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56W 次

篇一: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精選8篇)

課時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朗讀來理解文意,並積累文言字詞。

2、學習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3、合作探究,思辨兩則寓言的含義,並進行現代審視。

課時重點:合作探究,思辨兩則寓言的含義,並進行現代審視。

課時難點:合作探究,思辨兩則寓言的含義,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過程:

一、寓言故事導入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河南濮陽)人。先爲陽翟大商人,後被秦襄公任爲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繼任相國,號爲“促父”,掌秦國實權。秦王政親理務後,被免職,貶遷蜀郡,憂懼自殺。

呂不韋掌權時,有門客三千、家童萬人。他曾組織門客編纂《呂氏春秋》26卷,內計12紀、8鑑、6論,共160篇,爲先秦時雜家代表作。內容以儒道思想爲主,兼乃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爲當時秦統一天政治理國家提理供論依據

二、朗讀課文,梳理文意

三、複述故事,加深印象

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

1、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討論並歸納:意義是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討論並聯歸納: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1)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2)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3)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杳研究的確良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

4、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討論並歸納:

五、理性思考,課堂小結

《穿井得一人》這則寓言選自《呂氏春秋察傳》。“察”即細查明辨,:“傳”即傳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傳聞不要輕信,也不要瞎傳,一定要詳察的道理。寓言的本義是爲了說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引申到做學問既要注意“經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實踐。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經信。

篇二: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積累穿、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2.理解審慎對待傳言的道理,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預言可以分爲身體和靈魂兩個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的教訓和啓示好比是靈魂。”今天我們來看看《穿井得一人》這則寓言講了什麼故事,寄寓了什麼道理。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一段。《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一部雜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爲“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呂不韋認爲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國丞相、秦王的仲父,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爲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教師範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再指名學生朗讀並讓學生點評,。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

一)、積累語言: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待,等待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到。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於井中: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二)、翻譯課文。齊讀一遍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第二步、一)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爲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問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嘆:以訛傳訛不如無聞。

二)、理解課文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這個句子在表述上有什麼問題?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這句話有歧義,本意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個勞力”,在當時的情境中不會出現理解的偏差,但一旦離開具體的情境,傳着傳着別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個人”。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分別從傳之者、丁氏和宋君的角度說說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啓示?有什麼現實意義?

傳之者:不要聽到什麼傳聞之後就外傳,要動腦子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聽到風就是雨,以致以訛傳訛。

丁氏的角度: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不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

宋君的角度:治理國家一定要頭腦清醒,詳察民情,絕不可輕信謠言,以訛傳訛,誤了國家大事。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爲什麼?

2、你認爲誰的做法好?爲什麼?

三、學生練習:學法大視野85頁4、重點實詞(4)(5).課堂訓練2、3題

四、板書設計: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道聽途說

宋君聞之:穿井得一人之使、驗證真相

作者感嘆:以訛傳訛,不如無聞

篇三: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2.理解審慎對待傳言的道理,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吧!那麼,

寓言的特點是什麼呢?

學生舉手發言,教師訂正。

2.師:好了,他說得很好,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3、解題: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呢?(學生自由思考並回答)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

一、積累語言: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向、對。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二、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爲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問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嘆:以訛傳訛不如無聞。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理解。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二、理解課文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請同學結合實際來談談。

學生自主思考,可以分組討論,舉手回答。

教師適當點撥並訂正。

四、課堂小結

鞏固練習。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及其家穿井()2.國人道之()3.不若無聞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三、翻譯

1.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篇四: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課時分配:

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1——2課時。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文意梳理、整體感知。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分析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可適當調節。

一、明確課表要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寓言的特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及啓示。

2.翻譯《穿井得一人》,積累文言詞語。

3.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故事情節,概括寓意,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中外寓言的學習興趣,學會多角度地看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遇事學會分析,培養健全人格。

二、課前自主學習

1、作者介紹

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全書二十六卷,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由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2、寓言

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樣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造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

三、課堂教學展示

(一)、通讀課文,深入探究:

用自己的話翻譯這則寓言。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二)、文言字詞的落實:

(三)理清故事情節:

(四)問題探討

(五)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篇五: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暢的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教學重點)

3、理解寓意,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難點)

一、導入:同學們,我們知道了哪些寓言故事?

