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觀後感作文 > 《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77W 次

篇一:《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在觀看《我本是高山》前就已經看過關於張桂梅校長的紀錄片,電影結束,思緒久久不能平復。張老師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一個極致的理想主義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具象化。張老師展現出的女性力量,是一種堅韌、勇敢、獨立的精神,是一種無畏的勇氣,是一種不被外界壓力所左右的決心。在每一個微笑中,每一個堅定的眼神中,都蘊含着無限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時間的沉澱中愈發精彩,擲地有聲。

《論語》中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在堅持信仰、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難免會有磨難與挫折,但只要心中有光,腳下有路,便能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張老師在建設山區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過程中,幾經阻撓卻仍不放棄,是作爲共產黨員的信仰支撐她一路向前,是張老師對黨的承諾讓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堅守大山深處,她從不抱怨,即便病魔纏身,也沒有改變她爲學生奉獻自己的決心,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上千名女孩的未來,用希望的光芒照亮了山區女孩原本暗淡的人生。

電影終歸是電影,是站在資本和藝術的角度俯視凡塵,影片中的情節只浮於表面,道不出張桂梅校長一路走來的艱辛。張老師帶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投身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做好了隨時爲人民服務的準備,紮根在大山深處,站在羣峯之巔爲山區貧困女孩指出一條明路。張老師作爲一位女性,是吾輩楷模,是我們的航標,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篇二:《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作爲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經常和家長們一起交流,沒有異議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希望孩子們將來擇業的時候,可以從興趣出發,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然而,張桂梅老師卻詮釋瞭如何用愛灌注職業,捧着愛心工作,成就了一段人間佳話。

第一次聽說張桂梅,是一篇關於她的新聞報道。她的學生大學畢業,選擇當家庭主婦,提着禮物來看她。她卻把學生拿來的禮物全都扔了出去。就在我不瞭解其他背景的前提,我對她是有偏見的,第一印象她是女權主義者,過於偏激了。當時的我,最大的心願也是可以在家裏相夫教子,安穩度日。

後來,通過不斷的新聞報道瞭解張桂梅老師,漸漸被她的事蹟感動了,特別是當她獲得202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時候,看她上臺領獎,我熱淚盈眶。這次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的消息出來,我非常期待可以通過電影深入全面地瞭解她的生平事蹟。很幸運,公司上週在首映當天,組織客戶觀影會,我也有幸陪同觀看。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劇情緊湊,畫面精良,佈景接地氣,戲骨們和羣衆演員的表演也非常給力,全程都沒有齣戲的感覺,雖然票房不理想。

一、劇情是非常寫實的,通過電影我們真實感受到了十幾年前山區女孩們的困境,我感同身受。我雖然出生在沿海地區農村,從小學到初中,每年都有女同學輟學回家,去學手藝或者是進廠工作,我只是少數會讀書的倖存者。重男輕女是幾千年延續的落後思想,偏遠落後地區的情況更嚴重,女孩們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走出大山。張桂梅老師說得對,既然很多陋習和大環境,是我們短時間內無法左右的,那就從身邊做起,她遇到一個孩子,拯救一個孩子。

二、張桂梅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領導者。她有清晰的目標,明確的規劃,並堅韌不拔。有一幕讓我非常感動。臨考前的一個月,山英的家人帶着衆多族人和山英的奶奶,來到學校要人,要求山英退學回家嫁人換取彩禮給哥哥結婚用。張老師先是詢問了山英的態度:你想不想參加考試?看到山英遲疑地看向奶奶。張桂梅老師堅定地一把把山英拽過來,放到自己身後,大膽地和她的族人們說,不管怎麼樣,山英一定要參加高考。面對地方家族勢力,張桂梅老師沒有一點猶豫和退縮。她的堅韌可見一斑。

三、張老師有非常高的站位和格局。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工資補貼孩子們,給矮小的山英買牛奶和飯票,給山英家人身上所有的現金換取山英求學的自由。類似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看完電影,我總算理解她爲什麼要把當家庭主婦的學生的禮品扔出去了。因爲她是切實地站在這羣底層姑娘們的實際去考慮。這般姑娘們必須要有穩定的職業來傍身。哪怕接受過高等教育,哪怕嫁給良人。全職主婦是一份高危職業,她們很可能會因爲這份工作失去成長,失去經濟獨立。這班沒有孃家可以依靠的姑娘們承擔不起。唯有通過上大學走出大山,通過文憑取得穩定的職業機會,纔能有機會徹底扭轉自己的命運。而在外人看來偏激的行爲,恰恰是她想用這樣的行爲告訴其他大山裏出來的姑娘們要徹底斷了當家庭主婦的心。她不僅僅要把大山裏的姑娘們送進大學的校門,更引導她們做好職業規劃。她深知這班姑娘們的弱項。

張桂梅老師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通過電影,可以看到她吃住在學校,業餘時間經常去尋訪大山裏的姑娘們,也去城裏把打工的姑娘們找回來。她沒有子女,幾乎沒有自己的私生活。她用盡了畢生的心血,並用愛灌注了作爲教師的職業。更是在疾病纏身的前提下堅守崗位,這份工作她做得全情投入。她獲得豐厚的回報,華坪縣女子學校成爲當地最優秀的高中,把超過2000名的大山女孩送進了大學校園。她會是中國近代教育史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建議家長們都帶着姑娘們去看看這部電影《我本是高山》,看全情投入工作的張桂梅老師,感受她的無私與大愛,看看大山裏的姑娘們有多麼艱難,看看通過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的實例。

篇三:《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看完電影后,快6歲的兒子很激動,在片尾曲時候還抑制不住地開始舞蹈,當然這有賴於我們坐在最後一排,而且觀影的人較少,不曾影響到他人。觀影途中,他多次爲劇中的姐姐們加油,還問我這個真實的校長是誰啊!當我告訴他是張桂梅校長之時,他說“我在手機上看到過她。”

姑娘則偶爾來一句,媽媽大姐姐怎麼了,她怎麼哭了,媽媽我想回去了……許是我太崇尚,太敬佩這樣的一種精神,太想讓這種精神對三歲多的女兒產生影響,以至於帶三歲多的姑娘來觀影,她的確有些看不明白,不過於我而言這也沒有什麼,到底是否有助於她內心精神的塑造,這誰又知曉呢!

