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精選14篇)作文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精選1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81W 次

篇一: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精選14篇)

踐行“四力”永遠在路上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說:“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若干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加深刻的瞭解到國家對於脫貧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

貧困之深,數據支撐。四川省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有4970萬人,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貧困人口最多,全州當時17個縣裏有11個國家級貧困縣,3747個村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2072個。記者選擇了最具典型的涼山腹心地帶的昭覺縣,去當地人都不願意去的支爾莫鄉的勒爾村——後來被稱之爲懸崖村。懸崖村具備一切新聞的要素,它盤踞懸崖絕壁之上,腳下是萬丈深淵,進村之路觸目驚心,甚至是心驚肉跳。

要想富,先修路。懸崖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的最大願望就是修路,因爲修路帶來的就是出行方便,可以幹養殖業、蓋新房、娶媳婦。留給我映象最深刻的一件小事是,懸崖村的村民也學習鄰村種植臍橙,果實成熟後要把臍橙人工背下來,然而一些黑心的販賣者以村民肯定不會再人工把橙子背上去的事實來壓低他們橙子的出售價。一方面體現的是人心的惡劣,更讓大家發愁的其實還是交通問題。懸崖村的貧困,懸崖村的萬衆矚目,追根到底其實是交通方式賦予它的獨特性,天梯式的上山路,隨時隨地可能掉下懸崖的危險等等都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這個地方脫貧攻堅的困難和阻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記者親身經過4個多小時的攀爬,瞭解了村子實際情況之後,又經過4個多小時之後終於下山,之後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與老鄉同吃同住同睡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料,又用一個多月時間每天在編輯室黑白顛倒的剪片子,最後在半年後播出,引發社會重大反響。這是對踐行“腳力”的一次深刻體現。好的新聞題材從來都不是坐着等就自己走過來的,而是需要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踐,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出來的。

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落後的思想意識、因循守舊的生活習俗,由於交通不便帶來的幼小階段適齡兒童的入學問題,都是扶貧工作需要一以貫之去解決的問題。扶貧工作不單是拿着政府的錢發給貧困戶這麼簡單,而是要精準到戶,真正幫助村民用政府資助的錢創收,獲得可持續的資金收入。就像講述中提到的領補貼款發給村民,讓村民成立養羊合作社,採用入股制,創收之後大家一起分紅,這纔是所謂的長期精準和實幹興邦。

認識貧困,解決貧困。報道樣本本就應該是普遍但不普通的,記者的報道也從來都不能是簡單的炒作成爲一個扶貧的盆景。就像他們自己提到的一樣,懸崖村的價值不在於刺激和獵奇,而在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供實事求是的樣本價值。而報道出來的最大意義是讓公衆認識到貧困的問題,從而去着手解決貧困。

踐行“四力”永遠在路上,記者要有發現新聞的一雙“慧眼”、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笨功夫、要有在大事大非面前敢於鬥爭的清醒思維、更要有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底。這四個要求其實也正深刻體現出“四力”的真正內涵。

篇二: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增強四力與新時代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習近平於2018年8月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對新時代卓越新聞人才的培養指明瞭方向,新聞工作者加強四力的培養,不斷提升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是成爲新時代卓越新聞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寫出高質量新聞作品的重要保證。

腳力在四力中排在第一位,其實這說的是新聞人的看家本領“腳底板底下出新聞”。一個作品被評爲好新聞的標準之一就是,作者是否紮根一線。只有深入基層,在實踐中追尋新聞真相,纔可能有不可替代的收穫。最佳人物報道一等獎作品《255空中漫步》,講述了保障成貴高鐵西溪河大橋安全運行的橋隧工的故事,三位新華社記者跟隨工人完成了整套檢查流程,最高爬到了拱橋的頂部。他們走進基層一線,才能體會出最接近採訪對象的感受,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故事。

新聞工作者增強眼力,就要練就一雙慧眼,這樣才能看得清看得透。眼力不濟,就無法捕捉到沾泥土、冒熱氣的鮮活故事。新聞工作者一方面要增強觀察力、發現力,眼光敏銳獨到,對事件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另一方面要善於發現人民羣衆的需求,從人民羣衆需要解決的小問題中發現事物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做到迴應社會關切、弘揚社會主旋律、把握時代發展潮流。

新聞工作者增強腦力,需要練就縝密的思維,想的細緻、想的全面和深入。腦力缺乏,就難以挖掘新時代下市民的新風貌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奮鬥和追求。首先,新聞工作者要堅持黨的領導路線和思想方針,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其次要做到善於創新,媒體融合趨勢深度發展,媒體轉型迫在眉睫,新聞工作者也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把自己塑造爲綜合型人才。

新聞工作者增強筆力,就要寫得好,說得好,做得好。腳力、眼力、腦力的成果最終都要通過筆力來呈現。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新聞工作者要運用好手頭的筆桿子。有的新聞工作者說的好,但卻寫不出好作品,歸根到底還是功力不夠。寫出好文章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用閱讀經典理論著作武裝自己,並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找短板,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務能力。新聞工作者要淬鍊筆力,在精確表達中渾然一體,致力於爲時代書寫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於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增強自身四力,努力成爲新時代卓越的新聞人才,才能肩此重任。

篇三: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從“四力”看新時代卓越新聞傳播作品創作

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四力”概念,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今年1月,由中宣部新聞局舉辦、《中國記者》雜誌承辦、學習強國作爲支持平臺的2021年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交流活動正式啓動,共565名青年記者、380個青年記者團隊報名參加,他們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實際、深入羣衆,從火熱社會實踐中發掘素材,從羣衆生產生活中發現選題,才寫出大量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新聞作品。

