書”寫了一首小詩:用書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見婆婆。他認爲,書好比是一件工具,對人有用處的才值得去讀。

這首詩淺顯地道出了“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我們大多數的人總以爲所有的書本對人都是有益處的,於是囫圇吞棗、不辨是非、不加選擇地讀呀讀,直到讀成了書呆子,讀走了時間,讀掉了青春。回過頭來一看,自己的所得和所付出的幾乎成了反比。卻忘記了一點:書籍留存下來的意義是爲了指導人生更好地生活、生存。那麼那些脫離了個人的生活實際的書籍,雖然對於其他的人有着神諭一樣的妙用,倘若對於你來說害多於利、或者幾近無用的話,你是否還有必要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閱讀、理解,到頭來卻一無所用。而對你真正有用處的書的閱讀時間卻被擠佔了,以至於你根本沒有機會把他們拿起來翻一翻。

這裏雖然說的是“書”,我們也不妨將思維拓展開來,我們在學習、教育中的那些各種知識、能力、思想哪些是對個體切近相關的,哪些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根本就是“屠龍之技”呢,我們是否也該有個學習次序上的排列,讓那些切近相關的,早日進入學習的視線、計劃、行動中,而將那些無關的先放一放再說。

好比我們這些現在做的教書育人工作的教師,自然我們也可以依着我們的興趣來讀些和專業無關的書,但我們必須衡量一下:我是否讀了對自己來說必須的書,我們的所讀能爲我們所用嗎?我的時間允許我怎樣更好地讀,更有效率地讀。

讓教育走進生活讓教育走進人生

陶行知先生認爲,人的教育是爲了更好的指導生活,更好地生活。這真是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論是給子學生的教育,還是我們對自己的有意識的自我生活狀態的調整,都離不了“生活”這個生存的世界和檢驗的尺度。我們作爲教師創設給學生的教學的狀態和自己自我狀態的調整,也都必須是以是否合乎現行生活,是否適應現在世界爲檢驗的標準的。同時,亦不能忘記了教育的前瞻性,然而即使是這前瞻性也是以現在做比較觀察才得出的。

讓我們沉下自己的心來,像陶行知先生一樣,將教育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來奉獻我們不再年輕的青春吧!在教育的路上以人生檢驗教育,以生活調整教育,以教育改善生活,以教育改造人生。不斷思索,不斷探究,不斷理想,不斷實踐,這些不斷的過程,正是教育向前的過程。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即人生。讓我們永遠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創造出更燦爛的生活。

篇三: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

打開《重讀陶行知》,習慣性先翻看目錄的時候,就被這個標題吸引了,於是選擇直接引用爲了文章的標題。作爲一線教師,很慚愧,對於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的瞭解,僅侷限於隻言片語,很幸運,在這個暑假,能夠跟隨李鎮西先生重讀陶行知,深入的瞭解陶行知先生,瞭解這位大先生的教育之光。

李鎮西先生說:“只要您還想當一個有良知、有愛心、有胸襟、有智慧的中國教師,懇請您捧讀陶行知,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您會發現,——陶行知的每一個字,都閃着光,溫暖而明亮,永遠照耀着我們的校園、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室,還有我們的靈魂……”作爲教師,必然是有良知的,這不僅是作爲一個老師的底線,更是作爲一個人的底線,但我們不只是要自己做有良知的人,更要我們教育過的孩子也是有良知的人,這就需要更多的愛心、胸襟和智慧。

