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7篇)作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9W 次

篇一: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7篇)

我們無法用一個準確的詞語來描述一個人,正如我們無法用一個準確的詞語來描述這片大地。

解讀一個歷史人物,離不開對其所處時代的認識和分析。曾國藩生活在一個沒落的時代。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個病勢危急、行將就木的病人。尤其是道光年間,外部,鴉片戰爭讓中華帝國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顛覆性的打擊;內部,腐敗已經滲透了帝國的每一個細胞,四肢五臟,無不腐爛。內憂外患,腹背受敵。人作爲渺小的個體,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前行,但有的人在時代的大潮中站定,鑄就一座座豐碑。

曾國潘對國家始終懷有一顆忠心,曾國藩不僅自己始終貫徹這個“忠”字,還把忠誠教育貫徹到軍中。他深知依靠“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的大清軍隊,要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此練兵時首重給軍隊注入“良心”和“靈魂”。他在中國軍事史上,首先發明瞭“政治教育”,創立湘軍之後,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進行政治動員。他親自訓話,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不得擾民。正是這支武裝到思想的軍隊,徹底剿滅了太平軍。

我很佩服曾國藩忍辱負重的氣量,經歷過這麼多屈辱和艱難險阻,曾國藩仍然能將生活這碗水端平。因年少時受過經典文化的薰陶,曾國藩始終以“聖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將他成就爲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偉人,正是這種精神,絕不容許他遇難而退。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爲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國藩家訓中,有兩處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於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篇二: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崛起於晚清,一生功績出衆,乃晚清的一代名臣。從他的人生歷程之中,我們可以很深刻地領會到“拙”的力量,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尚拙”成就了曾國藩,這種精神,深刻地影響着他的思想、作風、行動。在晚清的歷史上打下了永不磨滅的烙印。我想說的是,尚拙精神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毋庸置疑,“尚拙”是一種獨特的人生哲學,它具有巨大的優點即所謂踏實徹底,待人至誠。曾國藩一生做事,總有尚拙之意在其中。他科舉考秀才時,六次未中,時人譏笑,但在第七次時終於考中。之後連捷,先後考中舉人、進士,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爲了翰林院庶吉士。基礎牢固,一旦開竅,自然厚積薄發。他一生交遊廣泛,朋友衆多,但卻從不攀附私人權貴,踏踏實實,不搞任何歪門斜道。在當年曾國藩統率湘軍時,朝中權臣肅順對他多有支持,但曾國藩也末與其建立私交。後來慈禧發動政變,肅順被殺,在其家中搜出一箱私信,其中卻沒有曾國藩的信,因此“太后嘆息,褒爲第一正人”由此可見,“尚拙”的好處是巨大的。對於我們的人生成長有巨大助力作用。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曾國藩就是因爲本人不聰明,才“尚拙”,若他也聰明機敏,恐怕就不會“尚拙”了。誠然,曾國藩本人的確十分笨拙,他自己也承認“資質之陋,衆所指視”。但我想強調的是,聰明機敏與否,與尚拙精神並無衝突。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曾給自己14歲的妹妹送了一本大學天文學教材作爲禮物,妹妹很疑惑說:這我怎麼看得懂?費曼跟她說:“你從頭讀,儘量往下讀,直到你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下去,直到你完全讀懂爲止。”後來,他的妹妹,瓊·費曼,果然成爲了一名天文學家。同樣道理,韓國棋手“石佛”李昌鎬在他的作品《人生如棋,不得貪勝》中也表露出了同樣的“尚拙”思想,單論聰明機敏的程度,費曼與李昌鎬毫無疑問是站在人類頂尖水準的,連他們都如此推崇“尚拙”,由此可見,尚拙與個人智力、能力並不相違背,而是相輔相成,它更像是一種處世準則,如山嶽般厚重,如水滴石穿般持之以恆。

現在的我們都崇尚“尚巧”。辦事越巧妙,越走捷徑,越受推崇。盲日追求高效率卻不曾關注自之走來的一步一步中,有多少留下了痕跡,到頭來卻是一場空。曾國藩曾說:天下工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只有根基足夠穩固,才足夠可靠。文正公一生尚拙,正如重劍無鋒,其本身就是最大的威脅。尚拙精神,無疑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的。無論是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它的作用空間都很大。正如一快磨刀石,緩緩磨去我們身上的瘕疵,最後成就的,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非同凡俗,起凡入聖。

由此看來,尚拙精神實乃我國思想文化的一大瑰寶,亦是無論在即個時代都值得推崇的準則,象徵着中華民族對於質樸無華的追求,對於腳踏實地的追求,對於勤勉努力的追求。用“尚拙”磨礪自我,才能讓未來擁有更廣闊的天地;用“尚拙”洗滌社會,才能讓社會上盈滿質樸真誠的習氣;用“尚拙”激勵國家,才能讓國家永保和平。這方纔是“尚拙”之用。

願“尚拙”精神永存你我心間!

