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通用13篇)作文

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通用13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56W 次

篇一: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通用13篇)

記憶中,家門前那條路,窄窄的,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熱鬧的集市。村上唯一一所小學,在她身旁。

揹着縫製的書包,我們姐弟仨在這小路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風,小路灰塵漫天;遇雨,路面積水四溢。鄉親們出門,步行居多;家裏寬裕一點的,騎個自行車;手扶式拖拉機,倒是天天都能看到。只要這個大傢伙一過,大夥兒準會用手捂住口鼻,在揚起的塵土中繼續前行。小路也就遭罪了,過不上三兩月,便會出現一個接一個大得像窟窿的深坑。

這時,一行行來自相鄰村鎮的鄉親,扛着鐵鍬、挑着撮箕、拿着釘錘、帶上乾糧,在小路邊三五個坐下來,把運來的大石頭敲成小孩兒拳頭大小的石塊,壘成一堆一堆,小山似的。後來,“專業人員”便把石塊鏟到那一坑一窪裏,再鋪平,小路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接下來,老鄉走路的步子邁得大了點,自行車輪子轉得快了些,拖拉機煙囪裏飄出的煙也被風吹得更遠更遠……

上學,同伴們有的光着腳,有的穿着大人的鞋子,我們姐弟稍微好一點,除了母親做的布鞋外,各人還有一雙藍膠鞋。下雨天,布鞋不能穿,膠鞋也會溼個透,於是,便常常看見教室外面的屋檐下襬着一排排溼膠鞋。現在想想,那可是老師們對學生最質樸的愛啊!

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家鄉也在悄悄發生着變化。電視機、自行車成爲了家家戶戶的常客,流行歌曲、時尚服飾成了村頭村尾的一道風景。小路,不再是羊腸一般,成公路了!路基,寬了,兩輛車並排駛過也不覺得擁擠;路面,平整了,黃土上蓋了一層厚厚的小石子;蜘蛛網似的電線漸漸搬離了小路,電線掉地觸電的恐懼不復存在了。路兩旁開挖了深深的水溝,築起了堅固的堤,就算雨再大,路面的積水也會乖乖回到溝渠。

讀師校的我和弟弟,每次回家,步行是不會有的了,坐一輛幾元錢的公共汽車,一兩個小時就到達家門口了。有時姐姐來接我倆,騎一輛漂亮的鳳凰牌女士自行車,風馳電掣一般,鈴子奏出的“叮鈴”聲,脆生生的。

工作了,猛然感覺家鄉前進的腳步大了不少。

那條綿陽通往江油的柏油路,亮閃閃的,夏天在烈日下冒着油泡泡,汽車飛馳而過,“哧哧”的聲音像在演奏華爾茲。有一天,路邊開來許多大型的挖掘機,許多戴着頭盔、穿着工作服的施工人員也一字排開,大幅標語呼啦啦掛得到處都是。人們奔走相告:綿江公路要換樣了。那些日子裏,白天,築路工人揮汗如雨;晚上,運沙石的汽車來來往往。幾年功夫,六條車道的綿江公路全線竣工,兩旁的綠化帶像一幅長長的四季畫卷。

“家門前的公路也與時俱進了!”爸爸電話裏說,“咱們也過一下城市人的生活。”

週末回家,坐上自家的摩托車,真是一種別樣的感覺。平平整整的水泥路展現在眼前,清晰的車道線、警示標語牌這些似乎只應在城市出現的內容這裏都有了。路兩旁的民房建在了安全的區域,都着上了統一的顏色,好多房屋建築風格都是整齊劃一。在鄉民集中的地方,健身設施一步到位。公路兩旁間隔一段距離,都修建了大小一樣的花臺,栽種着適宜的花草。每到春夏季節,路兩旁便繁花似錦、彩蝶翻飛。道路設施改善了,養護力度也緊跟其後。聽說,村委會專門安排一些閒置勞動力定期打掃路面、檢查維護路面。老百姓的生活過好了,思想覺悟自然提高了。現在,生活垃圾都得到了妥善處理,農村髒亂差的現象已經銷聲匿跡了。

如今,逢上“全國人民奔小康”的大好形勢,村裏家家戶戶都發生着可喜的變化。小汽車成了私家代步工具,騎騎自行車、步行步行竟成了低碳環保的風雅之舉。記得小時候,對面村子的鄉親要上街,真是一個難啊!肩扛一輛自行車翻山越嶺,汗流浹背才能到我家門口小路,風塵僕僕上個街回來,要麼把車扛回山上,要麼就只有把車寄存在我家。如果選擇第二種,下一次上街,就只得把物品一件一件背下山來。現在,寬敞平整的公路一下子修到了農家門口,像一條條帶子一樣在田間、青山上盤旋。上街、進城,別說騎自行車了,大家要麼開私家車,要麼打摩的,牛一點的就乾脆喊的士。老百姓的樓房拔地而起,日子過得悠哉樂哉。傍晚時分,山村靜寂下來,邀約幾個鄰居到水泥路面的田間小道轉轉,嗅着鄉土的味兒,拾掇拾掇莊稼苗兒,心裏那個喜啊!

從村子走出30多載,家門前的路變了又變。每次回鄉,那路,怎麼也走不厭,怎麼也走不出完……

篇二: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風輕起,攜着一穗陽光蹁躚着走過,隱隱的,是一抹花香,還有那條老巷的印記。

伴着一縷微風,不知前不久的道路施工結果如何,我心想着,再次踏上那條路。仍是那熟悉的地方,環顧四周高聳的居民樓,老巷仍保留着一間間簡單的平房,或許,在漫漫時光中沉澱的,是屬於那一路的樸實無華。

小巷盡頭,右轉,是一家花店,打小時起便坐落在那兒,店主是個年愈七旬的老婆婆,給人一種親切的美好。我站在樹蔭下,轉頭,透過玻璃門,望見老婆婆正坐在一把木椅上,戴着一副上了年數的老花眼鏡,悠閒地撥弄着手中翠綠粉紅的多肉。她時不時地擡起頭,看門外的車來車往。大片細碎的陽光灑在她的身上,在牆上投射出一個和藹的剪影。

輕輕地,我推開店門,不由撞見她的雙眸,深沉中帶着明亮。老婆婆緩緩地從木椅上站起,來到我跟前,綻開滿滿笑意。“丫頭,好久沒來了。”老婆婆的聲音略帶喑啞,“路終於修好嘍!”老婆婆半眯着眼,掩不住的激動。

我隨着她的視線向巷子裏看去,明顯地發現,在狹窄的路旁,又增建了一個車道,中間植上了一條短小卻很清新的綠化帶,一株株鑲着金邊的綠植,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似是一道靚麗的波紋,也在乾燥的風中留下絲絲舒適。我有些驚訝,更是驚喜。

記得從前,也是在這家花店裏,那時的小巷子裏,眼多的是擁擠不堪的汽車,一輛輛電瓶車在車與車的空隙中,不停穿梭着,耳旁聽見的是持久的鳴笛聲。

而此時此刻,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列車隊,緩緩通行着,帶給我的是一種和諧的氛圍。環顧路旁,坑坑窪窪的道路業已不復存在,一家家店面也顯得更加寬敞。回頭,老婆婆注視着這煥然一新的路,眼中,是滿滿的歡喜。

走出店門,漫步在這條小巷,迎着微熱的風,帶着縷縷花香,我看着過往路人,那滿意的神情,像是洋溢着花般的自豪。此刻,我心中是越發輕盈,飄起辛福的馨香。

風未息,眼前已是一路繁花似錦,與時光並肩,在老巷裏,悠悠前行……

篇三: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自母親過世後,有段時間沒回孃家了。大哥打來電話說他去武漢了,不知道後門是否關緊,讓我去家裏幫他看看。走在那條回家的路上,被重型卡車壓壞的路面已經都剷掉了,大約是來重修的吧,剛整了路基,路面變寬了。因爲正在修建,這條道上幾乎沒什麼人。想想這條走了幾十年的路,這次不知道是第幾次修了,路越修越寬,越修越平整。看着這土路變成石子路,水泥路,單行道變兩車道,而今又要變成四車道了,我的思緒不禁飛遠了……

