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精選16篇)作文

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精選16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52W 次

篇一: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精選16篇)

古樓春秋

我叫四照樓,是一座名不見經傳,形不上圖冊,鮮爲人知的小樓。六百多年前,我出生在黃土高原上這個名叫石樓的小城裏,工匠們用十六根粗壯圓木擎起了我兩層木製的軀體。斗拱精巧,飛檐凌雲,雕樑畫棟,堪稱一景。登樓遠眺,石樓風光盡收眼底,人間百態悉納足下。

風雨滄桑數百年,我早已融入這片黃土的血肉中。我愛這片熱土,愛她的風光旖旎與壯美,愛她的歷史厚重與悠久,愛她的人民淳樸與堅韌。我見證了一個個時代的更迭,也記錄了一段段難忘的過往。忘不了侵略者鐵蹄下百姓痛苦的血淚,忘不了文革浩劫中百姓無奈的掙扎,長長陰暗的寒冬裏,勞苦大衆飢寒交迫,錦繡河山滿目瘡痍;嗚咽的屈產河訴說着不盡的苦難,憔悴的翠金山顯露着無限的悲壯。我無聲的哀嚎沒有人聽得到,我滿腔的憤怒沒人看得見。可我聽得到、我看得到,人民、大地、山川、樹木,所有的生靈都企盼着春天的太陽。

終於,十月革命的勝利號角吹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新帷幕,脫貧攻堅奏響了全面小康的最強音。古老的屈邑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的周圍屋舍儼然,高樓林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原來《桃花源記》所言非虛!“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原來大同世界真的存在!我因這片飽經苦難如今終於煥發出勃勃生機的黃土地百感交集,我爲歷經磨難卻依然堅韌不拔的石樓兒女歡呼雀躍。歷經幾百年,我終於迎來了這個最好的時代!

樑思成說“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奠基的靈魂裏,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時間漫不可信的變遷。”山川無言,歲月靜默,我的故事還在續寫,相信我,以後的故事都是美好。

篇二: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小城的電影

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大山裏,周圍環境有諸多的不盡人意,走出大山便成爲了兒時的夢想。途徑只有一個——學而優則士,士則通達天下。於是就勤奮學習,天賦還好,所學有成。可生不逢時,夢想碎成細片。

走出大山受到制約,於是小縣城就成爲了嚮往的地方。因爲那裏有大商店,還有大飯店,只要有錢便可買到想要的東西,還能吃上現成的飯菜。每逢集會更是熱鬧非凡,先睹爲快,特別讓人羨慕的是舊大禮堂的電影。精彩的世界全部在哪裏,一毛一張的電影票,一票難求。電影院的天光、鄭學文(二位是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在心目中高不可攀。天熱時偶爾進城,舍一身身的臭汗,拼它個你走我來。等擠到售票窗口時,票已售完。失落感堪比喪失考妣。於是在禮堂附近轉悠,意在尋求突破口,突然眼前一亮,有個一看穿着打扮就知道是城裏的孩子,偷偷地從禮堂出口處的鐵柵欄頂端翻入院內,一側身便進入場內。自己原先有過此念頭,可有賊心還沒那賊膽。這下可好,他城裏孩子能辦到的,咱也同樣可以辦到。學着翻柵欄,身手敏捷如燕的我,馬上就要看到曙光了,此時一隻有力的大手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我的衣襟和人死死地扯在了柵欄的空隙處,還另帶一聲雷聲般的喝斥。這時的感覺比死還難受,反過神來不甘心地說:剛纔有個城裏模樣的孩子進去,你爲啥不抓不說?回答:沒看見,就是看見了又怎樣?那是城裏的孩子。哎!看起來城裏的孩子能辦到的事,村裏的孩子想都別想。大手叔叔把小鐵門鎖輕輕地打開了,我看電影的夢徹底的破滅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努力,如願搬進城裏,買電影票就不再是難題。再後來新影劇院成爲我的對門鄰家,加之職業的方便,進岀影劇院成爲易事。

隨着社會的進步,從小屏幕的黑白電視到大直角平面電視,把電影市場擠到了人們生活的邊緣地帶。可每當提及電影二字,記憶裏電影臺詞和場面,就會浮現在眼前。還有那次被抓的場景更是刻骨銘心。

篇三: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用心記錄扶貧檔案,見證鸕鶿美麗變遷

“戶主:李某某,家中人口數:5,耕地面積:3畝,主要致貧原因:患病、無勞動能力;飲水是否困難:是……”走進龍門縣龍城街道辦鸕鶿村委檔案室,就看到,一份份精準扶貧檔案被整齊地擺放在檔案櫃中,隨機抽取一件,翻開其中的扶貧手冊,可以清晰地看到貧困戶家庭基本信息、致貧原因、幫扶計劃、脫貧覈查表等內容填寫工整,貧困戶收支情況、幫扶措施及幫扶責任人等10多項信息一目瞭然。

作爲惠州聯通派駐到龍門縣鸕鶿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陳贊滔介紹說,鸕鶿村精準扶貧檔案嚴格按照市、縣相關要求,進行痕跡化管理,實現了精準識別、精準規劃、精準施策、精準見證、精準糾錯“五個精準”,確保了各項幫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詢、可評價、可問責。“這些檔案都是我親自核實、填報、整理的,請黨組織放心。”他言語間帶着滿滿的自信,四方的臉龐上掛着敦厚的笑容,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裏,透露出自信而堅韌的目光。

陳贊滔深知,建立扶貧檔案是各項扶貧工作是否精準的重要前提,必須要做到精益求精,既要經得起當前工作的檢驗,更要經得起以後的考驗。爲詳細掌握鸕鶿村的實際情況和村民的實際需求,自進駐鸕鶿村的第一天起,他就深入各組各戶,同當地羣衆面對面交談,詳細記錄下瞭解到的貧困戶家庭人口、耕地、產業發展、經濟收入等情況,分門別類歸納梳理出貧困戶致貧的主要原因和生產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難,最終形成精準幫扶、精準脫貧依據,並制定脫貧計劃。

陳贊滔說,每天的工作內容雖然看起來都很微不足道,但是在這一張張登記表的背後記載着貧困戶發生的變化。通過這些檔案可以看到,五年來,在底子清、情況明的情況下,共幫助7戶貧困戶進行創業幫扶;7戶貧困戶申報危房改造;4戶貧困戶成功申請低保補貼,協助12戶貧困戶落實小額貸款的政策,共貸款59萬元;幫助貧困戶子女49人分別享受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不等的教育幫扶政策。經紮實有效的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對口的幫扶貧困戶全部如期脫貧。

如今的鸕鶿村在惠州聯通黨委的幫扶及村兩委的帶領下,鸕鶿村人居環境大變樣,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大幅提升,2018年鸕鶿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委員會評爲“廣東省衛生村”,2019年惠州聯通黨委收到惠州市扶貧辦的表揚信。作爲惠州聯通派駐鸕鶿村扶貧幹部,2019年12月陳贊滔三年考覈期滿獲得龍門縣委組織部考覈“優秀”的成績,同年榮獲廣東聯通“優秀扶貧幹部”榮譽稱號。

篇四: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用扶貧檔案繪出小康畫卷

福地嶺村是茂名市電白區羅坑鎮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距電白市區70公里,地處偏遠,儘管道路勉強修通,但貧困落後的巨大慣性仍然停留在村中。村內水利設施殘舊老化失修,種植結構傳統單一、科技含量低,產銷關係脫節,留守村民老弱病殘多,缺乏強勞動力,意外傷殘、疾病問題壓倒了一個個家庭。

過去四年,茂名聯通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年度減貧任務爲主要目標,重點開展基礎設施、產業扶貧、危房改造、就業培訓等專項扶貧項目,實現福地嶺村包聯貧困戶全面脫貧摘帽。

扶貧工作任重道遠。茂名聯通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精準扶貧和建設新農村示範村的要求,積極履行央企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把扶貧重任扛在肩頭,努力改變貧困村的落後面貌。同時,選任能幹事、有擔當的駐村幹部深入扶貧攻堅第一線,駐村幹部林海深就是其中一人。他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聰明與才智、汗水與淚水,拋灑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

隨着脫貧攻堅戰的打響,產業扶貧成爲一個流行詞。茂名聯通和當地政府同謀共劃,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稟賦,聚焦特色農產品,引進廣西優良柑橘品種“滑皮金桔”,打造30畝“冰糖金桔”項目種植基地,培育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能力。同時,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在福地嶺小學樓頂、文化廣場樓頂、福地嶺村委會樓頂、羅坑鎮河尾山林場樓頂共建設完成1030平方米光伏電站併網發電,保證貧困戶獲得收益分紅,闖出一條高質量穩定脫貧的新路子。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各項工作扶貧紮實開展、穩步推進,取得豐碩成果,福地嶺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公共廁所、垃圾收集點、雨污分流管、廣德好心文化廣場、宣傳欄、路燈等相關設施和場所已基本配備齊全,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他還充分利用公司電信運營商的優勢和自身專業技能,讓福地嶺村實現電視信號、寬帶及4G網絡全覆蓋,帶領村民跨進5G新時代。林海深與當地羣衆共同譜寫了精準扶貧的華彩樂章,福地嶺村因此重獲新生。