“四力”中腳力排在第一位,其實這說的是新聞人的看家本領——“腳底板下出新聞”。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有光就有影,新聞記者作爲時代的記錄者,新聞記者的故事就是要記錄這樣的影子,把光呈現給觀衆。本次的最佳消息一等獎《零下30度,他們掛在行進的列車上》,報道了鐵路車站運轉調車組的職工必須將自己掛在車廂外,充當貨車司機的眼睛。記者吳曉琨、張斌等以“貼身”跟訪生動地報道了調車員在極寒的環境下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蹟,展出平凡中的偉大,既富思想高度,又富表達力度,同時又不失感情溫度。

新華社老編輯南振中曾言:發現力是一名記者應終身錘鍊的本領。記者的“眼力”既指做記者要站位高遠、關注大局,立足國家戰略,也指記者報道要對準社會的熱點,迴應民衆的關注點。本次的最佳社會建設獎《瞅瞅這“尬廁”,真氣人!真愁人!》中,記者李錚、於也童等將着眼點聚焦在了瀋陽農村的廁所改革,並建設性的提出了相應的科學對策,有效的解決了東北地區農民的廁所用水難問題,降低了農民的廁所使用成本。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也是耳目。只有讓輿論監督無處不在,不正之風才能無所遁形。一篇報道能夠推動問題解決,社會進步,是新聞的力量,更是新時代新聞人的勇氣擔當和人民情懷。

“腦力”是新聞工作的總指揮,新聞記者的“腦力”體現在記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迴應百姓關切,注入社會關懷、體現社會大愛。在最佳系列報道《新春走基層:記者再訪“懸崖村”》中,記者團隊不落窠臼,由問題入手,通過紮實的蹲點記錄和採訪,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展現懸崖村搬遷後面臨的複雜現實問題,並嘗試提出解決之策,是一組有溫度也有厚度的新聞作品。正是因爲記者們努力尋求視角創新、勤于思考,善於動腦採用顯出許許多多有想法的作品、有厚度的故事,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方案、貢獻智慧。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是新聞工作着者的孜孜追求。在當今融媒體時代,稀缺的不是技術,而是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報道。好的報道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心,既有賴於選題和內容,也離不開寫作、編輯等新聞表達功底。本次的最佳人物報道《了不起的你|遺書裏有什麼,讓兒子一夜長大》記錄了全民大抗疫的背景下,武漢的哥的一封遺書結束了父子間的戰爭。訪談生動再現父與子的心路歷程,人物語言平實樸素充滿煙火氣。在這篇報道中,作者敢於保留主人公不完美的地方,把人性中基本的東西呈現出來,是非常值得稱讚的做法。主人公因爲其缺點反而更與常人相近,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稀缺的報道樣本。

優秀新聞作品的創作沒有止境,然而踐行“四力”永遠是優秀作品的定盤星。內容緊扣“基層”,才能讓小人物彰顯大主題;深度源自“問題”,才能讓痛點決定影響力;敘事細膩“粘泥土”,才能倚馬可待深、快、短。增強“四力”凝聚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隊伍的諄諄教導、殷切期待。深刻認識“四力”在新聞傳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專業能力,才能成長爲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爲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譜寫新篇、貢獻力量。

篇四: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向年輕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故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黨史學習教育是主流媒體貫穿全年的報道任務,如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在這一主題報道中出新出彩,是主流媒體年內的重要課題。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通過踐行“四力”,把握年輕受衆的網絡閱讀習慣,向年輕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故事,使主流媒體宣傳的黨史教育等主流價值觀內容在互聯網空間實現破圈效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製作發佈了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這一產品在人民日報客戶端首發上線後立刻引爆了互聯網。根據統計,MV《少年》發佈兩天後全網閱讀和觀看量就超過1。6億次。

MV將網絡熱門歌曲《少年》進行了創新的演繹,注入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成長、奮鬥、成就等全新內涵,同時緊密圍繞兩會期間報道主題,將建黨百年主題和“十四五”報道相結合,將百年風華正茂與開啓新徵程相貫通,使音樂中內含的蓬勃向上的情感與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這一宏大場景得到了充分共鳴和交融,從而獲得網友,特別是年輕的網友廣泛的好評。在黨百年華誕之際,如何弘揚主流價值觀,尤其是如何將主流價值觀內容更好的傳輸給當代青年人,讓青年人扛起擔子,這應該是當代媒體人在報道中應該體現的使命擔當,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一、選題策劃:視角年輕態,精準傳播。

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會涉及大部分理論知識以及一些時政內容,理論性、理念性比較強,對不少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來說,主動學習和接受的門檻是比較高的。要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故事,才能真正的影響到這一羣體。所以要從年輕人視角尋找策劃突破口,巧妙地劃分圈層,講好故事,對目標受衆有清晰認知,進行精準傳播。擺脫自說自話,切忌端架子講故事,從而在不同的年齡圈層實現破圈。要更偏向年輕化,就必須要對青年人的習慣、需求和流行性偏好進行調研。

而MV《少年》就是在此基礎上製作產品,製作團隊發現在年輕人羣體中短視頻比圖文更加流行,所以以網絡熱曲《少年》爲創作載體,改編改詞成爲建黨百年版《少年》,突出表現2020年全民抗疫,青年一代勇擔重任的故事,與宏大的家國情懷聯繫在一起。首先,歌詞改編強化年輕態,強調從年輕人的視角觀察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征程,其次在視頻的剪輯方面有效的貼近年輕人喜好的風格,在視覺上充分體現年輕態,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娓娓道來,以各種視頻的素材以及同期聲還有歌詞進行相互呼應,通過越來越明快的節奏和內容呈現出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立足內容:精準定位,保持定力。

建黨百年,故事多樣,人物衆多,如何使內容性與現實性相呼應,故事性與精神性相匹配,做到喚醒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人們的共鳴,這是媒體人面臨的難題。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精準的選取切口和角度,對文案和素材精心的演繹、組合和搭配。

