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精選13篇)作文

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精選13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5.41W 次

篇一: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精選13篇)

大自然應該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將無法呼吸,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將無法喝水,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將沒食物飢腸轆轆無法生存。

很久以前,地球是一個綠色美麗的精靈。這有着美妙的大氣層,有冷暖舒適的氣候,這還有着清新的空氣,有許多美麗的飛禽和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和千山萬水的美景。

後來因爲人類的誕生,他們學會了製造武器,他們也學會了捕捉獵物。有許多動物都成了捕殺對象,他們學會了捕捉大型動物後,猛獁象就成了他們捕捉的對象。

那個時候的人因爲慢慢進化,他們會了用水泥鋼筋建房子,也會建大型工廠,工廠排出的廢煙飄到天空會污染空氣。有些國家會將污水排入大海,污水排入大海有可能大海里還生存着許多未知生物,沒有被發現。

我們也不能傷害大森林,大森林可以提供氧氣。森林也可以防止沙塵暴,也可以防洪水。

我們離不開大自然,大自然爲我們生存提供食物。大自然像母親一樣保護我們,我們也要保護它。

篇二: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又是一年一度的環境宣傳活動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自然,萬物共生。

夏臨大地,有近一年芳草綠,大家應該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樹木,我們要積極種樹,給我們的地球添上一些色彩。

全球變暖的趨勢有增無減,對地球和人類的生存,會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近年來變化無常的氣候災害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冰山就會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把陸地淹沒,人們將無處生活。

大自然像個健康的人,人體各個器官,各種機能之間都是保持平衡的,一旦有一個環節失去了平衡,人就會生病,大自然也一樣,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產生不良後果而富麼就是保持生態平衡的衛士。

梁啓超說過:“少年強國則國強”,我們要多種樹,更不要亂砍亂伐,要建設一個美麗的家園,森林就像是救世主,沒有那森林就沒有我們現在安逸的生活,我們要從愛護植物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讓我們一起播種綠色,播散文明,我們相信有了道德的陽光,綠樹纔會常青,我們堅持讓天更藍,水更清,讓我們的地球母親永遠年輕漂亮!

篇三: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在繁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有一個孕育了生命與自然的藍色星球,她就是地球。50億年來,滄海桑田,地球日復一日地變化着。至今,我們的地球已有45。5億歲了,已經非常老了,但是地球媽媽的心永遠不老,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她,保護她,讓她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如今,因爲一些壞蛋對地球媽媽的傷害,使地球媽媽傷痕累累,可是,地球媽媽仍然認真、不辭辛勞地哺育着我們,有些人卻不知好歹,傷害着地球媽媽。這次疫情,也許就是大家破壞了生態平衡,擾亂了地球媽媽的生活秩序,才導致了這樣一場可怕的惡夢。

記得老師以前講過一篇課文,叫《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不顧嚮導的勸阻要嚮導救助一隻幼龜,而使成羣的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事。作者就是因爲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才導致了一羣幼龜被食肉鳥啄食,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所以,生態平衡不得破壞,否則,結果不堪設想,破壞生態平衡就等於傷害地球媽媽。

那麼,要如何才能保護地球媽媽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不隨意破壞綠色植物,二是不隨意毀壞公共場所的公共物品,三是不捕捉野生動物,四是不隨地亂扔垃圾。

……

這四點做到了,才能不傷害地球媽媽,地球媽媽才能平安,地球媽媽才能快樂!

地球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着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我們要好好保護地球媽媽,守護好我們的搖籃!

篇四: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20。75攝氏度!今年2月南極氣溫達到史上最高,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變暖的速度。

我最近看過的兩個視頻。視頻一:海岸邊,懸崖上,成羣愁山悶海的海象正在遷移着。“砰”的一聲,一隻海象從80多米高的陡峭的懸崖上摔了下來……視頻二:陽光直射,海面平靜,一隻北極熊母親帶着她的孩子,在無盡的海洋裏疲憊的找着冰川,他們不知道是否有明天,是否有未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是人類的活動,使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導致許多高緯度地區的海濱逐漸融化。所以原本生活在海濱之上的海象,爲了生存只能遷移到海岸,隨着時間的推移,海岸平地被海象佔滿了,有的只能鋌而走險,爬上懸崖。北極熊也一樣,失去了停腳的地方。

氣候變暖,融化了兩極動物的家,也使得冰封人類生命的鬧鐘正在倒計時。

全球變暖,冰川融化,腳下的土地正在下沉。一些島國國家和沿海地區面積逐漸縮小,土地逐漸下沉。而溫度上升還會讓很多無脊椎動物從冬眠中甦醒。這些昆蟲的提前甦醒將導致將要豐收的莊稼被吃,最近在非洲和西亞正爆發着蝗災。

全球氣候變暖,歸根到底都是人類發展造成的。這些問題最終也會歸還到人類身上,只不過大自然受到了連累而已。所以,我們人類要重視與自然和諧共生。

面對全球變暖,歐盟國家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北非國家自2005年以來每年召開一次氣候會議;中國也積極參加氣候治理……

我們也應做到勤儉節約,綠色消費,外出步行,人走燈滅,爲氣候問題作出自己的努力。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與自然休慼與共、和諧共生!

