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精選6篇)作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精選6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69W 次

篇一: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精選6篇)

延展書信,逾越千年共話

封封家書,訴不盡愁緒,道不盡思念,述不盡真理。

延展書信,窺得字裏行間滿是深情。從修身、讀書、治家、爲官到養生之道,曾國藩苦口婆心,將關心、期許、欣慰和無奈都揉進字裏行間,只望兄弟,子孫,後世之人以此爲真理,認真踐行,繼而成人成才。曾氏家書又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他複雜的內心世界。由這些書信,可窺斑見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爲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雲變幻和他仕途春風得意背後的感覺。

如果將曾公的一生分爲京宦生涯、窘困的團練大使、人生巔峯和餘暉殘照四個階段,則每個階段所寫的家書都有相應的時代烙印。既有順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但即便在不同的階段,其家書的深情仍不斷延續,在內容上也有共通之處。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對治家理念的闡述和詮釋。曾國藩寒窗苦讀數十年,從軍十餘載,備受艱辛,深諳名譽、地位、家業的來之不易。在目睹達官顯宦家庭子女的無所事事、困守祖業、揮霍無度、不思上進後,在教育子侄讀書、做人方面可謂費盡心機。他依據封建傳統文化,獨創了一套治家理論和方法,從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言傳身教,諄諄教誨。而這一切,也多虧祖父和母親的教誨,因爲他們的以身作則,才爲曾國藩的思想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興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恆、厚重爲最要緊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驕戒惰”、“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從官”等家訓無不流露着曾國藩對子孫的殷切期望。其中,“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從官”表現了曾公不同於他人的思想。曾國藩認爲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短暫易逝,唯有詩書學識才能永恆。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專”於學識而放棄從軍從官的念頭。這對於現代人而言,或許這還是過於理想化了。若要立足於社會,我們不僅要豐富自己,更要爲自己的人生打拼,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於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並且做官從軍並非只爲錢財,國家的發展需要有更多人才投身政界和軍事領域從而實現復興,保家衛國。此外,曾國藩一生都在強調弟子們應力戒傲惰,勤勤懇懇。迄今爲止,這樣的勸誡仍是我們需要賡續的優秀文化傳統。

俗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齊家之前,最爲基礎的還是完善自我。在修身之道方面,曾國藩有着訴不盡的感悟。是遇牢騷愈發之時的反躬自省,是順境時的居安思危,是爲人處世的戒驕戒躁,是適意之時的盡心竭力,是治事之外的豁達衝融……一條條訓誡,是曾公曆經世俗磨難的智慧結晶,是曾公對後輩的拳拳深情。

儘管曾國藩離我們的時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絕學仍不過時,它們仍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來源和處世瑰寶。“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作爲21世紀的弄潮兒,我們理當謹記勸誡,成就更好的自我。

篇二: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

我向來不喜歡讀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時候已經接近白話文的相對簡單易懂的文言文也不願讀,所以哪怕這本《曾國藩家書》曾多次出現在各大網站的推薦必讀榜單上,我也始終沒有提起對它的興趣,如果不是這次作業要求,我想我會因爲個人喜好而錯過這些通過平常的家書、簡潔的話語而講出不少極富智慧的爲人處世準則的箴言。

曾國藩的家書不只是普通的日常書信,而是用書信形式將自己的學問見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至親,也傳遞給百年後翻看這些書信的後世之人。《曾國藩家書》記述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後長達三十年的從政從軍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內容極爲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家庭生計,大到對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和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寫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蘊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曾國藩一生強調讀書立志,倡導經世致用。他首倡洋務,順應世界潮流,同一衆有識之士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傳世家書與爲政箴言,引起後人的重視與追尋。曾國藩所寫的信中就曾說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他認爲讀書治學的目的應該在於進德和修業。進德指的是培養“孝、悌、仁、義”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齊家。而修業則指的是提升“詩文作字”的能力,記誦聖人的經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學問。他之所以說“只有進德、修業靠得住”,是因爲他認爲功名富貴是不能強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而進德和修業這兩件事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報。即所謂的成事在天但謀事在人。曾國藩反覆告誡家人要多讀書,同時也提出了讀書的方法,“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說讀書首先要立志,志向遠大,方向明確,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有識,曾國藩認爲人必須擴大眼界增長見識,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認識到自己的侷限,且要在書本之外即現實生活中加以努力。最後是要有恆,意志堅定,不屈不撓,即“但須有志有恆,乃有成就耳”。

曾國藩家書中還有不少爲人處世之道,或許有人會認爲這是一本“雞湯文學”,是最早的成功學著作。這些看法不無道理,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本書的見解也有所不同,同樣的,這本書中所謂的至理名言處在不同情境之中也會有不同的理解。總之,無論此時處境如何,都不妨打開此書,在喧鬧中求得一份寧靜,於紛繁中和心靈進行一次對話,也不失爲一件樂事。

篇三: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

“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維新運動領袖梁啓超曾經這樣評價他。曾國藩,作爲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幾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有着無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學,治軍之道上有着極深的造詣。《曾國藩家書》雖爲百年前的一封封家書,卻給現在的我們傳播着無數的真知良言,鼓舞着,引導着我們走向自己和國家的未來。