(同學們舉手回答:《農夫和蛇》《守株待兔》《畫蛇添足》《濫竽充數》)

同學們說了這麼多,那麼今天咱們學習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

(板書《穿井得一人》)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溉汲(讓學生認讀)

2、介紹作者: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寫而成。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衆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爲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爲《呂氏春秋》。

3、有情朗讀:

(指定幾名學生示範朗讀,然後學生齊讀,老師加以指點)

三、重點字詞:

1、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而:表承接於是就

溉,澆灌,灌溉。

汲,從井中打水。

及:等到

其:代詞,他

告:告訴

得:得到,這裏指“節省”

2、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傳:傳播

聞:聽說,知道

之:代詞,指這件事

得:得到,這裏指“發現”

道:講述

之:這件事

“聞”之於宋君:使知道

之:這件事

3、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令:派遣

之:這件事

於:向

對:回答

得:得到,這裏指“節省”

一人“之”使:的

之“使”:使喚,這裏指勞力

得:這裏指“發現”

於:在

4、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求“聞”:動詞用作名詞,聽說的消息

若此:如此,像這樣

不若無“聞”也:聽說,知道

5、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老師指導)

(五分鐘以後讓學生展示合作成果)

出示全文翻譯:宋國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需到外面去打水澆田,(因此他家)經常要有一個人在外面(做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後,告訴別人說:“我家挖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就傳播給其他人,說:“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裏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說:“(我說的是挖井)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並非在井中發現了一個人。”尋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

6、通過翻譯同學們對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爲了更形象的理解課文,一些同學把這個故事排演成了課本劇,下面請幾位同學上臺給我們展示一下;(幾位同學上臺表演)

(演完後學生點評,師生給予鼓勵)

四、想一想,說一說:

1、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個勞動力

2、傳話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五、理解寓意:

1、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老師提示: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

(1)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詳查,弄懂真相,不要輕易相信傳言,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眼見爲實,耳聽爲虛)

(2)說話要防止歧義。

2、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六、歷史中還有一些寓言故事和這篇類似,同學們一起了解一下:

(出示故事內容,讓學生朗讀)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裏。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隨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

意思是三個人謊報集市有老虎,聽着就信以爲真。比喻謊言多人重複,就好像是真的了。

七、作業:總結文中“聞”“之”的用法

篇六: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翻譯文章,積累文言詞語。

2、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寓意,理解寓意,培養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多角度概括寓意。

2、如何選定角度。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步驟及方法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今天之前應該已經學過一些寓言了,請同學們回憶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則寓言。那麼誰知道什麼是寓言呢?(以下同步利用好多媒體)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則中國古代的寓言《穿井得一人》(屏幕顯示: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

二、翻譯學習《穿井得一人》

1、朗讀《穿井得一人》

a、全班集體朗讀

b、個別朗讀

2、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老師訂正。(多媒體顯示:)

3、在基本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全班在此齊讀《穿井得一人》,然後老師投影出示相關句子,全班齊讀並做必要講解。

4、複述故事大意。

三、討論

通過對這則寓言的學習,大家來講講該如何對待傳言這個問題,傳言是不是一定可信?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

四、啓示

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謊言,更不能以訛傳訛,混淆視聽。(多媒體顯示)

五、小結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了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使大家得到啓發。

六、佈置作業

結合實際,寫出你對《黔驢技窮》的理解

篇七: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1、疏通文意,積累實詞,理解寓意。2、習得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思、論、練等活動過程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輕信流言的壞處,不傳播未經自己查實的話。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內容,悟出寓意。

教學難點:

歸納文言文斷句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學生講述讀過的寓言故事導入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學能站起來講述你喜歡的寓言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生講述寓言故事及其蘊含的道理。

師: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通常以假託的短小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來學習《穿井得一人》這篇寓言故事,它又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

二、介紹出處和《呂氏春秋》(學生搶答)

本文節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題目是編者加的。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共26卷,分爲12紀、8覽、6論,共一百六十篇,攝取儒、道、名、法、墨、兵、農、陰陽等諸家之說,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外交、倫理、道德、修身等各個方面,同時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樂律、術數等,成爲一本體系龐大而複雜的學術著作,既有指導實踐之用,又有知識教育之功,且蘊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學意味,可謂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實踐經驗以及各種文化觀念、哲學思想的提取和濃縮。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學生展示1、我來讀。