火辣辣的太陽炙烤着大地,路面灰撲撲的,一個穿着紅白橫條紋汗衫的小女孩打着赤腳在路上跑着,黃色的灰塵一下子就淹沒了腳背,腳底板燙燙的。這個不怕燙的小女孩便是我。

下雨了,路面便像和的水泥漿子,到處稀個隆咚的,腳踩上去再要拔出來就不容易了,往往是腳拔出來了,可鞋子卻留在了那裏。

我家臨河而居,家門口便是四湖總乾渠,小時候不知道這名字,只聽大人們叫它“大河”。我們無論喝水、淘米洗菜,還是洗衣服都在這條大河裏。夏天,這裏是孩子們的樂園。青年們在河裏游泳,小孩子們則在河岸邊學着狗刨式,或者用充氣的車內胎套住身子在那裏鳧水。冬天河面結冰了,小孩子們便用一個大木盆坐着溜冰。而春夏秋三季,每天早晨八九點鐘時就會聽到“嗚……”的汽笛聲,這是拉貨的輪船要靠岸了。所以,早年這裏設有搬運隊,搬運隊的工人專門負責上貨卸貨。外面的煤炭、木材等通過這條水路運送進來,再由門前的這條土路運到需要的地方。而我們這的魚啊,蓮子啊則通過這貨輪運往祖國各地。

這大河便是我們的水路。如今,隨着公路的發達,這條航運線只用來運沙了。

小時候,因爲這條公路和這條大河是連通外部的主幹道,供銷社(那個時候最牛的單位)就建在這條水陸交通運輸線上。所以,我家門前總有許多來往的挑擔子的人,也有人拉板車、牛拖車等。偶爾有輛綠卡車經過,我們總是像看稀奇似的跟着車子跑老遠。不過,那時候的路只能容一輛解放牌汽車通過。

聽老輩人說,解放前,他們如果要去沙市,得先走水路乘船到岑河,然後再步行去沙市。往返一次至少得一天,還得起早摸黑的。建場後,政府修總乾渠,修門前這條路,還通了班車,雖然一天就兩趟車。公交車是那種老式鉸接車,速度慢,進一趟城得花2個多小時。

記得我第一次出遠門、坐公交還是讀五年級時去參加沙市堂姐的婚宴。公交車上人多,座位少,我們幾姊妹只好站在那前後車廂連接地帶,一路搖搖晃晃的,遇到轉彎處,人們也就跟着東倒西歪。雖然有點小擔心,不過心情還是很興奮的。

土路不禁折騰,很快就被運貨的綠車給軋壞了。於是人們拉來了石頭填埋那些坑窪。那時候的石頭塊不像現在先用碎石機粉碎粉碎再鋪路,而是直接拉來啥樣就啥樣子卸載在路邊,再由修路工人把這些石塊填在低窪處。

再後來,上世紀80年代末,我出去讀書了。老街隨着天星街的興起也慢慢沒落了。每次寒暑假回家,我都會感到驚奇:以前上學必經的梨樹林哪去了?學校旁邊的那條大溝咋也不見了?路兩邊什麼時候修起了這麼多樓房?第一次看到時,我還以爲走錯路了!家門前的石塊路也變成了水泥路。雖然只是單行道,可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泥濘、顛簸了。在路上跑來跑去的也不再是解放牌汽車了,各種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大卡車,小轎車每天在路上穿梭。現在,我們農場早已村村通公路,以前說的要把水泥路修到田間地頭也已經成了現實。

如今,因爲潛石高速修在了家門口,爲了與潛石高速接軌,更好的建成一條高速運輸通道,老街靠大河邊的房子也都拆了,家門前的這條道路將拓寬,並且往北與岑河機場相通,往東則與潛石高速相接。這真是水陸空立體化運輸啊!以後,南來北往的貨物運輸就更方便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喬家大院》中喬致庸的那個“匯通天下,貨通天下”的夢想;想到了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我們現在不也是在做“匯通天下,貨通天下”的大事麼?這個“天下”比喬致庸的“天下”更廣,更大!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習總書記所規劃的這個藍圖,我們偉大祖國的復興夢定然會實現。耳邊不禁又響起了《中國夢》的主題曲:

這條路,佈滿了荊棘。

這條路,充滿了艱辛。

這條路,鐫刻着苦難輝煌。

這條路,閃耀着光榮夢想。

這條路,熱烈的鮮血澆灌了復興的萌芽;

這條路,滾燙的汗水浸透了希望的原野!

我們從容,我們自信,

一條心齊努力,我們走在大路上!

是的!我們從容,我們自信,一條心齊努力,我們走在建設祖國的大路上!偉大的中國復興夢必將會成爲現實!

篇四: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每當聽到約翰。丹佛這首活潑輕快的美國鄉村歌曲,我的思緒便跳蕩在故鄉門前的那條小路上。

記憶中的我家門口的小路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泥土路,它像一條蚯蚓貼着我家門前的小河由東向西蠕動。它寬不過四五米,長也不過三百多米,貫穿整個村莊。路的北側連接着我的家園,路南,緊挨着一條清亮的小河,河坎上長着繁密的雜樹:楊樹、榆樹、刺槐、苦楝、銀杏。我家門前河坎上的銀杏樹是我出生那年栽的,那年,我的叔叔剛剛考上大學,他一高興,說是栽了留個紀念,於是就栽了。從此,只見它初夏時披一身翠綠,夏日裏灑遍地金黃。年復一年,伴我成長。村的西頭還有一棵年歲久遠的銀杏樹,那可是一棵比我爺還要年歲久遠的銀杏樹。

我的故鄉郭家園地處如皋的南鄉,它處於如皋到南通的南北連接線的中間位置,向北距如皋縣城大約30公里,向南往南通城差不多也是30公里。因爲這個緣故,在那個非常的年代裏,很多“下放”的人都願意分到我們那兒,那裏不單物價相對便宜,距離南通、蘇南乃至上海都近,以至於我們那個鄉村小鎮上雲集了許多衣着整潔、南腔北調的異鄉客,那時他們被稱作“牛鬼蛇神”、“臭老九”,一到週末,他們都會聚集到我的老宅西面的馬路上那個小小的汽車停靠站,往南,往北,急急地趕去和家人團聚呢。正是因爲他們,讓我們封閉的村莊多少知道了一些外面的信息,也正是因爲他們,才讓我們公社那所“戴帽子”的中學在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的人數要比周邊的鄉鎮明顯多出很多。

蘆芽初上的早春,我們每天都會到河邊看小樹抽芽,看小草開花。轉眼,南飛的燕子歸來,忙着從鄉路泥水塘裏銜泥築巢。“三天無雨土飛揚,三天下雨水汪汪”,老家屬於高沙土地區,連續陰雨天后,門前的路上經常可以看到車子騎人的景觀—那時候,治安基本靠狗,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那時別說汽車,莊戶人家有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鄉下趕集路過這兒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鄉路泥濘,走一步,滑一步,常會有不小心的從路涯上滑下了河。騎自行車的先是把車推着走,不一會,便推不動了,原來葉子板裏積滿了爛泥,騎車人只得捲起褲腳,把個自行車扛在肩上往前艱難地挪着。這時,我會適時地唱起兒歌:“稀奇稀奇真稀奇,車子將人當馬騎。”扛車子的本來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又被一個小孩嘲笑,心裏那個憋屈就別提了。

最遭罪的是冬天雪後初霽消融解凍的時候。夏天在那路上滾了一身泥巴你可以到河裏洗洗刷刷,冬天,河裏結冰了,你想洗刷,先要撬開河面上的冰凍,河水像長了牙齒一樣會咬人。不洗吧,你從這兒走要穿高靴子套鞋,高一腳,低一腳,好不容易從泥濘中拔出這隻腳,那隻腳又陷了進去。拔上來的這隻腳上的爛泥,拿去稱稱足有三斤半,你不一定邁得開步。窘迫之下,過路的人會罵“作孽”、缺德。