篇三: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第一個字是忠。

曾國藩是典型的浸潤在儒家思想中、由科舉制度選拔產生的官員,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臣事君以忠”,爲大清帝國殫精竭慮。

他在做京官期間,十年七升,傲視羣曹,從一個普通進士迅速成爲副部級官員,這在晚清極爲罕見。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麼只要像同時代的官員那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原則,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穩穩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強烈的愛國情懷,讓官場得意的曾國藩鬱懷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氣氛下,他數次上疏諫言,試圖改進官場作風,因此得罪了衆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豐皇帝,爲自己原本平順的仕途增添了諸多障礙。

帶領湘軍攻下南京後,他沒有恃功自傲,不僅讓自己的九弟曾國荃回了湖南老家,還向朝廷請示——我沒那麼大的功勞,不要給我升官。對國家的忠誠,可見一斑。

曾國藩不僅自己始終貫徹這個“忠”字,還把忠誠教育貫徹到軍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的大清軍隊,要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此練兵時首重給軍隊注入“良心”和“靈魂”。他在中國軍事史上,首先發明瞭“政治教育”,創立湘軍之後,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進行政治動員。他親自訓話,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不得擾民。正是這支武裝到思想的軍隊,徹底剿滅了太平軍。

由此可見,我們開展隊伍思想教育,強調政治建警、忠誠鑄警,意義重大。

第二個字是學。

蕭一山在書的引子裏寫道:“曾國藩的事業之成就,完全由學而來,無關乎命運,今昔人的議論都是一致的。”

由於大興文字獄,導致清朝的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形成了熱衷考據的風氣,天天考據各種歷史上的書,最後就比誰肚子裏考據的這些學問多,比誰認識的字多,比誰解釋的字更全面。

曾國藩逆流而上,他以經世致用爲指導思想,學習的內容涉獵甚廣,不僅學儒家經典,還學軍事、科學、歷史、風水,爲了治好眼病,甚至還學過氣功。

蕭一山評價曾國藩治學的方法,是“由博返約、由約返博,兼歸納演繹而爲一”。他的思想體系,經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這麼一個演變過程。年輕時像所有修習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一樣,想做聖人;而後經歷了官場沉浮、沙場生死,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這個曾經世人眼中的平庸之人,終成通才、奇才。

這讓我想起駱駝和兔子理論。駱駝知道自己要穿越沙漠,就會儲存許多的水、長很多肉;兔子則每頓只吃一丁點兒,剩下的物料途中再補充。讀後感·積累顯然很重要,但光積累不實踐,這些積累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不僅要廣泛學、深入學,更要學以致用、以學促行,在提升個人能力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執行力和效能。

第三個字是恆。

我們剛纔說,曾國藩通過“終身學習”這條路徑,終於成就大業。這個路徑意味着以中人之資,人人可爲,但最終成之者甚少,關鍵就在於一個“恆”字。

篇四: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張愛玲曾在自己的散文集中提到: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這正是曾國藩一生的寫照:六十二載,是漫天火光中的驚心動魄,是載滿磨難卻又青史留名的人生。

小時候第一次聽到曾國藩的名字時心頭一震,隱約覺着這名字氣勢恢宏,感覺這是一位能成大事的人。歷史書上的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引領洋務運動,書中對洋務運動“未觸及到封建制度本身”和“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這樣的評價,往往給我一種其眼光不夠長遠的錯覺,直到翻開這本書。

讀完此書,心生敬意:國藩國藩,國之藩籬,曾子城爲自己改了名,更是立下了一生所需踐行的目標。

我想《曾國藩傳》引起讀者們共鳴的原因,在於曾國藩本身。“尚拙”是曾國藩的人生哲學。讀過太多天資過人的名人的故事,讀起曾老先生的人生便頓生親切感。五歲開始讀書,十四歲到二十二歲,六次秀才未中,難以想象八年寒窗未得成功所帶來的磨難。並非天賦異稟,笨拙的人沒有誇耀的資本,學會了虛懷若谷;笨拙的人習慣了碰壁,便萌生出一種向上不屈,逆境中前行的韌勁;笨拙的人不懂得取巧,不走捷徑,便穩紮穩打。守拙勤,走得慢,走得穩,這就是曾國藩。