“精準扶貧要抓好檔案管理。”林海深說。扶貧工作中,他做到“戶有卡、村有冊”,並設置專櫃管理。一方面,做好貧困戶一戶一檔的紙質資料,包括申請書、信息採集表、戶口簿複印件、身份證複印件、貧困戶相片、幫扶記錄簿、項目資料、低保五保證等。另一方面,做好村級檔案資料,通過“廣東省新時期精準扶貧信息管理平臺”建檔立卡,完成貧困戶年度計劃,錄入每月收入、幫扶動態等情況,及時更新數據,確保檔案資料的真實性、有效性。這些檔案資料和新舊照片,是福地嶺村四年來的脫貧攻堅歷程的縮影,更是小康路的真實見證。

篇五: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綠水青山寫春秋

把四十年放到歷史的長河裏,也許微不足道,可它卻會讓一個貧困落後的縣城,走向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輝煌。

我出生在這個縣城,從剛剛懂事的那天起,就知道周圍的人們爲吃飯穿衣而疲於奔命,根本就沒有時間考慮生存環境質量問題。這種情況一定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我只想從一個角度去探討,因爲我親眼目睹了它的全過程。

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聽大人們喊“植樹造林,利國利民”的口號。我們村有一口60年代吃大鍋飯時留下的大鐵鍋,裏邊加上水可供我們兩三個孩子洗澡玩耍。放假了,村裏人把這口大鐵鍋擡到我們的學校,放進大半鍋核桃,加上水浸泡催芽。爲防止核桃種籽被人偷吃,同時加進了些石灰面,可不等核桃芽催出來,核桃基本被一些饞嘴貓偷吃光了。種植核桃樹成爲一紙空文。下一年重來,大人們把鍋里加進了茅糞水,沒人偷吃了。核桃籽如期種到了地裏,連續十多年過去了,我就沒見過我們村長成過一棵核桃樹,究其原由,經濟林是在人們的愚昧狀態下被扼殺的。

生態林遭遇的也是同等的命運,國家年年要免費下發好多的苗木到村裏,分配給個人栽種,其結果是天天栽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有一件事在我心頭始終揮之不去。那是我離開村多年後,回老家探望爺爺奶奶,恰逢植樹造林之季,當時龍交公社梁書記非常重視這一次的植樹機會,親自到現場坐陣。把上邊發下來的比較珍貴的松樹苗,分發到各村各戶各人手裏,並把這次植樹的重要意義講給大家,本以爲大功告成,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原來大部分村民都是敷衍了事,在一個坑裏同時栽幾十棵樹苗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把整梱樹苗丟進山坳裏,扛起工具一走了之。

這也許不是個例,這種現象全國各地在所難免,如不然一個石樓光禿禿,也不至於全國各地年年造林不見林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總結吸取以上經驗教訓,把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人類生存質量,提到一定的高度來重視。2003年在我國西部地區推廣實施了退耕還林補貼政策。使農民在退耕還林還草中得到實惠,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有效地推進了退耕還林還草的進度。

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內,全縣退耕還林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2%,宜林荒地綠化率達80%。8萬多農業人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惠。屈地依她獨特的地理環境,一改開門見山不見樹,十年九旱草不長的惡劣環境。

每到夏季,綠鬱在在石樓大地揮毫潑墨,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映入眼簾的都是鬱鬱蔥蔥的綠,漫山遍野的林木百般地蔥蘢和葳蕤着,多姿多彩,如詩如畫,把濃濃的生命層次極盡展現。讓人們在這天然氧吧的庇護中,神清氣爽,盡享清涼。

屈地綠色環保生態林的建成,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指引分不開,與石樓的各屆領導和石樓人民的努力分不開。回想當年展望未來,古老而比較落後的石樓舊貌,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一個全新的石樓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習總書記講過:“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退耕還林政策的有效落實,徹底改變了石樓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生存質量,它必將載入人類歷史的史冊。

篇六: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堅守初心,一路前行,精準幫扶推動新屋村邁上鄉村振興脫貧路

01

檔案見證精準扶貧路

佛山聯通扶貧工作隊駐村後,根據當地黨委政府的要求,立即進村入戶進行精準覈查。扶貧工作隊吃苦耐勞,持續奮戰,努力做好貧困戶、貧困村的核查和數據記錄,瞭解貧困戶、貧困村的詳細情況、致貧原因等,爲貧困戶建檔立卡,並進行項目歸檔。精準扶貧,需要的是精準,包括精準覈查、記錄等。扶貧工作中要精細收集各種扶貧檔案材料,規範的檔案管理方法是扶貧工作的有力保障。通過這些檔案資料來確定精準扶貧方案,因戶施策,做到有檔可查,有案可尋,用精準的檔案見證佛山聯通人堅守初心,一路前行的扶貧路。

02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爲新屋村扶貧“造血”

“新屋村扶貧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扶貧效果,不能光靠“輸血”而不“造血”,只有發展產業、促進村民從事種養殖業勞動增收、增加貧困戶勞動就業途徑纔是帶動貧困戶走向脫貧致富的重要辦法”。佛山聯通駐新屋村第一書記楊志經常這樣說。

楊志到新屋村做駐村扶貧工作後,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跑遍了新屋村7個村民小組,疫情期間更是積極參加村的疫情防控工作,把佛山聯通黨委努力調配給新屋村的一批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帶給村民。他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與新屋村村民心連心、交朋友,成爲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貼心人。新屋村在楊志的帶領下,新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2019年年底,新屋村所有的5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從2016年5月份開始,在佛山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廣東聯通黨委的部署下,佛山聯通扶貧工作隊吳劍釗、方明、楊志等與村兩委通過多渠道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在新屋村裏搞起了多種特色產業項目,其中有百香果種植、澳洲淡水龍蝦養殖、龍首、新屋小學光伏發電、投資混凝土公司、投建農貿市場等產業項目,爲全村脫貧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產業項目除了爲新屋村村民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還爲貧困戶帶來不斷增加的產業分紅。2019年產業項目累計收益達到20萬元,貧困戶戶均分紅爲3700多元,貧困戶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指數越來越高,用貧困戶的話來說就是:“這全靠黨的扶貧好政策!佛山聯通工作隊好樣的!”

03

助力環境整治顯秀美村莊

幾年前的新屋村,村委會及村裏道路破舊,環境比較差。脫貧攻堅期間各級政府和佛山聯通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和幫扶工作力度,新屋兩委幹部和佛山聯通駐村扶貧工作隊吳劍釗、方明、楊志等把新屋村裏的環境整治擺上重要工作日程,先後利用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和扶貧資金對新屋村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廣東聯通黨委的指導和支持下,2016-2019年佛山聯通投入扶貧資金66萬元牽頭建設改造了新屋村黨羣服務中心、村委會大院、上赤嶺小學、立九環橋等,2020年投入扶貧資金113萬元建設新屋村太陽能路燈、羣衆活動大廳等,通過脫貧攻堅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爲新屋村人居環境改造出力,爲村民謀福利。經過整治改造後,現在村裏髒亂差現象得到根本改變,幹羣關係十分融洽,村民們從身邊的變化,深切感受到黨的扶貧政策真是好,也感受到佛山聯通駐村扶貧工作隊在扶貧工作中作風實、幹勁足、熱情高。

篇七: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小城往事

舊年裏的小城,裝在故事裏,已經發黃了。細數往事,依然歷歷在目,不用費太多的力氣,就會拾翻出一片又一片的風景,就會呢喃起無數的漣漪。

那時,只要聽到叮噹叮噹的駝鈴聲,便會看到一串慢吞吞自東而來的駝隊,駝隊送來山那邊最新的物品,那個拉駱駝的遠方人,是小城最美生活的輸送者。

街頭巷尾的小路,或鋪着一層厚厚的石子,或蓋上一塊又一塊的青石板,簡單的印記出幾輩人走過的腳印。

父親的單位是小南門洞口的城關信用社,單位只有任明亮伯伯,張明光伯伯,馮建雄叔叔和父親許存良4個成員。經常跑去父親單位的我,自然會記得周邊很多很多的陳年往事。

小城爲數不多的幾個商店,是我記憶中難忘的風景:糖業門市部裏的柿餅、糖果發出的香甜的味道,城關供銷社裏那個被陷害坐牢的售貨員阿姨鬱鬱寡歡的神情,百貨櫥窗裏那雙讓我哭的稀里嘩啦想要的白色塑料底燈芯絨面料的鞋子,文具部裏的“老資”還是“老紙”爺爺和藹可親的面孔,十字路口新華書店裏那一櫥窗的小人書書,工農兵照相館裏的黑白人生,郵局裏貼8分錢一張的郵票便可以將心事遙寄遠方的好事,理髮店裏那位風度翩翩的大鬍子理髮師,東風飯店裏飄着香味但從來不敢奢望的過油肉……

還記得城關醫院裏總是讓人覺得害怕的齊兵鋒、許毅等坐診醫生。還記得我們爬上爬下從來也不怕踩壞的鼓樓的木樓梯。還記得去解放臺時數來數去總也沒有數清楚的石階。還記得小南門洞口賣汽水的老奶奶總把汽水裏放一些紅色或綠色的顏料,然後2分錢一杯擺攤售賣。還記得城關小學裏那些講着晉南話的外地老師(據說都是師範學校畢業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來支教的)曾是小城的一道亮麗風景。還記得跟着父親去了無數次的解放臺西側的城關公社裏認識的那些叔叔伯伯。還記得大禮堂門口一毛錢一杯的瓜子,一毛錢一張的入場券以及屏幕上面虎頭虎腦的“小號手”和賊眉鼠眼的“山中狼”。還記得不滿9歲的我獨自一人去大禮堂看電影,結果沉沉睡到不知電影已散場,後來被任萬德叔叔認出抱回的後怕事件。還記得七月古會時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羣買回的總也不敢用力去吹的“琉璃咯嘣”,還記得南街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四合院。還記得走過長長的西門坡落在城腳的充滿消毒味道的縣醫院。還記得踩着東門坡被無數腳印磨的黑油油的石灰石,再走幾塊踏石過河,再穿過一片被調皮搗蛋的男生偷偷摘了無數次黃瓜西紅柿的綠油油的菜地,然後爬上一道黃土坡,便會抵達縣城的最高學府——石樓一中……

