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

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29W 次

篇一: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

伴隨着《中國石窟簡史》的閱讀,步步體會石窟藝術的中國化,深入瞭解石窟藝術博大恢弘的形象氣度與精妙絕倫的藝術特色,綻放中國石窟文化藝術光芒……《中國石窟簡史》讓我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曆代藝術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中原兼容衆善、合而成體,胡地則民風彪悍、性格豪爽;佛教渡人渡己,道教則順應天命。

安嶽縣峯門寺的佛像修復前既有唐代粗獷古樸的刀法,又有宋代寫實的特點,衣飾厚重,衣褶折皺、翻卷清晰可見,而經過所謂修繕後的造像,用瞭如此鮮豔的顏色,讓原本充滿仙氣的佛像一秒下了凡;沒有了佛像原本的出塵氣質;資中東巖的佛像更是變成了地主家的傻兒子……

隨着時間慢慢向前,過去的藝術在被一點點的消費曲解,“威尼斯水城”“泰晤士小鎮”“哈斯塔特村”……前不久,有媒體盤點出十大“山寨”小鎮,因缺少本土靈韻,就像鼓脹的氣球被抽走了空氣,給人以枯萎乾癟的味道。

這正是城市建築貪大媚洋的一個縮影。隨着城市快速發展,一些地方罔顧城市的文化傳承,導致城市建築亂象橫生,而城市記憶則在推土機下化爲瓦礫,城市文脈出現斷層,社會公衆反映強烈。正如學者所言,我們同過去的文化漸行漸遠,同浮華越來越近;同傳統越來越遠,同山寨越來越近。

現代化固然伴隨着工業轟鳴與都市氣息,但那並不意味着城市只能是堅硬的鋼鐵水泥森林。我們對過去的修復,對未來的建設不只是隨意的搭配,更是對歷史的延續,如果斬斷了歷史文化臍帶,就只能在所謂的審美世界裏無所適從地流浪。就此而言,貪大媚洋、以洋爲尊、以洋爲美,不僅是一個審美趣味的問題,更反映着深層次的文化迷失。

我們不能以爲高樓大廈越多,就越是現代化;更不能以“現代化”的名義,將凝固着歷史記憶的城市建築拆除,做出“拆真古蹟、建假古董”之類的蠢事。建築也是富有生命的所在,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每一個建築都在穿行的歲月裏留下滄桑的故事。

先前北京大雪,“到故宮拍雪景”成爲人們週末的一大盛事。“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美得這麼安靜”,人們徜徉在紅牆朱門、黃瓦綠窗裏,感受着時間的吐納與呼吸,在思接千載中尋覓着此心安處的慰藉。這從一個側面生動表明,歷史留下的點點滴滴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安放心靈的意義象徵。

中國古代建築獨特,將哲學想象與歷史文脈融入磚石之中,使建築成爲文化傳承的視覺象徵。歷朝歷代的宮廷建築,體現“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辯證哲學,講究“中軸對稱”“面南背北”;發源於民間的徽派建築,雖爲人作、宛自天成,達到了“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的和諧境界,體現了“天人合一”“物我爲一”的精神追求。“建築是對世界現實和人類生存的一種表達”,城市建築從來都不只是磚瓦的堆砌,而是記錄着不同時代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文物文化亦是如此。

《易經》道: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天地之間,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規律總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機,我們在歷史一線洪流生存發展,繼往開來。

篇二: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暑假裏抽閒讀了常先生的《中國石窟簡史》,從石窟藝術的源頭印度講到中亞至西域,再說中原十六國以及北魏、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更迭中石窟的文化變遷發展還有其形成的深遠影響,彷彿眼前即是一尊尊面容慈悲、衣紋細膩的造像,正緩緩地向我細說着他們一段又一段瑰麗卻曲折的發展歷程,還有這些實物後社會的變革,政治、經濟與文化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文章中常先生敘寫的石窟建築的雕鑿藝術的演變,基本涵蓋了幾個比較重要的石窟寺,讓我很容易理清整一條歷史線索的總體脈絡。而有些令我遺憾的是單單依靠此書難以深入瞭解石窟個體並挖掘其更加深廣的內涵,且好像沒有看到道教的龍山石窟在書中被提及,在學術性和專業性上難免有所缺失,不過就全書篇幅長度的限制和大衆閱讀的一般需要來說如此已經足夠了,至於這本書中沒有的內容也可以通過閱讀其他書籍來作爲補充。而要說這本書最令我影響深刻的地方就在於它極強的故事性,書中巧妙地將充滿了神話浪漫色彩的陸離光怪的佛本生講述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不僅一改往日影響中石窟研究極其晦澀難懂的印象,更是能夠吸引我不斷往後閱讀。

