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83W 次

篇一: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精選4篇)

《古詩三首》作爲統編本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是落實“從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來感悟人物精神品格“這一語文要素的基礎。在本課的教學中,本着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從古詩出發,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爲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人的精神品格。圍繞本課的重點,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書聲朗朗,以讀爲本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古詩,找答案。讀的形式多樣而又富有情趣,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有效果,有韻味。真正做到了“以讀促思,以讀激情,讀中感悟,讀中遷移。”

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意思

在我們書中,古詩的旁邊有註釋,這些註釋能夠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詩意。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注意旁邊的註釋,用好註釋自己來嘗試理解詩意。大部分學生藉助註釋可以理解詩的大概意思,通過看註釋,也是教給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另外理解詩意,同學們可以逐字翻譯,運用字面意思理解詩意。

尋字入境,感悟人物精神品格

明確要求後,學生自主圈畫,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尋字入境,學生髮現“飛、逃、逐、滿”四個詞很反常,他們由此發現反常的動詞中洋溢着緊張的戰鬥的氣氛。通過學生自己的探討,老師的點撥,學生理解的更加透徹。重點通過理解古詩的意思抓住後兩句感受將士們的精神品格。

把握重點詩句,體會詩歌主旨

學生經過反覆朗讀,感受到將士們雪夜追單于時困難重重,文章最後戛然而止。沒有寫出結果,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學生感受到保家衛國的將士不怕困難,捨生忘死,英勇無畏。學生小組討論古詩的後兩句的意思,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理解詩的主旨。

拓展閱讀,學以致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生學會了方法後,在理解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用尋字入境的方法學習了《塞下曲》(其二),從詩中感受到李廣將軍的英勇神武。

古往今來,英雄們用生命守護着這片熱土。讓學生從2020年4月的中印事件中,感受當今英雄的英勇無畏。

二、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

在教學之前,我沒有給學生留預習的任務,其實在古詩的學習中,預習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可以根據古詩自己蒐集和詩有關的資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爲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另外,在讓學生反覆讀詩的過程中,我更多的是關注讓學生體會情感,讀出情感,忽略了讀古詩的韻味,再以後講古詩時一定要注重教師的範讀,以及古詩的節奏,掌握好古詩的停頓,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

篇二: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出塞》這首詩屬於漢朝樂府詩題,是一首感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經典之作。詩人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國家安寧的憂國憂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涼州詞》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後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

《夏日絕句》整首詩的文字高亢、激昂,字裏行間,包含兩段歷史,三個典故,作者借古諷今,從而表達自己家國愛恨,愛國情懷錶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藉助資料的閱讀,反覆品悟。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

2.瞭解古詩的大意,體會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在上課前,我對“折柳贈別”這一環節中是否要用詩句有過猶豫,但最終還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贈別”這一環節,目的是爲了讓學生了解爲什麼戰士要吹奏《折楊柳》的曲子,因爲《折楊柳》所表現的是離愁別緒,更表現了戰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誦讀折楊柳贈別的詩,也是爲了讓學生感受那種離愁別緒,但周老師說沒有必要,《折楊柳》只是“別解”,既是“別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但我覺得,因爲戰士用羌笛吹奏《折楊柳》,更能表現他們的思念之情,這對本課的主題有關,有助於學生理解戰士戍邊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詩都有自己的基本內涵,即使是像這樣一首比較複雜的古詩,它所要表達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確的。它跟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都有保家衛國,不打敗敵人誓不回家的壯志豪情。有老師說,戰士守衛邊疆那種壯志豪情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難道戰士們對戰爭的厭惡與埋怨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嗎?如果硬要把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作爲王之渙詩的主旨,這語文教學真的應該如此另類。一首詩難道可以承載古詩教學的全部?難道對學生各種人文精神的滋養都要在一節課中完成?難道有詩人對戰爭描寫得“壯懷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難道對學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滲透保家衛國的思想而不能讓他們感受戰爭的悲慘從而樹立反對戰爭,擁抱和平的情感?