總之,這個小城留給我太多零零散散的記憶,總記得那時的天特別特別的藍,寫作文時,總會寫:“藍藍的天空下飄着幾朵白白的雲彩”;總記得那條小河特別清澈,它總是依着小城歡快地自東向西流向黃河;總記得夏天的白天很長,蟬在樹上無奈的叫聲讓整個夏天特別悶熱煩躁;總記得那時的冬天特別特別冷,會下沒過雙腳的雪,小城的街頭冷寂的只有幾個縮着腦袋匆匆走過的行人;總記得每到雨季,就會下特別大的雨,洪水也特別洶涌;總記得那時民風純樸,街坊鄰居不會有高低貴賤之分……

小城很美,真的很讓人難忘!記憶中的小城是我年少時最美麗的風景,時隔多年,總會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往事,然後眯着眼睛回味,回味童年時光,回味那些遙遠而美好的那些年月……

篇八: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心懷大愛,腳踏實地,扶貧路上彰顯央企擔當

近年來,中國聯通認真履行央企政治責任,勇擔定點扶貧、對口支援任務,突出行業特點、彰顯聯通特色,構建起由組織保障體系、制度保障體系、政策保障體系、考覈監督體系組成的大扶貧工作體系,並通過強化保障力度、擴張動員廣度、確保扶貧精度、加快扶貧速度、拓展扶貧深度、體現扶貧溫度,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省、市扶貧辦的指導和廣東聯通的統一部署下,廣州聯通黨委從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大扶貧工作體系的相關要求,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同時,利用檔案專業知識,充分發揮檔案基礎管理優勢,規範扶貧檔案及時歸檔、按卷整理,實施紙質文件和電子文件雙軌制,爲扶貧工作保留下珍貴的檔案資料。

自2014年開始,廣州聯通攜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展了“小積分大慈善”服務,用戶通過捐贈聯通積分,爲鄉村學子兌換午餐。廣州聯通爲此建立了完善的公益性積分兌換捐贈體系,在本地官微、官博、短信等兌換方式基礎上,推動“廣州聯通餐與善舉”主題服務,上線積分商城愛心專欄;同時,降低兌換門檻,從1積分起即可參與捐贈,鼓勵更多熱心客戶參與其中,與聯通一起爲扶貧助力。每年約500萬條短信推送、十餘次宣傳推廣、長長的導出數據、逐步增加的善款金額,都記錄了聯通人在扶貧道路上的艱辛與努力。截至2020年5月,共有11萬用戶支持了此項目,籌得善款超33萬元,爲用戶獻力公益提供了可靠平臺。

在廣州聯通的檔案室裏,還有這樣一盒特殊的檔案,記錄了央企在推動構建和諧企業、維護企業穩定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爲實現職工福利與消費扶貧的有效對接,自2019年開始,廣州聯通工會貼心開展了“給職工送溫暖,爲貧困羣衆獻愛心”消費扶貧活動,通過調整年度經費預算及購買定點扶貧縣農產品作爲職工節日慰問品的方式,爲扶貧工作添磚加瓦。當年即採購了約60萬元的農副產品,助力河北省沽源縣、河北省康保縣、黑龍江饒河縣及貴州省冊亨縣四個地區早日脫貧“摘帽”,發揮了工會組織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真正爲消費扶貧貢獻了央企力量。

接下來,廣州聯通還將主動與韶關分公司進行結對,助力韶關分公司如期高質量完成地方政府交給的定點幫扶任務,打造“廣韶結對扶貧助學工程”。圍繞貧困地區八到十八歲青少年羣體的思想、教育、生活、行爲等方面進行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長效化助養的幫扶。以“志智雙扶”爲核心舉措,不僅是爲了解決基本的學習生活問題,更要讓貧困地區的青少年羣體擁有改變命運的知識和技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實現高質量脫貧,真脫貧、不返貧。

在扶貧道路上,廣州聯通涌現了許多先鋒模範,其中孫秀玲同志尤爲典型。作爲一名有16年黨齡的“老”黨員,孫秀玲在工作之餘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作爲廣州市天河公園南門志願驛站站長,近5年來,她組建愛心志願團隊,足跡遍佈廣西、貴州、廣東等偏遠山區,用腳步丈量廣袤的祖國大地,把愛心送去最需要的土地。她帶領團隊走訪近100家貧困兒童家庭,一對一助養29位貧困兒童,捐資助學12餘家學校,捐助物資達60餘萬元。金燦燦的獎牌就是最好的見證,孫秀玲同志先後被評爲“廣東省五星志願者”、“優秀骨幹志願者”,其家庭被評爲2019年度“廣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踐行着黨員承諾,做扶貧路上的楷模。

篇九: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佛山聯通樑兆鋒:與網絡共同成長

這是一名入黨三年的“年輕”共產黨員,也是一名在網絡線奮戰十四年的“老兵”。靦腆、不善言辭——這是大家見到樑兆鋒的第一印象,正如大多數網絡線條的同事那樣。然而他在談論起網絡傳輸工作時的滔滔不絕,卻讓人能隱約窺見十四年間他與網絡共成長的點點滴滴。2017年,他光榮的成爲了一名共產黨員,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他在網絡的路上走得更加紮實、堅定。

十四年風華正茂,他與網絡共成長

2005年,樑兆鋒進入佛山聯通,從事傳輸網絡維護工作超過十四年。這十四年來,他參與到佛山聯通網絡建設管理中來,見證了佛山網絡的演進發展,在每個發展階段留下了獨屬於自己的足跡。

2G時代,他參與了華爲替換摩托羅拉設備割接任務,高效完成了項目電路調度工作;3G時代,他承擔了大面積佈網電路調度任務,並創下一天開通200多個站點電路的記錄。隨後,他主導PA+3G提速項目,提出《MSTP接入層共享帶寬組網方案》,極大地節省投資、提升網絡部署的效率;4G時代,他統籌了4G網絡部署及330網絡擴容項目,高效支撐4G網絡的建設、發展和完善。

如今,5G網絡的建設工作中,我們又見到了他的身影。除了負責5G網絡建設的電路調度工作,他還對智慧城域網的規劃、建設、維護提供重要技術指導,爲5G高質量發展貢獻屬於自己的力量。

堅持不懈,鑄就網絡工匠之路

“有問題,找鋒哥就放心啦!”從剛進入傳輸專業的新手,到佛山聯通一級戰略人才、傳輸網絡維護專家,從提交入黨申請書,到成爲一名共產黨員,樑兆鋒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網絡發展迅速,如果不堅持學習進取,就會被網絡需求淘汰。”正是秉承着這樣的思想,樑兆鋒積極利用空餘時間不斷學習理論知識、並在實戰中提升自我。

無數個夜晚,樑兆鋒挑燈夜讀,學習前沿技術知識;不懂就問,他向身邊的前輩、同事不斷請教、吸取知識,最終成長爲“網絡傳輸知識庫”。除此之外,樑兆鋒還積極參加各項徵文競賽活動,2011年,他結合自身對MSTP設備知識的掌握,提出3G站點FE電路採取接入層共享帶寬組網的創新方式,並將維護經驗總結成論文進行經驗推廣,獲得集團網絡建設規劃優化運行維護徵文二等獎。2016年,他結合日常維護經驗,將面向4G業務端到端故障定位的研究整理成論文進行經驗分享,獲得集團網絡建設規劃優化運行維護徵文優秀獎。這些榮譽和獎項,見證了樑兆鋒在網絡傳輸領域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也因爲樑兆峯在工作上的優秀表現,他被光榮的吸收入黨,成爲共產黨員的他,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更加堅定踏實的守護者聯通的網絡。

奮戰一線,他是堅定的網絡守護者

樑兆鋒一直奮戰在網絡安全保障一線,積極參加各種災害搶修保障工作,成爲一名堅定的網絡守護者。

2015年7月,禪城區季華五路萬科廣場對開天橋發生塌方災害,樑兆鋒立即趕赴現場,覈實受災情況,組織搶修工作。塌方導致途經通信管道裸露,光纜被嚴重拉直、損壞,雷雨天氣可能存在繼續塌方的風險。爲保障客戶利益、維護公司品牌形象,樑兆鋒沒日沒夜連續奮戰了5天,每天的休息時間都不夠3小時,累得幾乎站着都能睡着,終於在政府規定時間內完成線路緊急遷移,消除安全風險。在處理季華路塌方故障的同時,樑兆鋒自家在建的房子由於頂樑模板沒有釘好也塌了一個洞,但當時忙於處理故障、保障網絡安全的樑兆鋒也無暇顧及。

篇十: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把那一抹紅色灑在貧困村的每一寸土地上

2019年2月25日,樑釗坤被通知選調到浪沙村做扶貧幹部,作爲一名有着21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深知脫貧攻堅的重要和艱難,他堅信在困難時刻,就應該黨員幹部先上,他積極主動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但興奮之餘,他心裏又有一絲猶豫和擔憂,中山聯通對口幫扶的貧困村浪沙村遠在肇慶市,車程要四五個小時,長期在外奔走家裏的事情都要靠妻子一人料理,他擔心家人的身體。樑釗坤的妻子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非常支持他參與扶貧工作,憑藉兩個人心中的那抹紅色,樑釗坤選擇踏上了往返這片土地之旅。