記得書中有一篇寫到了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爲魚施饑民的幾窟壁畫,是從《賢愚經》中得來的故事。大概是說逢着旱年,儘管設頭羅健寧王將國庫的所有糧食都供給於黎民百姓,卻依舊無法維持大家的需求,隨之而來的大饑荒還有死亡的陰影包圍了這片土地。國王對着四方施禮發誓,如今這裏生民塗炭,百姓飽受飢餓折磨,我情願化作一條大魚,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救濟蒼生。他說完這句話便投河自盡,水面漂浮着的屍體果然在河中化生成爲了一條大魚。在河邊工作的木匠們正拿着各自的木鋸和板斧準備砍伐樹木,聽到河水裏的大魚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感到飢餓,那麼就請來吃我身上的肉吧。”於是木匠們來到魚的旁邊,紛紛割食魚肉,飽餐了一頓。這個消息很快被人們在鎮上輾轉相告,大家都來到了這條河邊分食魚肉,魚的一邊被吃盡了就會自己翻身給大家吃另一面,等整個魚身都被吃盡了,又會蘇生出一條新的大魚。如此死亡又再次重生,最後解決了城中所有居民的食物問題,安然度過了這次饑荒。國王犧牲了自己以延續人世間的萬千生命,在獻身後只能以一條魚的形象重新回到人們之中。這則故事表現出當時民衆生活的習俗風尚和捨己爲人的高尚美德,不僅對佛教文化進行廣泛傳播,還滿足了教化信衆的必要需求。至於這片壁畫所存在的龜茲石窟,是各大文明交流融合文化碰撞彙集的古絲綢之路的寶貴結晶,其繁榮瑰麗的文化源遠流長、兼融並蓄,在文化的茫茫大漠上留下了海納百川與多元包容的輝煌印記。促進了佛教文化的發展,並對中國的敦煌石窟甚至世界藝術未來數年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中國石窟簡史》,無論是在堅硬的寒武、奧陶紀石灰岩上的雕刻着精美飾紋的洛陽龍門石窟,還是在鬆散的侏羅紀砂岩上雕鑿的宏偉飾案的大同雲岡石窟,又或是在礫岩上泥制塑像和刻繪壁畫的敦煌莫高窟,都以他們獨特的姿態呈現在我的眼前,向我傾訴着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大地上道不盡的輝煌歲月。古代建築、繪畫、雕塑、宗教、哲學的一樁又一樁奇蹟,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與淚鑄就出的藝術殿堂,我們應當用心去守護這延續千年的文化瑰寶!

篇三: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歷史,像一桶酒,年份的增加,氧氣的進入,發酵的作用,給予了它獨特而醇香的風味。而在歷史波濤中踏浪的創造者們,他們給歷史留下或多或少的一筆,引得人們更想去探索那風味的組成。而這長河中,宗教的出現使人們的內心有所依託,與藝術融合,也爲世界留下瑰麗寶藏。

在初中,我們就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佛教。而最早出現的,是源自印度的佛教。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宣揚世界是“苦”的,正所謂“苦海無邊”,而人的痛苦則是由自身的愚昧無知產生,而信仰佛教去修行,纔可以去除自身的愚昧。同時佛教也主張輪迴,因果報應等,所有的所有,都有輪迴報應。

暑假裏,我閱讀了常青先生的中國石窟簡史。雖然許多地方讀得一知半解,但依然被佛教文化以及豐富多樣石窟所震撼:

石窟寺,是提供給僧侶們去修行,與神佛交流的所在。石窟寺源自印度,類型大多分爲:塔廟寺,佛殿寺,僧房窟,大像窟,佛壇窟,小型禪窟以及沒有特定形式的石窟寺。石窟寺的開鑿,多是就地選材,因地制宜。因此中國博大的土地上,各個地區的石窟都有所區別,但都表達了對於佛的敬仰,人民對於洗滌自己靈魂的渴求,以及匠人僧侶們的巧思與高超技術。

作者常青先生從石窟寺傳入中國之時開始講述,詳細而專業地對中國石窟的發展歷史做了總體的描述。梳理了中國石窟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縱橫發展,一一例舉了各個石窟的故事,講述了石窟與對應朝代的政治,經濟,人民日常生活的關係。以時間爲經、以代表性石窟爲緯,展現歷代石窟總體風貌,並細化到各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由來、開鑿時間、地質特徵等各方面的信息。宏大的歷史面前,人類如此渺小又同時偉大,他們創造,傳承,讓歷史的河永不幹涸,讓後人去知曉那一段歲月。在探索的時候,才發現時間給予文化的美,一種讓人內心寧靜而震撼的一種美,一種力量,一種民族自豪感。