我被故事深深地吸引,多次淚流滿面。張桂梅校長的大格局,高瞻遠矚和無私奉獻令我欽佩,她那種無我的狀態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我本是高山”是張桂梅校長本人,也是那一個個青春美麗的姑娘,我本是高山還可以是那一個個不畏生命艱辛坎坷,窮盡力氣勇往直前的人。

這部電影的播出,迎來了口碑大反轉,有人說電影將原著中酗酒的父親改成了母親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有人還說展現孩子們在縣城中逛街的場景中不合適,山裏孩子根本不可能,還有人說改變了張校長的人生信仰等等。我想說,先看了之後再評價,不要被他人眼中投射的價值觀和觀點帶偏了,做自己思想的主宰,我認爲海清演的很好,價值觀傳遞的沒有問題,將張校長平凡中的偉大展現的淋漓盡致,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無私,看到了奉獻,看到了不畏艱難,看到了心中有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張桂梅,這些優秀的品格都是值得被學習和傳揚的,這個電影也讓我看到了鄉村女孩生命的覺醒,爲自己而活的力量,她們本就是高山。

山裏的孩子知山裏孩子的心,山裏孩子明山裏孩子的苦,被幫助過的人曉張桂梅校長報的恩,有大愛,有信仰的人懂張桂梅們的良苦用心。

篇四:《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康宜原定於昨晚進行的觀影活動因故延到今天上午,原定的“觀影團”成員週日各有要事,最後觀看《我本是高山》的人剩下了四位——康宜伉儷、易家媽媽金醫師和我。上午康宜讓她的夫君富宇擔任專職司機,兩人專程從椒江開車來黃岩接我和她媽媽,我們兩個老太太上車後,都笑說自己“今天漲身價了”。

10:30,車到椒江老糧坊德信電影城,康宜用手機掃出預定的電影票,我們走進6號放映廳。我們進去時,這個放映廳裏已有一對母女,加上我們四人,中途又進來一位:出場時觀衆總人數7人。

電影《我本是高山》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蹟改編,講述了她以“教書救人”爲己任,引領大山深處的女孩們熱烈生長、打破命運牢籠的故事。片名出自張桂梅定下的華坪女高校訓: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我本是高山》首映前,網上就有不少吐槽的文字,主要是針對劇情與真實的不一致,譬如把女生酗酒的父親,改成了酗酒的母親;把山裏女孩不學習的原因改成貪玩,逃課去逛街;把支撐張桂梅走下去的精神力量改成了她的亡夫……

我和康宜雖不是“英雄”但“所見相同”,我們都認爲看完電影纔有發言權。於是我們專門相約觀影,此刻專注地盯着銀幕觀賞電影。

影片前半場以渲染貧困和辦學的艱難爲主,開學典禮時,學校儼然是一片工地,到處都是施工的鋼筋水泥,開學典禮在僅有的一幢教學樓前面的空地進行,教育局長剛講了兩句話話筒就因保險絲燒斷而“失聲”,領導退場時陷進淤泥,剛開學的華坪女高沒有食堂、廁所、圍牆和大門——簡陋至極!大山裏深度的貧困,就像是深度的窒息和深度的絕望一樣,讓我看得心裏很壓抑的同時也領悟了張桂梅所說的“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的深刻含義,因爲高考纔是這些大山裏貧困女學生們逆天改命的唯一出路。

影片後半場着重刻畫張桂梅用“愚公移山”的實際行動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的事蹟:張桂梅節衣縮食,縮減自己的伙食費,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把錢省出來,去接濟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來,給學生們用,幫助她們補課;她拖着瘦弱多病的身軀,在大山裏穿梭,翻山越嶺對學生家訪,精確收下應收的免費女生;去工地找回輟學打工的學生;她“頂風”剋扣節假日,讓老師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就這樣,3年苦戰,17名老師中,有9名受不了,走了,但張桂梅還是帶着剩下的人咬牙堅持了下來,全力輔導她們,並創造了奇蹟,在一年半里讓學習基礎極爲薄弱的學生達到高一水準,三年後96人全部考上了大學,本科率達70%。

鏡頭裏,考上高校的華坪女高那些女孩們,一個個都滿臉笑容,青春自信。她們用模仿張桂梅校長言行的小品表達對她的尊敬和愛戴。

看電影前半場時,密閉的放映廳令我呼吸不暢,加上劇情的壓抑導致我直接倒胃嘔吐,康宜要陪我出放映廳,我忍住不舒服,堅持看完了全場。

看完《我本是高山》,我想起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的話:“《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孔子是聖人,他開創私學,培養了三千弟子。我覺得在改變女生命運這一點上,張桂梅確實是當代聖人,她是高山,是一個最真實、最純粹、最有信仰的人,她的高尚唯有神會而無法表演。片中扮演張桂梅的海清,形似很逼真,但神似卻嫌不足。特邀出演董老師的胡歌,形象也屬於直線型而非立體型。編導把張桂梅的精神支柱歸因爲她對丈夫的思念,改變了真人的精神內核。片中張桂梅對老師的苛刻,對學生的死逼,違反了《勞動法》《教育法》。她提高教育質量的方法就是延長教學時間,逼着學生刷題做題。她的思想教育簡單粗暴:“不讀書你就回家嫁人生孩子去!”——雖然藝術允許虛構影片允許改編,但這些依然是片中無可否認的瑕疵。