一對一助學、貧困戶入戶覈查施策、檔案整理歸檔以及協助項目實施等,這些工作充實着他在這裏的扶貧生活。在這裏的人和事樑釗坤和他的同事們經常會用手機、筆記本記錄下來,翻看一張張真實的照片,沒有擺拍、沒有僞裝,有的只有闡述事實背後的艱辛。一張張照片、一篇篇記錄,呈現了作爲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義務。這份責任將會整理成冊,編入成卷永藏檔案室。

01

小檔案,大作爲

又是一個大晴天,樑釗坤還是像往常一樣,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着貧困戶登記表和近期扶貧政策來到貧困戶的家中,手裏每一張密密麻麻的數據正是他工作的依據,仔細整理登記扶貧戶的資料,整理成冊,小小的動作卻是挨家挨戶細幫扶的體現。“把每戶人家的情況都摸透了,才能對症下藥,想出好點子。”看似不起眼的一摞摞登記表,卻是一個個貧困戶走出貧困的翔實記錄,是見證了脫貧攻堅歷程的檔案庫。小小檔案背後,記錄着時代的偉大事業。

他來到馮集成老人家中,經過仔細的詢問和核查後在馮大伯家的紅磚牆上張貼了貧困戶覈查信息表,這是馮集成老人搬新家後的第一次覈查。原來69歲的馮集成老人是危舊房改造政策下受益者,馮集成老人說:“家裏就我一個人,身體又不好,沒能力照顧自己,之前的泥磚房年久失修,已經成了危房,國家政策好,給我換了紅磚房,現在家裏不缺水、不缺電,阿坤也經常來看我,能搭把手的時候從來沒含糊過,我們這些貧困戶真是過上好日子了。”

02

突出產業扶貧,帶給村民真實惠

走訪過扶貧戶,樑釗坤又扎進了田間地頭裏,他興奮的說道:“浪沙村現有的產業扶貧項目有水果玉米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我們扶貧工作隊的每個成員都想讓村民的實惠多一點。通過多方考察,決定啓動夜香花項目,夜香花作爲食用健康蔬菜,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有養生健體、增強活力、美容、降血壓、清肝明目等功效,而且市場價格穩定。一次種植可豐產十多年呢。這個項目不僅能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能吸納一批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就業,能解決了貧困戶的不少問題,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實現產業發展致富脫貧。今天,就給夜香花種植基地正式上牌了!”

離開了夜香花基地,樑釗坤也沒有停下腳步,來到了村內魚塘,看看正在魚塘工作的馮有成。坑州村49歲的馮有成長期患有風溼病,不能幹重活,勞動能力較弱,家裏的主要收入靠着其配偶打散工得來。爲了確保馮有成一家有穩定收入,他幫助馮有成養殖水產品,再加上種植農作物,馮有成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爲了防止出現返貧的風險,我們積極引導鼓勵貧困戶通過參加產業扶貧的方式,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貧困戶不返貧、快致富。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有持續的增收渠道,才能真正防止返貧,也能真正帶給貧困戶實惠。”樑釗坤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

03

助力教育扶貧,幫助徹底拔窮根

爲了讓貧困學子接受良好教育,在保障扶貧戶子女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樑釗坤通過聯繫外部愛心人士援助等方式,幫助貧困學子豐富教育內容,爲孩子們增加教育資金。樑釗坤已經幫助兩名浪沙村貧困學生就讀於中山中專。

爲了增加學生們的教育資金,樑釗坤還爲有意願到珠三角地區體驗暑假工作的貧困戶大齡學生安排暑假工作。最終爲兩名即將升初三的學生聯繫了一份在雨衣生產廠從事手工計件的工作,併爲其解決食宿等問題。考慮到兩名學生的安全,也委託了同一幢樓的熱心人士幫忙適時照看。

“教育脫貧纔是從根本上脫貧。最讓我開心的還是幫助孩子們有學上、有書讀。再窮不能窮教育,扶之以技,授人以漁,纔是對孩子們最大幫助。”在辦公室裏樑釗坤翻出以前與孩子們的合照,興奮地說道。

這些照片當然不是一個扶貧幹部故事的全部,一疊疊檔案盒摞的比人還高、沒時間吃飯時熱氣騰騰的泡麪香味、田間地頭裏提着重重的抽水機爲作物澆水,拿着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訪的身影……雖然沒辦法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樑釗坤將心中的扶貧信念灑到了浪沙村的每一處。

篇十一: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一橋飛架南北

看到一張照片,1988年的嶽西金山橋橋頭。那是一張老照片,仔細了看,會注意到橋頭街邊的一行綠樹,可是閉了眼,你仍然會覺得那是一張黑白照。底色是有時代感的蒼黃溫暖,黑色的屋瓦,青磚的牆面,灰黃的水泥路面,大沙河裏有白亮亮的清水,清水逶迤。而一條平闊的水泥大橋上,三四輛貨車、客車、拖拉機以及一輛轎車,緩緩的往橋上駛去。遠處,青山隱隱。嗯,這就是和我一起長大的金山橋,一代人的記憶。

金山橋始建於1978年,橋樑寬9。5米、全長139米,是嶽西第二座鋼筋混凝土雙拱橋(第一座是修建於1967年的建設橋),位於嶽西縣城中心城區,也是縣城城區的一個重要樞紐。修成只用了三個月,一橋飛架南北,是當時的一大盛事。

那時候,嶽西叫衙前,河叫衙前河,鄉親們有事到城關都說到衙前去,望到了衙前河,踩上了大橋,衙前就到了。

衙前以衙前河爲界,分爲老街、新街兩部分。老街在河以南、新街在河以北。河南邊是商業中心,河北邊是政治中心。河上的兩座水泥鋼筋橋,一條往南,一條往西,往南的叫金山橋,往西的叫建設橋,兩橋連起了小小的縣城,那曾是嶽西最壯觀的兩座橋,熙來熙往,日夜不休。

父親1958年前後在嶽中讀書,那時衙前河上尚是一架木橋,人和自行車可以往來其上。父親說那時的河水很豐沛——“到邊到沿”,夏天水大時,河水有時候會漫上橋身。木橋橫跨河上,長度和金山橋相似,寬度不足,河下也是木頭做的河樁,在河樁旁設有擋水板,應該是起分流和保護河樁用的。

嶽西是小城,又是山城,晴天雨天,冬天夏天,衙前河都是一幅流水湯湯的樣子。大院裏一堆年紀上下的孩子,暑期裏,就喜歡圍着河圍着橋天馬行空的放野馬,橋頭橋尾,橋上橋下。雨天,我們會勾着大橋灰色的欄杆站在橋上,望着水流裹挾着上游帶下的水草樹枝在橋墩下打着漩漩;也會在大晴天直接跳到河裏去浪去抓魚捉蝦,大橋長影裏的水最是清涼,直涼到人心裏去。總有那麼幾年的暑假裏,在一場又一場的暴雨後,河裏的水越漲越高,海子一樣,記得那時候,常被媽媽打發去看一眼老大橋。伸着頭,看渾黃的河水在橋墩下滾滾而過,看水位離老大橋橋面還差多少。有經驗的老嶽西人通過老大橋的橋墩橋洞判斷水勢,它是一個很可靠的存在,是一個主心骨。對於我們當地人來說,老大橋是丈量內心安全感的刻度尺,一年一度的梅雨季,人和橋之前,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默契:老大橋沒事,洪水就沒啥事。

老大橋是我小時候上下學的必經之路,記憶中最漂亮的是黃昏時分,傍晚放學的時候,夕陽剛好下來,看着太陽掛在山頂的樹梢上,那時候也沒有那麼多高樓,整個山頂是金色也是綠色的,老橋是灰青色的,特別好。

時間到了2010年,由於建設年代久,長期超負荷使用,以及洪水的侵襲等諸多因素,建設橋主構件被嚴重損壞,橋面許多裂縫,水泥欄杆裏的鋼筋多處外翻,一幅滄桑的模樣。經檢測評定爲四類危橋,給縣城建設和羣衆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嶽西縣委、縣政府和省市公路部門高度重視建設橋的改建工作,多方籌措資金,於2010年12月28日着手實施改建工程。那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許多人都去了橋邊,飛揚起的灰塵裏有許多的記憶和更多的展望。

2012年,建設橋改建成功,更名爲金山廊橋。項目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橋中間汽車通行,兩邊是三層門面房,四部自動扶梯,全框架仿古建築,廊橋總長128米,寬38米;金山廊橋駕御在衙河之上,是嶽西縣城的商業紐帶。該廊橋在當時創造了三個之最,那就是“寬是中國之最”,“大別山人文景觀之最”,“安徽廊橋華貴之最”。兼容形象、旅遊、娛樂休閒和購物四項功能。這座具有漢唐風貌的古典建築剛剛建成,便成了嶽西新地標吸引着市民的眼光,從開業至今,繁華依舊熱鬧依舊,尤其夜市時分。

沿着河,沿着橋,晨昏裏,許多散步、鍛鍊的人。有時候,暮色慢慢的下來,河水只剩淡淡的影子。一隻白鷺鳥從我頭頂滑過,從河牀上空來。拍動着翅膀,一下一下,往廊橋頂飛去,羽下有風,寂寂無聲。此時廊橋上已是華燈初上,大紅的燈籠,五彩的氣燈,古雅的飛檐翹腳,而月亮正掛在檐上,冰團一樣。煙氣迷離裏,白色的影子越飛越高,似乎要往月亮裏去了。——那是我們的廊橋,彷彿天上的街市。

