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

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47W 次

篇一: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精選7篇)

“柳青”是80、90後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有着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但問起代表作和細節,很多人是茫然的。

這次有機會一同觀影《柳青》,從各個角度瞭解這位偉大的作家,才發現他是如此的可敬可貴,值得認真學習,效仿他的足跡在生活、在工作中腳踏實地的努力向前。

鏡頭光轉,金燦燦的神禾塬上走來了柳青先生,身披陽光的璀璨,像一個太陽般照亮了這個古老而略帶陳舊的土地。初來的他中山裝筆挺,油亮的頭髮是文人的桀驁獨立,後期的他剃了老鄉頭粗布褂子草帽,臉龐曬得黝黑偶爾粘着草梗灰塵,但眼神卻更加堅定彷彿可以穿過時光洞察秋毫。

柳青先生在劇中說過“想要寫作,就先生活”,他的一生都腳踏實地的踐行着自己的初心和願景。寫作如此、工作也如此,每一項熱愛的事業的人大抵都是有着堅韌的性格吧。他真實的走入鄉村、切身的感受生活、然後用自己的筆寫下那段歲月讓更多人閱讀並體悟。

閉門造車,更要出門合轍。任何事情的成功絕不是空想營造一個空中樓閣,看起來華美異常,卻經不起任何推敲。如同劇中一帶而過的大躍進,柳青先生字字泣血的說出,能做到的我們盡力去做就好了,不能做到的絕不誇口(大意)。直到劇情的落幕,柳青先生疾病纏身,他也依舊堅守着心理的底線,不爲作品添加任何假想的虛構。描寫神禾塬上農耕時代風波《創業史》也絕筆於第二部,這部“經典性的史詩之作”也成爲當代現實主義文學鉅著的遺珠之憾。

柳青先生諸如片中描述,他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在黃埔村的14年他主管農業互助合作,深入調查結合實情。親自指導王莽村七一聯合農業社,黃埔村“勝利農業社”。使長安農業社運動健康發展,成爲西北地區的先進典型。第一部《創業史》成書發表後,他將全部稿酬捐給王曲公社做工業基建費用,創作第二部時爲了黃埔村預借稿費拉通電線,點亮神禾塬。那時他的家庭只能吃清湯寡水,食不果腹。幹部的不解勸阻也無法動搖他要建設這片熱愛的土地的信念,看大銀幕上燈火一盞盞點亮,漆黑的土地閃耀着暖黃的璀璨,無數人潸然淚下。深入羣衆,深入生活,以己度人,他愛這片土地是如此的熱忱和深沉。

想想影片初遇老鄉時老鄉的調笑挖苦,後來熱情地和村民融爲一體打成一片。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家、領導,他是和這片土地上生長生活的人們一樣,埋頭黃土地,紮根在鄉村,奮鬥並堅持。

這是有了柳青先生這樣的人,我們才從百廢待興的時代,篳路藍縷的一步步走過看到如今的星光璀璨繁華盛世。感謝那個時代的無數英雄們,爲我們踩平腳下泥濘,開創一條波瀾壯闊的通天之道。

“胸中懷大義,筆下有乾坤”柳青先生雖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卻永留歷史豐碑。

我始終無法忘卻那一個個細節,從開始到最後柳青先生的書桌上一直放着一張他站立在列夫·托爾斯泰目前的照片。或許這是他的信念,或許這是他的精神引路人,但是我看到的是柳青先生的執着和堅持,不畏艱難不畏世俗眼光的堅持!

腳踏實地,堅持自我。或許我們無法成爲柳青先生那樣影響一代一代的人,但是我們足以成爲更好的自己。

篇二: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縣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來爲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廠的作家、編劇王願堅。他對我說,你到農村去,要像柳青那樣,深入到農民羣衆中去,同農民羣衆打成一片。柳青爲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縣委副書記,後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爲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瞭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臺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裏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羣衆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2014年10月15日