真實的張桂梅說:“一個重病的人,爲什麼渾身有病卻不死,卻沒有倒下?因爲始終有一種精神支撐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報!”爲了感恩和回報,張桂梅經歷了無數痛苦折磨,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了出來,毫無保留,她孤身一人,沒有車、沒有房,只有學生……原汁原味的“苦行僧”張桂梅纔是最感人的,她的“教書救人”的樸實追求是我們最稀缺的、最寶貴的。

高山仰止唯有神會,這就是我觀看《我本是高山》後的感悟。

篇五:《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今晚,我去橫店影視城觀看了電影《我本是高山》。這部影片真實地講述了張桂梅校長艱難困苦而又輝煌燦爛的教育歷程。觀看後,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感情很複雜。這部影片很感人,有的情節讓我感動得掉眼淚。提到張桂梅老師,我就想起“燃燈校長”這稱號。觀看這部影片之後,我對這稱號深信不疑了。

張桂梅老師是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長。她一手創辦,並咬緊牙關苦苦支撐。其辦學的艱難程度超出常人的想象。張桂梅校長硬生生地堅持下來。排除萬難,迎難而上,她身患20多種疾病,但是她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教育事業。不計得失,無私奉獻。說實話,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難能可貴的教育情懷。我也是從事教育事業的普通老師,教育學生的甘苦難易只有親歷教育一線的人才知道。張桂梅老師強烈的事業心確實值得我們尊敬和欽佩。苦苦守望大山的教育,苦苦呵護大山女孩的希望。翻山越嶺去家訪,想方設法勸返學生,日復一日地督促教育學生。這些細節最能打動人心。山英山月兩姐妹時時牽動着張校長的心。後來,成績較好的山月退學,嫁人後被丈夫活活打死了。面對這個令人髮指的悲劇,張校長悲傷難過,心中愧疚無比。妹妹山英的讀書便是張校長全力以赴的事。幾次輟學幾次勸返。家人夜間闖入學校來帶山英回家,張桂梅校長據理力爭,怒斥山英家人的愚昧無知。最後,憑自己的努力,山英終於考上了大學。最後一次家訪,張校長攜同一個老師和山英在夜間隔山崖大聲遙報高考喜訊的情節是整個故事的高潮。苦盡甘來,山英激動得放聲大哭,向她已故的姐姐大聲報喜。這個情節看得我熱淚盈眶。這真是感人至深的情節啊!由此,我想到“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說實有話,這句話也是影響我努力學習、刻苦讀書的至理名言。我也是通過讀書這條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做學生的時候,我也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並以此爲動力不斷努力讀書,並養成終身受益的讀書習慣。張桂梅校長的思想意識拯救了大山裏的很多女孩。讓她們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張校長的一句話說得很好:“讀書的女孩可以改變三代: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華坪女高一屆又一屆高中生的成長曆程濃縮了張校長心血和汗水。她們的高考成績是一步一步幹出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這本身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創業之路。其中,離不開張桂梅校長艱辛努力的付出,離不開張桂梅校長持之以恆的執著,離不開張桂梅校長百折不撓堅強的意志,離不開張桂梅校長愛崗敬業的事業心。有耕耘就會有收穫,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張桂梅校長富有勵志色彩的教育故事能證明這一點。張桂梅校長實屬不易——堅持獨立辦學不容易,拯救大山女孩更不容易。張桂梅校長感人肺腑的事蹟讓我明白:教育事業是苦樂相伴、痛並快樂的偉大工程,這一工程需要老師有高尚的情操和難能可貴的教育情懷。這一點,張桂梅做到了。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影片的這一臺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臺詞可算是這片影片的主題詞,這一臺詞可以作爲座右銘讓我們銘記於心。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熱愛學習卻失去學習機會的山月本就是高山,自強不息的大山女孩本就是高山,張桂梅校長和她的老師們所從事的偉大的教育事業本就是高山。

難能可貴的教育情懷,讓人高山仰止的師德風範。這就是我觀看這部影片最有意義的內心感受和思想啓示。

篇六:《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電影《我本是高山》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蹟改編,講述了她以“教書救人”爲己任,引領大山深處的女孩們煥發青春活力、打破命運牢籠的勵志故事。

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男子是山,因爲山高大沉穩;女子是水,因爲水柔軟隨和。而華坪女校的校訓大聲宣告:“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影片片名《我本是高山》就取自校訓的第一句,“我”是女子,我(女子)生來就是高山!這片名和校訓充滿自信之豪氣,充滿勵志之動力!