我父親那時做個隊長。每天早上,他拿起喇叭筒站在路上一喊:“些人上工啊!男的挑糞,女的打塘兒鋤草……”不一會兒,從溝南溝北三三兩兩走出挑糞桶、扛釘耙的男男女女。他們在田裏勞作一天,晚上收工回到家。太陽西下,炊煙裊裊,晚飯時,有端着個粥晚沿路十八家,你家碗裏夾塊鹹菜,他家碗裏夾塊黃瓜,從莊東吃到莊西。張長李短,都在這條路上飛快地傳播着。沒有路由器,路如互聯網。夏夜乘涼,農人在路上用麥芒燃起蚊香,孩子們追逐搞笑,不一會兒便聽着大人搖着蒲扇談狐說鬼。故事真真假假,真假莫辨,聽得孩子一驚一乍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迷糊了便走回去睡,睡醒了又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路上的風景不全是是田園風光,鄉居的生活遠不是歌曲裏的詩行。農村素有“借天不借地”之說,於是,臨界植樹便成一景。我們這兒水豐土沃,陽光充足,沒幾年,手指粗的樹長成了胳膊粗,胳膊粗的樹長成了合抱粗,村子裏比鄰而居的兩家不是兄弟就是房族,卻爲臨界長的一棵樹打得頭破血流。張家佔路起廚房,李家佔路蓋茅房,一個不服一個,各不相讓。那時,我的家裏成了父親調解室。一次,打架的兩兄弟剛走,父親突然恨恨地對着在煤油燈下看書、寫作業的兄妹四人說:你們長大後一定要離開這個村莊,不然,你們就跟他們一樣”。

鄉路的盡頭就是村口,出了村口就上了公路。那時的公路是一條砂石路,它是老的江平線,也是我們這個村莊連接外面世界的唯一紐帶。七七年恢復高考,我的西鄰程家老二考取南京農學院,畢業後漂洋過海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後來成爲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他是改革開放後從我家門前的那條路上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他能,我爲什麼就不能?帶着一種強烈的信念,我從西邊的公路上走出去求學。也是在這樣霜重如雪的季節,有一天不知學校需要什麼材料,我從十五里外的學校步行回家。當我走到村口望着家裏那盞熟悉的煤油燈時,我的心裏涌動起無盡的暖意,一回到家,父、母、弟、妹全都圍了上來,噓寒問暖,端來熱水,我填飽肚子後又趕往學校,門前的鄉路上留下一串清晰的足跡……

第二年,我考上了蘇州大學,西邊的江平線也改道到了南邊。我從家裏坐二輪車先到鎮南的鄉村公路公共汽車招呼站乘車到薛窯,從薛窯乘車到南通港,從南通港再從十一圩擺渡上岸到了蘇南,再換乘長途汽車開上兩個小時纔到蘇州。早上從家裏出發,到蘇州能趕上學校裏的晚飯。我那時還覺得蠻快呢。

後來,在我的帶動下,我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也先後考上大學。那時,出門的機會少,母親性子裏要強,每次有子女考上,她總是這樣:先是歡天喜地,接着忙東忙西地收拾行裝,然後又總是堅持由她一路送我們到蘇州、南京、長沙……等到回到家門前的那條小路,她又嚎啕大哭:”養了四個小鳥,大了翅膀硬了全飛走了……”。

轉眼之間,幾十年過去了。終於輪到我們的下一代漂洋過海,四處打拼了。他們或在南京或在上海,無論他們在哪裏都沒有了往日出行的艱難。飛機、高鐵、高速公路……應有盡有。而自從我學會駕駛迷上自駕後,短短的四、五年間,我差不多開了10萬公里,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如果把人生當作一次旅行,那麼,只要活着,我們就總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向外路千條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在我看來,人生的一大樂趣就在於:年輕時搏殺疆場,年老時回到故鄉。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手機的鈴聲突然響起,是母親打來的電話,她告訴我,我家門前的那條小路正在改造,她讓我回去看看,不要以後一下子不認得了。我爽快地答應了她。起身,拿鑰匙,下樓,直奔融進我生命的那條路……

篇五: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我家門前有條路,本似髒亂泥濘舊,如今開闊廣遍四方。姥姥曾告訴我,以前出行不便,四處泥濘,須臾間,流年暗換,鄉村之路已蓬勃發展。“四好農村路”開啓的不僅僅是暢通美麗,更是品質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交通的鉅變,進步的是小村莊,是小縣城,也是中國。

汶上以禮儀之邦聞名遐邇,那是華夏舊居、孔孟之鄉,更是一片緊跟黨奔小康的地方。

汶上之路,暢通小康。順着彎曲的小路走去,尋着記憶,那路本泥濘髒亂,車馬不通,崎嶇的羊腸小道嚴重束縛着人行暢通,影響着經濟發展。交通人將“幸福都是幹出來”的響亮口號,喊在口中,喊在心中。艱苦奮鬥多年,道路在暢通,人民在邁進小康。如今這條路,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一切都在變化,人們行路暢通、安全少慮,但不變的是那古通天塹變通途、人民幸福奔小康的心。

汶上之路,舒美至心。河堤小路,繞城而行,來往車輛穿梭,兩旁綠柳成蔭,建築林起,掩映綠蔭,柏油路油亮赴遠方。這條路美得真切,望的舒心。那些日子裏總有奮進努力的身影,總有汗水浸透的衣衫。任憑泥土濺臉遍四方,疲憊佈滿全身。可臉上是燦爛的笑容,人民有信仰,時代在進步。那忙碌的身影,將門前那條路鋪向遙遠的四處八方,心血化作甘甜的水,澆灌人人心中的小康夢。

我家門前這條路,帶動人民幸福,帶動經濟繁榮,帶動人民所念。而我們中華少年,正值初期,雛鳳清聲,其道大光,以奮鬥之槳,劃時代之航!

篇六: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我家門口那條小路,不知道走過多少人,才形成的路。它彎彎曲曲,沿着小河。這是我從家門口走向村外的路,也是村裏唯一走向世界的路。

這條路坑坑窪窪,雨天到處積水,走快了,濺起的泥水飛到褲腳上,像天女散花。冬天,鄉村路邊,小草和莊稼上面下了一層厚厚的霜。地裏的土被凍得堅硬。中午被暖暖的太陽照射融化了,泥土又粘又爛。小路不太好走,腳下踩一腳,鞋底都會粘上厚厚的一層粘土,一跐一滑,深一腳淺一腳,高一腳低一腳,走一步要甩一腳,蹣跚而難行。要是騎自行車,那就遭罪了。別說騎自行車,就是推都推不動,很多爛泥全吸咐在自行車的擋泥板上,這時哭笑不得地唯有把自行車扛在肩上走,這叫車騎人。

小時候,我從這條路,進進出出,來來回回,不知走過多少趟。上學放學,我的背影隨着我堅定的腳步在這條小路上不停地移動,這條路是我通向知識殿堂的路。農忙時節,割好的麥子,掰好的玉米,都是從這條路運回來。路窄窄的,但很結實,雖然不平,但它是我的生命之路。這條路與我們的命運連在了一起,起起伏伏,悲歡離合,演繹着多少動人的故事。

路很原始,承載着全村人的希冀。幾代人從這裏走過,積澱着村裏厚重的歷史。靠河的一邊,長了很多蘆柴和野草,路邊還冷不冷丁地長着我叫不出的野花,微風吹過,在向來來往往的行人禮貌地點頭微笑。路因有了野花,就有了生機,就有了生命,更有了希望。學過畫畫的我總想用巨椽大筆把家鄉的路描繪得五彩斑斕,光彩奪目。

家鄉的路是我唯一的夢想,我要踩上這條路,走向世界。也許這是我幼小的心靈上最美的中國夢。

長大後,我到杭州工作後,時常想起家鄉的路。我從這條路走出去了。有一次,我去西溪溼地公園,走在河邊的小路上,勾勒起我對家鄉河邊小路的魂牽夢縈。我小的時候,生活的環境竟然和西溪溼地公園一樣。原來我從小生活在公園裏的啊!我終於奢侈地發現,我小時候的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是現代城市人窮畢生精力的追求。

離開家鄉後,改革開放,家鄉的變化巨大。要致富,先造路。首先,原先的路廢去,重新規劃了一條寬敞的鄉村公路。老百姓自覺地投資了許多碎磚,把泥濘的土路做成碎磚路,雨天不再積水。拖拉機在上面跑得歡,老百姓打心底裏高興。

