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詩詞五首教案(精選7篇)作文

詩詞五首教案(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39W 次

篇一:詩詞五首教案

詩詞五首教案(精選7篇)

一、教材分析

本課所學五首古詩詞,或志在田園,或志在家國,或志在戰場,或志在懷古,或志在人生追求,都從某一個側面表現了“人生志趣”的主題。五首詩詞的風格,也各有特色。如《飲酒》(其五)的風格樸實怡淡,《春望》風格沉鬱厚重,《雁門太守行》風格冷峻誇張,《赤壁》風格犀利新異,《漁家傲》風格奇偉浪漫。

學習這五首詩詞,要結合自己所熟悉的詩詞作品,去體會,去理解。對於不太熟悉的作品,要多查資料,對於詞詩的感情,要多朗讀體會,對於詩詞的韻律,要多加思考進行比較。對於五首詩詞中的名向,要引導學生賞析。在積累名句和熟讀的基礎上,背通五首詩詞,增加古詩詞文化的積累。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喜歡朗讀詩詞,但不能讀出其韻調、韻律和韻味,因此需要老師指導朗讀。且八年級的學生還不會賞析詩詞,因此老師要教給學生賞析詩詞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詞,且能讀出其韻調、韻律和韻味。教學重點

2、老師引導學生賞析《雁門太守行》,讓學生理解並掌握讀懂詩詞,賞析詩詞的方法。教學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能夠知道怎樣去朗讀詩詞、讀懂詩詞、賞析詩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朗讀詩詞、賞析詩詞,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四、教法學法

教法:啓發法、範讀法、多輔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批註法、合作法

五、課時課型

課時:三課時

課型:新授課/教讀課、閱讀課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我國古代,往往是不同的時代,形成了不同的文學高峯。如戰國的楚辭,西漢時出現漢賦,唐朝盛行的唐詩,還有……學生補充。是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特色,那麼今天我們就從中選擇兩種:詩和詞,來品味一番這些巔峯之作,感受詩人和詞人精妙的語言和精美的旨意。

(二)講授新課

1、檢查預習

請同學們指出哪些字容易讀錯,給大家提個醒

2、初讀課文

①提問:同學們平時是怎樣讀詩和詞的呢?順序是什麼?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明確:讀標題可以知道詩歌、詞的題材或內容,讀作者可以知道詩人或詞人的寫作風格或詩詞的寫作背景,讀詩句可以知道詩詞的內容,作者的情感,知道詩詞中有哪些人、事、物、景,讀註釋可以瞭解題目意思和幫助我們瞭解詩詞中所寫的內容。

②那麼請同學們快速地自由朗讀五首詩詞,並默讀註釋,思考這五首詩詞的題材是什麼。先自學再小組交流討論。

《飲酒》田園詩、《春望》思鄉詩、《雁門太守行》邊塞詩、《赤壁》詠史懷古詩、《漁家傲》詞,抒發人生追求。

3、朗讀詩歌,以《雁門太守行》爲例

①學生朗讀,嘗試劃分節奏(自學後,小組交流),用加點符號,標出重讀字詞;

②請幾位學生朗讀,朗讀後再請同學評價;

③音頻範讀,讓學生體會節奏,韻調,學生跟讀;

④用PPT呈現節奏和重讀字詞;

⑤學生再讀,分句朗讀,男女賽讀,分組朗讀(比賽),最後請學生評價;

⑥總結朗讀技巧,全班再讀。

4、精讀詩歌(賞析《雁門太守行》)

①學生自讀《雁門太守行》找出其中的意象,並思考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

②學生再讀詩歌,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瞭解這首詩的大體內容是什麼?描給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種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

③學生讀詩歌,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5、賞讀詩歌,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三)請學生髮言,說說本節課收穫是什麼