與其說《我本是高山》是一部致敬張桂梅“燃燈”精神的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充滿生命張力的勵志片。電影中的張桂梅,不僅是一位大愛無私的人物,更是堅定理想信念,敢於挑戰命運的精神象徵。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華坪女中的開學儀式。學校儼然是一片工地,到處都是施工的鋼筋水泥,開學典禮在僅有的一幢教學樓前面的空地進行,教育局長剛講了兩句話話筒就因保險絲燒斷而“失聲”,領導退場時陷進淤泥,剛開學的華坪女高沒有食堂、廁所、圍牆和大門——簡陋至極!張桂梅四處求助,想方設法籌錢;爲招收學生,她拖着瘦弱多病的身軀,在大山裏穿梭,翻山越嶺對學生家訪,目睹了大山裏深度的貧困、深度的窒息和深度的絕望;知曉學生吃飯沒菜,她甚至自掏腰包給學生貼補伙食費;面對學生輟學,她和同去家訪的同事掏出身上僅有的800多元錢,“買斷”學生把她重新帶回課堂;面對青年教師離去,校舍被洪水衝襲,她咬牙堅持,拖着孱弱的身體疏散孩子、搶救教材;面對成績壓力,她激勵着學生們爭口氣、拼一把,走出去……

張桂梅命運多舛,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孑然一身且疾病纏身,飽經苦難的她外表就是弱女子,但弱女子卻胸懷“教書救人”的偉人志,她堅信“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堅信高考纔是這些大山裏貧困女學生們逆天改命的唯一出路。爲了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張桂梅用“愚公移山”的笨辦法,用非常規的措施管理學生,每天大清早一個一個寢室叫學生起牀,爲節省梳頭時間強令所有學生剪掉長髮,她“頂風”剋扣節假日,讓老師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三年勵志三年苦戰,學生們明白了奮鬥目標,從原先的催促起牀到高三時的催促就寢,張桂梅和堅守的老師帶領學生創造了奇蹟,在一年半里讓學習基礎極爲薄弱的學生達到高一水準,三年後96人全部考上了高校,考上本科的69人,本科率近72%。

可能有人會非議張桂梅不準老師請半天假的苛刻,對學生每天17小時刷題背書的死逼,但面對學習基礎極爲薄弱的學生,不採取非常規的方法又怎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怎麼能讓華坪女高學生逆天改命呢?我們都懂得“不經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沒有耕耘何來收穫”,“盤中餐”都是付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勞換來的。所以我們能領悟亞聖孟子所說的至理:“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本是高山》告訴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勵志,明白奮鬥目標的人才有能力、有權利去選擇人生道路,哪怕途中荊棘叢生,只要堅定信仰,不屈不撓執着奮鬥,就有可能成爲自己的高山,就能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愚公移山能逆天改命!

篇七:《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懷着對張桂梅校長的崇敬之情,我走進影院,觀看了海清主演的電影《我本是高山》。在11月24日電影上映之前,已經引起了部分網友的爭議,認爲有些劇情經改編後與事實不符,好像有損張桂梅校長的形象,因此有些人頗爲不滿,這對一部未公開上映的電影來說,無疑將它推到了風口浪尖。不管怎樣爭議,我想既然花費心血和時間拍出來了,就看看吧,不能輕信他人言論就全盤否定。

電影開頭是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開學典禮,空曠的爛泥灘上沒有操場,也沒有校門,只有一座新建的教學樓。臺上坐着一些請來的縣領導,臺下是一羣質樸、嘈雜、良莠不齊的農村女學生。她們黝黑的臉龐,粗拙的衣服,當地的方言,無不顯示出雲南麗江華坪山區貧困女生的教育現狀。有的甚至連初中都沒上完就輟學了,是張校長親自走訪她們的家庭,動員家長送她們來上免費女高的。山英和山月這對姐妹同時來到學校,開始了她們艱辛而曲折的高中生活。更爲滑稽的是,一個女生帶着她下蛋的大白鵝來到學校,她走了就沒有人餵養它了。一會兒,喜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領導講話時話筒出現了問題,張校長拿出了她平時一直帶在身邊的小喇叭,不料這隻小喇叭在關鍵時刻也鬧笑話,反而不停歇地唱出了歌。臺下譁然,偏偏這隻鵝也不聽話到處亂跑,引起了學生的一陣騷亂,鵝毛滿天飛。臺上的領導一個個都氣走了,縣教育局長氣憤地數落張校長,不小心踩在爛泥灘裏,只好提着兩隻鞋子狼狽地離去。剩下滿臉尷尬的張校長收拾殘局,獨自面對這些剛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女孩子們。

看到這裏,我不禁疑惑:一個柔弱且多病的女子,身上怎能承擔住這麼多壓力,她一個人是怎麼解決各種困難,創辦我國第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萬事開頭難,辦學中的困難逐一呈現,沒有校服,沒有廁所,沒有條件好的宿舍,缺少具有吃苦和奉獻精神的老師,學生基礎太差……剛開始,有的學生晚上溜出去玩耍,有的白天偷跑出去打工,有的家長不支持女孩讀書,想早點把她嫁出去解決家中的經濟困難。張校長默默地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上,她的愛人因病永遠離開了她,她無兒無女,那一羣學生就是她的孩子。她每天舉着小喇叭,早晨叫學生起牀,晚上檢查她們的入睡情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屆又一屆學生考上了大學,走上了工作崗位,而她的身體卻不得不靠藥物來支持,她的一雙手不得不貼滿膏藥,她曾經年輕美麗的臉龐如今佈滿皺紋,她挺拔堅毅的身軀如今變得步履蹣跚……

1996年8月,一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從大理來到麗江山區,原本只想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真面龐。愛的本能讓這位女教師在山區紮下了根。爲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她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張桂梅先後捐出了40多萬元,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貧窮而輟學。她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學生1300多名,爲學校留住了學生,爲學生留住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常常說,一個女孩子改變三代人的命運。她不想看到一個年幼無知的女孩,過早地成爲一名無知的媽媽,再教育出一名無知的孩子。她吃穿用度非常簡樸,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把工資、獎金捐出來,用在教學和學生身上。她以堅韌執着的拼搏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2006年,雲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獻給了一座山區小學用來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義務擔任麗江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爲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將病痛置之度外,1997年4月,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她的生活中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爲癌症),她沒讓任何人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一直堅持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才向領導說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

沒有人不爲她紮根山區教育事業的精神所感動,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多次被劇情打動,眼裏閃爍着晶瑩的淚花。回到家中,心中仍波瀾起伏,激動不已,回味影片中的感人畫面,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一起再來重溫那些令人淚目的鏡頭吧!

