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精選6篇】作文

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精選6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63W 次

篇一: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

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精選6篇】

檔案情

對於檔案和檔案工作,人們似乎不怎看重,說不屑一顧,是言之過重;說另眼相看,則是高擡。反正在人們的眼裏,總是一種不以爲然的存在。這與檔案的性質有關,也與人們的認知有關。特別是在一些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下,其不被重視,甚至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往往是這樣,只有經過事實的“現身說法”,方可改變錯誤的觀念,才能得出正確的知見。否則在固化的認知裏,別人說的天花亂墜,自己也不會輕易改變的。

記得十多年前,村裏要出一本村志,要寫爺爺的回憶性文章。可當時爺爺去世也好幾年了,大姑對爺爺的履歷也記得斷斷續續。可要寫一個人一生的事蹟,必須得有真實的工作生活經歷才行啊!爺爺叫張成武,是老革命,老黨員,曾參加過解放大西北,在石樓、隰縣多個單位工作過,1988年光榮退休。可與爺爺一同工作生活過的老同志也大多過世,即使就是找到老同志,也尋問不來多少信息,根本不足以對爺爺一生工作生活的全面回顧。

我們以試一試的心情找到了縣檔案局。當辦完調閱手續,見到了爺爺的厚厚的一本藍皮檔案時,讓我們如獲至寶,心情十分激動。不僅找到了我們需要的資料,還找到了不少“意外”。比如有爺爺的一張二十多歲時的相片,姑姑說她從末見過,也不知爺爺年輕時是如此的英俊;見到了爺爺因爲去龍臺村下鄉,接受了村裏人給的五斤小米寫的檢討書;還見到了爺爺在“三反”時在黃紙上寫的自查書……見字如面,睹物思情,一種對親人的懷念,讓大姑幾乎哽咽了……從檔案館出來,大姑一直念叼:“這咯要好好感謝人家檔案館了……”

這件事後,使我對檔案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認識。可要從心理上重視它、敬重它,還得從自己成了單位的檔案員說起。由於單位缺人手,陰差陽錯地當上了一名檔案員。在自己淺薄的認識裏,總覺得是“大材小用”,不就是拿鑰匙查資料、整理資料入檔,還能有啥?心理早就有了應付的思想。

可就在我當上檔案員不久,發生了一件事情,又刷新了我對檔案重要性的認識。一位調離我單位好多年的老同志要退休時,無法確切證明他是那一年參加工作的。他前後工作了五、六個單位,不知是原來就沒有證明,還是後來遺失,反正目前檔案裏沒有相關的資料。沒有了具體的參加工作年限,單位是不好給退休的,或者說是退休後的相關待遇是不好計算的。

他抱着一種微茫的希望找到我時,我費了一個多小時便找到了當年錄用他時的“會議紀要”,這令他大喜過望,高興不已。他多日奔波、無處尋覓的煎熬終於可以解決了!雖然不是正式參加工作的證據,但也足以說明他就是那個年月參加工作的。加之再蓋上單位的公章,足以證明問題的。他說了好多感謝的話,中午還要請我們吃飯。後來我想,這張檔案,對單位、檔案員來說是件小事,可對於他個人來說便是件大事,而且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事情。至今我都記得,他握手時的那份真誠的謝意來。

去年,機關檔案室升級相關設施,對部分檔案進行了重新整理。我無意間發現了我二十多年前的高考試卷,讓我感慨不已。彷彿是見到了久別的故人,是那樣的親切。讓我眼前一亮,心潮翻滾。就因爲它,我改變了命運,從農村走向了城裏;就因爲它,我不再受心理與社會的雙重壓力……捧着這發黃的檔案,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經過了這幾件事情,完全改變了我對檔案及檔案工作的認識。對自己所肩負的工作有了一種神聖感與敬重感。也對這份工作開始熱愛起來,不再是那樣的應付與推託。也覺得存在擋案櫃裏的資料,也不再那麼冷漠與無情了。好像每一份檔案,都有了溫度,都有了一份濃濃的情懷。

重視檔案,敬重檔案,人人有責。因爲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檔案事業,社會文明的傳承更離不開檔案的傳承!

篇二: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

把那一抹紅色灑在貧困村的每一寸土地上

2019年2月25日,樑釗坤被通知選調到浪沙村做扶貧幹部,作爲一名有着21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深知脫貧攻堅的重要和艱難,他堅信在困難時刻,就應該黨員幹部先上,他積極主動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但興奮之餘,他心裏又有一絲猶豫和擔憂,中山聯通對口幫扶的貧困村浪沙村遠在肇慶市,車程要四五個小時,長期在外奔走家裏的事情都要靠妻子一人料理,他擔心家人的身體。樑釗坤的妻子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非常支持他參與扶貧工作,憑藉兩個人心中的那抹紅色,樑釗坤選擇踏上了往返這片土地之旅。

一對一助學、貧困戶入戶覈查施策、檔案整理歸檔以及協助項目實施等,這些工作充實着他在這裏的扶貧生活。在這裏的人和事樑釗坤和他的同事們經常會用手機、筆記本記錄下來,翻看一張張真實的照片,沒有擺拍、沒有僞裝,有的只有闡述事實背後的艱辛。一張張照片、一篇篇記錄,呈現了作爲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義務。這份責任將會整理成冊,編入成卷永藏檔案室。

