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04W 次

篇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精選4篇)

這次市級參賽課,我選了一首古詩,靜下心來一琢磨才發現這古詩實在不易教學。之前的老教材中對這首詩的解讀和如今統編教材對這首詩的解讀是不一樣的,這讓我不僅思索如何在內容上讓學生認知,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鳴,更在沉思如何在學習方法上體現新教材的“學好語文”比“考好語文”更重要的理念。《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小學五年級以“家國情懷”爲人文主題的一首愛國詩,現在的小學生生活比較幸福過着。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日子。要他們談談家國情懷是什麼,那對於他們來說太難了,我設計的這一課,借陸游對國家的熱愛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相互溝通,達到共鳴的目的

古詩,重在一個“古”字,因爲“古”所以有韻味、意境深遠,也因爲“古”所以離學生很遙遠,詩情、詩境學生難以體會。針對這首詩的教學,我反覆思考,寫了四千多字的詳案。經過實際上課後,感覺有以下幾方面值得記錄下來,留作今後教學的參考。

一、無盡想象,真切體驗

這首古詩寫於南宋時期,而宋朝又是一個極爲複雜的年代。考慮到學生頭腦中的背景材料幾乎處於零的狀態,我的設計中展現了較多的詩人背景介紹和時代背景介紹,但細細想來,學生對於枯燥的文字敘述還是很難在頭腦中生成畫面,很難有真切的感受。我在開課時便告訴說,陸游和南宋抗金英雄岳飛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這樣,利用學生熟悉的人物,很快便有了代入感,學生對於當時的背景有了較深的體會。然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發現學生品味“胡塵”一詞則非常困難,而“胡塵”的體驗是爲之後教學的重要鋪墊。爲此,我在教學“胡塵”一詞,製作了音頻、圖片相結合的課件,學生彷彿親臨現場,那戰場的廝殺聲振聾發聵,學生頭腦中已經有材料相聯繫在一起,喚起了學生的無盡想象,很快讓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場景,感受“遺民”生活的悲慘。

二、“煉”字品味,體悟深情

從“胡塵”的想象直至“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我用了一段語言渲染,在學生感知百姓生活極度痛苦的前提下,進而引導學生說出,他們此時最渴望的是什麼?然而盼望越深,失望越大。緊接着講一年的苦難,十年的折磨,六十五年的辛酸與煎熬,引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遺民之淚”以及“盡”字中的無奈、痛苦、憤恨的心情。層次性的朗讀體味“又”中的複雜心境。“盡”“又”二字的朗讀、品味既是對北方百姓的心情的感受,更是對詩人陸游“希望、失望,但不絕望”的百轉千迴心緒的體悟。

三、主題凝聚、資源整合

基於統編教材着力體現“1+x”羣文閱讀探索,我力圖構建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爲目的,以精讀課文有效延伸爲主要路徑進行文本組元的羣文閱讀方式。以此形成對陸游的愛國之志形成助力理解。

身在南方的詩人陸游並未選擇平凡安逸生活,而是時刻心繫北方百姓,期盼收復失地,他將“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家國情懷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難道不是最最難能可貴的嗎?課上讓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壯麗山河圖”“遺民淚望圖”是學生顯而易見的,但詩題中的“陸游北望圖”往往是學生注意不到的。爲此我從百姓的“望”引到陸游的“又”,結合陸游立志“一寸丹心唯報國”以及《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詩作,展示了陸游坎坷而忠貞報國的一生。這樣下主題更爲凝聚,整合資源以家國情懷爲線索展開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深情,讓品味詩作與解讀詩人兩個內容相互支撐。

“像這樣以精讀文章作爲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範圍將擴張多大呀!”(葉聖陶)古詩教學如果只守住課文中幾首,就如單腿走路,學生受益不大;在精讀一首詩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感。以同樣的題材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相同的作品,則詩人一生爲恢復中原、統一中國而奮鬥的感人形象以及將個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爲一體的偉大愛國精神,也能使學生受到感染。