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家鄉的路發展也巨大,碎磚路如今又改成了水泥路。最近政府正加大力度投資,造福社會,讓百姓得到實惠。水泥路越造越寬。黨的富民政策照耀着祖國大地,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你看,家家戶戶都買了小驕車,原先的那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顯然不能承載家鄉的鉅變。只有腳下寬敞的水泥路才能貼着時代脈搏,引領鄉村村民走向人間富貴和時代潮流。

前幾年,我家隨着政府統一部署,折遷搬進了鎮區。而生我養我那個村莊的路,早已經成了村民們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如今家鄉的路一頭連着家鄉,一頭連着北京,縱橫交錯,如網絡一樣,與世界接軌。隨着交通的便利,道路的寬暢,地球村越來越小,你看,火車站、飛機場、高鐵站就像在村頭。家鄉有兩個高速出口,連接沿海高速,進入國家高速網。交通的優越,引來了世界500強正威集團等多個大型企業落戶家鄉,給家鄉建設和繁榮帶來了福音。道路兩邊,工廠林立,讓家鄉的路掩映在兩側綠樹叢中,綠色交通,環保交通,引領世界潮流。遠遠望去,延伸到天邊,拉開了繁榮家鄉經濟的潘多拉魔盒。交通搭臺,文化唱戲,最終實現經濟飛躍。你瞧,萬卷樓、賈公廟、戴饗堂等名勝古蹟使家鄉的路更富有含金量,引來八方商賈。

作爲如皋東大門,以其獨特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捷,讓很多金鳳凰在這塊美麗富饒的黃金區塊築巢,一大批優秀企業率先拔地而起,江蘇順陽集團投資的地標建築19層高樓慧家文化俱樂部、旭日包裝、新核力機電、凱暉科技、江蘇唯路易實業、新空間幕牆等等成爲致富家鄉,建設家鄉,繁榮家鄉的領頭羊,而人工湖農業基地,南通田澤農業、金禾農業等爲百姓的菜籃子工程鋪上了金光大道。河裏魚兒肥,稻穀笑彎了腰。村頭新建的“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讓農民的生活樂翻天。而“無花果”基地、“芋艿”基地、“徐灣梨”基地、有機米種植基地、“黑塌菜”種植基地等飛上尋常百姓餐桌,讓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長壽。家鄉的道路給家鄉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實惠。你望,那些長壽老人皺紋的臉上笑出了紅花朵朵一樣,從中也可以看出家鄉人民的幸福指數非常高。因爲路,家鄉的百姓腰包鼓了又鼓,走在家鄉的路上,臉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和自信。

回到家鄉的我,每當夜深人靜,回想到兒時那條鄉村的路,那裏曾留下我童年的許多夢,甜甜的,美美的,捎上我,在新澆注的康莊大道上飛翔,飛向新的希望。

篇七: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今年,在臘月裏過小年的時候,遠在蘭州居住的奶奶就給我們打電話讓我們早點開車回家過年。一說回家,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村子裏居住時許許多多的回憶,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條崎嶇不平的山路。

奶奶居住的那個村子在大山深處,通往村裏的是一條崎嶇不平、蜿蜒起伏的山路。站在山坡上,看着四周鬱鬱蔥蔥的大山,一年四季的景色在面前不斷變換,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漫山紅葉,冬天雪景怡人。漫步在鄉間小路上,吮吸着泥土的氣息,花草樹木的清香,細細傾聽泉水輕輕流淌的聲音,間或傳來幾聲雞鳴狗叫聲,路上的野兔、野雞看到人們之後四下逃竄,讓人彷彿覺得來到了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田園生活。放學後和玩伴們在土坡上跑上跑下,在林蔭中捉迷藏,在山坡上找野雞蛋,製作簡易軸承板車從高處滑下,童年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和喜悅。

那時候時常會看見長輩們臉上掛滿了愁容,話語間也會發出沉重的嘆息,當時我還年幼,對這些事情還不是很理解。有一天,鄰家大伯來找我爸爸嘮嗑,“今年家裏的收成雖好,可是咱這離市裏太遠了,加上一路上顛簸晃盪,自家產的好果子磕磕碰碰,也賣不上好價錢了。”聽大伯說完,爸爸的臉上也露出了愁容,“可不是咋的,山裏的景色雖好,但由於山路難走,外面的人也不願到這來。咱們只能靠種地賣菜賣糧,種下的糧呀菜呀勉強填飽肚子,遇上下雨、下雪天東西都賣不出去,連孩子們的學費都讓人夠發愁的了”。聽到這,我也想到自己上學的場景,要步行7、8裏地去附近村的中心學校上課,冬天了天黑的早,路上黑漆漆的,山裏靜悄悄的,還挺讓人害怕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更是常有的事。儘管每年村裏也對山路進行平整、維護,但仍難以改變現狀,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都縈繞在全村人的心頭,這條路也就成了全村人的一塊心病。

後來,由於父親工作變動,我們離開村子搬到了陽泉市礦區的一棟樓房中。“在想什麼了,惠兒?”爸爸關切地問我。“哦,沒什麼”,我回過神來,對爸爸說,“那我們趕緊走吧,路不好走,我們慢着點開車。”當我們再次開車回村時,讓我感到特別驚訝的是,這還是以前的那一條路嗎?那條崎嶇不平的山路早已硬化成混凝土水泥路,而且爲雙向車道,行走起來再也沒有往日的顛簸起伏了,從蘭州市區出發僅僅用了四十分鐘就回村了。停在家門口,遠遠眺去,這條盤山公路就像一條蜿蜒起伏的玉帶盤旋在羣山之中。不僅如此,村裏的養殖基地也建起來了,肉驢養殖、蛋雞養殖場內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蔬菜大棚也建起來十來個,棚內各色有機蔬菜長勢喜人,草莓、聖女果色澤豔麗、形態優美,令人垂涎欲滴。村裏的人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飯店,農家風味的飯菜吸引市裏的遊客紛至沓來。中午,看着奶奶精心準備的一桌子豐盛的飯菜,聽爸爸和奶奶聊天,才知道這是村裏被列入精準扶貧以後才發生的變化,村村通工程、危房改造、項目幫扶、成立合作社、發展生態旅遊等一系列惠民舉措讓這個小山村迸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看到家家戶戶新建的房子,人們忙碌的身影,臉上洋溢的笑容,我終於深刻理解到“要想富、先修路”的真正意義了,可以說一條路承載着太多太多的希望與夢想了。就是這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不僅讓城裏人欣賞到了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還讓山裏人的視野更加開闊,給山裏人拓寬了致富渠道。

從一條鄉村道路發生的變化,進而引發整個村子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就是中國的一條發展之路、跨越之路和騰飛之路。經過建國七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高速公路、鐵路大動脈、航空航天技術、互聯網信息高速路四通八達,經濟、民生和各項社會事業突飛猛進,讓世人爲之矚目,國家變得更富更強了,人民也越來越自信了、更有尊嚴了。而今,兩個一百年、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不斷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也給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提供了一個盡情施展自己才華的大舞臺。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和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吧。

篇八: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小縣不大四尚書”。我家就住在汶上縣尚書路東段,105國道以東,342國道北側,向北是孔樓,往南是檟柏。小時候,家裏有2輛大解放,爸爸駕駛它們奔馳在南來北往的路上,有時拉些棉紗,有時又裝滿煤炭,汽車的輪子轉呀轉,踏遍坎坷成大道,在改革的春風裏,無數辛勤汗水澆灌着夢想。那時候,一出門就看到屋山上噴塗的標語,“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世事變遷,標語變了,路修好了,脫貧路上的老鄉一個也不會少了。