01

小檔案,大作爲

又是一個大晴天,樑釗坤還是像往常一樣,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着貧困戶登記表和近期扶貧政策來到貧困戶的家中,手裏每一張密密麻麻的數據正是他工作的依據,仔細整理登記扶貧戶的資料,整理成冊,小小的動作卻是挨家挨戶細幫扶的體現。“把每戶人家的情況都摸透了,才能對症下藥,想出好點子。”看似不起眼的一摞摞登記表,卻是一個個貧困戶走出貧困的翔實記錄,是見證了脫貧攻堅歷程的檔案庫。小小檔案背後,記錄着時代的偉大事業。

他來到馮集成老人家中,經過仔細的詢問和核查後在馮大伯家的紅磚牆上張貼了貧困戶覈查信息表,這是馮集成老人搬新家後的第一次覈查。原來69歲的馮集成老人是危舊房改造政策下受益者,馮集成老人說:“家裏就我一個人,身體又不好,沒能力照顧自己,之前的泥磚房年久失修,已經成了危房,國家政策好,給我換了紅磚房,現在家裏不缺水、不缺電,阿坤也經常來看我,能搭把手的時候從來沒含糊過,我們這些貧困戶真是過上好日子了。”

02

突出產業扶貧,帶給村民真實惠

走訪過扶貧戶,樑釗坤又扎進了田間地頭裏,他興奮的說道:“浪沙村現有的產業扶貧項目有水果玉米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我們扶貧工作隊的每個成員都想讓村民的實惠多一點。通過多方考察,決定啓動夜香花項目,夜香花作爲食用健康蔬菜,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有養生健體、增強活力、美容、降血壓、清肝明目等功效,而且市場價格穩定。一次種植可豐產十多年呢。這個項目不僅能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能吸納一批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就業,能解決了貧困戶的不少問題,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實現產業發展致富脫貧。今天,就給夜香花種植基地正式上牌了!”

離開了夜香花基地,樑釗坤也沒有停下腳步,來到了村內魚塘,看看正在魚塘工作的馮有成。坑州村49歲的馮有成長期患有風溼病,不能幹重活,勞動能力較弱,家裏的主要收入靠着其配偶打散工得來。爲了確保馮有成一家有穩定收入,他幫助馮有成養殖水產品,再加上種植農作物,馮有成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爲了防止出現返貧的風險,我們積極引導鼓勵貧困戶通過參加產業扶貧的方式,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貧困戶不返貧、快致富。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有持續的增收渠道,才能真正防止返貧,也能真正帶給貧困戶實惠。”樑釗坤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

03

助力教育扶貧,幫助徹底拔窮根

爲了讓貧困學子接受良好教育,在保障扶貧戶子女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樑釗坤通過聯繫外部愛心人士援助等方式,幫助貧困學子豐富教育內容,爲孩子們增加教育資金。樑釗坤已經幫助兩名浪沙村貧困學生就讀於中山中專。

爲了增加學生們的教育資金,樑釗坤還爲有意願到珠三角地區體驗暑假工作的貧困戶大齡學生安排暑假工作。最終爲兩名即將升初三的學生聯繫了一份在雨衣生產廠從事手工計件的工作,併爲其解決食宿等問題。考慮到兩名學生的安全,也委託了同一幢樓的熱心人士幫忙適時照看。

“教育脫貧纔是從根本上脫貧。最讓我開心的還是幫助孩子們有學上、有書讀。再窮不能窮教育,扶之以技,授人以漁,纔是對孩子們最大幫助。”在辦公室裏樑釗坤翻出以前與孩子們的合照,興奮地說道。

這些照片當然不是一個扶貧幹部故事的全部,一疊疊檔案盒摞的比人還高、沒時間吃飯時熱氣騰騰的泡麪香味、田間地頭裏提着重重的抽水機爲作物澆水,拿着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訪的身影……雖然沒辦法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樑釗坤將心中的扶貧信念灑到了浪沙村的每一處。

篇三: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

三代人的紅色檔案

之所以稱爲紅色檔案,是因爲這些故事都被一股股鮮血和汗水給浸染,同時也被一顆顆紅心給鑲嵌。紅色檔案歷久彌新,永不褪色,永不凋零,可觸可感,始終讓我家一代代人一遍遍地重溫着、反芻着、銘記着。

——題記

爺爺的檔案:鮮血染就

在老家的牆上,張貼着一張烈士證,雖然已經褪色,但仍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那是爺爺參加革命犧牲後漢陽縣人民政府頒發的,是我家的第一份紅色檔案。

我家住在漢南區湘口街道,爺爺小時候上過幾年私塾,小有文化,耳聞目睹解放軍一心爲民的所作所爲,官兵一致是革命的隊伍,毅然參加瞭解放軍。參軍後他熱情高漲,參加大小戰鬥100多次,戰場上奮勇殺敵,多次立功受獎。

不幸的是,爺爺在參加天津的戰鬥中犧牲。1949年1月14日13時35分,第四十六軍(九縱)第一三七師第四0九團打開突破口。從十四日十七時到十五日凌晨一時,津南我軍與國民黨守軍激戰八小時,鞏固了突破口,爲主力部隊的縱深戰鬥打開了通路。爺爺所在的第四0六團二營經山東義地、越廢牆子河經丁家花園沿永安道直插雲南路,在馬場道與雲南路之間遇國民黨守軍阻擊。六連從翼側插過去,迂迴到國民黨守軍側後,五連從正面猛衝猛打,戰鬥中,一下子竄出八個國民黨士兵,他們將爺爺團團圍住。但爺爺毫不畏懼,獨個同他們展開了搏鬥。一個國民黨士兵突然拔出刺刀,狠狠地刺向他的右臂。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爺爺的滿腔仇恨化作無窮的力量,拿起衝鋒槍對準鬼子一頓亂掃,敵人的機關槍像發了瘋一樣向爺爺開火了。戰士們聞聲趕來援助,陣地上濃煙滾滾,彈片紛飛,爺爺不幸中彈犧牲。