首先報道內容要精準定位情感內核,抓住用戶視角,比如《少年》通過歌詞來突出那些百年以來爲中國崛起而不懈奮鬥的青年,實現了時代奮鬥主題在個人勵志層面的投射,從而達到與年輕人在精神層面上的高度契合,這使得90後、00後不僅樂於點贊評論也樂於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向同齡人轉發甚至參與再度創作。其次,製作黨史學習教育相關的新媒體產品,媒體人要具備較強的大局觀、歷史觀,對於黨史內容不僅僅要熟悉還要有較高的理論儲備。要在素材的挑選和使用過程中遵循三原則,第一是確保素材來源可靠,第二是合理地把控各項素材的使用,第三是充分挖掘素材的故事性。《少年》MV團隊的成員大量的閱讀黨史方面的權威書籍和視頻影像資料,並且多次召開選題策劃會,最終確認五四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開國大典、兩彈一星、改革開放、新時代等一系列重大的時間節點和事件,從而確保敘事的脈絡清晰完整,確保相應的歷史事件表述權威可靠,另外精心挑選不同時期的黨史方面的影視素材以及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在原有素材基礎上進行調整、修飾和添加特效效果,在歌曲中反覆穿插運用同期聲,反覆對畫面和字幕進行調整,使之與歌曲相呼應,整體更富有敘事性和邏輯性。

三、踐行“四力”:講好故事,做好報道。

1。增強腳力和眼力

增強腳力是新聞編輯記者工作的前提,增強腳力就是要增強羣衆思維、實踐思維,踐行黨的宗旨,堅持實踐第一,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做到走得正、走得實、走得久。當前媒體組織存在人員結構年輕化的特點,雖然充滿活力,但是也存在着平面媒體工作經驗缺乏的問題,所以要增強腳力,選準籌劃角度後,大膽邁出雙腿、深入調查研究,進而才能做出內容鮮活冒熱氣、敘事樸實沾泥土、靈動感性帶露珠的報道產品。

增強眼力,保持邊界感。網絡世界變化紛擾,眼力不濟,很容易就會與良好的創意和作品失之交臂甚至會弄巧成拙。當前視頻網站和賬號都在着力的吸引年輕用戶的參與,採取貼近或迎合他們的方式推出自己的報道產品,但這其中有些內容邊界不清,還有的逾越界限。主流內容宣傳是一項嚴肅的工作,既要創新也要保持內容的定力,最終要經得起事實的審視以及讀者的檢驗。

2。增強腦力和筆力

要動腦用心,準確傳遞事實的基礎上靈活賦予情感講述故事,並針對有效圈層進行精準傳播,這都離不開每一位媒體人貢獻腦力。另外還要增強筆力,做好宣傳一定要有入木三分的文字表達,還要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利用技術賦能增強筆力,這樣才能打造立意遠、站位高、接地氣、有品質的主題宣傳產品。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這個大變局下,國際格局和估計體系正處在深刻調整中,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這也給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帶來了全新機遇和挑戰。當代媒體人要直面大變局,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增強自身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勇於承擔起歷史和時代所賦予的傳播使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具有家國情懷的報道,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篇五: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作爲一名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非常榮幸有機會觀看了《新聞傳播大講堂》系列課程,對大講堂中提到的新聞工作者要踐行四力的重要性印象深刻,因此也對新時期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受益頗多,有了一些自身的學習感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這些要求在新聞前饋、輿論引導、採訪調查、內容呈現上爲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採寫工作帶來了新啓示。同時這種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當前時期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宣傳戰線的新聞工作者在殷殷期待下,深感責任重大,也深刻認識到,沒有硬功夫、真本事是不行的,沒有幾把刷子是不行的,必須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在練好“四力”上下功夫。

增強眼力,把握受衆需求做到精準前饋。眼力就是觀察力、發現力,眼力的背後是判斷力、辨別力。宣傳思想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頭看風景,而是看的社會風雲、國家大局、世界大勢。練眼力的目的就是要知你我,辨是非,分真假,斷美醜。要求新聞工作者有善於發現好新聞、從人民羣衆的喜怒哀樂中發掘問題的敏感性。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接受受衆信息反饋的渠道較爲單一;新媒體時代,話語權利下放,公衆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佈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爲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源。新聞工作者可通過網絡,即時抓取到公衆的關注焦點,在新聞採寫上做到精準前饋。

增強腦力,借力新興技術加強輿論引導。腦力是判斷和思考能力,要求新聞工作者有清醒敏銳的頭腦,善於判斷、在重要問題上把握好方向。輿論引導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之一,隨着大數據、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業的應用,記者在採寫新聞時,可通過網絡輿情監控,瞭解到發生事件輿情的發展趨勢,及時跟進社會議題,發佈相關評論和報道,增強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增強腳力,紮實採訪調研挖掘事實真相。腳是用來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新聞工作者要不停步,要往基層去,要往現場去,因爲在基層才能找到好課堂,在現場才能查實情、動真情。宣傳思想工作既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更是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講政治立場,就是要始終站在黨的立場上,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增強筆力,轉變傳播語態創新新聞呈現。筆力來自真實,也來自平實;來自真情,也來自鮮活。筆力是表達力,要求新聞工作者能說會寫、能拍會攝,做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新聞工作者在採寫新聞時,要轉變以往以穿着爲中心的話語語態,樹立受衆中心觀念。多媒體融合,也使得如數據新聞、h5新聞、動新聞等的新聞呈現方式更加多樣。財新網的新聞遊戲《像市長一樣思考》讓受衆扮演市長進行治污,反映了社會治理的困難,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增強“四力”,是新聞工作者在新媒體時代的看家本領,突出記者在場的獨特價值和優勢,將更有利於記者在新聞採寫中抽絲剝繭、澄清事實、發掘真相。當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本領,增強“四力”成爲了新聞工作者的前進目標,這對新聞輿論戰線有着特殊的重要意義。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提升政治素質,是增強“四力”的根本。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極強的工作,作爲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站穩政治立場,不能有半點馬虎和疏忽。加強政治歷練和政治修養,不斷提升腦力,做到堅持知行合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眼力是記者專業素養的外化,表現對新聞的敏感度和發現力。因此,記者要提高掌控新聞導向的能力和水平,在事關政治原則等大是大非問題上,明辨是非,分清真僞,敢於交鋒,敢於亮劍,該出手時就出手,發出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不斷增強“腳力”,真心實意紮根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羣衆拜羣衆爲師,這樣才能真正和羣衆打成一片,更加“接地氣”、“聚人氣”,更好增強眼力、腦力,行得遠,走得快,及時發現基層和一線的鮮活新聞題材,折射人性的閃光點,開展深入、生動的報道,闡釋黨的路線和方針,反映社會的進步軌跡。