鏡頭一:山英和山月姐妹倆一起來讀書,姐姐學習好妹妹山英學習不好,因爲家窮山英便產生了打工的念頭。張校長第一次在工地上找到她,氣急敗壞地將她帶回去施以“懲罰”,讓她雙手舉碗站在太陽下暴曬。大家都擔心她會出意外,但等她鼻孔裏掉下一隻螞蟥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張校長爲了幫她驅除螞蟥故意爲之。山英第二次輟學是因爲接受不了姐姐被丈夫毒打致死,她去了一家酒店打工。有耐心、愛心的張校長又一次領她“回家”,高考前夕,山英的家人再次來到學校,爲了讓哥哥娶上媳婦,家人故伎重演,想再次逼迫山英退學。張校長聲嘶力竭地要制止他們的行爲,希望家人給山英一個上大學的機會。在全校同學的支持下,山英終於保住了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

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是電影結束時,高考成績出來了。老師們爲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打電話查詢成績,張校長和一位老師正艱難地在石崖上攀登,當他們終於走到有手機信號的地方時,得知山英的分數超過一本線一分。二人高舉手電筒,站在山英家對面的懸崖上,大聲喊叫着山英的名字,向她報喜。山英提着煤油燈,來到距離老師幾十米的對面山崖,也大聲迴應着,傳達着她終於考上大學的喜悅之情。無法可想,三年的艱辛付出終於取得了可喜的回報,張校長及她的老師們是多麼激動、多麼開心啊!字幕上打出一行字,華坪女高的第一屆畢業生高考上線率百分之百,這個數字對那些曾經鄙視她們的人是有力的回擊!

鏡頭二:張校長最愛聽的歌是《紅梅贊》,每天吃飯時她的喇叭裏播放的就是這首歌。“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聽得久了,有的學生抱怨這首歌不好聽,她們喜歡聽周杰倫的《雙截棍》。可張校長依然重複播放她最愛的歌,並許諾只要學生們會唱《紅梅贊》,她就學會《雙截棍》。有一次,勞累過度的張校長倒下了,她睡在了醫院裏的病牀上,戴上了氧氣罩。夢中她見到了思念的丈夫,就在她準備跟丈夫同去時,她聽到了一羣女孩站在醫院樓下唱《紅梅贊》。她們身穿紅色的校服,留着張校長剪的短髮,齊聲高唱,用她們的心、她們的情大聲呼喚着張校長。她們終於用歌聲喚醒了張校長,她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們的情超越了師生情,張校長像愛女兒一樣愛學生!

鏡頭三:當張校長找到山月的家時,只看到門上貼着的大紅“囍”字,再也找不到山月的身影。無意中一擡頭,看到了房樑上山月寫着的“我本是高山”幾個字,點明瞭電影的題目。影片中多次出現重重疊疊的高山鏡頭,張校長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山裏的女孩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她瞭解到孩子們的眼界狹窄時,和老師帶領孩子們一同爬上大山,沐浴着金色的陽光,爲孩子們介紹山的那邊都有哪些著名的大學。鼓勵她們勇敢地走出去,跨過一道道山,走進一所所知名大學的校園。考試時,張校長親自陪同孩子們坐車進考場,在車上她們大聲朗誦着校訓:“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一遍遍朗誦響徹上空,這是華坪女高全體師生的錚錚誓言,從那一張張熱血沸騰的年輕軀體裏爆發出來,如高飛長空的雄鷹發出的陣陣吶喊。

總之,電影整體效果較好,對於網上抨擊的有違事實的劇情,我覺得不至於太糟。幹嗎非要把生活中的真實內容照搬進電影呢?我想用《感動中國》的頒獎詞做結尾:“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張校長,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您,您身上具有的桂與梅的香氣、品質永遠激勵着後人,您是麗江孩子最好的張媽媽!

篇八:《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前幾日,我專門去看了《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根據“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事蹟改編,它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是關於雲南大山深處的貧困和張桂梅校長以及她的女學生們。

在看完電影《我本是高山》之後,我深深地被張桂梅的毅力和奉獻精神所感動。這部電影以真實人物爲原型,講述了張桂梅紮根邊疆教育一線,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感人故事。它不僅傳遞了堅韌、奮鬥的正能量,也展示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力量。

張桂梅校長紮根在雲南貧困山區一線,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不僅照亮了大山深處女孩的夢想,還用知識改變了她們的命運。

在電影中,女學生們都由雲南當地的素人出演,她們本色出演,展現出了極真實的表演,向觀衆傳遞出了最真摯動人的力量。她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故事,都有自己的高山要翻越。

張桂梅校長的付出,讓這些女孩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更廣闊的未來。她不僅教給女孩們知識,更教給她們勇氣和堅韌。每個女孩都在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界。走出大山的路並不容易,希望每一個女孩都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未來。

首先,電影的主題非常鮮明,影片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了張桂梅校長爲了山區教育事業,傾注心血、不屈不撓的精神。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只要有信念,就能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種精神力量不僅感染了觀衆,也引導着人們思考人生奮鬥的意義。