再回首,永難忘那時的青蔥歲月。那時候的路窄,瀝青路面,坑坑窪窪的不平,太陽一曬,汽車一趕,總是要起褶子的。路兩側是能蓄水的大坑,裏面有時種點莊稼,有時長滿雜草,總之沒有今天整齊劃一的綠化帶。路上的車輛也少,不像現在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貨車呼嘯而過。小學時就知道跑長途不容易,路途顛簸、舟車勞頓之外,還擔心遇到飯店訛人的、私設關卡劫道的。初中時,我和小夥伴們沿着尚書路、普陀山路、花園路,一路奔跑,也不覺累,直到中都市場打遊戲,想想那時天真無邪,光陰虛度,現在真覺汗顏。高中時騎上了自行車,冬天有時霧霾嚴重,也竟然在尚書路迷路,走過了學校而不自知。中午上學時,一個重卡疾馳而過,一陣沙雨劈頭蓋臉打得頗爲狼狽。也是在那時,我在尚書路上看到父親日漸佝僂的背影,才意識到時光沒有等我,心裏總是莫名的失落。有時獨上高樓,自覺望盡天涯路,在花季雨季裏消極沉淪;有時滿懷希望,不愁前路無知己,十八歲的天空照耀的永是金光大道;有時心態平和泰然,先賢們的事蹟激勵我成長,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物換星移,峯迴路轉,從沒想過會離家千里。2004年,我在尚書路家門口坐上了去槐蔭區的汽車,從此背井離鄉,一恍就是十年。2005年,我被廣東發達的公路網震撼,第一次看到那麼寬闊平坦的路,那麼多心馳神往的小汽車。一夢浮樑,江西的人美水美,路也顯得落落大方。黃島的風夾雜着海的氣息,吹皺了一池萍碎,我知道我繼承了千百年間老祖宗安土重遷的傳統,樹高千尺,落葉歸根。2013年,有幸通過事業編考試回到汶上,我在辛店下車,竟然又迷路了,我腹誹着,忐忑着,沒想到家鄉的變化如此之大。我走在家門口略顯單薄、瘦弱的尚書路上,我知道有人永遠惦念着她。

吃水不忘挖井人,永遠感恩領路人。交通事業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命線”。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好農村路建設,指出農村公路建設要因地制宜、以人爲本,與優化村鎮佈局、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適應,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爲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2016年底,汶上縣委縣政府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統籌城鎮區域規劃,將汶上鎮“一分爲二”,以寶相寺景區門口的尚書路爲線,南側成立中都街道,北側成立汶上街道。自此,尚書路幾經修繕,成爲凝結着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的堅實紐帶,煥發出勃勃生機。“尚書路上坐落着文廟、關帝廟、寶相寺,形成了‘儒釋道’一條街這樣的奇特景象,國內外都十分罕見。”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現在很少再回老家,也很少再踏足尚書路,但我瞭解她的前世今生,我見證了她從青澀到繁花似錦的蛻變,我知道不只尚書路靚起來,千萬條四好農村路也將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都市的發展曾讓我們迷茫,農村的凋敝曾讓我們神傷,但骨子裏的倔強與驕傲告訴我們,在孔子宰中都的教化裏,我們必將重塑昔日四尚書的榮光,“望大家遵循禮範,長此下去中都必然萬世安泰,我人雖去,腳印還留在這裏。”

篇九: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我的家在汶上縣最北邊的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裏,村子西臨東平,北臨汶水,東邊不遠處便是寧陽的地界,而且我們村也是“老三界”,一是鎮邊界,東邊和北邊都屬於軍屯鄉;二是縣邊界,西邊是東平縣;三是市邊界,濟寧市和泰安市的交界處。我家房後便是從軍屯到楊店經郭倉再到汶上的必經之路“汶軍路”。

小時候,我家的自留地就在汶軍路的旁邊。那是一條並不寬闊的土路,坑坑窪窪、崎嶇不平,一年四季,春播、夏忙、秋收,三季都奔波在那條羊腸小道上。特別是夏天農活忙的時候,父母每天都要往返幾次去地裏,晴天時路還好走點,騎自行車也就是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要是趕上陰雨連綿,別說騎車了,步行也得把鞋脫了,只能光腳丫‘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踩泥濘。看到這裏可能你就要問了,別人陰天下雨都往家跑,你們下雨陰天去地裏幹啥?是不是缺心眼啊?

其實還真不是,那時候咱們國家還沒有步入小康社會,沒有實現現代化,更談不上機器播種,每年的夏玉米全是父母用勤勞的雙手一個粒一個粒的用點播器在麥子地裏穿種的。麥子高、秸稈又稠,難免會有間距大大小小的地方,再說了,地裏蛤蟆、老鼠也不少,有時候埋種子的土也會有踩不實的地方,老鼠、蛤蟆就會趁虛而入,把種子當了它的食糧。所以當收割完麥子以後,玉米哪裏苗不好就顯而易見了。當時沒有電機,澆地也不是那麼及時,所以就得趁着陰天下雨去地裏補種,再不然就是等玉米苗大一點了再把苗稠的地方移栽到缺苗間距大的地方,像這種農活只有等到下雨的時候才能確保移栽苗的成活率。

還有就是以前沒有機器施肥,都是父母一個坑一個坑的用掘頭刨着施,父親在前邊刨坑,母親在後邊一隻手端着盆,盆裏裝着滿滿的一盆化肥,另一隻手抓一把放到父親刨好的坑裏,然後再用腳把坑邊的土踢到坑裏埋到化肥上,以防養分流失。這樣一天下來也就是能施二畝多地,而且得趁地溼的時候,因爲晴天地裏幹,化肥不易化,莊稼就不能吸收養分。陰天下雨就不同了,肥料化的快,養分隨着土壤的粘溼度就讓莊稼徹底吸收了。

記得有一次過週末,天剛下過雨,父母去地裏給莊稼施肥,父親用地排車裝了兩袋尿素和一袋二胺,還有施肥要用的工具(小掘頭和盆子)。我心想反正作業寫完了,是不是也能跟着父母下地給他們減輕一下負擔了。於是我就自告奮勇的說:“爹、娘,我也去地裏給你們幫忙吧!”母親即高興又心疼的說:“看看俺妮真長大了,都知道幫俺幹活了,可是你年齡還這麼小,去了能幹啥啊?”我說:“我能給您們幫忙擁車子。”聽到這話父親也笑了。可能是父親也想讓我早點知道莊稼人的生活不易吧,二話沒說就同意了。

父親在前邊拉着地排車,我和母親在車子的一左一右用手擁着車幫,給父親幫襯着使勁。可是剛下過雨的路實在是太難走了,有的窪坑地方積水達到二、三十釐米,爲了讓我和母親走幹一點的路,父親在中間走坑裏有水的地方,他把母親給他做的千層底布鞋脫下來放車子上,褲腿挽到膝蓋上邊,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的一步一步使勁拽着車子往前走,有好幾次父親都差點滑倒,險些趴在水坑裏。當時我心想,如果有一天這條路能像電影裏演的那樣那麼平坦光滑就好了,這樣就算是下雨天也不用踩着泥濘去地裏幹活了!

就在第二年的夏天,聽村裏大人們說我們村要修油漆馬路了,說是一直能通到汶上縣城的路。那時候我就想大人們說的是不是真的呢?等修好這條路,是不是我們農民就真的踏上小康路、過上小康生活了呢?

果然沒過幾天就有兩輛大型機械轟轟隆隆開過來了,先是路兩旁的村民把路邊礙事的樹啊柴火啊什麼的那些東西清理乾淨,然後推土機把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的地方給整平,軋路機在後邊一遍遍的軋,大約過了半個月的時間,一條筆直的瀝青路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有一天下午放學以後,我們幾個女生聚到一塊嘀咕着說:“聽說油漆路修好了,一直通到軍屯呢,我們去路上玩玩吧!”於是我們七八個小丫頭揹着書包飛一樣的朝新修的馬路跑去。心裏那個期盼勁就像馬上要見到久別的親人似的那種感覺,別提有多激動了。

老遠的就看見路兩旁站滿了大人孩子,這個嬸子說:“哎呀,真是忒好了,這路就像鏡子一樣,那麼平坦光滑,都能照出人影來了。”又聽那個大娘說:“我滴娘來,這條路是真好也,這麼光油,我都怕走上去一不小心再劈了叉。”這些幽默的話語時不時引來兩旁叔叔大爺的陣陣笑聲。