這麼多年,爺爺那張烈士證猶如一簇簇火焰,始終溫暖着、感染着、鼓舞着我們一家,爺爺這一段鮮活的紅色記憶傳承給我們,讓我們這些後代們擁有了強大的紅色基因,汲取了豐富的紅色文化。

父親的檔案:汗水浸潤

打開老爸的抽屜,在整理父親的史料時,找到了老父親一些泛黃的,有的已經退色的獎狀、證書,發現了他的一些獎品,看着這些檔案資料中記載着父親的種種業績,靜心去閱讀了父親的篇篇日記,我就禁不住淚溼眼簾。

因爲是烈士後代,還是根正苗紅的護身符,烈士家屬的身份,還讓父親在參軍的時候,有政審的優勢。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父親參軍入伍,苦練革命本領,立志終身報國。在部隊,他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英勇作戰,兩次立功。父親的立功信息我是在他日記中發現的,但沒有找到證書一類的東西。

當兵三年退伍後,父親回到家鄉務農。在生產隊勞動,他幫助鄉親們學習文化知識,月月出滿勤,休息時間摟樹葉、拾糞、撿柴,開荒種地,增加微薄收入,補貼家用,永遠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在那個年代,父親依然懷着一顆赤誠之心,在艱苦條件下默默地勞作着,從來沒有聽到過他對組織有一句責備,一聲怨言,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着對黨的熱愛和忠誠。

父親的一生是短暫的、艱辛的、平凡的,但也是美好的、快樂的、不朽的,因爲他在短暫而艱辛的生命歷程中有過堅強、有過奮進、有過收穫。這本薄薄的檔案,雖沒有我想要的關於父親的全部答案,但它卻清晰地再現了父親勤勞樸實、甘於奉獻的永恆人生。這本黃黃的檔案,既凝結了老父親畢生的心血和無盡的汗水,其薀涵、其厚重豈是拙筆可描?

我的檔案:初心繪寫

在我面前的檔案袋裏放着幾本本子和一沓沓照片,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數據正是我扶貧工作的依據,這些都是我整理登記的扶貧戶的資料,整理裝訂成冊。我把每戶人家的情況都摸透了,才能對症下藥,想出好點子。看似不起眼的一摞摞登記表和照片,卻是一個個貧困戶走出貧困的翔實記錄,是見證脫貧攻堅歷程的檔案庫,小小的扶貧檔案背後,浸潤着我在扶貧路上的滴滴汗水。

又是一個大晴天,我還是像往常一樣,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着貧困戶登記表和近期扶貧政策來到貧困戶的家中。我先來到張成老人家中,經過仔細的詢問和核查後在張大伯家的紅磚牆上張貼了貧困戶覈查信息表,這是張成老人搬新家後的第一次覈查。原來72歲的張成老人是危舊房改造政策下受益者,張成老人常對人說:“家裏就我一個人,身體又不好,沒能力照顧自己,之前的泥磚房年久失修,已經成了危房,國家政策好,給我換了紅磚房,現在家裏不缺水、不缺電,曉宇也經常來看我,能搭把手的時候從來沒含糊過,我們這些貧困戶真是過上好日子了。”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脫貧攻堅迎來收官之戰,作爲人民警察的我,在爺爺和父親的紅色精神引領下,我定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憑藉一顆熱忱的心,一雙勤快的腿和一腔幹事的熱血,繼續紮根基層,服務羣衆,走好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我家這三代人的紅色檔案,有一種獨特的亮度與溫度,每每看到總叫人眼前一亮,乃至心頭一熱。重溫紅色檔案,重溫我們一家三代人骨子裏的信念,這也應是我輩乃至後代們最爲驕傲自豪的事情!

篇四: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

歲月流過天堂

這是一份特殊的檔案,歸總起來有幾公斤重,有些內容還分藏在多個部門,紙張大小相差十幾倍,歸檔時甚至因爲形式的多樣性而無法整齊劃一……就是在整理和閱讀這份有些散落的檔案時,我對天堂市場三十多年的建設過程有了一個輪廓般的瞭解。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正的步伐正在加快。春風化雨,百廢待興的山城天堂鎮也沐浴着開放的春風。市場在有限的放開,經營在鬆綁中搞活,生活在希望中變樣……可是嶽西縣城的很多功能與那時的形勢極不匹配。沒有市場,個體經營無場所;沒有集市,城鎮居民生活中的菜籃子問題無法解決;家庭聯產責任制實行以後農民辛辛苦苦收穫的農副產品缺乏集散處,無法外銷。面臨這樣嚴峻的形勢,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天堂市場。

市場規劃在金山橋北頭向西至建設橋東頭317米的環城路地段。規劃因地制宜,以原有的防洪堤壩爲界,堤內面北一面建成兩層混凝土建築,一層爲商鋪店面,二層爲市場管理辦公用房和南北通透式店鋪。堤外向南一面建成交易大棚,鋼構主體,塑鋼瓦棚面。工程總投資13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一部分,解決三分之一的建設資金;由工商局從全縣個體工商戶管理費以及市場交易費中列支一部分,體現收費專用的政策性質;爭取安慶市工商局和安徽省工商局市場建設融資專項貸款支持,解決餘下缺額部分。