提高專業本領,在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專業能力上下功夫,是增強“四力”的關鍵。“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的畢生追求。同時,“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幹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勤學習、多鍛鍊,努力成爲全媒型、“專家型”人才。俗語講,沒有金剛鑽,哪敢攬瓷器活。當前,隨着新媒體的崛起,新聞傳播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短視頻等新形態不斷髮展壯大,年輕一代的表達方式、交流方式、閱讀習慣等呈現新面貌。對於新聞輿論工作來說,必須要順應新趨勢、吸引新受衆,要在理念、表達、呈現方式、傳播形態、生產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變革創新。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最後都要通過筆力來體現。新聞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爲此,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守正創新,銳意進取,練就“幾把刷子”,運用新聞傳播的“十八般兵器”,成爲“專家型”“複合型”人才,才能不負肩上的責任,不負偉大的時代。

篇六: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

《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是圍繞“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主題,以優秀新聞工作者講述的方式,彙集優質新聞資源,將新聞實踐融入全國新聞院校的課堂教學,以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新時代卓越新聞傳播後備人才。在觀看了《2021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感受頗深,讓我意識到新聞行業有多麼重要;新聞媒體作爲黨和政府的喉舌承擔的使命有多麼光榮且神聖。以下我就談談自己從中獲取的一些感悟。

一、新聞主流媒體弘揚主流價值

基於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重要指示以及社會發展形勢來看,作爲新聞主流媒體,就是要弘揚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正能量的輿論引導作用。

(一)堅定正確的立場,把握好新聞輿論導向

對於新聞主流媒體來說,要想很好地強化自身的引導作用,就要堅定正確的立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科學的輿論引導羣衆。新聞主流媒體在事件報道的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對輿論方向的把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大衆,並明確自己的立場: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將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效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媒體要堅定圍繞一些重大國家政策和問題進行,例如新華社圍繞張富清精神所發佈的一系列報道,有效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並且最爲重要的一點是,主流媒體有效地配合了黨中央的工作,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做好典型人物報道,宣揚時代精神

先進典型是時代精神的標杆,也是主流價值的生動體現,所以在大講堂中,新華社湖北分社政文部主任記者就把視野聚焦在樸實純粹、淡泊名利和初心永恆的典型人物張富清同志身上,對他進行了一系列深度報道。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第一要實行不對稱式採訪,少發問,多傾聽。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要爲採訪創造一個寬鬆交流的氛圍,拒絕咄咄逼人,刨根問底。第二在報道採寫過程中,無論多麼感動,都要保持對專業精神的敬畏和尊重,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體現國家通訊社的權威性。第三要增強融合報道意識,努力做到“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最後要以責任感、使命感、敬業精神獲取被採訪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創新報道方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隨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對新聞媒體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爲新聞主流媒體,要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媒體融合發展,努力佔領信息傳播的制高點。新聞報道要以技術手段創新爲助力,爲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主流媒體要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與內容互爲支撐、相互融合,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比如人民日報瞄準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爲人民日報融合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和業務承載;新華社堅持“技術先行”理念,着力推進“新華社融合報道雲平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融合報道技術平臺。

二、踐行“四力”,做黨的新聞工作者

大多數記者必須根據現實,用眼睛觀察時事,用心靈精煉本質,使新聞報道更敏感,更獨特,更有知識。所以主流媒體和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要深入踐行“四力”。第一必須踐行腳力,腳力是根本,是基礎,也是增強與人民羣衆血肉聯繫、魚水深情的必然要求。只有行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才能讓作品散發生命。第二要踐行眼力,在點滴小事和細節中感受人物、理解人物。第三還要踐行腦力,發掘典型人物的精神內核和時代意義。比如後疫情時代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支撐後疫情建設,而張富清同志的人物關鍵詞就是本色和初心,報道與內容相輔相成。最後是踐行筆力,將感動轉化爲全媒體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主流媒體要努力把採訪中的感動、震撼、敬佩和啓迪,通過筆觸和剪輯表達出來。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作爲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的新聞主流媒體還是具有責任擔當的媒體人,在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都要不斷創新內容、形式、方法和載體,取得紮實成效,真正履行好肩負的職責使命,正如謝宛霏記者所說:“她希望用最簡單的文字記錄最真實的故事,堅持用腳採訪、用筆還原的新聞理念,傳遞溫暖,在新聞行業勇於拼搏。”

篇七: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做新時代的新聞人

2020年的大講堂主題是“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報道”,邀請了14家主流媒體參與抗疫一線報道的42名記者生動講述、立體展現了中國新聞記者的家國情懷與專業素養。不怕感染、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爲傳回最真實報道的新聞人,以自己的切身努力爲我們上了生動而又震撼的一課又一課。2021年的《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以33節課記述了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的授課內容,以及在一線工作的優秀新聞人的學習工作經驗。這些課程不僅爲我們帶來了新聞工作的相關理論,而且讓我們瞭解了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成功的新聞作品和事件,豐富了我們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啓示。要想成爲一位新時代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就必須要站在社會治理的前沿,深切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聆聽時代最強音,才能做出與時代同頻共鳴的精美佳作。