其次,電影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主演海青的表演非常到位,她成功地塑造了張桂梅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張桂梅曾經受過苦難,她的成長曆程讓人動容。但她並沒有被困境擊垮,而是選擇了勇敢面對,關心着大山中她所能及的每一個女孩子。影片中的配角也都非常出彩,無論是主演還是配角,所塑造的角色都有鮮明特點,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電影的敘事手法也非常出色。導演通過巧妙的情節設計和緊湊的節奏,使整部電影非常吸引人。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張桂梅校長在面對困難時所展現出的堅韌和智慧,也可以看到她在教育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這些情節不僅讓觀衆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實性,也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電影的製作水平也非常高。影片的視覺效果非常出色,雲南的高山、大川、雲海精美無比,給觀衆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場景轉換也非常順暢,每一個場景都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連,讓觀衆能夠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變化。這些製作細節都展現了電影的專業精神和嚴謹態度。

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張桂梅校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只要有機會接受教育,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改變命運。她不僅關心學生的知識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責任感。在她的幫助下,許多大山裏的女孩走出了困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教育機會,努力拼搏,追求更好的未來。

《我本是高山》還傳遞了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應該勇敢面對、堅持不懈地努力。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我們相信自己併爲此付出努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無論在何時何地遇到何種困境我們都要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命運並創造美好的未來。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值得推薦給身邊人的佳作。

篇九:《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門診黨支部中醫科何媛媛的觀後感:

貧困究竟會有多深的影響,或許在觀影之前,我仍沒有更深刻的認識,但是當電影裏的幕幕閃現心頭,貧窮影響的是一代代孩子的未來,而張校長爲了孩子的未來,所付出的諸多努力,讓我深受感動,值得所有黨員學習。

在深山裏建一座女子高中,不僅僅讓貧困的女孩子能夠免費入學,還能讓她們考上大學改變命運,這看似不能完成的人物,卻是一個看似普通的教師、校長張桂梅所做出來的堅持數十載的壯舉。在張校長帶頭建設的華坪女高,建校十餘載已經有近2000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本科上線率排名麗江市第一。近2000個深山的女孩自此改變了人生軌跡,將人生的主動權握在手裏,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更爲家鄉未來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張校長,就是新時代黨員的最好的學習榜樣,時刻堅定理想信念,哪怕身處崎嶇山路,依舊心向陽光,哪怕疾病纏身,卻時刻想着再挽救一個,再多拉一個女孩子走出深山,改變未來整個家族的命運,也是改變深山裏貧困女孩的未來。就像電影裏的女孩,寫在屋檐下的那句話“我本是高山”。

張桂梅校長,她的人生弧光,滿布耀眼光芒,她燃燒了自己,卻照亮別人的未來的路。當我在淚水中看到扮演張校長的演員手上的厚厚的橡皮膏,這更是黨員的堅定的理想信念的堅持和堅守。在不理解、被質疑和種種困難下,張校長沒有被困難壓倒,孱弱的身體撐起無數個女孩的夢的未來,讓每個深山的女孩也有機會平等接受教育、平等參與競爭、走出深山,改寫人生。張校長身上所擁有的這種鍥而不捨、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的執着信念,就這樣潤物無聲地滋養着大山的女娃,張校長讓“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堅定信仰翻越了重重大山,改寫了人生,照進了現實。

作爲一名黨員,更是一名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的中醫兒科醫師,通過這次黨支部的活動,收穫頗豐,張校長的偉大,讓我在心底播撒向上向善的種子。那是一束來自雲南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是張校長的“教師媽媽”的初心,更是來自深山貧困女娃的蛻變人生的美好縮影,這些收穫和感觸,更將這種奮鬥向上的力量傳遞下去,時刻鼓舞着黨支部的每一個你我,在臨牀、學習、生活中,時刻向張校長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爲兒童健康事業奮鬥終身。

篇十:《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門診黨支部護士長周璋的觀後感:

觀看《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讓我深刻感受到張老師對學生的深厚感情和高尚品質。電影中,張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愛和責任,讓我深受感動。

首先,電影的真實性讓我印象深刻。影片根據張桂梅的真實故事改編,讓我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立體的張老師形象。她用自己的一生,爲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爭取了更多的機會,讓我感到十分敬佩。其次,電影中飾演張老師的演員海清的出色表現也讓我讚歎不已。她的表演生動逼真,讓我完全沉浸在劇情中。尤其是在展現張老師與學生們相處的細節上,海清的表演讓我感受到了張老師對學生的真摯感情和無私奉獻。此外,電影中的一些情節也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張老師爲了讓學生們能夠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不惜與校長爭吵,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去籌款。這些情節讓我看到了一個爲了學生不惜一切的偉大教師形象,讓我感到十分感動。

總的來說,《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一個偉大教師的愛與責任。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奉獻和付出,延伸入臨牀護理工作中。我相信,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珍惜身邊的教育資源,更加努力學習和工作,以回報那些爲我們付出的老師們。

篇十一:《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大學學費又漲價了。

開學以後,以及教師節,中小學生爭先恐後給老師送禮物,不送禮會得到放任自流的特珠關照。

幼兒園老師暗中虐待學生,負面新聞層出不窮。

終於,如一股清流噴涌而出,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茁壯成長並且盛開,這就是雲南麗江大山深處的張桂梅老師。

老師,女教師,一位原本也是如花似玉的姑娘爲了大山深處的教育事業,滿臉風霜。

學校可以全免費,教育可以這麼辦。大山深處的女老師張桂梅給城市的人們開了眼界。

女學生輟學,張桂梅翻過幾道山樑進入學生家,從學生父親手中幾乎搶過女孩子,承諾住宿全免,並且還將自己手中僅有的零用錢給了孩子父親。

作爲觀衆,淚水情不自禁往下掉落溼了衣襟。

大家都在追求物質享受,拼命撈錢,卻有人主動往外送錢?