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中的重要講話

第一次聽到“柳青”這個名字,是在2007年。

當時剛上高中,學校是封閉式管理,所有學生必須住校。在和宿舍裏的同學第一次見面,互做介紹時,一個戴眼鏡,個子不高,皮膚白白的小男生介紹到:“我叫柳青,柳樹的柳,青年的青,和那位作家一個名字“,這個介紹讓我一時很詫異,詫異的是他嘴裏的“那位作家”到底是誰?我怎麼都沒聽過?爲了掩飾自己的“無知”,我並未繼續追問。在後來的日子裏我一邊查資料,一邊同這位小“柳青”請教,終於對“那位作家”有了瞭解。

“柳青”,原名劉蘊華,陝西省吳堡縣人。當代著名小說家,而我的這位室友,他的老家剛好就在柳青先生老家的隔壁縣城。

誠然,“柳青”這個名字,對於我們那個年齡段的人,確實有些陌生,也是從此之後,我知道了有這麼一位陝西籍作家,他甚至比我們一直聽到的陳忠實、賈平凹,更“厲害”!但遺憾的是,在整個高中求學階段,我都未能將柳青先生的作品尋一二來品讀,直至大學畢業,工作的第四年,我的生活才又一次重新同這位偉大的文學工作者有了連接。

2018年,唐村項目正式啓動。項目位於長安區王曲街道,巧合的是,柳青先生當年紮根寫作的皇甫村,恰好就在這個區域內。在項目整體的規劃下,“柳青文學村”也作爲唐村項目的重要板塊進行打造,2019-2021年,項目在該區域先後完成了柳青故居的復建、以及柳青文學紀念館的建設工作,並已具備參觀學習條件。做爲項目規劃、建設的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彷彿也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看到了那個老人,拖着身患重病的身體、戴着線織帽、拄着榆木柺杖,站在田間地頭、站在皁角樹下、站在每一處村民在的地方,同他們開會、勞作、抽旱菸、拉家常……

2021年5月,《柳青》電影上映,做爲投資方員工代表及黨員代表,我有幸參與了電影的首映式,並觀看了電影全片。電影從柳青的各個人生階段,對柳青進行了深入的刻畫。更加立體的將柳青這一人物展現給了觀衆。從一位戴着金絲眼鏡、梳着大背頭的高知分子、政府領導,逐漸變化成爲一名梳着小平頭、身穿粗布衣的典型“莊戶人”,這種變化帶來的視覺的衝擊是極大的,而在外邊之下,柳青先生內心的變化也是極大的。爲了寫出真實的農村,寫出真實的改革,他紮根農村,想農民之所想、思農民之所思,真真正正的,由內而外把自己也“雕刻”成了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漢,在家人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將自己所有的稿費都捐給村裏豎電杆、拉電線,將自己的生命毫無保留的投入到了新中國建設初期農村改革的洪流中去。即使後來妻子去世、自己的病痛加重,他從未想過放棄自己所堅持的東西。作爲一名作家,柳青先生是偉大的,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柳青先生同樣是偉大的。

“柳青精神”,不僅在於他對文學創作本身的堅持,更是在其人生過程中,全新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柳青精神”是探索、是奮進、是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勇氣和堅守、是先人後己,先國後家的偉大情懷。

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

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在柳青先生離開的40多年後,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這片神聖的土地。積極發展農業產業、組織當地村民開展訂單農業種植;推動農業、文學產業項目規劃及實施落地,優化村域產業結構;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高在地村民收入水平。也是我們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大旗指引下,始終不變的堅持與堅守。我們也將沿着柳青先生的路,繼續向前走着。

柳青精神從未離開這片土地,他將影響,也必將指引與鼓舞着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斷前行。

篇三: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作家柳青及其創作的《創業史》,一直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標誌性成就,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瞭解當代中國歷史變革過程的重要文獻,在普通讀者和文學研究者羣體中享有崇高的聲譽,佔據着很高的地位。5月21日,電影《柳青》與全國觀衆見面。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作品,能夠滿足觀衆對這一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學意義的素材的高度期待。