以腳力爲基礎,實地採訪。在技術賦能的媒體融合時代,記者也要深入互聯網輿論場,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做好線上社會調查,加強數字時代無形的腳力,在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移動社交媒體語境下,社交媒體平臺,尤其是短視頻社交平臺,已經成爲人民羣衆火熱生活的重要場域,新聞工作者應當深入其中,開展線上社羣和社區的調查研究,俯下身段,放下姿態,轉變語態,創新形態,做出人民滿意的好作品。新聞報道的生命力在於真實,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瞭解真實情況,去僞存真、還原事實。

以眼力爲關鍵,捕捉動態。“眼力”是指提升洞察社會的創新視角,在宣傳思想工作中,只有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的切入點和着力點,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因此新聞工作者錘鍊眼力,首先要把握國情、黨情、社情和民情,要以中華大地爲根基,以世界發展爲視域,以科學精神爲追求,做到眼中有全局,胸中有情懷,筆下有細節。多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增強由小及大、由點及面看問題的能力,突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障礙,使新聞報道既能經得起事實檢驗,又對解決現實問題、推動長遠發展有促進作用。在周科老師對於“春運母親”地講述中,就真切地體現出了選擇的能力與發現的眼光。

以腦力爲核心,全面深入。“腦力”是指用主流價值導向引領時代所趨,需要記者在時代浪潮中保持定力,具備高超的判斷力,不迎合跟風,不人云亦云,作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記者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斷提高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具體的新聞工作中,記者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及人民的利益作爲衡量工作的尺度。俞佳友和柴紅芳等老師都爲我們在踐行腦力方面樹立了典範。

以筆力爲落點,真實記錄。“筆力”是指夯實基礎,培育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新聞工作者的筆力,體現爲具體的新聞報道作品和語言文字風格,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傳統中,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都有一支健筆,能夠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就倡導接地氣,生動活潑的語態去推出精品力作。

踐行四力,看起來只有簡單的幾個字,但無數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前赴後繼,用自己的一生去譜寫去實現。學習完新聞傳播大講堂的課程,我更是深切的感受到,成爲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用勤快的雙腳去踐行,用敏銳的眼睛去發現,用聰慧的大腦去思考,用有力的筆觸去書寫。將自己的新聞理想化作不斷學習努力的動力,做新時代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篇八: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

2021年大講堂以“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爲主題,以小康社會背景下的媒體擔當、記者專業行爲和優質報道爲抓手,將實踐、理論與課堂有效結合,貫徹了新聞報道融合創新的理念。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融入新聞傳播教學中,幫助我們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國情、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培養具有自主性的全媒體人才。

於我而言,觀看過2021年新聞傳播大講堂合集之後,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的主任柯榮誼分享的內容。柯老師在片中講述瞭如何運用“寓言故事”講好小康故事,並以紀錄片《老外看小康中國》創作過程爲主要案例向我們分享了國際傳播爆款短視頻的成功祕訣,讓我這個未來的傳媒工作者受益匪淺。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關鍵的一年,作爲面向全球受衆,主攻國際傳播的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作品,旨在向全球受衆介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就與經驗。中國日報不僅把故事講了出來,還讓海內外受衆看懂了、吃透了國內媒體想要傳播的內容。當然,要做好國際傳播,這些生動鮮活的故事還不夠,我們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要說清道明全面小康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還要講清楚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有何意義,那到底該怎樣實現呢?

片中柯主任與我們分享到,視頻策劃期間一定要有強烈的問題導向意識。如何將宏大的話題向毫無中國文化背景的國際受衆講清楚呢?這是以國際傳播爲主的國內媒體普遍思考的問題。這一次,以柯榮誼爲代表的中國日報創新了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手法採取了寓言故事與動畫結合的方式,加之海外專家的理論總結,不僅向全球受衆講述了小康的概念,還解讀了理念,展示了中國的發展成果。作爲一名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短視頻創作前,要樹立問題意識。自己先想清楚、搞明白要傳達的真正內容及其含義,考慮如何展現給受衆,不斷創新展現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水平。

中國日報抓住了“外”字品牌優勢,擺脫了在中國的侷限。紀錄片《老外看小康中國》中,外國專家的採訪,將本土故事與國際視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向全球受衆講解了全面小康的內涵。在敘事邏輯上,先用實拍將發展的故事記錄下來,再用動畫闡述理念,最後國際專家從國際社會和人類發展的角度娓娓道來,這樣是易於理解的。這一系列的操作流程都擺脫了在中國說中國的侷限。這家媒體的報道事例是廣大傳媒人要學習的典範。

柯主任在片中列舉《一帶一路睡前故事》總結出國內媒體在進行國際傳播時要遵守的通用規律。那就是要從人性角度出發,通過講述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切入,比如:高鐵的建設,教育醫療等,這些話題更容易引發受衆的觀看興趣。另外,視頻表達方式要簡單有趣,碎片化、低門檻更符合受衆接收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換位思考,從受衆角度考慮問題,考慮內容與用戶的關聯度。紀錄片《老外看小康中國》發佈在國外社交媒體發佈後,新冠疫情背景下上網課這件事引起了全球網友的共情。

柯主任講到,走基層,下基層,只有在基層纔會有最鮮活的故事,才能深刻挖掘生動鮮活故事背後的廣泛意義。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坐在辦公室裏確實是沒有辦法看到最真實的中國的,這是對記者四力的要求。四力是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力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在這裏也和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們共勉,一起踐行“四力”,不負衆望。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00週年,百年來我們黨帶領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纔有今天這光輝的事業。如今我們中國逐漸強大起來,中國的社會探索對世界發展有重大意義。我們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被世界各國窺視,而我國新聞事業歷來都是黨和國家整個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迷,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幫助國外民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爲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鬥,瞭解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幫助國外民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爲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鬥,瞭解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

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爲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謹記抓住規律就能做好對外傳播工作的鐵律,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反思、總結國際傳播經驗。不管怎樣,對外傳播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單位的事,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參與,投入到國際傳播的實踐中,只有這樣,我們的傳媒事業才能名傳海內外,中國在國際上纔會越來越有影響力。