1985年秋冬之際,政府一聲令下,剛剛建制不久的嶽西縣工商局承擔了縣委縣政府交給的這項重任。工商局面向全局從內設機構和派出機構中抽調一部分相對有經驗的人員組成專門的基建班子,從事天堂市場的基本建設。下馬伊始,基建一班人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之中,樹旗幟,編規劃,忙設計,籌資金……但是,問題也以最快的速度暴露出來。天堂市場選址在濱臨衙前河北岸濱河大堤內外,土築的堤基上漿砌着近3米高的石牆,大堤外側不捨晝夜向東流的衙前河到了春夏季節就會桀驁不順,交易大棚的建設要同汛期錯峯,搶速度,一切都迫在眉睫。大堤內側工程的主體建築地面上全是依堤搭建的違章建築,它們由來已久,是那個歷史時期根深蒂固的產物,建築物一字排開,近一華里路長,多爲簡易平房,幾十戶人家居住,充滿人間煙火,拆除它們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但是建設者們沒有畏懼,白天出通告,夜裏召開座談會,促膝談心,上門拜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員廣大拆遷戶自覺拆除。工夫不負有心人,規定期限一到,自行拆除和強制拆除相結合,不到二十天,整個違章建築如土委地。接下來,機聲隆隆,夜以繼日,天堂市場主體工程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完成,主體工程工期83天!那時中國流行一句話,叫做“深圳速度”。天堂市場的建設速度當時被稱爲嶽西的深圳速度。

1986年天堂市場建成開業。天堂市場建成開業改變了縣城的面貌,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嶽西個體經濟狀況,成了引鳳築巢的天堂,連接全國市場的紐帶。外地的經商能手、農副產品販運的隊伍成羣結隊來到這裏發財致富。天堂市場更是本地商人成長的搖籃,嶽西很多致富能人都是從這裏出巢,羽毛豐滿,展翅翱翔。在市場文明創建的過程中,工商牽頭,多方協作,逐步升級,獲得安慶市和安徽省“文明市場”稱號,成爲大別山腹地裏一顆璀璨的明珠。

1994年,爲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天堂市場二期工程建設啓動,將金山橋北頭向東至縣醫院西頭廣場路段的河堤整固,面向環城東路建設下爲交易大廳上爲臨街店面的多功能市場。工程名稱爲“天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二期工程”,作爲全縣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成立了重點工程指揮部,縣長任指揮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爲小組成員,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工商局,具體負責工程實施。

那時,安徽省工商局會同建設銀行安徽省支行共同就全省市場建設制定了一系列的融資信貸政策,縣委縣政府爲了用足用活這一政策,將天堂市場二期工程建設的擔子交給了工商局,縣財政拿出財政週轉金150萬元,命令工商局利用多種融資渠道,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力爭兩年內完成預算超過1000萬元的二期工程建設。

工程建設面臨資金緊,拆遷難,工期短,汛期近等多重困難的局面。沒有退路的狀況下,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一方面採取預售的方式籌措資金;一方面爭取省工商局的支持,用150萬元財政週轉金,採取存一貸二的信貸方式,籌集工程的前期資金。省工商局和省建設銀行領導親臨嶽西實地考察,完成工程效益論證之後,給予了信貸融資支持。省水利部門在規劃設計上給予靈活的河道管理政策支持。縣內唯一一家樁基工程公司和資福土石方工程隊,挑燈夜戰,互相配合,搶工期,在汛期來臨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基礎工程。縣內兩家規模建築企業採取會戰的方式完成主體工程。二期工程建設在近三年的時間內如期完工。至此,天堂市場自建設橋頭往東,越過金山橋北頭,到廣場路南端,東西長度730餘米,堤下爲敞開式交易走廊,划行歸市,進行農副土特產品和蔬菜交易;堤上建築三層,經營和居家融爲一體的臨街店面鱗次櫛比,形成以服裝、家電、照明器材爲主的多門類經營市場。

爲了維護公平競爭,全國有形市場辦管脫鉤,市場建設的主體角色發生轉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再擔負有形市場建設任務,集中精力,強化職能,加強各類市場監管。

2004年天堂市場辦管脫鉤,縣國有資產管理局接管天堂市場,之後對市場西頭一期工程進行再改造,撤除交易大棚,立柱上升,一層中空作爲敞開交易大廳,與東邊二期交易大廳相貫穿,風格形成一致;堤上二層南北融爲一體,建成空中合面店鋪。天堂市場改造工程誕生了我縣第一條商業步行街。

前幾年,爲了適應縣城文明創建的需要,實施了衙前河左右岸工程和亮化工程以及河道淨化工程,在一派絢麗之中,天堂市場敞開交易大廳作爲農副產品和蔬菜交易場所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與周圍的氛圍不相適應,新建成的城南農貿市場,取而代之。天堂市場一樓敞開交易大廳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如今它成爲文化休閒長廊,同衙前河步道融爲一體,蜿蜒東去。

流水湯湯,任何一個事物發生角色轉換之後必將帶來人們對它舊名的淡忘甚至遺忘,只有檔案經得住流水的侵蝕,時光的風化。歲月流過天堂,再一次憶起天堂市場的檔案時,總會有一番如此的感慨!