電影《柳青》以一種冷靜沉穩的調性,呈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真諦。影片還原瞭解放初期陝西關中農村真實的生產和生活場景,再現了柳青創作史詩經典名著《創業史》的歷程,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實踐了現實主義敘事藝術的重要原則。這種風格的實現,是以呈現一種真實的、富有歷史性的生產和生活的場景爲前提的。從夏收時節熱鬧的打麥場,到秋季豐收的玉米田,從冬季農閒季節的鄉村,到無所不有的集市,電影《柳青》都能夠在描摹環境的同時,將人物的活動放置其中。相較於大量的拍攝於影視城的影片,電影《柳青》的場景完全來自於陝西關中農村,人物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有機關聯的,而不是隔着一層甚至是好幾層。活動在這個環境中的人物,是生活着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角色。這正符合柳青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總是“和人物生活在一起”的創作理念。這些作爲電影敘事場景存在的環境,不僅是柳青當年生活的環境,也是他作爲作家要觀察、體驗和再現的對象。

電影《柳青》對於作爲作家的柳青及其文學觀念,有着出色的刻畫和塑造。文藝是爲人民服務的,作家也應該首先是爲人民服務的,這是柳青的文學觀。柳青曾經在陝西長安縣掛職縣委副書記,並一直保留着縣委常委的職位,所以,他一直是以幹部的身份,和羣衆在一起的。在羣衆的眼裏,他是可以交心的傾聽者,是可以爲羣衆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的智慧者,是可以在羣衆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的慷慨解囊者。非常可貴的是,在成功塑造了這樣的一個基層幹部形象的同時,影片創作者一直沒有忘記,柳青是以作家的身份留在長安、住在皇甫的。

電影《柳青》對於生活中的柳青的塑造是成功的,並且構成了影片的一個亮點。這個亮點主要表現在對柳青作爲丈夫,和妻子馬葳之間的關係的塑造上。在影片中,馬葳是一個美麗、善良,但內心活動複雜的人。她一方面支持柳青“落戶”農村進行創作,同時也有自己在事業上的追求,認爲在皇甫村當一個文書,限制了她的個人發展。所以,她的性格中,也有不平、爆發和隱忍。感情和家庭生活的波折是敘事性作品中最吸引人的矛盾,在這個矛盾中,柳青表現出了他作爲一個人的“可恨”和“可愛”的一面。當馬葳向柳青提出自己對於事業發展沒有起色的苦悶時,柳青說:“這不都好好的嘛!”他體會不到妻子的痛苦,並且希望妻子能夠將目光放長遠點,和他一起在農村,每天帶回來一些可以供他寫進小說的素材和信息。這是典型的性別矛盾,表現出人物潛意識當中的男權中心的思想,但這個男人又是“可愛”的。馬葳帶着孩子離開之後,由於柳青對大鍊鋼鐵感到苦悶,又和鄉親們一起冒雨收玉米,病倒了,且生了毒瘡,王家斌將馬葳接回皇甫村,馬葳看到柳青背上的毒瘡,心疼地說:“你咋把自己弄成了這樣?”柳青趴在牀上,忍着痛,吃力地擡頭看着馬葳,但是甜蜜地,甚至是帶着些羞澀、賴皮和示弱,笑着說:“你回來了,就好了。”夫妻矛盾之後的重逢,場面是私密安靜的,但帶給觀衆的觀看效果,卻是一種深刻的會心:百姓生活的日常,也能發生在大作家身上,這是電影《柳青》的創作者的“藝術之心”的體現,是對生活中的“人”的塑造的成功。

作爲一部具有史詩氣質的影片,電影《柳青》以柳青和女兒劉可風的對話開始:“人這一輩子,不經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堆廢銅爛鐵。”而在影片結束的時候,人物柳青面向秦嶺北麓廣闊的關中大地說:“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以柳青的視點爲視點,觀衆看到的是廣闊的原野,體會到的是經歷了千錘百煉之後,這個偉大的作家,他的藝術世界是廣闊而高遠的。而電影《柳青》的創作者們,從選題立項到拍攝修改,經歷了長達7年的創作歷程,終於完成了一份針對文藝如何爲人民服務、如何爲社會主義服務這一問題的答卷。作爲曾經拍攝過電視專題片《路遙》、幾部深情展現陝北農民生活狀況的紀錄片的導演和編劇——田波、王苗霞這兩位青年一代的藝術家和他們的創作團隊,通過他們對人民、對生活的熱忱,通過他們勇攀藝術高峯的勤奮努力,走在了現實主義藝術創造的廣闊道路上,譜寫了屬於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一部令人感奮的“創業史”。