篇九: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落實四力,深入羣衆

2018年澎湃新聞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媒體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上》上線,通過各種形式,全方位呈現了中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的原真之美和試點工作的篳路藍縷。該專題踐行了習總書記提出的新聞“四力”,並且榮獲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創新獎項的一等獎,受到了官方和輿論的一致好評。

澎湃新聞公益運營部負責人劉霽在2021年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第29期給我們講述了專題是如何踐行四力,與時代同行。下面,我會從“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腳力:實地探訪,走入基層。

我們知道參與此專題的記者,跋山涉水約萬里,歷時三個多月,在缺氧嚴重的高原經歷了高原反應,紫外線灼傷,耳朵失聰等困難,堅持完成了工作。

視頻中,澎湃新聞公益運營部負責人劉霽給我們描述冷風中記者爲了直播堅持堅持臉部無遮擋,爲了登高拍攝一個鏡頭花4小時才登上山頂,爲了採訪並記錄牧民的真實生存狀態和牧民一起紮起了帳篷。腳力走到實地探訪,歷盡千難萬險,並且腳力也是記者走入基層的必然要素。

在微紀錄片中的牧民新生專題中,記者探訪了牧民才仁尼瑪,他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落地後被聘爲生態管護員,視頻中他認爲生態管護員的工資對他有一定幫助,並且三江源國家公園對牧民沒有影響。

在豹奔熊襲的紀錄片中,記者展示了長江源區的治多縣的人獸衝突問題,深入羣衆,幫助羣衆將問題展現出來。雖然有野生動物補償政策,還有之後的保險理賠,但是效果都不盡人意。並且還有路途遙遠得不到補償的牧民,微紀錄片專業希望多來專家調研,做試點,需要更科學的舉措控制和防範。

二、眼力:抓住報道時機,判斷時間節點。

新聞“四力”中的眼力,就是要判斷新聞策劃報道的時間節點,抓住報道時機。

該專題具有較大的公共價值,三江源國家公園有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因地理位置對我國的重大影響。它是中國乃至東南亞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氣候格局的穩定器,是國家的重要生態屏障。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多樣,類型更齊全,結構更復雜,景觀更豐富,更具自然生態的代表性、典型性,系統性和全局性。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有望爲中國的國家公園體制闖出一條路來。這樣的選題對象具有獨特屬性。

另外,澎湃新聞團隊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可謂是至關重要。

2017年可可西里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當時,澎湃新聞團隊在此展開採訪拍攝活動。也是在那個時候也才知道,可可西里已被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中。澎湃新聞的團隊雖然有了走遍整個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想法,但還沒有報道時機。恰好在等待時機中,2018年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預計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於2020年正式開園。澎湃新聞響應國家大政方針,並且處於合適的時間節點。從報道方案的故事來看,視頻中給我們展示了四條微紀錄片,這四個選題都是對人民羣衆的真切報道,深入羣衆的選題也是澎湃新聞團隊踐行眼力的重要特徵。

三、腦力:有目的思考,不落於浮淺片面。

視頻中,澎湃新聞公益運營部負責人劉霽給我們展示了新聞策劃方案的形成離不開大量的背景資料,和寫論文查閱很多文獻是一樣的。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5個專項規劃,和以往關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新聞報道這些衆多資料呈現在面前時,這就是多讀的體現,也是腦力發揮作用的時候。

在衆多資料中,澎湃新聞團隊提煉出的報道的思想內核是人與自然從衝突到和解。在有了明確的內核後,團隊思考有了方向。在對報道對象全方位系統性的認知後,分析報道內容的特點,確定報道形式。就如該專題,它是由一個多媒體互動產品,四條微紀錄片,四場大型直播和三篇深度稿這四部分組成,其中實景互動H5展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景色之美,而四條微紀錄片深入羣衆,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示更深沉更客觀的思考,對人獸衝突及其解決方案的關注,對人類救助雪豹的博愛之情的講述,並且聚焦於牧民生存的草場修復與牧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落實後的新生活。四場大型直播帶我們揭祕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諸多景色,另外的三篇深度報道更是關注民生,對核心的民生髮展和國家生態發展展現出來。

四、筆力:真實真情,不虛不假。

這些從微紀錄片中我們會發現記者對牧民生活的展示真實平實也充滿真情,不管是文章,還是視頻都要真、平、情、活,不虛不假,不冒不誇,不空不泛,不乏不鈍。

在豹奔熊襲中,展現了牧民真實樸實的形象,牧民在採訪中說:“沒辦法,只能讓它們吃啊。只能眼睜睜看着,最多拿相機拍下照片取證。因爲這裏屬於國家公園的範圍,我又是管護員,拿着國家工資,知道不能捕殺野生保護動物。”這裏是野生動物破壞了長江源區的治多縣牧民無奈的話。並且,牧民還向我們描述了驚險的一幕,15歲時和弟弟早上放牛被熊追,並抓住他,摁倒在地,多虧弟弟跑來用石頭砸熊,一塊石頭砸中了熊的眼睛才逃過一劫,但這也成了他心中的陰影。

最後,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力,我們可以從該專題中學習如何踐行,並且要關注民生關注羣衆,也要回歸社會現實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篇十: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踐行“四力”向年輕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故事》主要是講述《少年》MV的創作過程以及對創作理念的闡述,觀看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是如何通過媒體融合講好黨的故事。該視頻僅發佈兩天,全網閱讀觀看量就超過1。6億次,成爲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宣傳報道中的“爆款”。《少年》MV中歷史片段的混剪和音樂的衝擊,展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也喚起了青年一代的愛國熱情,極具有情緒感染力。