篇五: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每年的6月5日爲世界環境日,世界環境日的存在,是提醒全世界的人們應該要注意保護環境,也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共同家園,然而由於人類常常採取亂砍濫伐、竭澤而漁等不良發展方式,過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已經導致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颱風、暴雨、雪災、沙塵暴、洪水、地震還有可怕的厄爾尼諾極端天氣不期而至。

長久以來,森林一直是人類和動物的守護神,它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數不盡的好處。很多森林的根系非常的發達,有很好的蓄水功能,可以有效抵禦泥石流、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並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美化環境,無時無刻不在保護人類;而人類卻無止境地砍伐森林,讓森林大量減少,人類可真是竭澤而漁、焚林而獵呀!“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曲《我的中國心》感動了多少中國人。然而,由於人們的亂砍濫伐,美麗的長江黃河變得渾黃污濁,甚至出現了斷流現象。這真是個慘痛的教訓啊。

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爲“生態系統恢復”,而中國主題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爺爺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這些生態理念已深深印在了國人的腦中。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空氣達標城市數量比例提升。全社會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從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度電、少吸一支菸做起,從不亂丟、不亂扔、不亂吐、不亂塗做起,從尊重大自然、不不吃野生動物,保護身邊動植物做起,營造崇尚綠色、呵護環境的良好風尚。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讓綠色成爲我們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篇六: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近年來,我國對於生態與環境的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十九大報告中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足以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從中國禁止進口24種“洋垃圾”這條新聞就可以看出我國將更加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生態文明。之前由於人們不加節制的破壞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如果再這樣下去,資源就會漸漸變少,小動物們也會失去他們的家園,所以我們要共同保護大自然。

以我自身的所見所聞來說說近幾年生態環境的變化。我家門前的一條河的河水原本是清澈的,河中有很多魚和蝦,但後來因爲不加節制的污染,河水漸漸變得渾濁,河中幾乎一條魚都沒有。一年前,管理人員加強管制,不允許再往河道里扔垃圾,並且用機器清理河道,小河才又變得乾淨了起來,河裏又有了暢遊的魚蝦。

環境的污染大多是人爲因素,對於環境的保護,一些人仍然認爲這件事跟自己沒關係,還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是一個隨處可見的現象。類似亂扔垃圾、破壞植物等現象並不少見。也許你也能經常看見有人隨地吐痰,還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無素質的行爲影響到了別人。一個小孩喝完飲料後,拿着剩下的空瓶子,他是剛有意識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的,但是身旁的大人卻說:“一直拿着空瓶子幹嘛,也不嫌麻煩,直接扔地上不就好了?”小孩懵懵懂懂地把垃圾扔到了地上,最後他再也沒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以上兩種現象影響了他人的健康,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同時都影響了環境。我們應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當身邊的人做出這類不對的行爲時,請提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認爲一個國家的生態是這個國家發展的根本,生態環境的好壞體現了這個國家人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與責任感,反應了這個國家能否長遠發展。只有保護好環境我們纔能有更多的資源,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美好。

讓我們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呼籲: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篇七: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浩渺的蒼穹大地下,人類不過是億萬年輪迴中的滄海一粟,空憑一身寥寥本事,卻妄想主宰地球上恆河沙數的結晶,結果可想而知。

廣袤自然,非人所匹。孟子早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在面對自然時,人往往都是示弱的一方。陰陰夏木,拔節於大地;淙淙細水,源流於海洋;煦煦和風,拂動於天空。自然的力量,散佈無邊,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都是自然予我們的饋贈。

和則共生,貪則俱滅。科技的迅速發展,悄悄滋生起人類心中的貪慾,自以爲擁有掌握自然的力量,殊不知,弱小和無知並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人類就如妄想撼動大樹的蚍蜉,自覺無畏,實則自滅。看圖中舉槍向熊的獵人,心想自己持槍佔盡優勢,卻未意識到,槍響後,迎接他的,不是征服熊的成就,而是腳下無底的萬丈深淵。就拿近期疫情中的新型冠狀病毒說話,一些懷有獵奇心理的人,無視自然法則,大肆獵殺野生動物,當獵物陷入獵網之時,他們嘴角甚至浮起輕蔑的笑意,殊不知,病從口入,這槍一響,倒下的不僅僅是獵物,更是數以萬計的人類。再如自作聰明的商人,爲鋸木伐林帶來的利益興奮時,他不知這片林倒下後,還予他的是狂襲難擋的風沙和海嘯;濫用水源的人們在歡呼於水之充裕時,他沒料到可能會顯現在眼前的或是一片無果旱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我們繼續如此輕視自然,那自然便定當報以痛吻。