改革開放以後,縣城東擴西展,南伸北拓,除舊佈新,架橋疏河,道路縱橫,一派繁榮景象。除了廊橋,衙前河自北向東,陸續的又修建了東山橋,天堂橋,彩虹橋,包括上游的體育中心橋以及下游的老城東大橋,六座新橋舊橋,風格迥異,連接起嶽西縣城奔流不息的節奏,連接起千家萬戶熱騰騰的生活,見證着嶽西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們無妨說,一座橋就是一個縣城的代言,就是一個時代的剪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篇十二: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三代人的紅色檔案

之所以稱爲紅色檔案,是因爲這些故事都被一股股鮮血和汗水給浸染,同時也被一顆顆紅心給鑲嵌。紅色檔案歷久彌新,永不褪色,永不凋零,可觸可感,始終讓我家一代代人一遍遍地重溫着、反芻着、銘記着。

——題記

爺爺的檔案:鮮血染就

在老家的牆上,張貼着一張烈士證,雖然已經褪色,但仍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那是爺爺參加革命犧牲後漢陽縣人民政府頒發的,是我家的第一份紅色檔案。

我家住在漢南區湘口街道,爺爺小時候上過幾年私塾,小有文化,耳聞目睹解放軍一心爲民的所作所爲,官兵一致是革命的隊伍,毅然參加瞭解放軍。參軍後他熱情高漲,參加大小戰鬥100多次,戰場上奮勇殺敵,多次立功受獎。

不幸的是,爺爺在參加天津的戰鬥中犧牲。1949年1月14日13時35分,第四十六軍(九縱)第一三七師第四0九團打開突破口。從十四日十七時到十五日凌晨一時,津南我軍與國民黨守軍激戰八小時,鞏固了突破口,爲主力部隊的縱深戰鬥打開了通路。爺爺所在的第四0六團二營經山東義地、越廢牆子河經丁家花園沿永安道直插雲南路,在馬場道與雲南路之間遇國民黨守軍阻擊。六連從翼側插過去,迂迴到國民黨守軍側後,五連從正面猛衝猛打,戰鬥中,一下子竄出八個國民黨士兵,他們將爺爺團團圍住。但爺爺毫不畏懼,獨個同他們展開了搏鬥。一個國民黨士兵突然拔出刺刀,狠狠地刺向他的右臂。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爺爺的滿腔仇恨化作無窮的力量,拿起衝鋒槍對準鬼子一頓亂掃,敵人的機關槍像發了瘋一樣向爺爺開火了。戰士們聞聲趕來援助,陣地上濃煙滾滾,彈片紛飛,爺爺不幸中彈犧牲。

這麼多年,爺爺那張烈士證猶如一簇簇火焰,始終溫暖着、感染着、鼓舞着我們一家,爺爺這一段鮮活的紅色記憶傳承給我們,讓我們這些後代們擁有了強大的紅色基因,汲取了豐富的紅色文化。

父親的檔案:汗水浸潤

打開老爸的抽屜,在整理父親的史料時,找到了老父親一些泛黃的,有的已經退色的獎狀、證書,發現了他的一些獎品,看着這些檔案資料中記載着父親的種種業績,靜心去閱讀了父親的篇篇日記,我就禁不住淚溼眼簾。

因爲是烈士後代,還是根正苗紅的護身符,烈士家屬的身份,還讓父親在參軍的時候,有政審的優勢。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父親參軍入伍,苦練革命本領,立志終身報國。在部隊,他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英勇作戰,兩次立功。父親的立功信息我是在他日記中發現的,但沒有找到證書一類的東西。

當兵三年退伍後,父親回到家鄉務農。在生產隊勞動,他幫助鄉親們學習文化知識,月月出滿勤,休息時間摟樹葉、拾糞、撿柴,開荒種地,增加微薄收入,補貼家用,永遠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在那個年代,父親依然懷着一顆赤誠之心,在艱苦條件下默默地勞作着,從來沒有聽到過他對組織有一句責備,一聲怨言,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着對黨的熱愛和忠誠。

父親的一生是短暫的、艱辛的、平凡的,但也是美好的、快樂的、不朽的,因爲他在短暫而艱辛的生命歷程中有過堅強、有過奮進、有過收穫。這本薄薄的檔案,雖沒有我想要的關於父親的全部答案,但它卻清晰地再現了父親勤勞樸實、甘於奉獻的永恆人生。這本黃黃的檔案,既凝結了老父親畢生的心血和無盡的汗水,其薀涵、其厚重豈是拙筆可描?

我的檔案:初心繪寫

在我面前的檔案袋裏放着幾本本子和一沓沓照片,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數據正是我扶貧工作的依據,這些都是我整理登記的扶貧戶的資料,整理裝訂成冊。我把每戶人家的情況都摸透了,才能對症下藥,想出好點子。看似不起眼的一摞摞登記表和照片,卻是一個個貧困戶走出貧困的翔實記錄,是見證脫貧攻堅歷程的檔案庫,小小的扶貧檔案背後,浸潤着我在扶貧路上的滴滴汗水。

又是一個大晴天,我還是像往常一樣,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便是拿着貧困戶登記表和近期扶貧政策來到貧困戶的家中。我先來到張成老人家中,經過仔細的詢問和核查後在張大伯家的紅磚牆上張貼了貧困戶覈查信息表,這是張成老人搬新家後的第一次覈查。原來72歲的張成老人是危舊房改造政策下受益者,張成老人常對人說:“家裏就我一個人,身體又不好,沒能力照顧自己,之前的泥磚房年久失修,已經成了危房,國家政策好,給我換了紅磚房,現在家裏不缺水、不缺電,曉宇也經常來看我,能搭把手的時候從來沒含糊過,我們這些貧困戶真是過上好日子了。”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脫貧攻堅迎來收官之戰,作爲人民警察的我,在爺爺和父親的紅色精神引領下,我定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憑藉一顆熱忱的心,一雙勤快的腿和一腔幹事的熱血,繼續紮根基層,服務羣衆,走好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我家這三代人的紅色檔案,有一種獨特的亮度與溫度,每每看到總叫人眼前一亮,乃至心頭一熱。重溫紅色檔案,重溫我們一家三代人骨子裏的信念,這也應是我輩乃至後代們最爲驕傲自豪的事情!

篇十三: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歲月流過天堂

這是一份特殊的檔案,歸總起來有幾公斤重,有些內容還分藏在多個部門,紙張大小相差十幾倍,歸檔時甚至因爲形式的多樣性而無法整齊劃一……就是在整理和閱讀這份有些散落的檔案時,我對天堂市場三十多年的建設過程有了一個輪廓般的瞭解。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正的步伐正在加快。春風化雨,百廢待興的山城天堂鎮也沐浴着開放的春風。市場在有限的放開,經營在鬆綁中搞活,生活在希望中變樣……可是嶽西縣城的很多功能與那時的形勢極不匹配。沒有市場,個體經營無場所;沒有集市,城鎮居民生活中的菜籃子問題無法解決;家庭聯產責任制實行以後農民辛辛苦苦收穫的農副產品缺乏集散處,無法外銷。面臨這樣嚴峻的形勢,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天堂市場。

市場規劃在金山橋北頭向西至建設橋東頭317米的環城路地段。規劃因地制宜,以原有的防洪堤壩爲界,堤內面北一面建成兩層混凝土建築,一層爲商鋪店面,二層爲市場管理辦公用房和南北通透式店鋪。堤外向南一面建成交易大棚,鋼構主體,塑鋼瓦棚面。工程總投資13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一部分,解決三分之一的建設資金;由工商局從全縣個體工商戶管理費以及市場交易費中列支一部分,體現收費專用的政策性質;爭取安慶市工商局和安徽省工商局市場建設融資專項貸款支持,解決餘下缺額部分。

1985年秋冬之際,政府一聲令下,剛剛建制不久的嶽西縣工商局承擔了縣委縣政府交給的這項重任。工商局面向全局從內設機構和派出機構中抽調一部分相對有經驗的人員組成專門的基建班子,從事天堂市場的基本建設。下馬伊始,基建一班人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之中,樹旗幟,編規劃,忙設計,籌資金……但是,問題也以最快的速度暴露出來。天堂市場選址在濱臨衙前河北岸濱河大堤內外,土築的堤基上漿砌着近3米高的石牆,大堤外側不捨晝夜向東流的衙前河到了春夏季節就會桀驁不順,交易大棚的建設要同汛期錯峯,搶速度,一切都迫在眉睫。大堤內側工程的主體建築地面上全是依堤搭建的違章建築,它們由來已久,是那個歷史時期根深蒂固的產物,建築物一字排開,近一華里路長,多爲簡易平房,幾十戶人家居住,充滿人間煙火,拆除它們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但是建設者們沒有畏懼,白天出通告,夜裏召開座談會,促膝談心,上門拜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員廣大拆遷戶自覺拆除。工夫不負有心人,規定期限一到,自行拆除和強制拆除相結合,不到二十天,整個違章建築如土委地。接下來,機聲隆隆,夜以繼日,天堂市場主體工程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完成,主體工程工期83天!那時中國流行一句話,叫做“深圳速度”。天堂市場的建設速度當時被稱爲嶽西的深圳速度。