篇四: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前些日子,我觀看了電影《柳青》。影片中柳青他爲了自己心中的那片海,放棄北京優越的生活條件,帶着妻兒落戶到長安皇甫村,歷經十四年,寫就史詩鉅著《創業史》,最終成爲一代人民作家。毫不誇張地說,一部《創業史》,背後濃縮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一位文壇大家的傳奇人生。他歷經磨難執著追求的精神品格,不僅鼓舞了一代代作家,也爲當代年輕人提供一種新的人生楷模。

柳青是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我們、激勵着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柳青始終沒有動搖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事業的信仰。我們也要堅定如此,向柳青學習,敢於挑戰困難,在任何時候堅守住自己的那片海。時光荏苒,轉眼已在鄉村從教20年。回想過去,有歡樂幸福,也有憂傷迷茫。幸運的是自己一直堅守在農村,堅守在教學一線。用“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激勵自己。在三尺講臺,與古今相遇,領略古人先賢大雅風範;處小小一隅,和孩童交流,引領少年兒童激盪心靈。一批批學生的接手,一屆屆學生的畢業,迎來的是稚氣未消的幼兒,送走的是滿懷信心的少年,千百倍的耕耘,譜寫了滿園春色。在人生的道路,教師職業讓我們更多的參與他人的成長,是一份難得的經歷,更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柳青是一杆標旗,飄揚着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風采。身爲教師的我們應像他一樣,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幹,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在工作中俯下身來,紮實學習理論,提升個人修養。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瞭解當代社會發展,培育具有現代素養的新少年。工作中我們會有迷茫期、倦怠期,甚至有些教師會覺得壓抑,焦慮。面對種種不適之感,我們只有心中懷着教育初心,想着學生的一生,我們怎會怠慢?當壓抑時,我們可以想想孩子因我們而成長了多少,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學學心理學,撫慰不適,運用科學的方法,喚醒心靈。讓自己守護那片海,專注教學,精心的備好每一課,上好每一堂,育好每一人,爲教師職業負責,爲學生的一生負責,更爲我們親愛的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柳青是一道光芒,照亮我們心裏的迷失,給予我們前行的方向。因爲心中的那片海,他深入人民羣衆,實實在在地和農民羣衆交朋友,用真心換真心。作爲教師,我們也要用真心真情幹事業。教師的道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和家長。面對不一樣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方法,但唯一不變的是你對孩子的真心。真誠的心猶如陽光,她能給孩子以溫暖的力量,讓孩子在長途跋涉時信心倍增,堅持到底;她能給家長以春風般的啓迪,重建良好的家庭關係,讓家長與孩子和諧相處,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長;她能讓作爲教師的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心化爲時雨,潤出桃花一片紅。

耿耿園丁意,拳拳育人心,身於幽谷處,孕育蘭花香。爲心中那片海,我們不忘初心,不負韶華,勇於擔當,砥礪向前。

篇五: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柳青,離我們很遠。但他所創作出的《種穀記》《創業史》以及《銅牆鐵壁》等作品卻始終在陝西文學創作路上熠熠生輝。尤其是《創業史》被譽爲“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創業史》這本書我看了幾遍,很受啓迪。

近日,我在影城觀看了電影《柳青》。影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著名青年作家柳青懷揣理想,放棄北京高級幹部待遇,紮根陝西長安皇甫村14年,參與農業合作社創辦,和公社社員一起勞動生活,甘苦同享,患難與共,開闢社會主義事業在農村新局面,歷經半生紮根農村,書寫史詩鉅著《創業史》的勵志傳奇故事,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和對文學事業的攀登和超越。影片真實再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開展的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所經歷的重重困難和取得的寶貴經驗。再現了柳青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以及他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藝術成就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心。