我們幾個小姑娘小心翼翼的走在馬路上,看着這條路那麼幹淨,那麼光滑,真是捨不得穿着鞋子踩在上面,於是商量着把涼鞋一脫,乾脆光着腳丫在路上跑了起來。我們這幾個小丫頭即像一匹匹脫繮的野馬迴歸了草原,又像一隻只剛從籠子裏放飛的小鳥回到了天空媽媽的懷抱,一個個小臉上洋溢着花一樣的笑容,大步向前,一路狂奔。當時的我們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後還揹着一個胖娃娃呀’只不過我們是‘左手一隻鞋,右手一隻鞋,肩上還挎着一個布書包呀’。

如今的汶軍路已經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寬、復修了幾次,每一次的復修都會涉及到路兩旁村民的房屋庭院,可是每一次那些樸實的村民們又都是那麼的無條件的擁護。我曾問過其中一位大爺這樣一句話:“大爺,爲了修路,您把自己家的院子都給讓出去了,您老後悔嗎?”大爺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妮,咱農村人雖然沒文化,但是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咱可是人人都懂的。爲了讓我們的農產品能走出去,爲了讓外面的大型機械能開進來,我們就算付出再多也都是值得的。”

聽了大爺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我只能默默的爲大爺點贊,大爺的一言一行真是應了那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鼓動性、代表性的宣傳標語了。

轉眼時間到了21世紀,我也已出落成了大姑娘,和心愛的人手牽手步入了婚姻殿堂。記得懷大女兒時,我從五個月就開始腿腳浮腫,後來到快臨月時全身都慢慢腫了起來,由於身子不便,走路也開始有點不是那麼利索了。

當時結婚時我和公婆不在一個院子,我的婚房離公婆的房子也就是幾十米遠,但是中間卻被一個大水坑給隔斷了去路。每天去公婆房子都得繞過那個大水坑,轉一大圈才能到達。那時候村裏都是土路,平時風和日麗還叫好點,要是趕上颳風下雨,出門不是一身土就是一身泥,要是六月連陰天,那路簡直泥濘的沒法走。

記得那是農曆六月的一個午後,天剛下過雨,我在公婆那邊院裏剛吃過飯,準備回自己房子休息,平時那條路也就是幾分鐘的時間,但是那天我腿上卻像綁了千斤墜一樣,每擡一步都顯得那麼的有氣無力使不上勁,路面又粘又滑,感覺一不小心就會來個面朝天。當時我已接近臨月,身子重又加上渾身浮腫,腳也比平時大了好多,我穿着一雙男式的43碼拖鞋,一步一步的朝前試量着走,就在快要到我住的地方的時候,一不留神,腳底下哧溜一下滑出去半米遠,如果再往前一米就非得掉入那個大水坑不可,當時求生的慾望和作爲一個母親的本能讓我抓住了路邊一棵拳頭般粗細的小楊樹,順着小樹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的泥水裏。淚水、汗水摻雜着泥水,從頭到腳沒有一處是乾的了。當時如果再往前一米,如果路邊沒有那棵小楊樹,如果……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唉……,我現在想起來都依然心有餘悸。

當時我就想,蒼天啊,啥時候俺農村莊戶人的家門前也能像城裏人門前那樣修上一條即光滑明亮又寬闊整潔的小康之路啊!

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天,國家的好政策就落實到了我們村。村內主要出入要道全部實行路面硬化,路兩旁都有序安裝路燈。緊接着黨的又一好政策“村村通、戶戶通”又來到了我們每一個莊戶人的身邊。不管大街小巷,只要有房屋的地方門前路面全部實行水泥路,每隔幾十米安裝一個路燈。

現在我們村水泥路一直通到了田間地頭,不管陰天還是下雨,只要你想出門,就算你腳穿高跟鞋踩着模特步,也沒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前幾年村裏還修建了廣場,四周栽滿了各種花草。春暖花開、微風徐徐,那花草散發着濃郁迷人的氣息,香氣撲鼻而來,如果你從那裏經過,不知道的還以爲你身上噴了法國香奈兒呢!

到了晚上,廣場上燈火通明,大姑娘小媳婦每天吃完飯都會聚集在那裏,每當音響裏傳來那動人的旋律,她們便會扭起婀娜的腰肢,跳起那優美的廣場舞。

再看這邊路燈下,張家大娘、李家二嬸,你搬個小板凳,我拿個小馬紮,在那眉飛色舞、笑逐顏開的討論着什麼,好像總有着聊不完的話題。

再看那邊燈下路旁,叔叔大爺們幾個人聚集一塊,有的打撲克,有的打麻將,還有的抽着煙在那兒一塊話家常。

站在我家門前這條路上,感覺這彷彿不只是一條路,它是一座通往幸福生活的天梯,它更是一座搭建在咱老百姓與康莊大道之間的橋樑。看着眼前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爲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的我們,真的衷心感謝我們的國家,感謝我們的黨。是祖國母親讓我們有了今天安居樂業的生活,是黨的好政策讓我們對今後的美好生活更加嚮往!親愛的朋友們,就讓我們一起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篇十: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記得臨考學的最後一個學期,我轉學到一個離家7、8公里的寄宿學校就讀,一般情況下,每週六下午回一趟家補充給養,週日下午返校,就是回家帶“乾糧”(饅頭)和鹹菜(辣疙瘩醃製),以至於鄰居們看見後經常調侃一句“乾糧販子回來了”。有一次,週六碰巧下大雨,一夜未停,第二天雖然不下了,但陰得很,由於回家的路全是土路,怎麼走呢?一直睡到中午大約11點,迷迷糊糊聽着有拖拉機“突突突”的聲音,好像停在了宿舍旁,隨後就聽到有人喊我小名,機靈一下子就起來了,打開門一着是老爸開着我家的拖拉機車頭給我送來了“乾糧”和鹹菜,我驚喜之餘,嗔怪老爸來晚了。老爸說:雨下的太大了,路上都泡透了,即使開着拖拉機車頭,還差點陷到水坑裏,走的慢,一會回去還得繞着走。這件事,導致我在考中專填報志願時,第一志願就毫不猶豫的填報了山東省交通學校道路與橋樑專業,我要學會這個本領,把回家的這條路修好。

1993年9月,天遂人願踏進了這所學校,開始三年的道路與橋樑專業學習。說實話,該校在培養道橋專業人才方面是比較出類拔萃的,特別注重理論貫穿實踐,實踐穿插理論,將測量儀器、繪圖圖板、試驗器具等做爲教材搬進教室,把測量操場、繪製校園地形圖做爲作業,每個學期還會安排去正在建設的公路、橋樑施工現場進行實習,全部按照實戰化培養,動手能力強。

三年後,畢業回到家鄉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農村公路建設之中,從一名工地現場技術員做起,起早貪黑,摸爬滾打,很長一段時間,頭戴草帽,手提工具包,肩扛測量儀器三角架,口袋裏裝着計算器和鋼捲尺,成了我的一種標配,直到現在,雖然不經常用了,在我手提袋裏仍常備着鋼捲尺,這也許就是“職業病”吧。一晃二十幾年的時間,見證了農村公路從無到有,從有到通,從通到暢,從暢到好的發展過程。通往回家的那條路是2000年我村爭取市縣財政資金支持,由我單位負責建設的4米寬柏油路,遺憾的是,修路的時候我在另一個項目上,未能親身參加建設,是同事們負責的。期間不斷回家,有時請同事們在老家吃飯,關心大坑加寬段是否挖臺階分層壓實,村北頭一段粉砂土是否摻加白灰、水泥進行雙灰穩定等,同事們說放心吧,保你回家走好路。修通後的第一個春節,單位安排我大年初一值班(要求早8點到第二天早8點),三十晚上守歲,初一趕早給長輩“磕頭拜年”,折騰到黎明,騎上自行車就往單位趕。剛騎出莊北頭,就有點犯困,正好遇到一個鄰村的馱着一捆“甘蔗”進城做買賣,索性就緊跟他後面邊騎車邊打盹,竟然一路快到縣城了才清醒過來,還好,由於那個時間沒有其他車輛和行人,還算安全。