1986年天堂市場建成開業。天堂市場建成開業改變了縣城的面貌,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嶽西個體經濟狀況,成了引鳳築巢的天堂,連接全國市場的紐帶。外地的經商能手、農副產品販運的隊伍成羣結隊來到這裏發財致富。天堂市場更是本地商人成長的搖籃,嶽西很多致富能人都是從這裏出巢,羽毛豐滿,展翅翱翔。在市場文明創建的過程中,工商牽頭,多方協作,逐步升級,獲得安慶市和安徽省“文明市場”稱號,成爲大別山腹地裏一顆璀璨的明珠。

1994年,爲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天堂市場二期工程建設啓動,將金山橋北頭向東至縣醫院西頭廣場路段的河堤整固,面向環城東路建設下爲交易大廳上爲臨街店面的多功能市場。工程名稱爲“天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二期工程”,作爲全縣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成立了重點工程指揮部,縣長任指揮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爲小組成員,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工商局,具體負責工程實施。

那時,安徽省工商局會同建設銀行安徽省支行共同就全省市場建設制定了一系列的融資信貸政策,縣委縣政府爲了用足用活這一政策,將天堂市場二期工程建設的擔子交給了工商局,縣財政拿出財政週轉金150萬元,命令工商局利用多種融資渠道,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力爭兩年內完成預算超過1000萬元的二期工程建設。

工程建設面臨資金緊,拆遷難,工期短,汛期近等多重困難的局面。沒有退路的狀況下,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一方面採取預售的方式籌措資金;一方面爭取省工商局的支持,用150萬元財政週轉金,採取存一貸二的信貸方式,籌集工程的前期資金。省工商局和省建設銀行領導親臨嶽西實地考察,完成工程效益論證之後,給予了信貸融資支持。省水利部門在規劃設計上給予靈活的河道管理政策支持。縣內唯一一家樁基工程公司和資福土石方工程隊,挑燈夜戰,互相配合,搶工期,在汛期來臨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基礎工程。縣內兩家規模建築企業採取會戰的方式完成主體工程。二期工程建設在近三年的時間內如期完工。至此,天堂市場自建設橋頭往東,越過金山橋北頭,到廣場路南端,東西長度730餘米,堤下爲敞開式交易走廊,划行歸市,進行農副土特產品和蔬菜交易;堤上建築三層,經營和居家融爲一體的臨街店面鱗次櫛比,形成以服裝、家電、照明器材爲主的多門類經營市場。

爲了維護公平競爭,全國有形市場辦管脫鉤,市場建設的主體角色發生轉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再擔負有形市場建設任務,集中精力,強化職能,加強各類市場監管。

2004年天堂市場辦管脫鉤,縣國有資產管理局接管天堂市場,之後對市場西頭一期工程進行再改造,撤除交易大棚,立柱上升,一層中空作爲敞開交易大廳,與東邊二期交易大廳相貫穿,風格形成一致;堤上二層南北融爲一體,建成空中合面店鋪。天堂市場改造工程誕生了我縣第一條商業步行街。

前幾年,爲了適應縣城文明創建的需要,實施了衙前河左右岸工程和亮化工程以及河道淨化工程,在一派絢麗之中,天堂市場敞開交易大廳作爲農副產品和蔬菜交易場所所帶來的環境問題與周圍的氛圍不相適應,新建成的城南農貿市場,取而代之。天堂市場一樓敞開交易大廳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如今它成爲文化休閒長廊,同衙前河步道融爲一體,蜿蜒東去。

流水湯湯,任何一個事物發生角色轉換之後必將帶來人們對它舊名的淡忘甚至遺忘,只有檔案經得住流水的侵蝕,時光的風化。歲月流過天堂,再一次憶起天堂市場的檔案時,總會有一番如此的感慨!

篇十四: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從老照片裏崛進的山路

這是五七年潛嶽公路首次通車現場,是年代感極強的黑白膠捲照片。由嶽西攝影前輩盧汝龍先生現場抓拍。此片定格記錄了嶽西交通跨越性一刻,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近幾年在網絡上也經常會看到,每每總有萬千思緒。

照片三維空間佈局合理,畫面表現層次感強,主體位置安排得當,背景交待合理,是非常棒的攝影作品。從畫面內容而言,雖相去久遠,但現場那歡天喜慶氣息依然撲面而來。因這畫面正契合着我的記憶,徵得盧老先生本人同意,我收藏並使用了此片。

這是關於童年的記憶。爺爺,奶奶,奇聞,故事,記憶中的場景老電影般鋪天蓋地涌向眼前。在一個個炎炎夏日晚飯後,我和弟弟們躺在門前稻場涼蓆上,數着星星納涼。草叢樹椏間蟲豸和鳴蟬在歌唱,青蛙在稻田中唱和,星星眨着眼睛,月亮戲謔在雲天之間。偶有微風,送來稻禾清香,兀自闖入的螢火蟲,撐着一個個明明滅滅的小燈盞。爺爺坐在身旁,爲我們搖着芭蕉扇,一邊給我們說過往、講奇聞軼事。忙了一天的奶奶也停下,挨爺爺坐下,給我們轉述故事:隋唐演義,岳飛卷,薛雲貴、樊梨花等等。多年後我自已去讀那些書本,發現情節和奶奶說的基本無差,驚歎沒讀過一天書的奶奶,卻有如此超強的記憶能力。每晚我們就這樣枕着故事入眠,或隨人物事件同喜同樂。這是童年裏最幸福的記憶。

關於嶽西首次通車就是那時聽說。爺爺說岳西通車時被廠裏安排在慶祝現場,一直在激情澎湃的人海中歡呼,嗓子都喊啞了。每每說起,爺爺依然難掩激動。因爲嶽西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鐵牛”。奶奶補充說這“鐵牛不吃飯只喝油”,還能爬山呢。通車那天,人們翻山越嶺大老遠地往街上趕,奶奶自然也放下手中活計,隨鄰里婆娘閨女們去看稀奇。街叫衙前街。家和街僅一相河,直線距離不足三百米,但那時衙前河上僅一座橋——老街橋,一座搖搖欲墜的木頭橋。我青少年時期就曾多次做過有關那座橋的夢,基本上是踩進橋上窟窿,或踏壞腐板直接掉進水,嚇醒。醒來每每總是一身汗溼。曲裏拐灣三華里,經過老街橋才能到得正街,也就是號稱“六家店”的街巷。奶說,街上人山人海,怕被擠摔倒,杵着小腳只能遠遠地觀看。街面上人挨人、人擠人,人羣簇擁在懸掛着偉大領袖頭像的“大鐵牛”旁高呼,場面比過新年還要熱鬧。路雖貫通十多年,因爲家貧,童年的我和弟弟們並沒誰走出過大山,受爺奶歡喜情緒影響,我們也彷彿置身歡樂的海洋,懵懂間,似乎也明白那是一條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感謝這幀照片,讓六十多年前的喜慶場面立體起來:領袖的丰姿,古建築,簇擁的人羣,飄揚的旗幟,車,和披在車身上應是紅豔豔的花。這一刻,所有關於首次通車的畫面瞬間鮮活起來。雖然沒在照片中找到爺奶的身影,但我相信爺爺奶奶一定在。一直在。

成年後才知道,通車並不是簡單的事。嶽西地處大別山腹地,位於皖西南邊陲,境內崇山峻嶺,林壑幽深,俗稱“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那時的“半分道路”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路,是魯迅筆下“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路。特殊的地理環境,易守難攻,戰爭時期是天然屏障。這裏曾燎燃革命火種,呈鋪天蓋地之勢,腳下每一寸土地,都灑遍先驅者的熱血。到了和平年代,這種信息閉塞、交通瓶頸的特殊地理,又成爲發展緩慢的主因。解放初期,還沒有挖掘機、推土機、起重機等先進機具。要想打通出山道路,只能靠黨的好政策,靠全縣人民一條心,鼓足幹勁,憑着鋼釺、鐵杵、炸藥,和錚錚鐵骨。像愚公一樣,用精衛填海的毅力,勘測,設計,修築。經過多年艱苦奮鬥,硬是在岩石縫隙間開鑿出了第一條出山公路,於一九五七年十月一日順利通車。

隨着國家興盛繁榮,科技發展進步,通過幾代人努力,我們嶽西城鄉已經消滅了“出門靠走,通訊靠吼”落後現象。各行各業均衡發展,確保了小康路上不漏一人,全縣已於今年(2020年)順利脫下貧困縣的帽子。遙想當年,看着“鐵牛”開進山溝,看着印着外地製造字樣的新奇物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山溝裏的土特產運出山外,換來傢什物用。就能理解久困大山裏爺爺奶奶們的歡欣鼓舞。知道打通與外界交流的瓶頸,輕鬆走出大山的人們是怎樣激情澎湃了。

這張照片後的故事一直溫暖着我。冥冥之中也似有安排,機緣巧合,2003年有幸轉行進了與路有關的行業。記得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辦公室來了一位老人。聽介紹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單位撫貧點的村支書。其時已退養在家頤養天年。同事們說他每年必來。他也說這是習慣,每次到縣城不來看看心裏就不痛快,像有個鯁。他說“我們老百姓對路有感情,吃穿用度都在路上,你們給我們修了路就是集了德啊。我們村山高嶺險,亂石嶙峋,路是一米一米摳出來的,是一擡擡大石頭擡出來的。我們老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不誇張地說,這路上一里就是一個故事啊”。一里一個故事,老支書的話是肯定,更是掌心化雪的溫暖,承載着艱苦歷程,也是老百姓的認可。是啊,建設者們不僅是修築了一條條出山公路,致富路,也是牽起了一條通向民心的路啊。