作家柳青懷着對關中土地和人民的熱愛,放棄北京優越的待遇,深入西北農村建設一線。柳青居家落戶長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廟裏,紮根十四年,融入當地人民的生活,知行合一,歷經風雨,面對從互助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時刻,帶領公社社員克服重重苦難,鐵肩擔道義,把自己變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兒子,忠實記錄農村的時代變革和農民的生活,

不難看出,作家柳青在這部作品中更突顯的是一個黨的好乾部的形象。作家柳青從聯繫羣衆、爲人民服務,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段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

電影《柳青》以柳青和女兒劉可風的對話開始:“人這一輩子,不經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堆廢銅爛鐵。”電影裏有幾幕,如柳青被王家斌背到醫院搶救。牆上掛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畫像,他彷彿一盞明燈,照映着柳青的生命。還有柳青與妻子憂心忡忡於時局導致二人分離及重新合好以至生死永別的片斷,柳青將稿費全部捐獻給鄉機械廠和醫院而一家人生活拮据,當我看到柳青的妻子爲了愛情與他一同奔赴鄉村時,臉上洋溢的喜悅時,這種反思更加強烈的諸多的電影情節。而在影片結束的時候,人物柳青面向秦嶺北麓廣闊的關中大地說:“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影片的真實深刻和感染力,讓人心靈震撼。在觀影過程中,現場許多觀衆潸然落淚。大家都被柳青的精神和風骨所震撼,現場的掌聲久久不能平息。

柳青放棄城市的舒適環境和官職,住進鄉下土屋,切實融入莊稼人的現實生活中,在引導農民走理想主義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時,汲取藝術創作的營養。當遇到時勢的挫折時,他也質疑並深思農村生產關係變化中的癥結,實事求是地對待社會思潮和創作時風,堅守一個作家爲人爲文的初心。

《柳青》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柳青的選擇,柳青的悵然,他將一生中最熱絡的體察投向了那片土壤,投向農民,投向自己。他在塑造自我,同時選擇和眼前的苦難並肩。

電影的最後章節裏,柳青的錄音告誡作家“要先寫作,就先生活,要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並用“路遙,接着來”的一句臺詞,完成了陝西作家的精神譜系傳承。

電影《柳青》講的就是一人一事。一人就是做聖人,一事就是種莊稼。柳青是“文學陝軍”代表性人物,對“陝派文學”影響深遠。中國當代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在談到柳青時分別表示,“柳青是我的文學教父,人生導師”、“要把當代最具藝術魅力、人格魅力的一個作家推出來,尤其是對於現在的當代年輕這一茬,應該是意義不可估量。”、“這個人是個非常偉大的人,作品也是偉大的作品,肯定還是會長久的流傳的。”

總書記說:“中央的文件下來了,他就知道他的房東老大娘是該哭還是該笑,他很瞭解老百姓的想法。黨政幹部也要學柳青,他那麼接地氣,那麼能夠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影片讓我幾次落淚而陷入沉思,人民作家柳青就是我們學習的標杆榜樣。柳青是一條漢子,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應該是每一個作家、每一個學者學習的榜樣!

而反觀電影《柳青》電影中的“人”也同樣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一體性”。在柳青這個“人”的塑造上,個人修身的私德同時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公德。

作爲新時代主流電影的精品力作,電影《柳青》情節感人肺腑,以人物傳記的方式折射出時代的變革,具有震撼的意義,受到觀衆的一致好評:

這樣一部反映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史詩性作品,這樣一部記錄新中國第一代建設社會主義農民的電影,這部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觀看!

通過影片《柳青》的觀看,讓大家共同領略了柳青精神,共同穿越了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中國。讓我們感受“胸中有大義,筆下有乾坤”的文人風骨。讓我們明白把自身的工作、學習融入到黨和國家的大事業當中。從新中國的第一代創業者肩頭,接過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的歷史責任。

篇六: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歷時數年,幾經周折。電影《柳青》終於在建黨一百週年的五月走向院線,與全國觀衆見面。作爲電影投資方天朗集團的一名員工,在瞭解電影幕後製作的種種艱辛後,懷着喜悅的心情也將這部電影推薦給了身邊的親朋好友。而我自己在觀看過電影后,對於柳青及柳青精神也是有個更深的感悟。