(四)佈置作業

1、背通24課。

2、用賞析《雁門太守行》的方法去賞析其它幾首詩詞,下節課自講。

3、請從《雁門太守行》中,任選兩句來發揮聯想和想象,描給你所體會到的意境。

七、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24、詩詞五首

八教學反思

1、我知道了備課時要明確自己教學的重點,要重難點突出,設計的教學內容不宜太多,要做到精。

2、每個環節的設計都要明確自己究竟是要達到怎樣的目的,思考讓學生做這個任務究竟是爲了什麼。

3、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促進。

4、課件製作要符合教學,字不能過小,還要做到精美。

5、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任務,要考慮學情,要思考學生能否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任務。

6、板書應在和學生互動時或者老師總結時板書,不能爲板書而板書。

篇二: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1、朗讀背誦五首詩,理解詩歌中的名句。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並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法:朗讀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媒體:白板、ppt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飲酒》

一、導入新課: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爲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採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願意遠居田園,過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爲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爲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曆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佔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衆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於說:“吾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並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後人稱他爲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學生朗讀檢查預習(分組找學生展示生字詞)

四、結構解析:《飲酒》(1、2句):寫作者對幽美、寧靜的田園風光的喜愛。

2、(3、4句):自問自答的方式表現作者對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3、(5—8句):寫田園的美好景色。4、(9、10句):全詩的總結。領悟人生真諦,卻無法用語言表達。

五、名句解析

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剖析:“採菊東籬下”是寫實,詩人在東籬下俯身採摘菊花,自賞自得之際,偶一擡頭,南山秀色映入眼簾,此種情韻妙不可言;其中菊花是傲霜挺立的象徵,同時也是詩人安貧樂道的風骨的寫照。陶淵明以其高潔的情懷、悠然之情性,會心於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

六、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以“飲酒”爲題,借酒抒情言志,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光,表現出陶醉其中的悠閒自得的心情,是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情趣的流露。

《行路難》(其一)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曾官翰林供奉,人稱“李翰林”,賀知章譽之爲“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今人陳寅恪先生以其先爲西域胡人)。出生於碎葉(今吉爾吉斯坦國托克馬克附近),詩風尚天真自然,豪放飄逸,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創作上以氣爲主,以自然爲宗,以俊逸高暢爲貴。後人以他與杜甫並舉,視之爲唐詩的最高峯。譽爲“詩仙”。有《李太白集》三十卷傳世,存詩約一千首。

四、學生朗讀檢查預習(分組找學生展示生字詞)

四、結構解析:《行路難》其一1、(1—4句):朋友設宴爲自己餞行,美酒佳餚無心品味。2、(5、6句):寫人生道路多險阻,無法實現理想。3、(7、8句):借典故表達被起用的願望。4、(9、10句):回到現實又感到道路多阻。5、(11、12句):唱響銳意進取的最強音。

五、名句解析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剖析:儘管前路障礙重重,我堅信總有一天會高掛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詩人壯思飛揚,豪情逸興,充滿對前途和理想實現的樂觀信念,使這首悲歌頓時充溢着豪邁進取的激情,噴發出一種壯闊雄渾的氣象。現在經常用這兩句詩來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信念。

第二課時

一、導入:背誦前兩首詩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後世稱爲“詩史”。形成了“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著有《杜少陵集》

三、學生朗讀檢查預習(分組找學生展示生字詞)

四、結構解析:第一節:寫秋風破屋。

第二節:對“羣童抱茅”的感嘆。第三節:長夜沾溼的痛苦。

第四節:寫詩人的願望,推己及人,憂國憂民。

五、名句解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剖析:這句話強烈地呼喊出了詩人的願望,使作品有深廣的意義。這裏運用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當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激情和希望。

《己亥雜詩》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一名鞏祚,易簡,字(王瑟)人,號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道光九年(1829)進士。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自珍全集》。

三、學生朗讀檢查預習(分組找學生展示生字詞)

四、結構解析:1、(1、2句):寫浩蕩離愁,寫作者對京城的眷戀和離別情緒。2、(3、4句):表明心跡,要爲國出力。

五、名句解析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剖析:這兩句以落花爲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地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把落紅比作辭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縱觀龔自珍的生平和爲人,他這樣的話絕不是一時的即興之談,而是表現了他一貫的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片癡情。

篇三: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瞭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鬱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複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研習詩歌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裏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爲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裏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爲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麼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閒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爲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

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聽着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齊讀這首詩。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三、佈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二、研讀作品

(一)《水調歌頭》。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4)綺戶(qi3)嬋娟(chan2)

2.解題。

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接着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信息?——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麼農曆中秋大家吃什麼有什麼寓意呀?——團圓。要點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3.師生共同品讀這首詞。

(1)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人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於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爲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啓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着問月:爲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提問:

①什麼語氣?