這條條通向民心的路,隨着時代發展,和脫貧攻堅的節拍,不斷在拓寬延伸。以縣域爲中心,內發散到千家萬戶,外銜接至市外省內。土質路也升級爲柏油路、水泥路。由當年的一條几十公里的出山潛嶽省道,拓展爲南北東西貫通的大交通,成爲全國交通大棋盤裏的一枚重要棋子。轄:99。3公里的兩條高速道,其中一條13。6公里的高速延長線,正在建設中;210公里的三條國道;260公里的六條省道;96公里的八條縣道;64公里的十六條鄉道;並有村組道路近3000公里,這讓嶽西的路網得以真正全面地鋪開,觸角已延伸到組到戶;城區也開通了純電動綠色環保公交;並改寫了嶽西無出租車歷史;高鐵正處設計等前期籌劃,爭取2020年年底進入施工期;民用機場正在積極謀劃之中。衙前河上也矗立起六座跨河大橋,延河兩岸數公里高樓林立,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負氧,富氧,綠水青山的山城風貌,吸引了海量投資、觀光者。發展空前,盛況空前,特賦詩爲贊:

崇山峻嶺碧雲天,國道村途銀帶連。

昔日肩挑磨翠履,今朝車載耀庭前。

年豐物盛千家喜,商旅如潮四海緣。

大路通衢生福瑞,民安國泰樂駢闐。

“大路通衢生福瑞,民安國泰樂駢闐”。如果爺爺奶奶在,面對如今的盛況,我在想他們又會興奮成怎樣。我認爲,爺爺奶奶更是欣慰的,爲他的子子孫孫們。子孫們也將是欣慰的,爲子孫的子子孫孫們。

篇十五: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黃河,心嚮往之

作爲一名北方人,對於黃河自然是有着別樣的情思。

她自西向東,奔騰不息,洋洋灑灑,浩浩蕩蕩,在秦晉交互之地,壺口陡崖上又是傾瀉而下,激起百丈浪花,聲震數裏,讓多少華夏兒女爲之神往。她承載着中華民族在歲月中的歷史變遷,更迸發着中華民族復興強盛的磅礴力量。

我時常羨慕那些住在黃河附近的人們。他們可以經常領略黃河的旖旎風光,宏偉氣勢。更能感受母親河日夜不息,奔流到海的不竭動力。站在高山之巔,向下俯瞰,一條蜿蜒巨龍幾經流轉,那洶涌澎湃的河水,時而洶涌滔天,擊打着每一塊頑石,又時而靜悄悄的一瀉千里,裹挾着泥沙,奔向東南。

每每如斯,不覺遺憾。自己雖然作爲一名北方人,更確切的說是一名老陝人,但卻沒有去黃河邊上看一看,走一走。閒時聽着《黃河大合唱》那高亢的聲音問道,“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伕拼着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心頭就難免有些觸動。都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以此來表明自己爲人做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決心和立場。再看看自己,則是心未死,人未去,去黃河看看就是縈繞心頭的執念,不去不行。

曾經在求學的時候,學校安排師範類的畢業生實習。有一個實習點就在山西省芮城縣的風陵渡中學。對此,我是極度希望學校能將自己調配過去。因爲風陵渡中學就在風陵渡口附近,正是因爲風陵渡而得名。而風陵渡又是黃河上最有名的渡口,單不說它與大禹渡、茅津渡並列爲黃河三大古渡,就金庸老先生在《神鵰俠侶》中所說的“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經典說辭,也能讓風陵渡世人皆知。黃河岸邊,風陵渡口,一位正值碧玉年華的少女,只因爲見了那斷臂大俠的驚世容顏,便再也忘不掉了。而又因爲他許下的三枚金針之約,從此這姑娘便誤了一生芳華,終生未嫁。這雖是金庸老先生杜撰,但也讓人們記住了這郭襄與楊過的絕美故事,同時也更讓人們知道了黃河岸邊還有這麼一個好去處。

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秦晉豫三省的交通要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此詩說的就是風陵渡口,若是站在這渡口之上,眼見羣山,落日餘暉盡照,船伕撐舟劃波而過,自有一番景象。然而世事總是不能得償我願,實習調配出來,我被安排去了另一個地方。至此,這去黃河岸邊走一走,去風陵渡口看一看的願望又落空了。雖不曾像郭襄那樣有“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的無奈和苦楚,心中卻也難免抱憾。何日能去黃河看看的執念便又加深了一層。

後來,又因爲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了陝北延安。本是堪訪革命故地,踏足棗園尋春,而朋友卻說,既然來到陝北,何不去宜川壺口,看看黃河壺口瀑布,也好遂了你的願?的確,這壺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縣的壺口鄉,爲秦晉兩省的共有景區。黃河奔流至此,兩岸夾壁高懸,河口收束如壺口,故有“千里黃河一壺收”的說法。

雖未曾親見,但也早已有所耳聞。多少人都因爲壺口瀑布而慕名前來,要一睹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盛景。我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據說,這黃河壺口瀑布還有八大奇觀,分別是水底冒煙、旱地行船,霓虹戲水、山飛海立,晴空灑雨、旱天驚雷,冰峯倒掛、十里龍槽。單單聽名字就已經引人入勝,若是再親眼目睹,不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更加激發了我內心的渴望,想要了此牽掛,不再抱憾。於是,話不多說,我同意了朋友的提議。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得到消息,由於壺口冰棱封堵,已有數日不化,景區只好暫時關閉。我跟朋友只好作罷,此次親赴黃河,目睹盛景的願望又落空了。

若是掛念某人某物久了,想必睡着也會夢見罷。由於再次赴黃河一觀的願望落空,心中縈繞的執念愈來愈重,以導致有時候睡着都會夢見自己在黃河岸上,觀浪聽濤,或是撐舟渡河,中流擊水,甚是快哉。不過醒來卻又發覺自己還在睡塌之上,有些可笑。看來必須得把這個願望了了,不然自己都有可能魔怔。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在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年,趁着元旦與同事去了一趟韓城。這韓城也正是黃河流經之地,屬黃河西岸,且有黃河最著名的景點龍門。這龍門是黃河的咽喉,大禹治水之所,處在山西河津西北與陝西韓城所交接的黃河峽谷出口處,兩邊山石環繞,黃河居中,狹隘非常,間距不足四十米,古時流傳唯有神龍可躍,故曰龍門。再者,人們所謂的“鯉魚躍龍門”也指的是這裏,舊時據傳每年三月冰消,黃鯉羣集於此,競相跳躍,過者化龍,雲雨隨之。所以心裏想着,此去斷不可再錯失機會。

無奈,同事慕名太史公甚久!時間不充裕,只好去了司馬遷祠,未到龍門。本以爲此次又是抱憾而歸,但當爬上司馬坡頂端,俯瞰四野時,竟眺望到了黃河。只見黃流滾滾,蜿蜒綿長,大河沃野,盡目全收。雖是遠觀,但那黃河的寬大豪放氣勢,也讓人爲之一震。天下有如此大河,還在我華夏大地,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傲氣涌上心頭。此刻,我也算得上是把這牽掛了結,也無憾了。

想來中華大地,不乏有大江大河。或許能爲世界所知曉的也只有一二,但這黃河必然屬其列。作爲中華母親河,她哺育了中華兒女,從夏商周開始,產生了一系列流域文明,像半坡、裴李崗、仰韶、龍山、大汶口等,都是歷史歲月的見證。人們沿河而居,沿河而興,耕種繁衍,綿綿不絕,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演繹着歷史的興衰。她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變化,這些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她已經成爲了一箇中華民族的符號,不論我們走到哪裏,身上都有她的印記,流淌着她的血液。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文明,不是中斷就是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沒有斷層,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不斷吸收融合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向更高方向發展。她讓中華大地的文化得以延續,讓中華民族得以繁衍。她那蓬勃的朝氣,堅韌的軀體,實在無愧於母親河這一稱號。

滄桑歲月,黃河勁流。當下的中國也正如黃河那蓬勃氣勢不斷崛起,尤其黃河周圍經濟區更是快速發展。秦晉兩省亦是互利共贏,快馬加鞭,不斷挖掘本土文化,共享黃河的旅遊資源,將秦晉之美示於天下。不論是風陵古渡,還是壺口瀑布,抑或是黃河龍門等多個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合力共建,共同塑造,以黃河之壯闊詮釋國力之雄壯,以黃河之生氣詮釋民族之朝氣,以黃河之俊美詮釋中國之大美。與時代同行,與社會共興,以此讓世人傾之慕之,心嚮往之,成爲每一箇中華兒女縈繞心頭,久久不能忘卻的執念。

大河風光,萬千氣象。此次這一睹黃河,或許自己就成了真正的勇士,也算實現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說辭。既知曉了風陵古渡絕美故事,也憧憬了壺口瀑布的磅礴。既領略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也感受到了“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豪情。讓這久久縈繞心頭的執念終於放下,讓這躁動的心也暫時收了收。

篇十六: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

致前輩

我們先來看份檔案,姓名:田xx,籍貫:山西省石樓縣羅村鎮沙窯村,出生年月:1930年10月12日,家庭成分:地主,本人學歷:運城師範,職業:公務員。

在以下文字中,我不再直呼其名,那會顯得不夠尊重,因此,以“前輩”作爲第三人稱,敘述那段流金歲月。

1947年6月,前輩畢業於運城師範,後經熟人介紹,曾在安邑僞政府幹過4個月的勤務(應該是今日夏縣),同年12月,安邑僞政府撤往臨汾,前輩就此離職,輾轉回到石樓沙窯村老家。