篇五: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

從老照片裏崛進的山路

這是五七年潛嶽公路首次通車現場,是年代感極強的黑白膠捲照片。由嶽西攝影前輩盧汝龍先生現場抓拍。此片定格記錄了嶽西交通跨越性一刻,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近幾年在網絡上也經常會看到,每每總有萬千思緒。

照片三維空間佈局合理,畫面表現層次感強,主體位置安排得當,背景交待合理,是非常棒的攝影作品。從畫面內容而言,雖相去久遠,但現場那歡天喜慶氣息依然撲面而來。因這畫面正契合着我的記憶,徵得盧老先生本人同意,我收藏並使用了此片。

這是關於童年的記憶。爺爺,奶奶,奇聞,故事,記憶中的場景老電影般鋪天蓋地涌向眼前。在一個個炎炎夏日晚飯後,我和弟弟們躺在門前稻場涼蓆上,數着星星納涼。草叢樹椏間蟲豸和鳴蟬在歌唱,青蛙在稻田中唱和,星星眨着眼睛,月亮戲謔在雲天之間。偶有微風,送來稻禾清香,兀自闖入的螢火蟲,撐着一個個明明滅滅的小燈盞。爺爺坐在身旁,爲我們搖着芭蕉扇,一邊給我們說過往、講奇聞軼事。忙了一天的奶奶也停下,挨爺爺坐下,給我們轉述故事:隋唐演義,岳飛卷,薛雲貴、樊梨花等等。多年後我自已去讀那些書本,發現情節和奶奶說的基本無差,驚歎沒讀過一天書的奶奶,卻有如此超強的記憶能力。每晚我們就這樣枕着故事入眠,或隨人物事件同喜同樂。這是童年裏最幸福的記憶。

關於嶽西首次通車就是那時聽說。爺爺說岳西通車時被廠裏安排在慶祝現場,一直在激情澎湃的人海中歡呼,嗓子都喊啞了。每每說起,爺爺依然難掩激動。因爲嶽西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鐵牛”。奶奶補充說這“鐵牛不吃飯只喝油”,還能爬山呢。通車那天,人們翻山越嶺大老遠地往街上趕,奶奶自然也放下手中活計,隨鄰里婆娘閨女們去看稀奇。街叫衙前街。家和街僅一相河,直線距離不足三百米,但那時衙前河上僅一座橋——老街橋,一座搖搖欲墜的木頭橋。我青少年時期就曾多次做過有關那座橋的夢,基本上是踩進橋上窟窿,或踏壞腐板直接掉進水,嚇醒。醒來每每總是一身汗溼。曲裏拐灣三華里,經過老街橋才能到得正街,也就是號稱“六家店”的街巷。奶說,街上人山人海,怕被擠摔倒,杵着小腳只能遠遠地觀看。街面上人挨人、人擠人,人羣簇擁在懸掛着偉大領袖頭像的“大鐵牛”旁高呼,場面比過新年還要熱鬧。路雖貫通十多年,因爲家貧,童年的我和弟弟們並沒誰走出過大山,受爺奶歡喜情緒影響,我們也彷彿置身歡樂的海洋,懵懂間,似乎也明白那是一條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感謝這幀照片,讓六十多年前的喜慶場面立體起來:領袖的丰姿,古建築,簇擁的人羣,飄揚的旗幟,車,和披在車身上應是紅豔豔的花。這一刻,所有關於首次通車的畫面瞬間鮮活起來。雖然沒在照片中找到爺奶的身影,但我相信爺爺奶奶一定在。一直在。

成年後才知道,通車並不是簡單的事。嶽西地處大別山腹地,位於皖西南邊陲,境內崇山峻嶺,林壑幽深,俗稱“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那時的“半分道路”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路,是魯迅筆下“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路。特殊的地理環境,易守難攻,戰爭時期是天然屏障。這裏曾燎燃革命火種,呈鋪天蓋地之勢,腳下每一寸土地,都灑遍先驅者的熱血。到了和平年代,這種信息閉塞、交通瓶頸的特殊地理,又成爲發展緩慢的主因。解放初期,還沒有挖掘機、推土機、起重機等先進機具。要想打通出山道路,只能靠黨的好政策,靠全縣人民一條心,鼓足幹勁,憑着鋼釺、鐵杵、炸藥,和錚錚鐵骨。像愚公一樣,用精衛填海的毅力,勘測,設計,修築。經過多年艱苦奮鬥,硬是在岩石縫隙間開鑿出了第一條出山公路,於一九五七年十月一日順利通車。

隨着國家興盛繁榮,科技發展進步,通過幾代人努力,我們嶽西城鄉已經消滅了“出門靠走,通訊靠吼”落後現象。各行各業均衡發展,確保了小康路上不漏一人,全縣已於今年(2020年)順利脫下貧困縣的帽子。遙想當年,看着“鐵牛”開進山溝,看着印着外地製造字樣的新奇物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山溝裏的土特產運出山外,換來傢什物用。就能理解久困大山裏爺爺奶奶們的歡欣鼓舞。知道打通與外界交流的瓶頸,輕鬆走出大山的人們是怎樣激情澎湃了。

這張照片後的故事一直溫暖着我。冥冥之中也似有安排,機緣巧合,2003年有幸轉行進了與路有關的行業。記得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辦公室來了一位老人。聽介紹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單位撫貧點的村支書。其時已退養在家頤養天年。同事們說他每年必來。他也說這是習慣,每次到縣城不來看看心裏就不痛快,像有個鯁。他說“我們老百姓對路有感情,吃穿用度都在路上,你們給我們修了路就是集了德啊。我們村山高嶺險,亂石嶙峋,路是一米一米摳出來的,是一擡擡大石頭擡出來的。我們老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不誇張地說,這路上一里就是一個故事啊”。一里一個故事,老支書的話是肯定,更是掌心化雪的溫暖,承載着艱苦歷程,也是老百姓的認可。是啊,建設者們不僅是修築了一條條出山公路,致富路,也是牽起了一條通向民心的路啊。