有識有恆,是一個君子立身立本的起點。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談到有識,曾國藩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少年文字總貴氣象崢嶸”,少年當“蓬蓬勃勃,如釜上氣”,“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爲之,則後此彌不肯爲矣”。然“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爲師當嚴而有恆,爲人父母當嚴而有恆。曾國藩就是這樣的有志有恆之人,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讀書學習日不間斷,堅持用小楷寫日課(即日記),一有什麼想法就記下來,以使自己隨時克服過失。他不僅自己這麼做,而且告誡自己的弟弟們:“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勤懇儉樸,作爲家長和長輩,不論是在家境貧寒生活勉強維持的境地中,還是在官場得意、生活富足的時期,都時刻提醒子女和其他家眷要勤儉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民間多有”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曾國藩敢於力矯時弊、直言進諫,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精神難能可貴,他不僅以自己的”戰兢自持,行之有年”的態度對部署作現身說法,並以”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誘之官祿,這種提法在當時腐敗昏庸的官場確不多見。曾國藩曾寫下:”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處人”的警句,時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煉官德,作爲封建士大夫的他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權力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社會”蛀蟲”們形成鮮明的對比。作爲爲國家出謀劃策的官吏,他對自己的工作始終保持着一絲不苟,勤奮用心的態度,不論自己的年齡和官職都始終堅持練字、讀書來提升自己。他告訴自己的子女:“勤懇而儉樸,能自我約束,習慣勞作和辛苦,可以適應順境,可以適應逆境,這就是君子作風。”他以“有識、有度、有常”的準則教育和約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樣,早起,躬耕,親自打掃庭院,要求兒子讀書要學思結合,學以致用,不晏起,有規律。

掩卷深思,曾公警示之言縈繞於耳,吾輩當勉之。

篇四: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

“譽之則爲聖相,讞之則爲元兇。”曾國藩,這位在歷史上譭譽參半的人物,既戴有清代中興名臣的桂冠,又被世人扣上罪人的帽子。我對他的認識大多停留在那個風雲鉅變、硝煙滾滾的世代,高中歷史最後一題的“歷史人物評價”,我只會寫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那時他的形象就像那張試卷一樣單薄呆板。

而他的每一封家書,都跨越時空在我的腦海中搭建起他的舞臺、勾勒出一位心繫家國的“名臣”,以畢生之力致力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我是偷看了結局的觀衆,心中感慨敬佩他的偉大,眼裏卻總縈繞着灰色的低落。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曾國藩早年官運亨通,越級升職,與其秉持的爲政之道密切相關。在給諸弟的書信中,曾國藩提到“若以明德、新民爲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做官,與用牧豬奴做官何以異哉?”他始終以遵守道德、教化百姓爲己任,一語中的,肩上始終擔着爲官的使命,不忘初心。要學其從政之法,當先取其爲政理念,以此爲核心,雖歷史已逾百年,但是當今世代依然適用而且應大力提倡。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曾國藩對其家人的關懷不僅超過了大多數爲官者,而且更甚於普通人。在信中從蘭姐生育是男是女,到兄弟的學業進度,曾國藩都會表示細緻地關心,並且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對其兄弟總是孜孜不倦地教誨,督促他們讀書寫字,修身養性,並列出自己和友人的事蹟來激勵他們,鼓勵其讀《大學》、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細微具體、無所不至。我認爲這是他最打動人之處,於外他指點將士,於內仍舊孝順父母、照顧姊妹兄弟。於我而言,上大學之後總以學業繁忙爲藉口,很少與父母聊天交流,對家中事務更是疏於瞭解,更勿談手寫家書。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閱讀完曾國藩所寫家書後,我領會到這一稱號不在於他的文章數量,而在於他的道德思想之深刻,在信中無不體現着他堅守的道德準則。在給父母的家書開端總會有“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在教導諸弟時,他明確指出:讀書的成就高低不在於時間地點的選取,而在於內心志向的堅定與否。以此糾正弟弟不正確的觀念。對於其自身,則堅持“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外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爲天地之完人。”志向遠大、胸懷寬廣。

當然也可以從其家書中體會到曾國藩思想受時代的侷限性,這與他一直所受的封建教育和生長環境密不可分,也是他後來受人詬病的一點。

其家書留存數量超1500多封,但其中蘊含的修身治學、持家理財、治軍爲政和交友處世的深刻內涵超越時空、是一個宏大深邃的思想宇宙,將其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如其倡導的“格物”和“誠意”相結合,我們會受益頗豐。