要點提示:反詰埋怨。

②懷念誰?

要點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

③提問:用什麼語氣、態度?

要點提示: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最後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提問: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要點提示: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

1.揭示課題:簡單瞭解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3.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4.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5.課後作業,思考探究。

(1)這首曲劃分爲幾個層次?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3)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篇四:詩詞五首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感情。

2.學習欣賞詩歌作品

二、教學重點:在誦讀的基礎上了解詩的內容,明白句意。

三、教學難點:詩中意境的體味

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回鄉偶書》

1.作者簡介:

2.字詞分析:

“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偶然,還流露了詩人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情絲。

3內容分析:

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歸家,卻年邁,不禁感慨。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只是淡淡一問,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無窮的感慨。

4.小結

二、學習《夜雨寄北》

1.作者簡介

2.內容分析

一、二句:詩人從對方來信寫起,對方問“歸期”,而詩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無奈之中轉而寫巴山秋水瀟瑟之景,寄託離別愁緒。

三、四句:詩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終會有一天回家與親人重逢的,同時也道出了離愁別恨。

這兩句詩是由當時的苦況所激發出來對於未來歡樂時光的憧憬,詩人想像日後重逢之時,與親人共話巴山夜雨時,詩人心靈的孤寂與痛苦。用相聚的歡樂襯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餘味無窮。

3.小結。

這首詩抒發了遊人羈旅他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與景緊密結合,把現實與想象結合,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構思獨特,耐人尋味。

三、學習《淮上與友人別》

1.作者簡介:

2.字詞分析:

詩人在揚州與友人分手時所作。“淮上”即揚州,“別”在這裏不是送別,而是握別,即友人去“瀟湘”詩人自己去長安。

3.內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與友人握別的時間、地點、表達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心情。

三、四句,寫兩位好友在笛聲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風中傳來數聲笛聲,報道着別離時刻就要到來,離亭送別,愁緒萬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別,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織,深切感人。

4.小結。

四、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與“初唐四傑”

2.內容分析

首聯點出了送別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兩個好朋友即將分別兩地,爲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詩人出於對朋友的依戀和關心,借描寫兩個地方的形勢與風貌,在展現雄渾開闊的境界中隱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寫勸勉友人,不作哀傷之別,同時也是自勉,既蘊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

頸聯抒寫真摯的友情,勸慰杜少府不要爲遠離朋友而傷感,因爲同高水遠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語言形象凝鍊,飽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別詩中的傷感,代之以豁達的感情,給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聯,以“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互勉。勸友人要心情舒暢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樣哭哭啼啼,沾溼佩巾。

3.小結。

這是一首贈別詩,寫詩人對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摯的友情,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用質樸的語言寫壯闊的胸襟,於質樸之中蘊含警策,在豪語之中含關懷體貼,讀來親切感人。

三、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作者簡介

2.內容分析

首聯:直抒對二十三年來被朝廷“棄置”在“淒涼”之地的憤懣與蒼涼。點明自己在巴山楚水這荒涼之地度過了二十三年之久。這兩句是承詩人白居易詩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來,詩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貶之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一句,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他內心的憤懣不平。

頷聯:借用典故,表達對亡友的悲痛和歲月蹉跎的感慨。借用兩個典故,暗示因貶時間長久,和因人事變遷而主生的生疏,悵惘心情及對當時生活的不滿。表現了詩人地分複雜的心情。