一、愛心陪伴,童心同長。

李鎮西先生對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愛心有新的理解,認爲先生在有一顆真誠博大的愛心的同時,又有一顆純潔無暇的童心。作爲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面對的還是一羣孩子們,面對他們“幼稚”的行爲,“幼稚”的語言,我們要和他們一樣擁有童心,使自己具備“兒童的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熱愛,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才能陪伴孩子們共同成長。課堂上,我們要將晦澀難懂的知識用孩子們易於接受的方式傳播給他們,課間,我們要用同齡人的思維與情感去傾聽他們的訴說,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上學期,剛上初一的一個小男生,下課總喜歡向我展示他的繪畫作品,向我描述他課後閱讀的內容,雖然我都會予他肯定,但因爲他的歷史成績一般,所以談話的最後總會不自覺的落腳到歷史知識上、歷史成績上,很顯然,這和他的興趣點有點違背,慢慢的,他找我的次數越來越少,雖然他的歷史成績在進步,他的課堂表現也越來越好,但在課後再也看不到他歡呼雀躍着帶着他的作品奔向我的樣子,說實話,我很失落,這不是我想看到的狀態。當老師久了,和孩子們的談話內容總會不自覺的轉向成績,這沒錯,但除了成績,孩子們還有很多其他的閃光點期待我們的發現和肯定,在課堂之外,或許我們應該有成績之外的其他很多的談話內容,在課堂之外,師生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神采奕奕的狀態,這時的我們,應該也是一羣孩子,和另一羣孩子談論着孩子們的事,感受着孩子們的歡樂。

二、打開胸襟,包容接納。

孩子始終是孩子,有孩子氣的語言,有孩子氣的行爲,甚至有些孩子的有些語言和行爲真的很氣人、很傷人。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任務除了積極發揚每個兒童固有的優點之外,正是要根據事實,肯定他們的錯誤,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每次在課堂上被犯錯誤的孩子氣着的時候,去找班主任瞭解瞭解孩子的情況,又總會莫名的覺得心疼,因爲很多孩子犯錯誤的頻繁犯錯誤的原因,“根本上是由於環境造成的”,不良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缺乏規矩意識、缺乏對人基本的尊重、缺少同理心等等,他們覺得出格的行爲或語言可以引發更多的關注,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縱容,但在不縱容的同時,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讓缺愛的孩子感受的到關注、感受的到愛意、感受的到尊重,一個被關注的、被尊重的、被愛着的孩子,一定會慢慢被轉化的。

三、選擇相信,用智轉變。

李鎮西先生說:“不承認‘差生'存在的老師,或許有真誠的愛心;承認‘差生'並研究和轉化‘差生'的老師,不但同樣有真誠的愛心,而且還有豐富的智慧。”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老師都還一直在路上,李鎮西先生將陶行知先生的方法歸納出了七條原則,或許會是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條正途,一是相信孩子,二是分析原因,三是轉移精力,四反思方法,五是集體懲罰,六是專家醫治,七是同情照顧。相信孩子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相信孩子太重要了,每次在被氣到七竅生煙的時候都會有再也不管了的衝動,但平靜下來時,又會不斷的告訴自己,他們只是孩子而已,要堅信“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只有堅定了這個信念,接下來的六步纔有意義。反思自己提升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一環,我們經歷的是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我們面對的是無數,而學生面對的卻是唯一,我們要時刻反思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行爲是否無意的傷到了某些孩子,反思我們“齊步走”的教學方式,是否讓某些孩子自我放棄了,反思我們是否能關注到真正需要關注的那些孩子,李鎮西先生說:“所謂的‘教育公平',有時候恰恰是‘差別化對待'。”

三寸講臺,方寸之間,擎着愛與責任,花開花謝,四季輪迴,送走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留下我們原地堅守,堅守着胸中的夢,守護者心中的情,戒除浮躁,靜下心,沉下氣,放慢腳步,跟隨着學生成長的節奏和步伐,用耐心和愛心看他開花,看他成熟。

篇四: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於安徽歙縣一個貧苦家庭中,共姐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親爲他取名爲陶文浚。十九年後,陶文浚進入金陵大學。在這裏,他的眼界得到開闊,哲學上開始信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受此啓發,於1911年將自己的姓名改爲陶知行,但經過多次試驗和實踐,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對知行有了新的理解,他曾言:“適爲其反”,於是毅然改名爲陶行知。1915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師從杜威、孟祿、斯特雷耶,學成歸國時立下了自己的終身志願,要使全國人民有受教育的機會。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將一生奉獻於中國教育事業,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實踐中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爲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最近閱讀了有關他的著作《陶行知談教育》,希望從此中獲得有關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此書開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並闡述了教學合一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這對現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不是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思想。自己的方法找出來,利用別的相類的經驗理想找新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而達到自得自動。