在外求學的坎坷經歷,讓前輩看到太多因戰亂造成的生離死別。因此,能與家人團聚且平安的過日子,成爲前輩最大的心願。

1948年7月,解放後的石樓縣政府百廢待興,需要有知識的人才,縣政府面向社會招聘教員。

前輩因自己的出身不好,因此抱着試試的心態前去應聘,竟然被錄用了。經過崗前培訓,前輩被分配到城關完小任教。

那年月,小學畢業都算是知識分子,更別說師範水平,漂亮工整的文字,紮實深厚的文化功底,前輩很快被縣裏發現並得以重用。

1949年7月,當教師不到一年的前輩,被破格調入人委會民政科,從此步入政壇。

此後17年至文革前的工作簡歷:

1957年7月,任民政科副科長;

同年12月,參加石樓縣第二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當選爲人委委員;

1953、1954年連續被評爲全縣幹部二等模範、一等模範;

1956年4月,被組織推薦到中央政法幹部西北分校學習近一年時間;

1957年2月被任命爲縣人委辦公室副主任;(就是現在的縣委辦副主任)

1959年1月,調任羅村鎮龍交公社書記兼主任;

1959年10月兩次調回人委辦任主任;

1961年3月,調曹家垣公社任書記;同年4月與時任縣長李志勇外出洪洞縣開展“四清”運動,到1966年6月結束。

在這17年間,前輩以嚴謹的作風、辛勤的付出,贏得組織的信任,這期間,通過不斷的學習及趙秀夫等老領導的影響。

前輩由對政治的懵懂無知,成長爲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識青年。

1966年7月,前輩被抽調去洪洞縣參加“四清”運動兩年到期,圓滿完成任務並獲得優秀“四清”隊員榮譽,回到石樓所在的單位曹家垣鄉。

迎接他的並沒有表揚與掌聲,而是張張大字報,文革運動來了。

前輩戴上紙糊的高帽,挨批鬥、被遊街,且下放到許家山勞動改造,政治暴風的洶涌澎湃及人格尊嚴的無情踐踏,讓前輩猝不及防。

白天是繁重的體力勞動、批鬥會,晚上被隔離在窯洞裏,那些日子,前輩在黑暗中輾轉反側,無數個夜晚他在苦苦的思索。

多少年來,努力辛勤的工作、小心謹慎的做人,發自內心的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

一直以來,前輩羞於自己的出身,羞於自己在安邑僞政府的工作經歷,儘管那只是區區4個月的時間。

在此之前,加入黨組織轉正程序一直杳無音訊,但前輩始終沒有失去信心,他認爲這是黨對自己的嚴苛考驗。

但是今天,前輩突然發現,自己的出身及畢業初期的工作經歷,已成爲重要的政治污點,深入骨髓與血液,讓他永遠也洗不乾淨。

他想辯解,想大聲的告訴大家,我對黨是忠誠的,我願意用有限的學識,爲家鄉百姓做些事情,不行嗎?

“不行!”冰冷的拒絕從無盡的黑暗中傳來,你的出身及歷史背景,決定着你永遠都是革命專政的對象,絕不會被信任!

政治的宣判於前輩而言,無異於晴空霹靂,他絕望的戰慄着、掙扎着,眼裏噙着淚水望着遠方。

茫茫黑暗的盡頭,似乎有片光亮,他下意識的伸出雙臂,拼命的想抓住那光亮。

他相信那片光亮,能給自己帶來生命的溫度,光亮若即若離的在眼前跳躍,前輩步履踉蹌、精神恍惚的去追逐,他忘記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危險。

政治理想的破滅,尊嚴被打碎且踩在腳下,這種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對前輩這樣的知識分子而言,必然形成精神的幻覺與崩潰。

幾十米高的懸崖下,失足墜崖的前輩陷入昏迷,他的身體曲捲着毫無生氣,只有北風吹起的頭髮,凌亂如蒿,他似乎被周邊世界無情的拋棄了。

感謝老領導陳汝林,力排衆議作出“救命要緊”的指示。感謝上蒼的眷顧,前輩從那麼高的懸崖上墜落,竟然奇蹟般的活了過來。

傷愈出院後,那些人並不讓他回家休養,而是繼續接受隔離及勞動改造,思念父親的大女兒前往探望。

我相信數月未見,女兒看到父親憔悴時的驚愕,父親見到女兒時的悲喜,父女相擁而泣。

墜崖發生後,前輩已心如死灰,他的痛苦與絕望,他的熱情與理想,都隨着墜崖而消散,他冰冷而麻木。

但女兒的到來,讓他冰封的世界感受到一縷陽光,那個夜晚,前輩久久的凝望着熟睡中的女兒,楚楚可憐的女兒,眉宇間盪漾着稚嫩,眼角處掛着淚痕。

無限的柔情從前輩的心底升騰而起,他疼愛的輕輕撫摸着女兒的臉頰,在心裏默默的說,爲了孩子們,我要堅強的活下去。

1969年,解放軍某部進駐石樓,糾正政治運動中的偏差,前輩重獲自由。

1972年前輩被安排在縣建築社擔任支部書記,這期間,他帶領建築工人新建了石中橋、馬村橋和辛店村橋,這三座石拱橋,除縣城石中橋,在橋上建起新橋外,其它兩座橋,到現在還在被使用。

1975年2月,由於長期在建築工地過度操勞,前輩舊病復發,組織安排其到縣科技辦公室當幹事,那個時期辦公室只有兩名幹事,組織這樣安排,是爲了讓前輩安心調養身體。

但前輩卻沒有閒下來,他利用有線廣播等手段,及時傳播科技情報、農業信息,特別是對牲畜疫情及時預報監測,集中開展技術廣播講座。

1966年邢臺地震後,成立地震預防中心,前輩及時跟進抗震防震知識普及,把冷清的部門幹得熱火朝天。

1977年,石樓縣科技局成立,前輩被任命爲副局長,這期間,針對石樓科技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實際,組織專業科技人才成立“技術協作攻關組”列入省市縣科研項目。

留村石家坪科研組沼氣發電試驗成功、縣醫院科研組研製成功藥物過敏速測儀、農機廠科研組設計出驅動型手持拖拉機、農業局林業局科研組在高頻種子處理試驗、土壤普查取樣、紅棗果樹修剪管理、磷肥推廣等科研對比示範推廣中,都極大的引領和促進了全縣工農業生產,爲強化百姓科學意識,做出突出貢獻。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科技局改爲科委,前輩爲副主任並主持工作。前輩受全國科技大會精神的鼓舞,開展全縣科技人才摸底普查,在時任縣委書記楊開元同志的支持下,兩年時間,39名學非所用的大專畢業生歸口歸業,30名受到不公正處理的科技人員平反覆職,48名同志恢復了技術職稱,16名科技人員入黨,12名科技人才被提拔重用,116名科技人員調整級別工資,12戶長期兩地分居的家屬調動得到解決。

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極大的調動起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全縣掀起前所未有的科研熱情,並重知識、尊重人才蔚然成風,據縣誌記載,從1977年到1984年,石樓先後榮獲省級科研成果獎52項,地級成果獎四項,特別是進行了遼寧白絨山羊與本地山羊雜交改良試驗推廣,絨產量提高1、58—2、7倍,僅羊絨,每隻改良羊比本地山羊多收入12、58元,全縣推廣絨山羊改良近10萬隻。山西日報以《切實關心、大膽任用》爲題,報道石樓縣委落實黨對科技人員政策的經驗做法,前輩也因此被評爲呂梁行署科學技術先進個人並受到表彰。

1981年調整成爲縣科協主席。前輩到科協後,把推廣優種、配方施肥、良種良法配套作爲後半生的全部追求。

他說:大躍進靠浮誇糧食產量上1004斤,今天我們要用科技實現畝產千斤糧。

在前輩的推動下,全縣14個鄉鎮組建科技普及站,134個村委全部配齊科普員,並從省市爭取專項科普經費,各鄉鎮開辦科技集貿市場,舉辦各類農業技術講座。

在全縣56箇中心村進行千戶萬畝優種田活動,將當時全省22個優良品種全部引進石樓推廣。

三年時間,石樓糧食產量逐年遞增1983年10月,前輩代表石樓縣科協參加山西省科協先進集體表彰大會。

從1972年復出至1984年退休,12年間,前輩這劫後餘生的工作機會,倍感珍惜,他懷着敬畏與感恩之心,用百倍的熱情奉獻事業,以紮實的工作,爲充實石樓科技檔案資料做出重要貢獻。

1984年3月7日,前輩代表石樓縣科協參加全國科協農村科普協會工作經驗交流大會在。

前輩初次來到北京,會議間隙,身穿中山裝,腳踏圓口布鞋的前輩走進天安門廣場。

他看到了城樓上高高懸掛的偉人像,他如此之近的佇立着、凝視着,像委屈的孩子見到久別的親人……

迎風飄揚的鮮豔紅旗、矗立的英雄紀念碑、雄偉莊嚴的人民大會堂。

他的眼睛溼潤了,嗯!所有的付出與委屈都是值得的!

屈產河畔,水流潺潺、柳枝婆娑,前輩手拄柺杖站立在自家大門外,他目光深邃、飽經滄桑的臉龐浮現出安然的微笑:這個世界我來過!

2008年10月,前輩因病離世,終年79歲。

逝者如斯,精神永存,前輩之後、再無前輩……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326682.html

  • 標籤: 二十大 喜迎 精選 輝煌 檔案 讚頌輝煌成就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精選16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2022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文章(精選16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