而生活中的我們之所以成爲大多數,之所以成爲芸芸衆生中無名的種種,是因爲我們眼高手低,自認爲高於拙者卻屈服於自己並不出類拔萃的天資,做不到成爲聖賢。笨拙並不可恥,令人難以啓齒的是愚笨和拙劣——不值得誇耀的自視清高和無用伎倆。

曾國藩做事,恪守的信條是“有恆”。他爲自己立下十二條規矩,日復一日不逾矩,使自己從普通農民蛻變爲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讀書中第是其年少時的“恆”,而爲國鑄造堅固的藩籬成了他後半生的“恆”——下半輩子,曾國藩做了三件大事:建立湘軍以平定太平天國,興起洋務運動以及培養人才。其一生的塹太多,二戰太平軍兩度投水自殺,天津教案飽受誣陷,爲世人誤解和唾棄,卻恆心繫家國。正是這種“有恆”的精神,讓他短暫的人生成了永恆。凡事第一天做輕輕鬆鬆,三天後便忘了初衷。我們做事持之以恆並非爲了成爲曾國藩那樣的聖人,而是儘可能向其境界靠攏,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人無完人”,曾國藩的人生目標卻是成爲“完人”。近乎嚴苛的自我要求,日記練字一日不落,摒棄無意義的交友,加班爲朝廷工作。有人說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能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他被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位偶像,是逆襲人生的教科書。他的修身過程,便是向我們證明,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實意決心自我完善,其胸襟、膽識、氣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曾國藩的一生充滿爭議,然而他在爲人處世、人格修煉方面的造詣是毋庸置疑的。

嘆惋於貫穿於曾國藩一生的磨難重重,也景仰於他蛻變的勇氣和非凡的氣宇。曾國藩對於整個中國歷史的貢獻,已不止侷限於挽救了一個時代,而是啓迪後世華夏兒女的心靈,爲同樣資質平平的我們提供了人生範本。尚拙、有恆、完人,是曾國藩這一生中跨越磨難苦海的船隻。“國之藩籬”,當之無愧。

篇五: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如果你有時間閱讀一本書,那就讀《曾國藩傳》,“自古聖賢可佩但不可學,唯有曾國藩可配亦可學”,當你感到迷茫,不知前路如何的時候看看這本書。

“中國聖人兩個半,曾國藩就是那一半”,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將這位僅次於孔子和王陽明的大儒——曾國藩的一生真實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曾國藩這個人的一生,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他的智商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身體素質很差,常與病痛相伴;他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祖上五六百年都沒有讀書人。就是這樣一個先天條件不算好的人,是如何在十年內七次升遷,連躍十級?

究其成功的原因,《曾國藩傳》中提到了很多,以下幾點便是奧祕所在。

第一,是他良好的家風。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輕時候也曾走過彎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成家多年之後,或許是受到了一些刺激,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改號星岡,人生從此大變樣。曾星岡生有三子,長子曾麟書,就是曾國藩之父。曾麟書在曾玉屏的要求下,從小攻讀四書五經,但由於天賦和積累有限,考了17次,甚至和兒子一同考秀才,直到43歲時才勉強中了秀才。在曾星岡的教導之下,曾麟書也有不凡之處,他曾經對曾國藩兄弟說道:“吾固鈍拙,訓告爾輩鈍者,不以爲煩苦也。”此外,曾國藩還回憶道:“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這些訓導,曾國藩堅持了一生。

其次是他的堅毅。他與父親一同考秀才,屢屢落榜,受盡他人嘲笑。再到後來父親在43歲時考上了秀才,而他的文章卻被列出來批評。但他並沒有氣餒,而是尋求方法改變,終於考上了秀才,後中舉人、進士,再後來做官,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第三,是他的持之以恆。有一個故事講小偷藏在曾國藩的房樑上,等他背完《岳陽樓記》睡覺後下來,結果小偷等了許久,他還是沒背下來,小偷忍無可忍,跳下房樑給他背了一遍後揚長而去。可見他的天賦屬實不高,但勝在持之以恆,勤能補拙啊!