2019年的盛夏,沒有疫情,沒有特別的熱,父親帶着我跟母親自駕去了新疆。從杭州出發,探索祖國的河山之美,到壺口瀑布,到革命聖地延安,到賽里木湖,到天山天池,到喀納斯,到榆林窟,到黃鶴樓。當地的風土人情與自然水乳交融,無一不讓人感嘆自豪。旅途中的一站,我們到了甘肅瓜州的榆林窟,又稱榆林寺,萬佛峽。石窟寺倚着榆林河峽谷兩岸的峭壁而建,因河岸邊榆樹成林而得名。因爲沒有莫高窟的名氣盛,所以人並不那麼多,雖然頂着烈日,卻不嘈雜,在石窟內聽着講解員的講述,內心也逐漸寧靜下來。記得類似於抽盲盒,一些主要的大的石窟是買了票就可參觀的,其餘小的石窟則是看運氣分配。其中的壁畫佛壇都無一不精美,有一部分卻缺失了,講解員說是被很早以前被倒賣給外國人,流落海外。感到惋惜的同時,我同樣被壁畫的色彩之美所吸引,歲月抹去了起始的豔麗,靜謐的美,清淡而給人寧靜的力量。也許這便是旅行的意義,文化流傳的意義。給予我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思考,給予我們內心深處寧靜的力量,在浮躁中沉澱,在磨礪中成長。

也許我並沒有完全讀懂石窟寺的歷史,但世界之大,人生還長,總有一天可以一睹其風采。

篇四: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常青老師著作的中國石窟簡史,這是一本及佛教與石窟藝術融爲一體的書籍。全本書一共有十個章節,從石窟藝術的源頭開始,由西向東,經過西域,絲綢之路,到達山西又轉到洛陽,同時開始在北方輻射。作者從世界到中國、從古至今,簡要的呈現出中國石窟的發展歷史。也讓我瞭解了原來石窟與佛教和藝術的關聯與重要性。

中國的石窟藝術源於古印度,而印度的石窟歷史源於希臘的雕塑藝術。隨着東漢末年佛教的引入,石窟藝術也開始在中國起步發展,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盛行,石窟文化也發展的越來越強盛,從魏晉至隋唐,中國石窟藝術逐漸結合中國本土文化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風格,達到鼎盛。書中緊密結合朝代更替相關歷史事件,讓我不僅瞭解了不同石窟的文化歷史特色更瞭解了一些史實。下面就讓我來講講書中讓我感動比較震撼的石窟吧!

氣勢磅礴的藝術鉅製—初唐石窟寺,當我讀到這個章節標題的時候我就被氣勢磅礴那四個字所吸引,爲什麼初唐石窟寺被作者稱得上氣勢磅礴,我帶着疑問進入閱讀,書中我瞭解到石窟寺是建立在山崖上的,它是模仿地面佛寺來建造的,主要用來拜佛、起居和修禪,因此石窟中往往有雕刻的佛像。唐代一共有247個石窟洞,是從石窟歷史文化傳到中國之後修建石窟最多的一個朝代,所以說是氣勢磅礴。比較著名的就是唐代的雲岡石窟。書中描述到進入後室中央盤做的就是雲岡第一大佛,這尊大佛雙腿盤做高17米,大佛裹衣博帶,通肩袈裟,頭頂爲藍色羅鬢,佛面五官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肩垂耳,給人一種端莊嚴肅的感覺,讀到這裏我彷彿置身於大佛面前擡頭仰望着高大雄偉的大佛,感到無比震撼,不禁感到古人的智慧和工匠之偉大。

書中還有一個我聽說過的石窟名爲敦煌莫高窟,經過閱讀讓我更加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發展歷史和藝術文化,敦煌莫高窟位於中國大西北的一處蠻荒的地方,莫高窟四周沙丘林立,幾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壁山崖上,莫高窟保存着2000多座彩塑,每一座彩塑都神態各異,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動作和表情都惟妙惟肖,我們不得不讚賞古代人的智慧與藝術的高尚。敦煌莫高窟不僅僅有各種各樣的佛塑還有一幅幅美妙絕倫的壁畫,每一幅壁畫都在記錄一個故事,最有名的就是飛天壁畫。壁畫上的每一個人物都如同真的一樣在人們眼前m翩翩飛揚。只要你進了莫高窟就猶如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藝術殿堂。

讀完了這本書我不僅僅瞭解了文化,還了解了不同石窟的歷史特色,書中還將各地的石窟圖片與文字相結合,讓我讀的時候就像走完了一遍中國的石窟,希望在以後有能力的情況下自己可以去實地走走,去實地感受石窟藝術和文化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duhougan/1368137.html

  • 標籤: 讀後感 中國 石窟 簡史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