讀新教育的需要、釋義、目的、方法、新學校、新學生、新教員、新課程、新教材、新考成這幾方面的內容,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新教育的需要須符合時代所需;新教育的目的須培養自動、自主和自主的共和國民;學生重在怎麼去學;教員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課程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教材應靈活運用;考成應按目的,方纔不會枉費精神和財力。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講述了學生自治的需要、好處、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範圍、學生自治與學校的關係、自治的注意要點。充分說明了自治的重要性,自治的藝術性和實質性,這也爲教師管理學生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重在體現一個“活”字,首先,承認活的教育。其次,尋找活的教育要些什麼材料。第一,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第二,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第三,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然後,講的是活的教育方法,設計教授法和依計劃去找實現法。教育,當是對生命充滿敬畏和尊重,爲生活而教育。

教育與科學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認爲科學的教育方法分爲五個步驟:第一覺得有困難;第二曉得困難所在;第三有什麼方法解決困難;第四選擇最爲正確的方法;最後一步實驗一番。教育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困難無所不在,面對困難不要畏懼、不要輕言放棄,多次嘗試,定會成功。

學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來有三點:第一,學生求學須具科學的精神;第二,要改造社會必須具有委婉的精神;第三應付環境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作爲教師亦作爲學生我們要做到“學而不厭”方能“誨人不倦”,遇到問題,“知之則知之,不知則不知”,不可過於急進,務必從旁思考,妙用委婉的功夫,向前進,走到利害生死關頭之時,必富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

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認爲完整的人需含三種要素:健康的身體、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職業。身體好,可以在物質環境裏站個穩固。獨立的思想,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獨立的職業,才能做一個生利的人,自然得到社會的報酬。做一個整個的人,做一個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爲他人思想的搬運工。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觀點,他認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者通過科學發明的例子論證此觀點,又從“墨辯”提出的三種知識:親知、聞知、說知。經其釋義,親知爲一切知識之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安根於親知裏面發生效力。從而證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以大量例證來表明一條哲理,“‘爲學而學’不如‘爲教而學’之親切。‘爲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陶行知指出教師的學習動力是“爲教而學”,即爲了更好地教授孩子而去學習,或者說爲了教好孩子而驅動教師學習。他還強調師生要“共學”,即“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此亦告訴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邊教邊學,“以生爲師”、“以生定教”;認識到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教育研究者;教師不是空談家,而是實踐家。“以教人者教己”是教師的最好修行,我們應以此爲信條和準則,從而增強專業學習、理解學生和鑽研教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僅坐能言,還可起而行。

所謂“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的變化是教育的根本意義,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師要將社會生活內容作爲教育內容,學生要在生活實踐中接受教育。“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在範圍上的擴展,陶行知強調要把學校裏的一切延伸到自然界中去,即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開展實踐教學。“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陶行知強調這一過程要勞力勞心,通過“做”這一活動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統一,教師要在教學中給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生活教育理論啓示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活動,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話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繫起來,讓生物學知識更好地發揮實用性和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教育的新生、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別、現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現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等等。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爲人堪稱“萬世師表”,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留下了教育理論鉅著;他懷抱崇高理想,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他胸懷博愛,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着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巨人身上,蘊藏着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必將激勵後輩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作爲教師,我們當以先生教育理論爲指導,懷揣着對教育和學生的真摯的愛爲基點,不斷豐富知識儲備,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爲核心的教育價值體系觀念,爲實施素質教育而服務。

篇五: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

2022年的暑假,於我是充實的。假期我認真的讀了前輩李鎮西老師的《重讀陶行知》,這不僅僅是李鎮西老師的讀書筆記,更是他多年來學“陶”、思“陶”、踐“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以這本書爲橋樑,我們可以進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寶藏。