第四,是他的踏實。腳踏實地,幹在實處。他從不走捷徑,一步一個腳印,這是如此這般作風,爲他後來的成就打下了夯實基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他的自省。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他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不足一一記下,日日反省,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從一開始的脾氣暴躁、虛僞、好色、愚笨到最終完成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目標。

他通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最終成爲了一個不僅在政治上成就極高的人,還被譽爲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個偶像,他的人生經歷和行爲準則無論是對我們的學習還是個人成長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曾國藩傳》改變了我對歷史書籍的認知,打破了我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感,原來他們的身上也有和我們一樣或者相似的缺點,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他們的智慧,學到他們是如何逆風翻盤,從一個資質平庸的人,成爲一個。當你被現實打倒,受到挫折時,請不要輕易言敗,學着像曾國藩一樣迎難而上,戰勝挫折。用曾國藩的言行潛移默化地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就能夠從跌倒處爬起,從迷茫中走出。

篇六: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物來順應,當時不雜,未來不迎,既過不戀——題記

讀古語:學而優則仕。

本意是學有餘力就去做官,而當今的解釋大抵是指學習成績優異,提拔做官。這一點在大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年少光華中並無體現。這不禁讓我茫茫然了……

科舉之於曾國藩,似乎帶着敵意。書中說曾國藩天資平平,考個秀才,屢試不中,被鄉里人笑話,於是愈挫愈勇,愈發的發奮了,最後竟然進了翰林。而全書閱盡,頗有感觸之處,卻並非曾國藩之勤能補拙,而是他人生千番閱盡之後爲人處事的智慧。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最打動我的,一言以蔽之,便是推權讓位,擇人交友。

一位重臣,之所以“重”全憑的是“權利”與“地位”。震撼我的所謂“推權讓位”在我看來更可以看作一種態度。曾國藩的態度與老子和柳永不同。老子所謂的與世無爭,與柳永的那種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都不符合曾國藩“以退爲進”的思想。這不僅限於推權讓位,而像極了一種哲學思想。曾國藩創立湘軍以滅太平天國,無疑是他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抹。而其過程中所遇艱險或許只有他自己,孤身品嚐。同治三年當湘軍終於攻破南京,算得上苦盡甘來。與常人相異,曾國藩異常冷靜。他精通易理,讀《易傳》: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他參透人心,深知朝廷有所猜忌,因此越是輝煌,越是該清醒,趨吉避凶。它自剪羽毛,奏請兄弟還鄉,裁撤湘軍,急流勇退,自身得以保全。都說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科考的不繞彎子,不走捷徑,以涓涓細流,致水滴石穿,功成名就時審事詳明,處事果斷,使自己全身而退,這般智慧,或許就如書中所說:將權位二字,退讓少許。

古人是特重交友的。《聰訓齋語》有言,曰:人生以擇友爲第一事。曾國藩是深諳此道的。在湖南鄉下時,他常因交不到良友而苦: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鮑魚之處,亦與之俱化也。到京師後,交友廣泛,常是一起,吟詩作賦,聽戲下棋,日後升遷迅速,想必也少不了朋友扶持。而更令我好奇的是,曾國藩如何得以交良友?要訣便是要廣泛結交,肯於付出,急公好義。他與陳源兗的友誼令人動容,當陳源兗大病一場,他便天天盼望通宵達旦。短短數語,或許根本無法描述他們之間的友誼與曾國藩的肯於付出,真心相待。再一個便是穆彰阿,算得上其座師。雖無所建樹,但着實惜才。多次推薦曾國藩,也曾暗中幫他升遷,稱得上是曾國藩的伯樂。而曾國藩卻並未與其走得太近,很有分寸,以至於之後穆彰阿倒臺,他卻未遭牽連,處世之道,不得不令人歎服。

苟無自身爲人處世的智慧,絕無可能屹立於歷史之巔,俯瞰衆生。曾國藩,一如那坐於老樹之下的宿儒,將自己的處世之道。遺以後人受用。你我皆是莽莽紅塵之中之過客,天地逆旅之中之行人。仰望聖人之智慧,精進自我之人生,方可於塵世浮華,現代社會中如魚得水,收放自如,縱使前路深淵萬丈,亦可微笑面對往事。

爲人處世之智慧實是人生之根本,唯此,方可開出絢爛的人生之花。推權讓位,擇人交友,誠不謬哉!

篇七: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爲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爲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爲一位大儒名臣,也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有許多普通人的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爲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國藩從小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過常人的地方,相反他個性內向,喜歡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人稱——閉眼蛇。而且資質平平並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後是在不懈的勤奮鑽研下考得功名。之後,他在與太平軍對抗中,由於自己剛腹自用,不算指揮等原因遭多次失敗,頂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沒有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吸取教訓並最終成爲一世推崇的大家。

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

也就是說,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真理,而真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字詞的推敲,想通過取巧來取悅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爲敗筆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往往不了了之。一直以爲這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表現,沒想到在曾國藩家訓中竟然有類似描述,看來這是初寫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19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曾國藩一直用“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所許”來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duhougan/1344009.html

  • 標籤: 讀後感 曾國藩早起勿沾戀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