詩歌最突出的主題就是表現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家國情懷,課上一系列的推薦以及課後讓學生背誦陸游的一愛國的詩,製作愛國古詩詞手抄報、進行愛國古詩詞交流的語文活動,使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大語文的教學理念,大大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王崧舟老師說:“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這一課,總的感覺還是上得比較滿意,只是感覺自己的話還是有點多。怎樣讓學生能入情入境,而又能再讓老師輕鬆一些,是值得以後繼續琢磨的。

篇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愛國詩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現了作者懷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復失地的心情。整首詩情感真摯,字字句句飽含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因爲大好河山的淪喪而悲憤;因爲中原百姓的悲慘生活而同情;因爲南宋權貴的醉生夢死而憤怒。體會詩人的情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應該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所在。

一、師本對話,充分預設

古詩的創作背景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遙遠,學生難以身同感受,難以體會詩人的情,詩人的意。學生的困惑其實也是我們老師的困惑,畢竟我們沒有經歷過戰亂的年代,沒有國破家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們教者都沒有與作者產生共鳴,怎麼可能引領學生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呢?

我查閱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賞析及教學設計。一遍遍地吟誦,一遍遍地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從題目入手。這首詩的題目揭示了全詩的內容,蘊含了詩人的愛國情感。讀了題目,我產生了疑問:這樣一個秋夜,天還沒有亮,詩人怎麼會走出家門呢?乘涼?不合情理。睡不着覺,爲什麼?感慨萬千!什麼感慨?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我有這樣的疑問,學生自然也會有困惑。在詩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動。前兩句“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過渡轉折“如此壯麗的河山,如今卻淪陷於金人的踐踏之下,想到這,陸游是怎樣的心情呢?”引出詩人的悲憤之情!想一想,此時的陸游哪裏是在自豪,他是滿懷悲憤!顯然這樣的設計強化了“自豪”之情。引導學生由詩句產生聯想:看到了哪些畫面?想到了哪些詩句,哪些詞語?引出“江山如此多嬌”,引出詩人的悲憤之情。後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是全詩理解的重點。哪些字眼打動了我?這些重點字詞在情感上又有什麼關聯呢?因爲“胡塵”而“淚盡”,因爲“淚”而“望”,因爲“又”引出“遺”。在品析這些字詞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陸游對淪陷區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尋歡作樂的南宋權貴的憤怒。

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我想學生之想,抓哪些內容、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呢?這樣充分地理解文本,爲下面的教學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精心設計,突破難點

1.課題質疑,首尾呼應

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呢?(詩人爲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呢?詩人有什麼樣的感慨?爲什麼有這樣的感慨?)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走近陸游,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將曉,籬門外一位老人的情懷。

這首詩的題目揭示了全詩的內容,蘊含了詩人的愛國情感。由詩題產生的疑問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慨及產生感慨的原因,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學有目標。

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來讀一讀詩的題目:作者爲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呢?(憂國憂民、難以入睡)就在這樣一個秋夜,陸游因爲大好河山的淪喪而痛苦;因爲中原百姓的悲慘而同情;更因爲南宋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而悲憤!詩人感慨萬千!

在品析全詩的基礎上再回頭看詩題:作者爲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水到渠成,與詩題的質疑形成了很好的照應,整節課的教學清清楚楚一條線。

2.自讀自悟,以悟促讀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自學能力,理解這首詩大致的意思並不是難事。怎樣讓學生去品味詩句背後的情感呢?我採用了自讀自悟的方式。讀一讀,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畫出來寫寫自己的感受。然後集體交流(重點字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彙報可以打亂順序)。引導學生品析“遺”“淚盡”“胡塵”“望”“又”等字詞體會詩人的情感。

3.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難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塵”:僅僅是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嗎?金兵來了!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一幕幕怎樣悲慘的畫面?你又彷彿聽到了什麼?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塵”兩字化爲這樣的畫面:戰馬嘶鳴、鐵蹄肆虐,白髮蒼蒼的老人慘死在金兵的鐵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讓人頓生悲切淒涼之情?當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爲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詩人的情感。

