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作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作文

 作者: | 閱讀: 6.28W 次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3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這本書的主要結構是相對比較明晰的,前兩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並闡釋了一些帶來負面影響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將詳細地闡釋了四要素的內涵,向我們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並提供了一些模板與練習;第七到八章主要講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傾聽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講述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愛自己。在開始之前我們先就前言的內容進行一些討論。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麼樣的人應當來看這本書”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內容,而他給出的答案其實是“面對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憤怒”的人們。這個說法似乎有點抽象,因爲聽起來好像每個人都被包涵進來了。但事實上,前言指出了全書,也就是“非暴力溝通”之所以能夠完成的前提條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憤怒。這本書的作者始終以一種相當平和的姿態來敘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他在教會我們溝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餘,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如何成爲一個平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個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很多潛藏着的暴力。我們總是以爲暴力以爲着肢體衝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比如網絡商家已經把各種節日變成了購物節,比如垃圾食品廣告和店鋪充斥着大街小巷,比如我們打開手機看到的各種形式的推送廣告,這些都和言語暴力一樣,是一種幾乎壓制性的行爲。因此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非暴力”不是溫順或者聽話,而是積極進取,是一種對待生活的選擇和一種清醒的態度。

說完了前言,我們正式開始第一章的內容。作者在一開始表明自己的態度與理論基礎:作者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而非暴力溝通理論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而像我一樣的讀者在這裏會遇到根本性的問題:我們面對的現實很可能是,不管我們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讓我們感覺很受傷的事情,周圍總是有一些不考慮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們可能經常感到憤怒,而當我們想要融入某個團體的時候也不總是受到歡迎。那我們是否還能使用書中的內容和溝通技巧?一個相對個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溝通,或者是用愛溝通是我們面對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樣子。就像哲學會同時討論“世界應當是什麼樣”和“世界是什麼樣”,政治學會同時討論“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樣”和“我們當下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樣”那樣,這本書其實也在同時討論“我們應當如何與人相處”和“現實中我們會遇到哪些與人相處的境況”這兩個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爲,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宗教不再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因此纔有了心理學的巨大發展。但我想,心理學和宗教之不同在於心理學對於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重視,也就是說,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極端重要的。這比哲學領域的理想和政治學領域的理想實現起來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們對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爲的“自知”和“自覺”就顯得尤爲重要。我們平時和人溝通的時候可能經常會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通常覺得自己是對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長們,是真的認爲全世界都應該讓着自己的孩子。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他們沒有反思過。這也是一種對於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現。

另一個有意思的內容是,作者說“當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願望得到了滿足”。也就是說,非暴力溝通也可以讓我們得到某種快感,並不是一味地容忍。這和我們一開始說的“非暴力不是軟弱”的觀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非暴力溝通”和我們所說的聖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幫助他人,但並不喪失自身的邊界和原則,不以損害自身利益爲代價,這是一種平等的溝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內容還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第一個是留意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觀察。觀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客觀的態度。第二個要素是表達感受,這兩點我們可以結合起來討論。當諮詢師或者溝通者問到“(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你怎麼看?”的時候,我們通常聽到這樣的回答:“我覺得他做的不對/我覺得他是個讓人討厭的人”;我們也可以這樣回答:“我覺得很憤怒/我覺得很受傷。”這兩種表述方式雖然很可能說的是同一個負性事件,但前者顯然是評價,而後者是相對客觀的描述。第三個要素是說出哪些需要導致了這些感受。“說出需要”是我們需要聯繫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包括我在內),他們覺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滿足的,說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着麻煩別人,就意味着會受到責備,因此說出“我需要你的關注與照顧”、“我需要個人空間”這樣的話對我們是需要勇氣的,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拒絕的能力,說“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個要素是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己在和對方溝通,但其實我們只是在抱怨,把消極的情緒和我們的憤怒傳遞給對方。抱怨會激起對方的防禦機制,而明確的需求表達和請求則更容易讓溝通順利進行。我們可以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當我產生了憤怒的情緒或者當我想要進行溝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分別是什麼。非暴力溝通模式適用於各個領域之中,更具體地說,這其實這是一種站在同時站在雙方角度考慮問題的態度。