2003年至2005年,全省實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我縣的農村公路里程迅猛增加,達到村與村之間連接互通,干支相連。藉此機遇,穿過我村的另一條鄉道又修好了,5米寬的瀝青路,回家的路不止一條。鄉村公路設計標準一般爲三、四級公路,設計使用年限爲8-10年,也就是一個週期,根據使用情況,就需要大中修、改建、擴建。2013年我縣搶抓機遇,爭取成爲第二批全省“村級公路網化建設示範縣”,通往回家的那條路又重新修了一遍,由原來的“柏油路”改建成爲“水泥路”,即所謂的“黑”改“白”。到2015年,結合全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實施“五化”工程,對主街道、次街道、小街巷、衚衕全部硬化,解決了村級“斷頭路”“瓶頸路”的問題,實現主要街道與鄰近公路的連接通達,形成縱橫相連,通達各戶的路網。這一次,不止回家的路,就連家門口的小衚衕都修成了3米寬的水泥路,真正實現了“雨天不踩泥,晴天不沾土”。2018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重要要求,組織開展“四好農村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實施路網提檔升級、自然村莊通達、路面狀況改善、運輸服務提升“四大工程”。到2020年年底,全縣區域中心村、社區以及50%以上行政村擁有一條路面6米以上公路通達,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公交比例達到100%。藉此機遇,穿過我村的那條鄉道又加寬到了7米,徹底解決錯車難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公路建設的方面取得成果,建設的里程,甚至超過了以往歷朝歷代建設總和,壯哉中國交通,美哉農村公路,作爲一名基層的交通築路人,我要乘着夢想的翅膀,把農村公路打造成田間的“高速路”。

篇十一: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鄉人,一間半葦夾牆的正屋,一間土坯壘起的廈房,門前一棵銀杏樹,這就是我的老家。家門口有一條橫亙村落東西的村路,大約有五尺寬,這也是我們通往外部世界的主幹道,它忠實地紀錄着家鄉人的歲月辛酸,也放飛着家鄉人迎接美好生活的無限喜悅。

四十年前,我們還是孩童時,夏秋時節常赤腳走在這條土路上,遇上雨天,常常是泥濘掛在脖子上,雨水償徉在臉龐上。路上沒有大車,只有獨輪車的“吱咯”聲,也有男人、女人們的號子聲。每天,男女老少從這條路上走向田野,灑下一路歡笑聲;農閒的時候,莊戶人家喜歡端着飯碗,蹲在路邊,一邊瞅着在路邊菜地裏覓食的老母雞,一邊拉着家常。當然,路邊也有我們曾經爬上爬下的老槐樹,只不過如今的她蔓妙的身段似乎有些佝僂了,但我們在樹上樹下嬉鬧歡笑的回憶,卻越來越深了。

上學了,我們沿着這條村道,走到座落在村東頭的學校去。那時候,書包也是奢侈品,腋窩夾着幾本書,也沒有家人的護送就去上學了。放學了,又夾着幾本書回來了。放學的路上,幾個同學就在這條路上玩“碰碰拐”,亦或是玩紙疊的“紙炮”,即使夕陽西下,炊煙裊裊,我們依然是玩興不減。現在想起這些,耳邊彷彿還縈繞着母親在家門口大聲的呼喚。

初中畢業後,我們又沿着這條路到外邊的學校去求學了。一起畢業的同學有的去了縣中,有的去了其他鎮中,而我則來到了有“小抗大”之美稱的江安中學,誠然,更多的同學則是初中畢業後就綴學了,學手藝的、幹農活的,生活之路就這樣分出了枝杈。

高中求學的日子,我每二週要回來一次。雖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但我還得回來取糧取生活費。在家中用布袋子裝好玉米、大米,拿上父母不知想了什麼辦法纔有的卷得有些毛刺刺的生活費,把糧袋子分成前後兩截,搭在肩上,從這條路上蹣跚地走向學校。即使現在,每當看到“火中取栗”這個成語,我的腦海裏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一幕。高中四年多,我在這條坑窪的村道上走了四年多,沒有了童年天真的玩興,有的卻是沉甸甸的心靈負重感。

當兵離開家的那天,走在這條坑窪的村道上,我的心裏也有如陰沉的天空一般,混沌沌的。一路不停地跟熟悉的長輩們打着招呼,長輩們也是一臉凝重地叮囑着我,到部隊後要怎麼怎麼的,有的甚至拉着我的手,流下了眼淚,我的心裏更是酸酸的,五味雜陳……四、五百米長的村路,我走了足足有一個小時還沒走出去,直到送兵的大隊幹部不停地催促,才帶着一絲依依戀戀的不捨,走出村路的盡頭,沿着另一條蜿延的鄉間小道向鄉政府走去。

冬去春來,蝴蝶亂飛。在部隊的幾年間,緊張的訓練之餘,常常思念家鄉這條村路和生活在路旁的親人們。在單調緊張的時空裏,我時常夢到家鄉的這條路。夢到春來了,路兩旁的樹葉綠了,路邊的小草開花了;夢到路旁粗大的榆樹長出了榆錢了,夢到彎着腰的老槐樹開出了白得耀眼的花蕊;也夢到了媽媽用粗大的瓷碗盛着苦澀的榆葉、槐樹花,大口大口地艱難的吞嚥着……

當兵走後的第三年夏天,我帶着某軍事院校的錄取通知書,回到了家鄉。驚喜的發現,這條坑窪泥濘的村道,已經變成了煤渣碎石路,路面平整了許多,也寬了很多。偶爾也路遇騎着摩托疾馳而過的年輕人,留下一路歡聲笑語。跟熟悉的鄉鄰們大聲招呼着,心情也格外地舒暢。

到部隊任職後,回家的次數少了,但家鄉這條村路,依然徜徉着我與故鄉之間的鄉愁餘音。在那個孤僻的沂蒙軍營裏,橫亙在故鄉村中央的這條路,彷彿就是我心靈深處的詩和遠方。每每想起它,想着這條路旁的人和事,家鄉就在我心裏活色生香起來,我在心裏時常祝福着家鄉的親人們。

倦鳥還巢。沒想到的是,當我結束二十年軍旅生涯,在新世紀之初回到家鄉工作的時候,村子裏的這條道已經徹底大變樣,變成了一條近十米寬的水泥路,而且更讓人驚訝的是,村裏不僅僅是這條主幹道大變樣,家家戶戶門前的進出路都變成了硬質化的水泥路。家鄉的路,變得讓人錯愕,錯愕得令人陶醉,驚訝得讓你不知道從哪下筆去讚美。一轉身,不小心就會與緩緩而來的小汽車擦肩而過。村子也彷彿一夜之間換上了新裝,路旁的人家幾乎都是嶄新的樓房。猶記得上小學時,老師曾給我們描述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樣的小康社會場景,就在我眼前變成了現實。看看鄉鄰們有說有笑的走在村路上,看着路旁樹上掉下的落葉在空中翩翩起舞,直覺得這眼前的一切猶夢似幻,站在這條寬闊的村路上,再堅硬的心都會被這鉅變所柔軟。

斗轉星移,現在小城工作的我,只要有了時間,總想多回村子去看看,在村子裏的路上走一走。彷彿只有在故鄉的村子裏,自己的靈魂纔有了安息之處;只有走在家鄉的路上,自己的生命纔有了通靈的活力。故鄉村路的變化,家鄉人的生活鉅變,彷彿都與自己的生命連接在一起。

你從哪裏來?你往哪裏去?走在故鄉的路上,常常是脣角留笑眼裏噙淚。人啊就是這樣,讓你快樂的地方,你不見得會淚流滿面,讓你蒙受苦難的地方,你卻會刻骨銘心。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走在故鄉的路上,我們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品。

篇十二: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八年間,我見證了它——南二環路的變遷。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從開發區搬到了錦尚名都,滿懷着對新家美好的憧憬,我第一次走到這條路的時候,就被它驚呆了,這是怎樣的一條路啊?連鄉間的水泥路都不如!