看到張桂梅胸襟上的黨徽時,我找到了答案。只有共產黨員才能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張桂梅對教育良性健康發展是不夠的。要有上億個張桂梅,每個人內心都有張桂梅情結纔好。

電腦從娃娃抓起,教育從師範學校、師範學院抓起。道德、法制並舉,缺少仁愛之心的不能錄取師範。

任重道遠!但願電影《我本是高山》能夠喚醒廣大教育工作者心靈深處的良知,真心實意以張桂梅爲榜樣,前赴後繼做張桂梅那樣的人,庶幾,電影纔算沒有白拍,海清纔算沒有白表演,劇本纔算沒有白寫。

篇十二:《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張桂梅老師在遙遠的麗江,寫下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平靜的大山裏建立起了一所免費公辦女子高中,近十五年以來,培養了兩千多名女大學生。山水相逢,來自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張桂梅和西南的這片大山地區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牢牢守在了一起。

如果沒有華坪女高,脫貧攻堅的步伐也會在這片山區展開,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善,但是重男輕女的陋習是十幾年所不一定能消除的,同樣的,脫貧攻堅在2010年左右也不會從細處進入這幾百名女孩的家庭,她們的命運就不會被華坪女高改變。

在物質生活很充裕的今天,我們的社會整體觀念反而更加淡薄,先富帶動後富的過程中,企業家、公衆人物會優先用經濟方式對貧困區域進行幫扶,往往會忽視個人的感受和長遠的影響,教育永遠都以一種最細水長流的方式滋潤着一方水土,張桂梅老師看到了這一點,對於每一個人,這種教育刻不容緩,對於2008年到2023年這樣一個亦顯漫長的時間裏,只有教育能一代一代的給這片土地上的女孩們以希望。

假設沒有華坪女高,假設在創辦初期,這些女生分流到了麗江一中等學校,可能她們也會遇到一個個好的老師,幫她們樹立起理想之風帆,但更有可能的是,格格不入的生活,落後的學習進度,使得個人無法激發最大的學習熱情,這樣一個集體,閃閃發亮了一年又一年,步入正軌,又紅旗飄搖。

創辦女高,難的是開始,難的也是堅守,特別是2008年的開始,那個時候很多人的生活還是很苦,難的也是十五年如一日的堅守,一個老師,一批老師,克服重重困難,毅然決然的帶領大山女孩走出大山,張桂梅老師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

海清扮演的張桂梅老師,已經是當前演藝圈裏最能接近人物形象原型的了,網上所說的酗酒母親情節醜化女性形象,這一點沒有這麼嚴重,爲了描述學生和家長的和解,效果是一致的。另一個問題張桂梅老師的精神支柱是患病身故的丈夫,還是黨和人民,將張桂梅老師和西南地區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是70年代支援西南大三線的時代背景,是患子宮肌瘤後華坪百姓爲她捐錢的感動,所以這些都是內心的力量源泉。

每一個時代的故事,都會有影視來呈現,將張桂梅老師的故事搬上熒屏,我們最安心和飽含深情的是,張老師依然工作在教育第一線,華坪女高的教學生活仍在紅梅讚的歌聲裏向前。

篇十三:《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看哭了!電影《我本是高山》改編自雲南張桂梅校長的故事,感人至深。透過她的眼睛,我們看到在黨與政府的支持下,這位校長如何燃燒自我,照亮他人,成爲了一座高山。藉此機會,我將談談這部電影的一些觀後感。

電影視覺效果和音樂搭配簡直絕妙!畫面和音樂完美呈現了雲南麗江華坪女高的艱難環境與女主角堅定信念。這正是張桂梅校長堅韌不屈的精神體現!

電影中的角色栩栩如生!張桂梅校長的意志力、深厚感情以及無私奉獻精神令人敬仰,更讓人感嘆女性間那份相互支持鼓勵的情誼。

主題深遠,引人深思!電影通過張桂梅校長的真實事蹟,展露了教育的巨大影響力和人性的光輝,深入探究真實事件中的教育精神,展示了現代社會的多元人性,可謂兼具深度與廣度。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只要堅守,就能實現夢想,猶如張桂梅校長般,屹立不倒,成爲一座“高山”。

不過,電影仍稍顯不足。例如,張桂梅校長的個人生活和情緒變化描繪較少,使人們難以真正走入其心靈深處;對華坪女高貧困生的艱難境況和困境應變則未詳細展現,使觀衆對這些問題的認知程度受限;對黨和政府的援助展示不足,影響了觀衆對該主題的領悟。

儘管如此,《我本是高山》依然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好片。它生動地描繪了張桂梅校長的人生事蹟,展現了教育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儘管有些地方尚待完善,但電影的優秀表現足以觸動人心。我極力推薦這部電影,期待更多人能理解並感受到張桂梅校長的精神強大。

張桂梅的教育成果曾經受到過質疑,一些人認爲她雖然幫助了很多女孩子上學,但沒有培養出像985、211重點大學那樣的高級人才。面對這樣的質疑,張桂梅並不氣餒。她深知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只看眼前的成果。

有一個曾經不被家人看好的女孩子,在張桂梅的幫助下,不僅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學生,還順利考入了一所好的大學。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家鄉,成爲了一名優秀的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幫助更多的孩子。

還有一個女孩子,在張桂梅的幫助下,成爲了一名醫生。她用自己的醫療技能和經驗,爲家鄉的人們提供了優質的醫療服務。

這些學生們的成就,也許並不足以引起質疑者的注意,但對於張桂梅來說,這些成果卻是她最爲自豪的東西。她深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潛力,只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支持,他們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不俗的成就。

因此,張桂梅依然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追求短期內的功利性成果。她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她的教育成果會越來越顯現出來,她的學生們會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張桂梅老師是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用實際行動給質疑者以有力的回擊!