一、激越向上的表達形式,展現百年風雨

習近平總書記曾發表過“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該影片也從這個視角進行切入,抓住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形式以及激昂向上的背景音樂去講故事,吸引年輕一代“網絡原住民”的注意力,實現不同年齡圈層的“破圈”。一方面,相較於文字和圖片,視頻的表達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少年》MV則採用短視頻的表達形式,其剪輯風格也以“燃”爲主題,試圖用視覺的衝擊,表達百年前積貧積弱、苦難深重的中國社會如何演變成今天具有朝氣的中國,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其背景音樂也很值得探究,該視頻採用同名歌曲《少年》,但對其歌詞進行了二次創作,着重強調從年輕人視角觀察中國百年奮鬥歷程,以此爲基礎進行歌詞改寫。其音樂背景與主題相當契合,展現中國共產黨經歷百年風雨依舊永葆青春的生動現象。

二、深挖歷史事蹟,展現紅色故事

短短几分鐘的《少年》MV,展現了百年共產黨重要的事件節點和事件,敘事脈絡清晰、完整的展現了歷史風貌;同時,影片中的很多歷史畫面,都來自於真實歷史記載、中央媒體紀錄片,在對這些畫面的處理時,對重大歷史事件上採取多出畫面、同期聲的處理方法,對於其他的歷史事件和成就則採取羅列畫面和閃回的方式,儘可能做到每一個鏡頭都有邏輯、有故事,值得讀者反覆回味和探究。真實性且富有邏輯性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故事。

三、對比展現,高能傳遞情感力量

主旋律視頻,其最重要的是影片內容和表達形式具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該影片通過音樂和畫面,聲情並茂的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MV《少年》緊扣“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這一關鍵點,着力在MV收尾部分打造情緒高地,利用百年征途中相似的畫面、場景、同期聲,向受衆高能傳遞情感力量。視頻的結尾處,以對比的方式,將開國大典上飛機、戰車的畫面與建國70週年慶典中的同類型畫面相類比,把老戰士們揮手經過天安門的畫面和青年的時代使命相呼應,通過畫面的分割對比與拼接進行多維度、多時空的音畫敘事,立體烘托出一代代中國共產黨員初心未改、砥礪前行、傳承紅色基因的意義,充分實現與青年共情共鳴的目的。

觀看完《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踐行“四力”向年輕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故事》我深知,作爲青年一代的新聞學子,應當踐行四力,即腳力、腦力、眼力、筆力創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融媒體產品,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爲國家、爲時代做出應有之力。

篇十一: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做好新時代的“瞭望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22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其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在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啓動儀式上所說,當今新聞界有三句話:一個新聞過剩的時代,也必然是新聞短缺的時代;一個新聞速食的時代,也必然是新聞深耕的時代;一個變革的時代,也必然是互換堅守的時代。在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應增強“四力”,肩負起使命與擔當,壯大主流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步伐堅定,用腳力丈量時代”。腳力,就是要踐行羣衆路線,深入基層、深入羣衆進行調查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爲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現場,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瞭解民情,也只有看到現場心裏纔能有感動,腳下有泥土,文章纔有生命。

“見微知著,用眼力洞察時代”。眼力,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敏銳的發現力、辨別力、判斷力。首先就是要對事件有足夠的敏感度,善於發現問題、捕捉亮點、抓住根本。其次就是看問題的角度,記者的眼光決定記者的高度,平凡的新聞現場,也可能蘊含着一個偉大的時代,所以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撥雲見日,用腦力思考時代”。腦力,是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願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在重要問題上把握好方向。因爲我們要面對的形形色色的社會,所以不僅僅要掌握自己從事的新聞傳播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其它各個領域的知識,成爲一個“雜家”。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性,才能創作出有深度的文章。“

文思敏捷,用筆力記錄時代”。筆力,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新聞要面對的是大衆,如何用簡潔明瞭的文字將事件說清楚;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文章進行深度分析,把道理講清楚;如何在真實、客觀的基礎上進行觀點的引導;如何創作出大衆喜聞樂見的好作品,這考驗着我們的文字功底,好筆力是初心與匠心的凝結。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所以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更好地踐行四力,在複雜的新媒體環境下,能夠發揮好自身的專業素養,用雙腳丈量大地、用雙眼觀察實事、用頭腦萃取精華、用手中之筆記錄時代,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在時代跨越的高光時刻要守初心、擔使命,明知山無路,偏向山上行。要做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篇十二: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增強“四力”與新時代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在2021年的《中國新聞大講堂》第十四集中,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記者管昕圍繞全媒體時代如何放大輿論監督的正面傳播價值進行講述,以中國新聞獎《神祕的“曹園”》爲例,講述深度報道在輿論監督上的方式方法。這篇新聞內容深刻,意義深刻,增強了新一代新聞人的思考和對新聞傳播行業的進一步認識。對此我將對第十四集的內容發表我的見解和感想。

首先,作爲一個新聞人應當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新聞的發現需要腳力、眼力,新聞的表達則需要腦力、筆力。充分發揮出“四力”的效能,才能完成一個優秀的新聞作品,而新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是要從這四個方向進行,順應時代特色、跟進黨的政策,讓新一代的新聞人做出有深度、有溫度的好新聞。

作爲新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思想和行動上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中國廣播電視總檯有主流媒體的使命和擔當,將“曹園”的行爲進行揭露,起到了示範帶頭的作用,報道一出,很多地方媒體也紛紛跟進“曹園”相關報道。我們也應該敢爲人先,對違規違法行爲在瞭解清楚後進行揭露,主動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爲社會進步、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履職盡責。在報道之前要學會使用“腳力”,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深入事實真相當中,用“腳力”探索真相,深入實踐,多方蒐集信息資源,爭取獲得一手信息資源。