生1朗讀課文,教師及同學點評。

四、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藉助小注釋和工具書運用文言文翻譯方法,翻譯全文。

文言文翻譯“五字”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稱要保留。

換:用現代漢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句子順序,使句子更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補:補出省略的詞語。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學生展示2:我會翻譯。(先解釋紅色或藍色字詞,再翻譯句子,後說說具體用了哪些翻譯方法。)

生2翻譯: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師生點評。

生3翻譯: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師生點評。

生4翻譯: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師生點評。

2、問題探究:

學生展示3:我想說。

①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學生解答。

②傳之者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學生解答。

③爲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訛傳?請討論分析其原因。

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小結:

A.丁氏表述不夠清楚。

B.“有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C.“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於是愈傳愈廣。

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學生小結:A.說話一定要說清楚。B.對於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更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五、拓展延伸,悟斷句方法。

請同學們朗讀文章,試找出一兩個斷句的方法。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資料鏈接:

(一)什麼叫斷句

古書無標點,古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現代用的標點符號是“句讀”的發展,所以用標點符號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二)斷句的步驟

1、先通覽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寫的是什麼,內容大意全理解,方可動手把句斷。(切忌一邊看一邊斷)

2、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先易後難細分辨)

3、反覆詠誦,檢查修正。

(三)做練習,悟方法。

1.請爲下面句子斷句,並觀察思考這些句子的斷開部分有何共同的明顯標誌,從中可悟出可根據什麼來斷句。

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②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

③公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學生小結:方法一、察對話,定句讀

老師補充: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白”“語”“道”等爲標誌,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即可進行斷句。

小試牛刀: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張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爲我呼入

2、請爲下面句子斷句,並思考這些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中可悟出可以根據什麼來斷句。

①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

②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③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學生小結:由上面的3個句子可悟出斷句方法:找頂真,定句讀

④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據排偶,定句讀

學生總結:方法二、據修辭,定句讀

老師補充:文言文也講究修辭,頂真、排比、對偶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手法。而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爲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3、仔細觀察第2小題的第②和第③小題,斷開前及斷開後的詞語都是詞。這種詞性的詞語在句子中通常做語和語。由此,也可得出什麼方法來斷句?

師生小結:方法三:找名詞(或代詞),辯主賓,定句讀。(主語前,賓語後斷開。)

小試牛刀:①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能合

②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4、以下句子最後一個字都是詞,由此,你又悟出了可找什麼詞來斷句?

①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④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⑤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學生小結:方法四、找句末語氣詞,定句讀

六、課堂小結。(展示4、學生小結)

七、作業。

閱讀下面短文,解答以下問題。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爲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註釋:①持其駕:拿着繮繩,駕着他的車子。②用:資用,即路費。③御者:駕車的僕伕。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

1.告臣曰()2.我欲之楚()

3.離楚愈遠耳()

二、翻譯。

1.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

三、請爲下面的句子斷句。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四、成語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首先本節課導學案的設計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既落實基礎,明確學習方法,又適度拓展延伸。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時有明確的導向,知道自己在課前應該學什麼,用什麼方法學習。通過這種自學,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了學習樂趣,也大大程度地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其次,課堂上老師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說出自己的所感、所疑、所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角”。通過多種方式的展示,學生從課堂的看客變爲課堂的主宰,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表達能力,更能讓學生產生了一種無可代替的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不足之處在於從對課文內容理解到拓展延伸部分過渡不夠自然,有的學生未能夠悟出文言文斷句方法,在老師講解後的練習中學生未能學會靈活運用方法去進行斷句。

篇八: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溉汲”、“及”、“道”、“對”等實詞以及“而”、“於”、“之”等虛詞在本文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會疏通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寓言的寓意並在現實生活中運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溉汲”、“及”、“道”、“對”等實詞以及“而”、“於”、“之”等虛詞在本文的用法;

難點:理解寓言的寓意並在現實生活中運用。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遊戲“傳聲筒”,“我們一起去吃飯吧!”

(二)、《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爲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衆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爲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爲《呂氏春秋》。

(三)、“書讀百遍”

1、範讀課文,正字音。

2、合作朗讀,明句意。

(四)、翻譯通

1、請同學展示合作朗讀的成果。

(五)、援疑質理

1、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傳話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2、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3、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七)、總結梳理

1、回顧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寓言,你能根據這些小故事概括一下寓言的特點嗎?

2、文章中心: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5940.html

  • 標籤: 穿井 精選 教學 一封家書作文精選8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