由於負責長安唐村·柳青文學村項目的緣故,早在入職天朗之前,就拜讀了柳青先生的代表作《創業史》,以及柳青女兒劉可風老師所著的《柳青傳》。坦誠來說,由於年代相隔久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差異,對於《創業史》中所描述的故事,我並沒有感同身受的深刻共鳴,但對於柳青先生入木三分的人物和鄉土風物描寫,卻深感佩服。真正打動我的是《柳青傳》,通讀完柳青先生的生平經歷後,我覺得柳青先生在我心目中中的形象是無比的真切和感人。一個人的一生,或許就應該如柳青一樣活着。無關於職業、信仰、成就、功名、就只是作爲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言,我們也需要像柳青一樣,真實的活過自己的一生。

談及柳青先生,有很多的身份可以被後人進行無限的解讀,心懷家國熱衷革命的共產黨員,文學陝軍的開山創派領袖、紮根羣衆關注民生的好乾部等等。

與我而言,柳青先生最讓我肅然起敬的就是他做人的真實。真實的對待自己的信仰,真實的對待紮根的土地,真實的對待土地上的人民,真實的對待所處的社會局勢,真實的對待文學創作,真實的對待自己的家庭。在我看來,如果脫離了真實,一個人的所作所爲,將變得毫無意義。關於柳青先生在皇甫的生活創作經歷,很多細節正是驗證了這種真實。

人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但少有人提及藝術的真實目的是爲了什麼。通過對《創業史》原著的閱讀,以及《柳青》電影中些許細節的感知,我理解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對於真實生活的刻畫和銘記。在柳青先生所處的年代裏,關於普通勞動人民的藝術作品,相對較少,所有的關注都聚焦在宏大事件和偉大的人物身上,很少有藝術家能用真實的筆觸去描寫最平凡的勞動人民。在那個崇尚樸實的創業的年代,《創業史》中所描繪的人物,纔是真正代表民族發展希望的存在。柳青先生爲了記錄這時代的一幕,放棄政府工作,住進皇甫村,與村民爲鄰,關注農業生產,關乎鄉村發展,關注社會民生。同時竭盡所能的以自己的力量爲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最終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融爲了一體,所以纔有了《創業史》樸實、真實、帶有鄉土氣息的溫暖人心。

一個人在順境中的表現,往往還不足以突出他的真實人格和性情,只有在極端的磨難中,人性的光芒纔會熠熠生輝。在柳青先生平穩的度過皇甫的生活創作後,一場席捲全國的風暴來臨。在那場人人自危的動盪中,柳青先生以他瘦弱的身軀和剛硬的風骨,隱忍的承受了所有的難以承受的重創。直到最終,也沒有說一句違背自己信仰和良心的話。在我看來,這不只是文人的風骨和傲氣,而是一個大寫的人在矗立人間的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最深的本源還是源於對於生活對於生命對於信仰的真實。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只是依靠着文字和影像中的殘篇,都被這種精神所深深的感染,爲柳青先生的遭遇而唏噓。

說回現實生活,我就一個普通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夢想,幹着平凡的工作,偶爾也會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或者觀看一些反映真實生活的電影。這次《柳青》電影的公映,給我帶來的所有感觸,其實也沒有那麼宏大或是莊嚴。拋卻所有的身份、主義、光環、精神,對於柳青先生,以一個相隔多年的晚輩的角色,我深刻的表示敬意。在我向往的生活中,我需要的是柳青先生一樣的真實。但願我能在這錯綜複雜的世界裏,真實的走過自己平凡的一生。

篇七: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

仲夏的一天,筆者走進西安羣光影視城,觀看了由天朗控股集團出資拍攝的《柳青》這部爲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獻禮的影片,讓人感動不已。

電影《柳青》忠實於歷史,講述了作家柳青懷着對關中土地和人民的熱愛,以“要想寫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創作態度他放棄城市的優越待遇,居家落戶西安長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廟,深入農村建設一線,參與農業合作社創辦,和公社社員一起勞動生活,建設新農村的情景。