這條條通向民心的路,隨着時代發展,和脫貧攻堅的節拍,不斷在拓寬延伸。以縣域爲中心,內發散到千家萬戶,外銜接至市外省內。土質路也升級爲柏油路、水泥路。由當年的一條几十公里的出山潛嶽省道,拓展爲南北東西貫通的大交通,成爲全國交通大棋盤裏的一枚重要棋子。轄:99。3公里的兩條高速道,其中一條13。6公里的高速延長線,正在建設中;210公里的三條國道;260公里的六條省道;96公里的八條縣道;64公里的十六條鄉道;並有村組道路近3000公里,這讓嶽西的路網得以真正全面地鋪開,觸角已延伸到組到戶;城區也開通了純電動綠色環保公交;並改寫了嶽西無出租車歷史;高鐵正處設計等前期籌劃,爭取2020年年底進入施工期;民用機場正在積極謀劃之中。衙前河上也矗立起六座跨河大橋,延河兩岸數公里高樓林立,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負氧,富氧,綠水青山的山城風貌,吸引了海量投資、觀光者。發展空前,盛況空前,特賦詩爲贊:

崇山峻嶺碧雲天,國道村途銀帶連。

昔日肩挑磨翠履,今朝車載耀庭前。

年豐物盛千家喜,商旅如潮四海緣。

大路通衢生福瑞,民安國泰樂駢闐。

“大路通衢生福瑞,民安國泰樂駢闐”。如果爺爺奶奶在,面對如今的盛況,我在想他們又會興奮成怎樣。我認爲,爺爺奶奶更是欣慰的,爲他的子子孫孫們。子孫們也將是欣慰的,爲子孫的子子孫孫們。

篇六: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

大河向南流陝西朝邑說今古

五十年前,黃河西岸有座名爲“朝邑”縣城,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撤縣改鎮,合併到陝西省大荔縣。朝邑沒有撤銷前,是陝西最富庶的縣。黃河沖積的灘地土質肥沃,耕作簡易,產量較高,如不漲水就能穩定耕作幾年,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朝邑沿河一帶村莊廣爲流傳着“三年不漲河,給狗也要娶媳婦”的說法。“黃河灘,糧油川。手戴‘大羅馬’(手錶),足蹬‘富士山(自行車)’”,這是解放初期對當地富裕生活的形容和誇耀。當地發生過城裏女幹部羨慕鄉下的富庶,從而辭去公職下嫁農村的“怪事”。

撤縣後,爲了那片一望無際的大型水庫,人們推倒了文廟、城隍廟,拆了木牌樓、扒了城牆。將有着歷代名人題字的歷朝石碑,連同那衙門口的石獅一併毀去。一座壯闊偉岸的歷史名城,轉眼間就成了一片廢墟,當年那種種繁華,從此變成過眼雲煙。

說起這座朝邑城,她東臨黃河,南接渭水,西連洛水,北枕鐮山。歷史悠久,西周春秋時,爲芮國所在地。民國十八年(1929),在朝邑縣趙渡鎮附近發現了“芮公鼎”,證實芮國的存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芮公鼎”因其器形優美,紋飾華貴,參加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古物展覽會”,一去不返,至今還留存在大英博物館。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秦穆公出兵滅芮國。

西戎之一的遊牧民族大荔戎也被這裏的沃野萬頃、水草豐茂所吸引,沿洛河而下進入朝邑境內建大荔戎國,填補了芮國滅亡後的空白,他們在黃河灘地放牧牛羊,發展、壯大,並定都王城(今朝邑老城遺址南),大荔戎處在晉、秦兩大國之間,無論晉秦是和是戰,數百年都未危及大荔戎國存在,直到秦厲公十六年(前461年),秦滅大荔戎國,在黃河西岸置臨晉縣。

戰國時,臨晉縣爲秦、魏相爭之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祭祀黃河神的河瀆祠建在黃河西岸臨晉,《史記》載:“水曰河,祠臨晉”。人們認爲在河神居住、河患較多的地方祭祀黃河是最靈驗的。漢代,官方祭祀黃河神的地點仍然設在臨晉。唐宋元各代官方一直沒有變化,祭祀等級、禮儀級別相當高。河瀆祠建在臨晉(朝邑)是有緣由的,傳說中禹鑿龍門、巨靈神推華山導河、河伯馮夷溺亡之地均在此區域,加之此段黃河接納渭河、洛河,河道寬闊,水流緩慢,擺動也較爲頻繁,故人們認爲在這最有靈性、河患較多的地方祭祀黃河是最靈驗的。

秦漢後臨晉縣名沿用近千年,一直沿用北魏後期。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臨晉爲兩縣,西部爲華陰縣,隸華山郡,東部爲南五泉縣,縣城位於朝阪原上。朝阪原,因原上以朝日射,層崖岸煙萬狀,故此得名。西魏文帝六年(540年)南五泉縣以據朝阪改名爲朝邑縣,朝邑便在一千四百餘年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偉名。

朝邑通三晉,在軍事、交通等方面居於重要的地位。從西府鳳翔至長安,沿渭河北岸東行,過洛河後經朝邑,從大慶關渡黃河東北而上過太原直至塞外,這條貫通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東北邊塞的“國道”經過朝邑,爲朝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不少。多了商貿交流,多了驛運站鋪,朝邑也就多了繁榮茂盛。