頸聯:以“沉舟”“病樹”自喻,表示堅信新事物終要取代舊事物的客觀規律。這聯突然振起,一改憂傷低沉情調。

尾聯:照應白居易贈詩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積極進取,同時也是激勵友人。

3.小結:

此詩是詩人二十三年來被貶生活的總結,也是詩人對友人贈詩的一首和詩。表達了詩人雖被貶多年,但仍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引用歷史典故貼切,是本詩的一個成功之處。巧用對比,將人生哲理寓於自然事物之中,創作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詩寫得起伏跌宕。沉鬱之中見豪放。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用楷書抄寫全文

篇五:詩詞五首教案

第一課時(《迢迢牽牛星》、《渡荊門送別》、《春望》):

教學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教學環節參與活動:

一、知識鏈接

《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文選》;原本無題目,一般拿每首詩的第一句作題目。題材內容分爲兩類:抒寫失志和傷時之感;寫相思離別之情。《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標誌着五言詩成熟,同時也爲魏晉南北朝以五言詩型爲主體的文人詩歌的高度繁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劉勰《文心雕龍》稱其爲“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讚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渡荊門送別》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

《春望》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憂民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自主學習: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迢迢()札札()皎皎()纖纖()擢()機杼()

脈脈()荊門()抵萬金()搔()簪()

三、活動一:

要求:2分鐘自主朗讀《迢迢牽牛星》,4分鐘小組內交流探究,準備好的小組舉手示意,小組成員展示思考結果。

1、《迢迢牽牛星》寫了的相思之苦,抒發了的哀怨,表達了的強烈願望。

2、《迢迢牽牛星》一詩中十句有六句用了疊詞,它們分別表現什麼(或作用是什麼)?有什麼表達效果?

四、活動二:

要求:2分鐘自主朗讀《渡荊門送別》,4分鐘組內交流,準備好的小組舉手示意,小組成員展示交流結果。

1、“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爲我們描繪了一副怎樣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2、《渡荊門送別》一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

3、詩人已爲荊門山外的美景所陶醉,爲什麼卻“仍憐故鄉水”?賞析“萬里送行舟”的妙處。

五、活動三:

要求:2分鐘朗讀《春望》,4分鐘組內交流,準備好的小組舉手示意,小組成員展示交流結果。

1、三月的長安城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詩人見了爲何卻墮淚驚心呢?

2、閱讀《春望》,結合詩歌后四句,發揮想象,在頭腦中構建當時詩人的形象。(提示:可從神態、動作、語言、心情等方面展開想象)

六、活動四(小組搶答):

1.《迢迢牽牛星》形象地表現了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荊門送別》一詩中描寫長江出山峽,渡荊門,天開地闊,逼真如畫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荊門送別》藉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寫出戰火連續不斷,消息隔絕,音迅不至時迫切心情的兩句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採用反襯手法以樂襯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望》中表達作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西江月》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和欣賞詩詞的興趣,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詩詞的魅力。

2、積累詩詞名句。

教學環節參與活動:

一、知識鏈接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着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2、《西江月》作者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他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爲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本詞是詞人在江西上饒一帶閒居時所作。

二、自主學習: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狐裘()琵琶()錦衾()羌笛()瀚海()

轅門()岑參()闌干()風掣()

三、活動一

要求:3分鐘自主朗讀思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4分鐘小組內交流探究,準備好的小組舉手示意,小組成員展示思考結果。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歌以什麼爲線索,描繪了哪四幅雪景圖?

2、品一品“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的妙處。

3、“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點明瞭送別的什麼?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活動二

要求:3分鐘自主安靜思考《西江月》,4分鐘組內交流,準備好的小組舉手示意,小組成員展示交流結果。

1、《西江月》的上片寫了哪些夏夜特有的聲音?寫這些聲音有何作用?

2、分析“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妙在何處?