它的表面坑坑窪窪,佈滿塵土。每逢下雨,路面便積起一個個水窪,道路也變的泥濘不堪。媽媽騎車送我上學時,總是小心翼翼的,稍不留神就被濺了一身泥水,有一次甚至一不小心摔了一個大跟頭。狼狽不堪的在泥水中爬起來時,我哇哇大哭,恨透了這條路。

道路兩旁不僅僅沒有綠化帶,連路燈都沒有,只是零星地散佈着一些低矮的、奇形怪狀的電線杆。各種各樣的線路在天空中像被扯破的蜘蛛網,透着難言的頹喪。不分白天黑夜,總有滿載貨物的大卡車呼嘯而過,留下的是一串串刺耳的喇叭聲以及飛揚的塵土。因爲這條路上沒有紅綠燈,司機們開車橫衝直撞,事故頻發,放學過馬路的時候,我的小心臟總是不停的顫抖着……

“要想富,先修路”,沒有好的路,周邊的發展也似乎停滯了。破舊不堪的道路兩邊真的是荒涼啊!那一大片一大片荒地被茅草掩蓋着,中間挖土機走過壓出的溝隙天長日久形成了一個個臭水溝,散發着刺鼻的臭味。每到夏天的夜晚,這些臭水溝中孕育出的蚊子成羣結隊瘋狂地肆虐着,穿過紗窗的縫隙,停在屋頂上,似乎在嘲笑着我。媽媽給我掛上了蚊帳,然而蚊子卻無孔不入,防不勝防,叮咬的我滿身是包。那個時候我好懷念我之前的家啊——門前有寬敞的道路,路燈照的路面敞亮的,晚上媽媽帶着我在外面玩耍,教我背詩,做遊戲……現在的夜晚,周邊漆黑,無處可去,也不敢出門,我們只能在家裏呆着。

那時候我時常在想,這樣的噩夢還要持續多久?幸運的是我很快得到了答案。

城市在快速的發展着,很快我們這裏被納入了政府的規劃中。那一天早晨上學,看到門口的路上停着各式各樣的工程車,媽媽喜滋滋地告訴我,這些車是來修路的,以後我們再也不怕下雨天被水濺一身了,也不會再摔到水坑裏了。聽了媽媽的話我開心極了。那段日子,一有空我就在路邊上看着修路的叔叔們辛勤地工作。看着叔叔們仔細地除去它舊時破敗的模樣,看着新路被一點點一點點建成,我在心裏偷偷地期盼着路修好的那一天。爸爸媽媽茶餘飯後的話題也都是圍繞着這條路,爸爸甚至一拍大腿說:“路修好了我要換一輛新車,這樣下雨天車也不會像拖拉機一樣了!”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這一天,全新的南二環路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寬闊的路面散發出柏油的焦香,整齊的白線分割出不同車道。路兩邊破敗的“蜘蛛網”已難覓其蹤,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電線杆。架高後的線路像整齊的五線譜,小鳥像歡快的音符在上面跳躍歌唱。路燈像衛兵一樣默默守護着這條路。隨着道路的建設,路兩邊的茅草地已經都被高樓大廈取代。爲了人民的安全着想,政府還明令禁止貨車從此處通行,並且在每一個十字路口裝上了紅綠燈。每次走到路口,看着那紅綠燈,我深深地覺得自己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

八年過去了,現在的道路兩邊商鋪林立。每到週末夜晚,我都會拉上爸爸媽媽一起出門走走逛逛,走在明亮的路燈下,聞着麪包店裏飄出的清香,聽着琴行裏傳出的悅耳的琴聲,我不由的暗暗感嘆,生活是如此美好!

是啊,生活是如此美好!這麼美好的生活是誰給予我們的?是我們黨和政府帶領下的勞動人民創造的!那麼我們作爲新一代青少年,正處於風華正茂的階段,我們有什麼理由沉湎於遊戲,迷戀着手機,荒廢大好年華呢?少年強則中國強,爲了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爲了我們腳下的路更寬更廣,少年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將來報效祖國。

我家門口的這條路還在不斷向前延伸。世間千千萬萬條路,都在向前延伸。我們腳下的路也在向前延伸,我們應該沿着它,向前走,永不停息。

篇十三: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

在我父輩人的眼中,鹽城市區通榆河向東,爲“東海”;龍岡以西,則爲“西鄉”。西鄉人到東海走親戚,東海人到西鄉出人情,沒有一天步行、幫船、馬自達等奔波勞頓,難以到達。

上世紀80年代初,小姨娘嫁到南洋東南處一個村莊,除了出嫁時孃家人送親去過一次,很少人往來走動,只因交通不變。儘管兒時,我們時常嚷嚷着慫恿母親去東海姨娘家走走親戚,可母親總是嘆口氣自言自語,小孩子不懂事呀!這麼遠走親戚,麻煩妹子不算,妹子春夏秋要忙二三十畝的莊稼地,冬閒還到海里割柴草……

隨着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人情世故,母親和姨娘姊妹倆何嘗不想多走動,可迫於家庭生計,唯有把對親人的想念埋藏在心底……

千禧年後,隨着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五年新模樣,十年小天堂。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東海到西鄉的交通。

2014年春節我從新聞中瞭解到,全市周邊區域實現村村通公交。起初聽到這個消息,難以置信。直至母親從東海姨娘家打來電話,老姊妹倆她一言你一語爭搶着告訴我,三子,姨娘一早從東海乘公交把你媽從西鄉接到我家啦!……三子呀,現在要到你姨娘家走親戚,真方便呀!中途在市區只要換一輛公交車,兩家就直達了!而且公交車票比以前的中巴車、馬自達、幫船費還便宜……

春節後不久,恰逢姨父60歲生日,原本我想請朋友開車回鄉接母親進城後再一同去東海姨娘家出人情,不料母親不想麻煩朋友,說是乘公交到市區我家很方便,還說她要帶我乘去姨娘家的公交熟悉熟悉路線,了卻我兒時做夢從西鄉老家坐汽車到東海姨娘家門口的夙願……

我和母親坐上翠綠嶄新的通往姨娘家的公交車。開公交的駕駛員是個很帥氣的年輕人。在等發車的當兒,我和他攀談起來,年輕人姓郝。郝師傅受到我不住地感嘆村村通上公交的激動情緒的影響,片刻他的臉上也漾起一種職業的神聖感。在我和郝師傅的交談中得知,他所開的通往東海的鄉村公交,途徑站口雖說多一點,進城或回鄉的時間稍長一點,但給了鄉人進城很多便利;20分鐘一班車,人們去鎮上,或走個親戚,一元錢的車費,既便宜又划算。時間一到,郝師傅所開鄉村公交出發了。幾乎每到一個有乘客站口,都能感覺到郝師傅慢慢靠站停車,同時他和售票員喊上溫軟的話語,某某站到了,請需要下車的乘客等車停穩了再下車!遇有叼着香菸的鄉人上車,他們又是禮貌地說出“大爺,公交車上禁止吸菸,請你照顧到車上的其他乘客,請你把煙熄掉再上車!”的話語,誠然淳樸的鄉人聽到他們禮貌的提醒,總是先熄掉煙再上車;途中一些鄉人,不在站口搖手攔車,郝師傅減速,讓售票員開窗對搖手攔車的鄉人說,大爺大媽,你們乘公交,請到站口,爲了你和他人的安全,我們真不能把你們帶上車,對不起!郝師傅搖搖頭笑笑,公交又勻速上路了。這時,年輕漂亮的女售票員像似對車上的乘客解釋,又如宣傳她和郝師傅不開車門拒絕帶半路攔車的人,我們這樣做,一是考慮行車安全,二是讓半路攔車的人養成站口乘公交的習慣!這樣的話語一出,乘客們紛紛點頭表示理解。

東海西鄉公交通,這種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不但但把東海西鄉納入大市區的範疇,便利東海西鄉人出行的同時,更是新農村建設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踐行着實現中國夢的美麗傳奇……誠然,鄉下人乘車的城市文明養成習慣,還需一個過程,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城市文明和西鄉淳樸將融爲一體,因爲有像郝師傅和售票員在一羣人不停佈施着城市文明的福音……

如今,城市大發展,亭湖鹽都兩區像翱翔的鷹展開的雙翅,一東一西全力拓展都市圈,一期接一期的高架騰空而起,兒時眼中姨娘家的東海早已劃入園區,市區高架20分鐘的車程,一下,便僅直駛入姨娘家所住的政府規劃新農村別墅羣……

東海西鄉公交通,出行之變大繁榮。村村相連通車路,城鎮建設快發展!家家門前有大路,條條大路通都市。城鄉差距正縮短,最是感激交通人。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322848.html

  • 標籤: 主題 家門口 徵文 通用 那條 2012年12月四級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通用13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2022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徵文(通用13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