4.以點帶面,拓展閱讀

陸游一生作詩近萬首,他的詩中始終貫穿着熾熱的愛國情感。出示幻燈片:(1177年陸游52歲作《關山月》;1186年陸游61歲作《書憤》;1192年陸游67歲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193年詩人68歲作《秋夜將曉出籬門涼有感》;1210年詩人85歲作絕筆詩《示兒》)你能從這些具體數字中感受到什麼呢?(陸游一生都在關注着國家的命運,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拓展了幾首詩,既加深了學生對陸游愛國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激發學生課餘時間去了解更多陸游的詩篇。

教學總是有遺憾的。如果在“讀悟”這個環節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交流,深入體會字詞之間的情感聯繫,一定會生成更多的精彩。

篇三: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秋夜將曉出籬i門迎涼有感》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一篇描寫祖國大好河山及淪陷區百姓疾苦的詩歌,短短28個字道出了作者的悲憤與感慨。拿到課題之初就感覺難度很大,因爲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且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因此,古詩教學的模式還相對比較陳舊和保守,很難有所突

爲了有所突破,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着重從三方面入手:

一、自主學習,品讀詩句詩歌的前兩句“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句意比較淺顯,因此我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教學,讓學生找出描寫黃河與華山雄偉壯麗的詞語,邊釋義邊朗讀,通過字詞的魅力感悟山河的壯美,再把內心的自豪感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的激情被帶動起來,一下子投入到學習中。

二、創設情境,有感而發。在教學“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這一句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我藉助現代媒體,通過一段視頻引導學生想象,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學生在情境感染下,進行了豐富的想象與再創作,把戰馬嘶鳴、鐵蹄肆虐,老百姓慘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甚至是他們當時真實的生活場景都用語言表述出來,充分體會了北方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再通過《題臨安邸》讓學生通過對比南北方天壤之別的生活,讓學生與詩人陸游一起爲百姓的苦難生活感到“悲痛”,爲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憤”,更深層次地體會“淚盡”與“望”的真正含義。

三、反覆誦讀,昇華感情。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古詩的重要手段,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因此在學完整首詩之後,我再介紹作者,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朗讀體會詩人的滿腔愛國情,通過介紹作者的資料自然引出詩題,學生的感悟更深刻,詩題自然不用多說,學生就抓住了“感”字,再讀整首詩,更能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詩歌的思想情感。

當然這堂課還是留下了一些缺憾。學生讀的時候情感雖然激發出來了,可是整體讀的時候不夠整齊,讀不出詩歌本身的韻律;學生對於文本的感知不夠,視頻與圖片的應用大大降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雖然比較直觀,但拉大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走不進作者的感情世界。詩歌中的“望”字是詩眼,但是我沒能在這上面做足文章,只是停留在盼望的理解與朗讀上,沒有進步挖掘,這也是最大的遺憾。

篇四: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這首詩是陸游的愛國詩,首先結合上學期學習的《示兒》導入本課,讓學生有一個情感的基調。

這節課該以什麼作爲切入口呢?爲了尋找教學的切入口,我不止一次地吟起此詩來。波濤洶涌的黃河,直插雲霄的華山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我的眼前展現。如此雄渾的黃河、華山會讓人爲此而感到驕傲。可當我讀到“遺民淚盡胡塵裏”時,我的心情也開始一落千丈,一絲寒意襲上心頭。“南望王師又一年。”讓人覺得那絲涼意,漸漸地濃厚起來。

能讓我心頭一顫的“涼”,是否也能與孩子們共鳴呢?於是在之後的古詩欣賞中,我就讓學生找找表現“涼意”的地方。很多學生一眼就找到了第二句詩。

“我從‘淚盡’中體會到了此時淪陷區的人民的心已經是冰涼冰涼的。”“他們的希望(有一天王師來解救他們)不止一次的破滅了。”

一年又一年,始終沒有將宋王朝的軍隊盼來。這讓原本心裏就涼涼的淪陷區人民感到寒意席捲而來。

第二句的“涼”與前一句的“暖”讓學生對比起來讀,更可以感受到陸游的那份對淪陷區人民的關愛及對宋王朝妥協投降政策的不滿。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5988.html

  • 標籤: 反思 將曉出 有感 門迎涼 秋夜 反思之後再出發作文600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