“眼力”意味着新聞記者要有發現新聞價值的能力,新聞記者首先要將中央的政策吃透,要善於跟蹤中央政策的落實,善於調查黨和國家的政策,也就是說,我們要善於在文山會海中、在各級政府的文件中,發現值得調查的選題。這樣的選題,公共傳播價值比較大,社會關注度比較高,例如《神祕的“曹園”》這篇深度報道迎合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表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絕不能被私人利益所阻礙。我作爲未來的新聞事業接班人,認識到一個普通新聞事件的背後還有國家政策的深度意義,所以在平時就要對各種知識進行學習和積累,需要對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具有一定了解,熟悉國家頒佈的政策和國家大事,在新聞報道中相應國家號召,落實中央政策精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管昕提到,“對於新聞爆點應當有所爲、有所不爲,始終堅持公共傳播價值”,我們作爲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人要有“腦力”,選題要慎重,應抵住流量、數據的誘惑,不應爲吸引瀏覽量和點擊量而偏離新聞重點,新聞內容更應宣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在國家社會治理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當然,新型主流媒體也要在技術上、報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網絡媒體學習,更要藉助新技術、新平臺,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場,成爲弘揚社會正氣的主導力量。

作爲“四力”中的另一重要力量就是“筆力”,指寫的文字要有力量有深度有內涵,鍛鍊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能夠有效增強筆力。管昕提到,在一篇有影響力的深度調查報道中,及時明確調查方向和提煉出核心的事實對調查報道的影響力傳播至關重要,需要記者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深入淺出的筆力。

篇十三: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踐行“四力”,講好中國故事

隨着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對外傳播不僅關乎信息的有效傳遞,也關係到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如何打造對外傳播優勢,彰顯大國風範,擴大國際影響力,成爲世界各國的重要訴求。

近代以來,西方主流媒體總是戴着有色眼鏡來報道中國,對中國持有嚴重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中國的國家形象在“他塑”和“我塑”之間有着顯而易見的偏差。因此中國媒體更應積極應對,創新傳播中國故事的路徑,踐行“四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瞭解中國。

邁開雙腳,深入基層,走進中國故事,才能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只有做到行千山萬水、走千村萬寨、入千家萬戶、吃千辛萬苦,才能嚐盡人間百態,領會世間冷暖,才能深刻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才能瞭解到我們國家的百年變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新聞工作者只有在行走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從而報道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

煉就慧眼,看清道路,把握大局大勢,才能正確認識與改造世界。今天,我國發展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我們日漸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準確把握對外傳播工作的形式和任務比任何時候都重要。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但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世界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國際格局深刻演變,國際大變局尤爲需要大國責任與擔當。此時的中國高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將自身發展的經驗和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其意義和價值尤爲重要。

激盪思想,武裝頭腦,提高政治素養,才能直面輿論環境的挑戰。宣傳思想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從國內看,我國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各種深層次問題引發的矛盾衝突時有發生;從國外看,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抹黑、造謠一直沒有減少。因此我們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意識形態、國際傳播等方面的重要論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直面國內國外兩個輿論場,積極應對國內外不當言論。

妙筆生花,巧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全媒體報道。腳力、眼力、腦力最終都反應在筆力上。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筆力的呈現方式也有所改變。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以臉書、推特、TikTok爲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爲全球用戶的信息獲取主渠道,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報道成爲主流。這也要求新聞工作者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練就十八般武藝,做好新時代的對外傳播。在堅持“內容爲王”的基礎上,用新技術來助力新傳播。

最後,作爲新時代新傳學子,作爲新聞傳播力量的後備軍,我們更要從現在做起,在學習和實踐中,踐行“四力”,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篇十四: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

楊繼繩對於記者這樣一個職業是這樣評價的,這是一個卑微的職業,這個職業可以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製造彌天大謊,欺騙億萬受衆;這是一個崇高的職業,這個職業可以鍼砭時弊、揭露黑暗、鞭撻邪惡、爲民請命,擔起社會良心的重責。原新華社社長郭超人說,記者筆下財富萬千;記者筆下,譭譽忠奸;記者筆下,是非曲直;記者筆下,人命關天。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記者本身一詞就重如千金,所要站在的高度也是在社會甚至是國家層面,所以要保持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筆下有神的狀態以及堅定的執行下去。讓記者這一行業不再有傳播的壁壘。

一、腳下有泥,深入調查,書寫歷史

在現有的傳播模式當中,不乏有些新聞是杜撰出來的,經過合理想象的方式,不假思索的隨意附和,動動手指的口誅筆伐,從先前主流媒體通過有專業認證的醫學資料報道新聞,導致公衆不顧個人與他人是否有感染風險而出門購買沒有療效的藥物,再到之前南方發洪水,身處北方的媒體不顧及身在一線的百姓而發出災難萌化的報道,使得公衆的對抗式解讀。所以,要明確真正的事實真相,去切實感受事件的發生,深入實地,深入調查,腳下沾滿泥水,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溫度的文章。

二、心中有光,正確判斷,不忘初心

在學院裏期翼於社會公平,爲民請命的重擔,記者這一職業也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曾經新聞聖徒沈顥、礦難發生時記者的有償不聞等等爲五斗米折腰的現象。在現如今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階段、社會主義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出現有償新聞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黨的領導下,在大浪中得到真金,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是實數必要的,做到心中有光,不忘初心。

三、筆下有神,功底紮實,溫深兼顧

筆力體現在文字功夫的錘鍊上、拍攝技巧的磨練上、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上。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更代表着信念的傳遞,尤其是在新技術的應用當中,對於文字會有更大的挑戰,公衆也會因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而忽視文字具體和本身的含義,而去關注動態的圖片報道。但這也是新聞深度的缺失,這也正是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考驗,要把溫度與深度同時兼顧,打破快速閱讀的習慣,深入思考。

在踐行四力的同時,也要明確腳力築其基、眼力塑其骨、腦力鑄其魂、筆力豐其神的觀念,也要有在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的外部環境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不忘本心,繼續創造新聞這個特殊行業的歷史,用共鳴、共情、共振的手段鏈接人心。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84411.html

  • 標籤: 四力 觀後感 傳播 大講堂 精選 新聞聯播作文100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精選1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四力觀後感(精選1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