篇十四:《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看完電影腦海中最強的感覺是:“留白”!

說實話,看電影之前原以爲淚點很多,但看下來並不是,至少對於我而言是那樣。感覺有些可以催淚的地方,但鏡頭(事件)切換的很快,不給觀衆強化刺激反應的機會,可以說是不故意煽情。甚至絲毫不給觀衆情緒積蓄的機會,迅速轉換到下一場景。

在表現張桂梅老師昏迷後的病情,影片採用了一種意象的處理方式(沒有直接通過人物語言表達,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至少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在親情與信仰中有了一個糾結後的選擇。

關於張老師和丈夫(胡歌的角色)的劇情,個人覺得影片的處理讓張老師這個角色更加人性,更加寫實。每當丈夫的角色出現,鏡頭或晃動,或時虛時實,不同運鏡技術的運用以蒙太奇的手法體現出過去(回憶)與現實的交織。

關於酗酒的女性,有人爭論女權的話題,讓我想到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是狗屎還是佛,要看說者心中有什麼。

關於信仰該如何表達?我不是電影人,不專業。但憑個人理解,覺得電影不想直接去展現,與其牽強生硬的表現(尤其是語言表達),倒不如通過鏡頭間接表達(國旗、黨徽、黨旗等)。這也是我感覺到電影處理中有留白感覺的一個方面。

印象最深的三句(段)臺詞:

1、我就憋着,眼淚滴在他的脖子裏;他也憋着,眼淚滴在我的手上。(大意,收到她和父親時。)

2、你記住,不管走到哪兒了,你都是你自己。

3、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片尾曲的一句歌詞)

另外讓我齣戲的幾個細節,但總體無關大局。

1、樹旗杆的細節,先樹旗杆再升國旗比較合理(片中掛着國旗直接樹起旗杆)。

2、高考倒計時掛紙,始終都是嶄新的,三年間沒有新舊區別。

3、山英的身高刻度粉筆印記新舊處理細節,三年間無變化。

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不同的審視角度,自然會見仁見智,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解讀。

篇十五:《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今天陰沉沉的,午後的陽光都那麼慵懶,一點精神都沒有,本想着睡個午覺,一個電話驚擾了睡眠。很長時間沒有記錄了,眼睛雖然很乾澀,還是想寫一寫。

這一週是我最忙碌的一週。整整七天,我就像一個陀螺,剛要停又被抽打起來。但這一週也有我最興奮的時刻。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每天的辛苦勞累確實很難熬,但是間歇的快樂是勞累後的索取,因爲奢侈所以更加欣喜。這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吧,更準確的說傷疤還沒好就已經感覺不到疼痛了。

“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句話我在生完閨女後也說過。生閨女時的痛讓我永生難忘,進入手術室挨的刀也是永生的疤,雙重疼痛並沒有影響到一個媽媽開心的笑容,看到一個小寶寶躺在自己身邊,她那安睡的臉龐足以抵消所有的疼痛。

不僅是媽媽,還有一個職業也在詮釋這句話——教師。當老師十年了,十年間有太多這樣的經歷,今天被學生氣的半死,第二天看到他們的優異表現,又揚起笑臉爲他們開心。今天的觀看了海清主演的電影《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我期待已久。我從各個網站刷到電影的預告片,非常期待。燃燈校長張桂梅可以說是每位教師敬仰的人物。她傾其一生爲了孩子的教育,讓一位位大山裏的孩子走出大山,飛得高高的,遠遠的。我們都知道這很難,但張校長做到了。今天看完電影才知道張校長吃了多少苦,山裏的孩子有多麼難教,他們付出的努力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作支撐。

電影有個情節是張校長去找老樑求助,老樑讓她把孩子送去縣一中。張校長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學校後,學生們正在吃飯,學生的餐廳非常簡陋,高中生的身高都不亞於老師,而他們只能坐着矮凳子,用着矮桌子。餐廳沒有任何遮擋,就像現在的毛坯房,窗戶都沒有。張校長走進學生身邊說着縣一中的優異條件。觀影的我真以爲張校長真的會放棄這羣孩子。說着說着,才聽出端倪。“你們只能從後門悄悄的溜進去,不能走大門,所有學生都會離你們遠遠的,因爲你們只會扯他們後腿。”張校長的一番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開始抽噎了,也許是那句“從後門進。”也許是那句“離你們遠遠的。”總之張校長的話刺穿了孩子門的內心。每個孩子都渴望積極向上,只是被牽絆了雙腳。張校長就是來拯救孩子們的救星。她確實做到了。這幫孩子們開始拼命學習,一束束手電筒的光照亮夜晚的課本,也照亮了孩子上進的心靈。

比起改變環境,改變人的內心纔是最難的。張校長拖着沉重的雙腿步履蹣跚,卻希望每個女高的孩子展翅高飛。張校長被20多種疾病纏身,依舊把募捐的前用來給玖朵雲治療耳朵。最後她的學生付春盈質疑她,說她自私但依舊感謝她。張校長最後也迴應了她:一切都是你自己的。

最後孩子們如約考上了大學,孩子們高興,老師們哭着彙報分數,那一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部電影也許不足以詮釋張桂梅校長的全部事蹟,但用心的人總能找到教育的真諦,老師的追求真的很簡單:學生的進步就是老師開心的源泉。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封腳下踩,一片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願每個孩子都能發自內心去學習,去改變命運,願每位老師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用真情感化孩子的心靈。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guanhougan/1409737.html

  • 標籤: 高山 觀後感 精選 《我本是高山》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我本是高山》觀後感(精選1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