另外我想補充的一種個人經驗是,當我們學會了溝通技巧想要學以致用的時候,我們要做好時常遇到阻礙而導致溝通失敗的準備。除了技巧運用不夠熟練的原因之外,當我們面對特定類型的人羣,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等等時,與心理健康人羣溝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國目前的心理諮詢行業還不完善,選擇接受諮詢的人相對較少,有大量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人羣往往對於自身狀況沒有自知,並伴隨強有力的防禦機制。我有一個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驕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時候你經常能感覺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溝通經常是無效的,我和她說“我因爲你的某種行爲而感到很難過”,她會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沒有這樣做過呀”。那面對這樣的人,非暴力溝通其實也是有效的——是內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溝通方式會讓你對雙方的行爲、心理都有相對明確的認知,也就是說,即使溝通無效,你也不會因此而生氣。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這大多是我們下意識的自我防禦行爲,且往往伴隨着憤怒。而當你接受了來自他人的攻擊和痛苦表達,因爲深刻理解對方而完全不覺得憤怒的時候,你就已經消解對方的情緒並開始爲進行有效溝通做準備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爲我們列舉了幾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異化了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來是非常普遍的,我們經常遇到的溝通方式,可實際上這些語言不是溝通,而是暴力,是阻礙溝通進一步展開的原因。第一個異化的溝通方式是道德評判。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我們在評判的時候,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道德框架,我們評價那些出了我們心裏道德框架的人。而這些道德框架多數從成見中來。成見也可以叫做常識,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積累的關於所謂“社會規範”的知識。成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其好處,它可以使我們遠離生存危險(“比如陰天要帶傘”、“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成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非常可疑的。比如八九十年代,我們管穿喇叭牛仔褲的人叫臭流氓,這就是一種成見。如果多說一點,我們在哲學層面講非常善於基於感受然後跳過感受,直接形成意見,這種意見就是成見的來源。我們通常不會說“咖啡是苦的”,而是直接說“這個咖啡太難喝了”,其實兩者之間的聯繫只對你個人是成立的。所以其他的道德判斷某種程度上也是這樣。

第二種是進行比較。大家或許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或許經常被父母唸叨“別人家的小孩怎樣怎樣”,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經常會面對的關於比較的場景。另一個而我們經常會遇到的相近的語言暴力是來自老師、家長甚至自己的“別人都可以,怎麼就你不行。”活在朋友圈中的我們甚至經常會對自己進行比較然後對自己說“別人活得都那麼好,怎麼就自己不行”,這也是一種比較。

第三種是迴避責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讓我”難過/操心、“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丈夫說“不是我不做家務,是我太忙了”這些表達都屬於這類。書中對這一部分有比較詳盡的舉例,這裏我就不多做介紹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殺人犯都會說“都是他們逼我的”,這算是程度最嚴重的迴避責任了吧。選擇承擔責任,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逃避,這也是我們成長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種是強人所難。我們有時使用威脅的方式與人溝通。或者試圖使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來控制他人的行爲。在戀人之間女生有時候會用這樣的句式:“你要是愛我就應該…”這就是一種強人所難。對方不是萬能的,這個句式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覆申明的是,作者認爲異化的基礎是性惡論。個人認爲即使對於性本善的觀點保持懷疑,這些方式也不應當是我們與人溝通的方式。畢竟沒有對人性加以明確定義的孔子也教會了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三章的內容是區分觀察和評論。關於觀察和評論的辨析我們已經討論得比較詳細了所以這部分我們可以比較簡略地討論。作者在這裏舉例說明了幾種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較吸引我的是“把推測當做事實”,我自己受到過這樣的語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說說你們在生活中對別人做出的評價或者受到過的由於混淆了觀察和評價所遭到的語言暴力,看看有沒有哪一條比較讓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個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總是”和“從不”的句式,這在心理諮詢中也叫“絕對化”。當我們自己說出絕對化的語言,或者面對他人對自己說出的絕對化語言的時候,可以試着從這裏出發進行分析。當妻子說“你從來不做家務”的時候,我相信並不是丈夫一次家務也沒有做過,妻子想表達的內容是“我經常一個人做家務,這讓我感覺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務的頻率表,以幫助我減輕負擔。”作者在這一章結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進行練習的語句,大家可以試着完成並進行拓展。

第四章的內容是體會和表達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常常善於壓抑自己的感受,因爲我們被教育認爲集體更重要,個人不重要。事實上在前現代中國,我們每個人都是以“集體”爲單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承擔不同的職能,比如一家幾個兒子,有的負責賬務,有的聰明就被送去讀書,女人們負責持家和生兒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現代社會也是這樣,只不過西方世界的現代比我們開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樣的社會裏,我們談論個體甚至個體感受是沒有用的,人們最重要的目標是繁衍和生存。

這也是我們爲什麼說心理學是現代社會的學科。在現代社會中,“個人”和“主體”的概念被不斷提上日程,關於人之所以爲人的意義也被反覆討論。在這一章中,我們要學習兩種技能,一個是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個是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觀念,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尤其是社交場合中往往會避免示弱,或者表達我們的擔憂和相對“柔軟”的感受,因爲在這個競爭壓力非常大的社會中,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負。但事實上,示弱很多時候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技巧。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表達情緒的詞彙表,我們可以試着用這些詞彙來所謂“造句”,也就是用他們來表達我們面對不同事物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我覺得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爲前提。‘非暴力溝通’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進行對話。接納並理解別人的質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首先必須專注於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麼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後來發現當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現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你瞭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後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爲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爲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爲拳腳相加纔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爲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爲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爲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爲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爲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爲“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爲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爲進行批評教育後,這位敬業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繫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着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幹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雲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嚮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着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酵、不斷折磨着丁某的神經。終於,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並不複雜深奧,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瞭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方在幹什麼並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週三次數學作業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說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於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於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爲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以後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藉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藉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爲一談。我們自以爲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並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傢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佈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並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於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爲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着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麼對方將傾向於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衝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衝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duhougan/596575.html

  • 標籤: 讀書筆記 非暴力 讀書筆記作文怎麼寫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