什麼是“活的教育”?一句我讀出了陶行知先生和李鎮西老師所期待的教育。2000年開始的課程改革,近年來實施的“雙減”和課堂改革讓我們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講中一個重要目的一句話“我們辦教育的人,總要把孩子當做活的,莫要當做死的。”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我們應該當導遊,把學生帶到知識的花園裏,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美。從一個佈道者的角色,變成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我希望在課堂上帶着學生感受到學習本身的美,希望學生把學習變成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

學生於老師而言不是一臺臺學習的機器和裝知識的容器。一刀切、滿堂灌、機械化的教學方式不能用在活着的人身上。孔子早就說過:“因材施教”。如何做到活教,活學,師活,生活?也許在一線教學中可以試試“激趣”教育。

爲什麼要進行“激趣”教育?

1、興趣能推動學生主動地學習。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需要爲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種動機,是一個人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對未來的學習作積極的準備。學習興趣是直接維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部原因。如果學生有學習興趣,他們就會處於積極的精神狀態,就能在學習過程中抵制疲勞,並不斷獲得心理愉悅。

2、興趣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十分重要。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學生有個性地發展是極其重要的。適當地保護好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好奇心和求知慾轉化爲比較穩定、持久的興趣,而興趣又可以驅使他們繼續去學習、探究,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個性特點。可見,興趣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如何進行“激趣”教育呢?一些“小伎倆”一定可以幫到你。

1、“明知故犯”讓課堂充滿挑戰。課堂上可以故意在易錯點犯一些小錯誤,學生會異常興奮化身小老師,火眼金睛來幫你尋找錯誤、誨人不倦幫你糾正錯誤。如此,既可以使孩子們更加專心聽講,更加關注易錯點,加深記憶,培養孩子們發現問題,糾正問題的能力。漸漸地課堂就在不斷地發現、糾錯、練習中進行。學生興奮的參與獲得自信,教師輕鬆地點撥盡在掌握,一個個難點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2、“拋磚引玉”激發無窮潛力。你永遠都不知道任何一個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時,會有多大的潛力。教師在上課時要學會拋磚引玉,要拋出自己淺顯易懂的、可以迅速掌握的觀點和句式來引導孩子效仿你,進而超越你。無論孩子是效仿還是超越,他們都會有極大的成就感,因爲這是他自己獨立完成的。若是效仿,最起碼他掌握了知識,獲得了獨立完成的能力;若是超越,那對於老師和孩子而言,無疑都是最好的結果。

3、虛心請教獲得滿滿成就感。我們要學會向學生去請教,若老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學生可能會很崇拜你,但也可能由於過於依賴老師而不動手、不動腦,事事靠老師。所以課堂上遇到對於學生來說理解稍有困難的問題,老師可以試試裝作不知道,把難題讓給學生,讓孩子們想辦法解決並虛心向孩子們請教,這樣他們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後他們會提前預習課本或習題冊上的知識,隨時準備讓老師向他請教,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當然這種培養需要一段時間,也需要老師從中正確引導。

4、多樣評價讓學生信心百倍:不要讓掌聲廉價,不要讓掌聲氾濫,讓學生用心靈鼓掌。

①一味單調長時間地賞識學生,會讓學生產生“讚美疲勞”,學生喪失了新鮮感,就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

②堅持多元評價,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鼓勵他們去攻克更艱鉅的任務。

③堅持對學生評價的積極心理暗示原則;用描述式表揚取代評價式表揚;用努力取向的表揚取代能力取向的表揚。

5、問題意識讓學生勇於探索。讓“問題之球”在學生之間傳遞,教師不能做唯一的投籃者;教師要在學生自我感覺無疑時再產生新疑,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課堂結束不能讓學生帶着句號走出教室,要讓學生帶着問號走出教室。

教育針對的本就不是工廠機器,我們要與孩子們建立共同探索,共同進步的關係。用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老師在幸福和快樂中教學,讓孩子在幸福快樂中成長。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htzw/1342742.html

  • 標籤: 讀後感 戰狼2讀後感500字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重讀陶行知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