影片生動展現出一名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赤子情懷和堅定信仰,再現了一名黨員幹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公僕情懷和奮鬥精神。

《柳青》的真實深刻和感染力,讓我淚目而陷入沉思。聚焦於柳青紮根農村14年,創作長篇小說《創業史》的艱辛歷程,藝術地呈現了人物獨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覺地探索現實主義影片的美學品格。

筆者曾兩次專程到過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原上的黃埔村柳青文化園,參觀柳青的故居、觀看他的用品及圖片介紹,聆聽柳青在黃埔的感人故事。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省吳堡縣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他早年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奔赴延安。

抗戰勝利後,任大連大衆書店主編。解放戰爭後期,又輾轉回陝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1952年任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副書記,並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達14年。

“文革”期間,柳青遭受殘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

他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着豐厚的生活積累。柳青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爲題材。

據瞭解,每逢週末,經常有人來這裏緬懷紀念柳青。

在柳青故居,《創業史》中人物“才娃”的原型劉田民,40多年來,他一直在這裏義務爲訪客講述柳青的故事。劉田民對柳青送他看病,教他做人很感激,並稱柳青爲叔叔。“叔叔到這來,第二天就到王曲街道去買了農民衣裳,剃了光頭。村裏不管有啥困難找他,或者他知道了那家遇到了困難,他都去過問,去幫助。”劉田民回憶道。柳青爲了讓農民與自己沒有距離感,到皇甫村的第二天就脫下了西裝革履,換上了跟農民一樣的衣服。

在這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的稿酬有16000多塊錢,柳青的愛人馬葳拿到匯款單之後異常興奮。她對孩子們說,1斤雞蛋8分錢,這能買多少啊!孩子們也興奮地大叫:“有肉吃了”。但是柳青卻把這筆錢全部捐給了王曲公社修建機械廠、衛生院和一座橋。

當中青社的編輯王維玲來到柳青的家裏看到孩子們吃的稀粥,都撈不上多少米粒時,他怒斥柳青:“你太過分了,家裏的日子都過成什麼樣了?爲什麼不留下一點稿費給家裏改善生活。”柳青說:“捐款是來皇甫村之前就作出的決定,留一分錢就不是全部了。家裏的生活過得艱苦,對孩子們的成長有好處。”

就是這次見面,他又和中青社預支了7000塊錢,給皇甫村拉上了電。王維玲問他:“村裏拉電的事你非得管嗎?”柳青說:“凡是百姓的事我都得管。”這預支的7000塊錢,因爲中斷了創作,直到很多年之後才用《創業史》第二部(上)的稿費還上。那一天他開心地說:“終於不欠國家錢了。”其實這7000塊錢對柳青個人和他的家庭來說,都是極其沉重的。

路遙把柳青奉爲自己的文學“教父”,他在《病危中的柳青》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哦,尊敬的柳青同志,面對着病危中的你,我們簡直連一句安慰你的話也說不出口來;你已經孱弱到了這個樣子,但你比我們任何人都活的堅強。讓我們所有的人都站在你的病榻前面吧,向你致以深深的、但絕不是最後的敬意,請你相信,就是一個最普通的勞動者,只要他從你的作品和你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頑強進取精神中,接受過一些有益的教導,他就不會用鼾聲去回答生活的要求。”

柳青去世4年後的1982年,著名詩人、時任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來到皇甫村爲柳青掃墓,在紀念柳青的詩裏寫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風到處說柳青。

柳青所處和他筆下那個時代可能距離我們有點遙遠,但柳青在那個時代所形成的偉大精神,卻是今天的我們,特別是黨員應該學習的。

柳青是陝西的,更是中國的;柳青標註了陝西文學的高度,更標註了中國文學的高度。文學是有力的,是溫暖的,是能夠爲人類指出向上向善的精神路徑的。在新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柳青,需要提煉並弘揚柳青的慈善精神。

柳青是一面鏡。作爲慈善人學習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爲人和爲文的高度自律,紮根人民,關愛他人的慈善精神。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329660.html

  • 標籤: 觀後感 觀影 電影 柳青 精選 電影觀後感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紅色觀影電影柳青觀後感(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