3、說一說你對“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名句的理解。

4、《西江月》的下片給人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五、活動三(小組搶答):

1、詠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沙漠冰封,愁雲慘淡的景象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體現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感詩中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似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北方邊地風狂雪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中描繪出一幅優美月夜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現詞人爲農家感到由衷喜悅,陶醉於豐收在望的歡樂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六: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這五首詩詞的意境

3.品味字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

2.理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

一、賞析《使至塞上》

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又稱“詩佛”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早年的邊塞詩寫得粗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飄逸的山水詩迥然不同。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一色、荒涼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只有黃河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長”字便自然涌上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裏的“圓”與“直”都用得逼真傳神,無怪乎《紅樓楚》裏說“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觀。要說再找兩個字來換這兩個字,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

二、賞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的遊樂場所。

杜牧前期頗爲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着那《後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濛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爲雅麗清新。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三、賞析《無題》

簡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爲或許有人事關係上的隱託。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着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迴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第二課時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爲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這是晏殊詞中最爲膾灸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爲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爲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二、欣賞《水調歌頭》

1.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後,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並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註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註釋你認爲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兩者聯繫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訓練

(1)什麼是聯想?什麼是想象?

(2)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麼?

(4)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麼?

5、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學生總結

(1)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穫

三、背誦

四、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篇七: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的

1、體會詩歌語言的特點

2、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歌語言的美、節奏的美

重點難點

1、品析詩歌

2、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電教方式多媒體

德育要點

學習古人良好的生活態度及愛國愛家的思想

教時安排:共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飲酒》

(一)導入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爲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爲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着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爲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爲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着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爲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衆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爲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爲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爲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擡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是洛陽人,於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他曾往來於現在的江浙一帶,在途經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時,寫下了一首詩《次北固山下》。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爲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呀。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範讀。

3、作朗讀指導並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註釋,同桌互譯詩句。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三)感悟抒情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於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麼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於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爲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裏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2、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參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於別處,見得旅程介於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係。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爲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裏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並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爲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裏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着,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纔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纔會青,水纔會綠,纔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於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闢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於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爲,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爲“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3、最後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麼理解這種鄉愁的?

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四)比較賞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第二課時

一、學習《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一)解題及作者簡介

1、解題: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自學。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詩中的意境,朗讀全詩。

2、賞析詩歌:理解詩意、感受情境,體味詩境。

3、詩中寫了什麼景?其特點是什麼?

這首詩詠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點,將初春草色與滿城“煙柳”做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爲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4、怎樣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詩?

提示: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着冰凌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場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們心裏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着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爲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着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詩,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二、學習《雁門太守行》

(一)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餘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豔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豔、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

(二)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三)分析課文

1、講解字詞。

①黑雲:烏雲,這裏兼指戰雲,形容敵軍攻城人多勢衆。

②城:雁門郡城關,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來被稱爲易水的不止——處,詩人借用,不一定實指,使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歌》。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雁門太守行》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願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3、問題探究

理解重點句子

首聯開頭,“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就交織了古戰場特有的悲壯。以一個“壓”字,點明邊塞風雲突變,惡戰甫臨或剛過。再用“甲光”去印證“城欲摧”,表現出邊塞將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壓愈堅的英雄氣概。

接下來兩句,“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半”字最爲傳神,直陳了戰爭的殘酷、持久。“臨易水”三字巧妙地昇華了將士們慷慨抗敵的情感。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四)全文小結

李賀的詩,用詞新奇、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色彩斑斕、風格怪異。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孤城被敵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增援部隊趕到,但敵軍強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將士們毫不氣餒,奮勇衝殺,表現了爲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黑雲壓城城欲摧”常被用來形容邪惡勢力猖獗,形勢嚴峻。

三、學習《天淨沙·秋思》

(一)作者及體裁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

“曲”: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二)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爲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樂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爲“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爲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

3、拓展

(1)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淨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關於思鄉主題的詩句:

牀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月之故鄉(余光中)

天上一個月亮/水裏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裏/水裏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裏/擡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月亮在水裏/一個月亮在天上//

(三)作業設計

背誦並默寫這五首詩歌。

完成課後練習。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276598.html

  • 標籤: 教案 精選 詩詞 五首 一封家書作文精選8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詩詞五首教案(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詩詞五首教案(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