朝阪原俗稱老崖,老崖上有三寨子;南寨子、大寨子、北寨子。這三個寨子,明代《朝邑縣誌》就有記載。有的風水先生說,朝邑老縣城的風水是風型。大寨子居中是風的軀體,南北寨子是風的兩個翅膀。也有的風水先生說,老縣城是龍型。北寨子是龍頭,高高翹起,威武兇悍。大寨子是龍腰,似山似塬,穩若泰山。南寨子到紫陽是龍尾(紫陽就叫龍尾溝),地勢蜿蜒,溝壑多變。

南北朝時,戰爭無休無止,佛教於是乘時而興,一直到北周易代爲隋,李唐鼎盛。佛教亦是前所未有的復興。朝邑地處交通要道,寺廟衆多且聲名遠揚,引得四面八方文人騷客趨之若鶩。饒益寺位於朝邑縣趙渡新市鎮,修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建十三層佛塔,塔高大而華麗,高聳原上,不遠處黃河奔流而去,河水震人心魄。饒益寺,憑依着華山、黃河險要的地勢,自唐宋以來,有名望的臣僚、有才華的士子來來往往,無不到寺停車,休息遊賞。有的把名字題寫在牆上,有的把詩句留在碑上,多得無法全部統計數目(金趙抃《記》曰:左馮之東南逾三十里,縣曰朝邑。由縣之直南,林木蓊鬱,小徑縈紆。約有十里,有鎮曰新市鎮。有寺曰饒益,乃陝右之名藍也。路當秦晉要衝,枕山河之形勢自唐宋以來,名臣賢士經由往返,莫不脫駕投憩於此。或題名於壁,或留詩於碑,不可勝數)。

南宋詩人陸游《遊饒益寺》雲:“聞道輿圖次第還,黃河依舊抱潼關。會當小住平戎帳,饒益南亭看華山”。饒益寺氣勢宏大,羣樓高聳,崇閣巍峨,卻在金朝屢遭兵火焚燬殆盡,前人石刻,往往埋沒於頹垣遺基之下,金代僞齊新市鎮市監趙抃見此,就在瓦礫之間,搜獲名公大臣之行記、詩刻,置之於“藏春塢”壁。此壁毀於元末。此後饒益寺雖然多次重建,但也未能恢復盛時模樣。1958年後,更是將殘餘建築掃蕩一空。現在饒益寺所在地皆是農田,灰飛煙滅,蹤跡全無。

除了饒益寺,金龍寺也是朝邑有名寺院,它位於朝阪原大寨子村東,寺院始建於唐貞觀元年間。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貞觀元年從太原返回時,夜宿長春宮。李世民夢見自己化爲一條金龍飛向長安,飛騰時,後面緊跟着兩條小龍,纏繞身邊,李世民煩躁不已,轉頭咬死兩隻小龍。醒來後,他認爲那兩條小龍是他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化身。於是命令在長春宮旁建造一座寺院,並賜名“金龍寺”,作爲皇家禮佛寺院。

金龍寺寺內建築現僅存一座塔,塔原爲金龍寺內的建築,故名金龍寺塔。原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毀於地震,明末重建。塔高二十多米,塔身呈八角形,共有七層。今天塔內有一個磚砌的螺旋形階梯,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此塔構築靈巧,雄偉壯觀。每層東、西、南、北四方各築一小券門,用以遠眺四方。塔頂眺望,天地豁間廣闊,華山、中條山、以及八百里秦川沃野盡在視野之中,黃河、洛河、渭河三條河流在陽光下閃爍着粼粼的波光。清朱斗南《金龍高塔》詩云:“塔聳金龍繞碧嵐,唐初創建一名藍。鈴聲振響行雲遏,寶相高懸宿雨涵。八面莊嚴培土氣,千層峻峭鎮瞿曇。題名附雁當年事,取冀殊書聖澤覃。”南北朝隋唐時,除了修建寺院外。朝邑縣還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長春宮,長春宮遺址位於朝邑鎮北寨子村。長春宮爲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權臣宇文護築,初名晉城。建德二年(573年),因宮殿三面懸崖,東臨黃河,面對古蒲津關,登高可以遠望太華、中條二山,俯視黃、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時如春,遂改名長春宮。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增建殿宇,宮址佔地擴至三百餘畝,隋文帝曾常駐此宮。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西入關中,渡黃河後,先駐於此,修養兵士,再取長安。唐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討伐劉武周,唐高祖親自至長春宮送之,遂後山東平定,方移行臺於洛陽。以後凡在同州爲官的,大多親自兼任長春宮使,專職管理維護長春宮。如開元八年,唐玄宗幸長春宮。以同州刺史姜師度兼長春宮使。因太原是李唐老家,但凡皇帝回家祭祖,必停留長春宮休息,宮殿使用頻繁,自然要有專人看護。

唐末長春宮內建築因戰亂破壞。此後長春宮逐漸被棄,唐末五代初,朱溫把首都從長安遷置汴梁,長春宮全廢,明代詩人王傳看到長春宮故址後詩曰:“長春宮殿無遺瓦,來往遊人時駐馬。垣堞推頹狐兔穿,耕犁不到如荒野。”今天長春宮已半爲農田,半爲北寨子村莊所覆壓。但遺址的西圍牆基礎仍明顯暴露,南邊的兩面殘窯依然存在。

在老朝邑人的口頭,常說的宋祠指的就是岱祠。岱祠又叫東嶽廟、岱嶽行宮、東嶽行祠,是爲了祭奠東嶽泰山而建。坐落在朝邑鎮大寨子村東崖頭。岳廟不知創建自何代,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御賜“崇佑觀”額,並重修。明進行大規模擴建。

岱祠地基洪闊、殿宇嵯峨,樓臺峻立,據華原之形勝是一個宏大的古建築羣。岱祠文保員李潤倉告訴我們,岱祠是道教在同朝(同州、朝邑)一帶的一處大型活動場所之一,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老爺黃飛虎的生日,有廟會,廟會之日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老朝邑人李潤倉說,新中國建國初,岱祠保存基本完整。但因當地農場棉花種植的興盛,在岱祠興建了朝邑棉絨廠,棉絨廠一直佔據岱祠,拆毀廟宇,用舊磚瓦建起了廠房、職工宿舍,使這裏遭到嚴重破壞。搬遷時又把原有的兩套殿宇拆毀了。李潤倉妻子指着一片能看到底部厚厚的老磚,只剩下地基的廢墟說,這就是他們留下的成果,十分可恨!