3.課堂上我抓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兩句詩,從修辭手法和思想感情兩方面入手,進行深入賞析,體會項羽的英雄氣概,李清照的讚頌、悲憤、擔憂等複雜的感情。課堂上給孩子創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從而使孩子們能融情於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並能結合古詩賞析明白做人的價值取向: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勵自己努力去做這樣的英雄,預設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最後通過欣賞名言警句、古詩,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感受到中華古詩詞的魅力。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三首古詩的教學中,感受到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爲手段,鼓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究,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經過訓練後,基本上能自己結合工具書,完成對詩意的理解。在教學中,我進一步加強了對詩歌的評析,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

三、不足之處

1.教師的激情沒有更好地帶動學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沒能產生理想化的共鳴。

2.教師心情有些急躁,當學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時,沒有更好地去引導他們去思考,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應儘量避免就詞解詞的做法,要體現從整體入手的原則。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篇三: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本課共安排了三首古詩詞,分別是王昌齡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一首邊塞詩。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王翰的《涼州詞》與王之渙的《涼州詞》同負盛名,作品於曠達、豪縱、諧謔的背後,表達了將士們豪爽的性格及征戰之前悲壯的感情。李清照的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1、教學效果

古詩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篇章,所以學習時興趣濃厚,收穫較大,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首:《出塞》。

課前讓學生查閱作者的生平,以及這首詩創作的背景。一上課便交流相關內容,學生非常踊躍積極。通過準備材料,交流材料拉近與作者和文本距離的同時引導孩子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掌握一種方法,培養一種讀書習慣,也爲本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接着讓學生再借助手頭的資料和文中的註解試着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此環節給足學生充分探討合作的時間,在生幫生的學習氛圍內既理解文本內容又取得合作共贏的效果。最後,讓學生談體會,背誦古詩,並默寫。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默寫真正積累語言材料,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再通過誦讀環節評選出最佳朗讀者,培養語感。

2、聚焦第二首:《涼州詞》。

學習這首詩會運用第一首的方法,師只起引領作用。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接着藉助資源自讀自悟理解每句話的含義。不會的在班內質疑問難,共同解決。然後,談體會,走進作者內心,和作者的情感融爲一體產生共鳴,體會征戰前戰士們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實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之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後也是通過背誦、默寫、吟誦等方式評選出最佳吟誦者,在豐富積累、夯實基礎的同時培養語感,提升語文素養。

3、聚焦第三首:《夏日絕句》。

這首詩放手自學,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詞人,濟南人。感受到作者“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氣節和愛國情懷。最後默寫,刻在心裏。

2、成功之處

學生能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薰陶和感染,素養得到了提升。

3、不足之處

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4、教改措施

如果有機會再上這堂課,我會增加拓展的環節,比如,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邊塞詩或者是與作者相關的詩句?這樣就能以點帶面,將語文的學習領域拓寬,真正體現課本無非是個例的語文教學理念。

篇四: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本單元第21課《古詩三首》圍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選取了《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三首古詩。對這三首古詩,我在課堂中主要採用吟誦的教學方法:初讀,感知詩句;再讀,瞭解詩意;品讀,悟情入境;研讀,融會貫通。在吟誦中,使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賞析詩歌的方法。

以《出塞》前兩詩的教學爲例,我引導學生從徵人和親人兩方面感悟:徵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們的生活,你會作何感想?引導學生悟到將士們最樸素的願望就是回到家鄉。另一邊,家鄉白髮蒼蒼的父母也盼着孩子的歸來。可是,“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樣抓住情感的共鳴點,邊讀邊悟,學生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在學習《夏日絕句》時,我抓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兩句詩,在課堂上給孩子創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又以問題進行深入賞析,讓學生體會到項羽的英雄氣節,李清照的讚頌、悲憤、擔憂等複雜的感情。

每節課都會有遺憾,我的這兩節賞析課也不例外,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由於課堂容量大,教學環節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一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一點。

2.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一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

3.關於同主題的羣文閱讀沒有太多的時間開展,可見對教學內容還要有一定的取捨,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的知識廣度。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6007.html

  • 標籤: 單元 反思 詩三首 上冊 四年級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