篇五: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

他是一代中興名臣,以諫言修明政事;他是湘軍首領,以忠心平定一方;他入翰林,也從武,講文學修養,亦備有武略;置身於晚晴動盪的時局之內,在政治的漩渦和地方的動亂之中,他也如無數普通的人一樣,是父母的兒子,是弟弟妹妹的兄長,是兒子女兒的父親。爲官入仕、領兵打仗三十載間書信未曾斷絕,這些書信也承載了曾國藩有關修身、養性、交友、治軍、爲政、交友、處世、用人、理財等方面的諸多思想。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曾國藩以家書爲媒,構築起與家庭的聯繫,時刻肩負着屬於家中長子的責任,將身邊大小事宜告知父母,時刻關注父母身體與需求,可謂孝順尊敬。曾國藩在稟父母長輩的家書之中,內容大多爲“平安”。無論是所謂“男身體平常,男婦亦如常”中告知父母自己和妻子一切安好,無須長輩擔憂,還是“喜堂上個老人安康,家事順遂,無任欣慰”中對家中長輩身體安康的欣喜,於在外遊子,父母長輩的身體安康,爲人父母孩子在外一切安好,這些便是平安。

而家中兄弟之事,曾國藩也事事關心。“勉在孝悌上用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進德修業全由自主”、“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養生以少惱怒爲本”,一封封家書中,小到寫字讀書做學問,大到爲官做人修明德,無不透露出曾國藩對兄弟姊妹的深切希望與良苦用心。所謂長兄如父,曾國藩身爲家中長子,既孝順尊敬父母,也團結友愛兄弟姊妹。不求兄弟人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做官,但求會讀書有修養,明道德,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恆專一。

對於子女,曾國藩則更多充當一個引導的角色,亦師亦友。他在信中高速兒子如何讀《漢書》,如何分辨《尚書》真僞,作文貴珠圓玉潤,寫字宜常臨柳帖,鑽研古義望都顧江等六家之書,他不教孩子讀書的具體的內容,卻常常教誨他們如何讀書,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給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望子成才,但絕不過分干涉孩子的決定。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長子曾紀澤學貫中西,成爲了晚晴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紀鴻,則成爲了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於國家而言,曾國藩是爲一代中興名臣,鞠躬盡瘁;而於家庭而言,他所寄給家中的一千五百多封書信無不體現出了他作爲兒子、作爲兄長、作爲父親的沉甸甸的責任感,責任感之外,更是深切親情的羈絆。縱觀曾國藩的一生,無論自己經歷的順逆,無論他人評價的褒貶,家國二字都深深紮根在他的心中,更藏在一封封家書的字裏行間。

時光流轉至今,近代的動亂不安早已離我們遠去,家書的形式也早已被信息、電話、互聯網等方式取代,從前車馬行半月方能看到的家書,如今也變成了手中方寸之間點擊發送即可見的由電流、代碼匯聚成的各樣文字,“雲中誰寄錦書來”似乎成了一種無須擔憂的擔憂,因爲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聯繫,變的是我們與家庭聯繫的方式,不變的是每一個在外打拼的中華兒女對家庭依戀與深情。

篇六: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

這世間有什麼可以替代陪伴嗎?我想大概沒有。古時魚傳尺素,今人網絡互聯,在古今相間的特殊年代,李鴻章以書信與至親之人相伴。李鴻章有許多兄弟,書中亦有不少勸誡弟弟的書信。小到日常瑣碎,大到立身處世,他常常與弟弟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想法。“展信佳”“見字如晤”,與見面寒暄相比,書信是一件更爲正式的事情。無論是語氣還是遣詞造句上都需要經過一番思量,而翻開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讀來卻不覺枯燥板正,與印象中曾老不苟言笑的形象有所不同。跟弟弟講大道理,他以稻穀和錢幣作類比,“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爲這一羣弟弟簡直操碎了心,關於起牀氣也要叮囑弟弟們“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也許是和親近的人交流,曾國藩叱吒風雲的一面不見了,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對和自己身上流着同樣血脈的家人的關切。

《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識到將所學用於實踐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還需要有恆心。“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餘心即甚憂之。”曾國藩對於弟弟的擔憂正是當下諸多父母內心的寫照。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宗族形態中,耕讀傳家是經典的一條家訓。歷代文人墨客對於讀書的心得浩如煙海,而曾國藩在書中一語道破:“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打開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私以爲書本給人最大的一個意義在於格局。書讀得多了,心胸很難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兒的時候,隱約感覺沒什麼大不了,因爲在書中你已經見過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爲什麼會說勸君莫惜金縷衣,而是惜取少年時。若是閒暇時有拎起書瞅瞅的習慣,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會有那麼多輕生的案例,年輕的生命也不會以那麼決絕的方式匆匆謝幕。

家書是一條輕輕的絲帶,我在這頭,愛的人在那頭。看似柔弱無力的絲帶藏着不爲人知的家事與情深。西晉官吏李密向陛下陳說與祖母“區區不能廢遠”,曾老事無鉅細的叮囑和感念,也寄寓着其對於曾氏家族榮辱與共的責任感。在通信尚不發達的年代用於聯絡家人的特殊形式——家書在媒介融合的的當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態存在。例如,微信潛在地消滅了社會交往的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家人之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願景。視頻電話功能的出現,更是讓原先“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夙願不再遙遠。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302153.html

  • 標籤: 家書 讀後感 曾國藩 精選 曾國藩家風作文素材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精選6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精選6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