整個岱祠,留存下來建築只有岱祠樓,它還被稱爲東嶽戲樓,岱祠岑樓。它修建在岱祠正中偏南方位。它斗拱桃角重檐結構,莊嚴堂皇,巍然凌空。它高約17米。面闊、進深均爲三間,裏面四側有通柱,東南角有木樓梯可上二層,二層置樓板,四周有格子門窗,出門便可以沿着外廊環繞觀看周圍的景觀。下層戲臺廣闊收音,酬神賽會演戲聽唱響亮,有餘音繞樑之感。1934年我國著名的歷史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親臨自拍照鑑定,確定爲古建築的研究重點對象,並對它推崇備至。

朝邑縣最初縣城朝阪,因其地勢較高,交通有所不便,於是把縣城搬遷原下。朝邑縣新城修建最早追朔到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縣申潤開始築城,到成化三年(1467)竣工。城牆周長四里,高一丈五尺,護城壕深,寬各一丈,此後時有修葺,朝邑縣離黃河有段距離,但明隆慶四年(1570年),黃河氾濫,竟然西移十多公里,緊靠當時朝邑縣城東門流過。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年)秋,因天降大雨,連日不斷,黃河水漲,水漫城牆,而使西、南、北三面城牆傾倒水中。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縣王兆鰲再修。這次工程浩大,有五大城門,東曰臨河;西北曰金湯;西曰鎮羌;南曰望嶽,即望西嶽華山;北曰迎恩,因其官道在北。因每到秋雨連綿之時,常有河水漫入東北南三城門,使得西城繁華,其它三城門就顯得冷落。

清中後期,朝邑不僅飽受黃河水患之苦,在光緒三、四年更遇見罕見的旱地,連富庶的朝邑黃河灘地也幾無收成。大荔,朝邑人飢死過半,大荔城東掘有萬人坑,大、朝兩縣人口由41萬多人,減到19。2萬人。朝邑縣趙渡人閻敬銘是當時的戶部尚書,他是一個善於理財,深有遠慮的人。對於如此慘狀,他有了豐年儲存糧食以備荒年的思想,於是在他的帶領下,義倉修建工程從光緒八年開始,一直到光緒十一年才修建完成。動支白銀三萬餘兩,竣工後繪製詳細圖樣報聞朝廷,慈禧太后硃批爲“天下第一倉”,此倉建成後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的關中大災荒,豐圖義倉開賑放糧,活人無數,爲閻敬銘的深謀遠慮,所以朝邑以及周邊一帶的人都受益匪淺,閻敬銘被人們尊稱爲“救時宰相”。

豐圖義倉位於現朝邑鎮南寨子村。坐北向南,正中高處有楷書“豐圖義倉”的石刻大字。倉外環有廊坊,院落寬敞,行車暢通。倉房兩壁鑲嵌有慈禧太后御筆“龍”、“虎”二字。此二字原置於閻敬銘祠前,是慈禧太后爲閻敬銘親自書寫。

解放後,省、縣文化和糧食部門對它進行了多次修葺。豐圖義倉直到現在依然發揮着它的作用,它現在是國家儲備糧庫。目前儲存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農產品,這裏儲存小麥最長時間可達10年。

從臨晉縣算起,有着二千三百多年曆史朝邑縣重於走到自己的終點。1958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朝邑撤縣改鎮,原城全部拆除。鎮遷到西邊1公里的老崖上。當時叫“新鎮”也叫“居民點”。朝邑縣不復存在。朝邑境內計劃大面積被淹,成爲庫區,大批居民要移民他鄉。朝邑移民,有的遠遷到寧夏,有的安置在省內渭北山原溝壑區。移民產生活條件很差,飲水非常困難,經常到幾裏以外的地方去擔水,全靠天吃飯。玉米、小麥產量低而不穩,移民無法生活。

三門峽水庫改變運用方式,降低運用水位後,原計劃淹沒地區,不再淹沒。國家在黃河灘區興建了農場,部隊在庫區建立了訓練基地和農場等。這就爲朝邑移民重新歸家提供了條件。八十年代中期,根據國家政策,從地方國營農場和部隊農場劃撥土地安置移民,朝邑移民大多回到自己故鄉。

至今一些老人堅持填寫自己籍貫爲“朝邑縣”,還有一些老人堅持認爲,既然大家回到故鄉,當時撤銷理由應不復存在,應該重新恢復朝邑縣。但這必定這只是很少數人想法,再過若干年,或許有這種想法的人已經沒有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朝邑縣這個名稱越來越陌生,也許只有前面提到的朝阪原上留下來的唐塔,殘缺的宋祠,清代糧倉訴說着歷歷往事。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326657.html

  • 標籤: 輝煌 檔案 喜迎 演講稿 二十大 競選班幹部的演講稿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精選6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演講稿【精選6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