敬畏自然,行有所至。就如莊子所想般,”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合一“,天人合一也是自在的。人類本無爲所欲爲的優勢與資本,何不順從自然?每每當我們植起一顆顆青松,自然的綠樹銀山,會爲我們遮陽擋沙;每每當我們掬存一捧捧清水,自然的潺潺溪流,會涵育我們的生長;每每當我們護留一個個生命,自然的各樣生物,會饋予我們萬物的奧妙。我們現今當做的,是敬之,再護之。

人與自然,天人合一,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平衡之下,纔是各自的自由。心有尺衡,行有所止,報以敬畏,方可共處。當謹記自然之法,纔將有采菊東籬下的適然。

篇八: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萬物皆有靈。蒼穹之下,我們既可以是萬物的主宰,也可能不過是一顆有思想的葦草。人定勝天的理論的確展現了人類克服自然困難的決心,但敬並畏之纔是我們與自然相處的生存之道。

早期從老子“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再到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從“竭澤而漁”再到“圍湖造田”的人爲悲劇,無不警告着我們敬畏自然。誠如培根所言,只有順從自然,才能征服自然。

在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唯有尊敬自然纔是核心。從SARS病毒再到埃博拉,從中東呼吸綜合徵再到新冠疫情,正是因爲人類的狂妄自大才導致這些災害如一把達摩克斯劍懸於人類頭頂。那些心懷獵奇想法殘害動物的人,那些抱着滋補念頭而捕殺野生動物的人,最終受到了懲罰。“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倘若失去了敬畏之心,那麼人類那愚蠢的自大終會毀滅自己。

換言之,人類所謂的“征服”只是戰勝一些危及自己的危害,而不能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攝影師拍攝動物成羣奔跑的鏡頭,也許就是一個槍口,嚇得動物驚慌逃跑而亡;人類對捕殺珍惜動物獲得利益的渴望,或許就是一把利刃,將動物刺得鮮血汩汩。甘地作爲印度殖民運動的領袖,他推崇的便是自然原始的生活。正如他所說的:“地球只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能滿足人們的慾望。”征服之下,敬並畏之,纔是面對世界的最佳法則。

敬畏與謙卑之心同樣也是我們戰勝自然困難的首要前提。黑龍江女孩徐卓繼承父業保護丹頂鶴,一家三代虔誠守護;守林人一家分別取名爲建林、育林、成林,以最真誠的方式展現對自然的敬重;幾代人潛心投入研究,化沙漠爲綠洲,化不可能爲奇蹟,又何嘗不是心懷敬畏之心而征服了自然呢?

生態沒有替代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征服之下,敬並畏之。人類不過是自然界中的渺小一粒微塵,面對世界,我們既要懷着自然之子的虔誠與敬畏去善待自然,又要具有徵服者、開拓者的勇氣去戰勝災難。

傷害與被傷害從來就不是對立的關係,槍響之後,沒有贏家。我們唯有敬並畏之,才能在生態的天平上站穩。面對人類發展的漫漫長路,誠然,我們要有徵服的勇氣,但更爲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保護自然。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征服之下,敬並畏之。

篇九: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荀子·天論》曾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自然面前顯得格外渺小的人類,更應該對自然保持一顆敬畏和謙卑之心,與大自然保持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

永遠不要對自然心懷不敬。恩格斯說過:“永遠不要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爲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人與自然界本就是索取與被索取的關係,一旦這樣的索取超過界限,我們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亞馬遜雨林的大火,澳大利亞的山火,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蝗災,美國的流感,以及這次牽動着全世界的心的新冠疫情,都是人類自命不凡、對自然不敬而被自然狠狠報復的結果。

2019年和2020年是動盪的,彷彿所有災難瞬間爆發,彷彿人類已走到窮途末路。然而,所有的天災都不是瞬間爆發的,而是人類對自然的不敬埋下的禍根,最終結出了惡的果實。人與自然的和諧一旦被打破,隨之襲涌而來的便是無上限上升的海平面,不斷鹽漬化的淡水資源和垃圾病毒圍城——無止境的災難。

先人“人定勝天”的觀念的轉變還沒告誡我們嗎?人類多少年以來所歷經的災難還沒告誡我們嗎?我們正在經歷的這長達數月的疫情還沒告誡我們嗎?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觸碰自然界的底線,就如同雨果說的:“大自然的溫柔的慈母,同時也是冷漠的屠夫。”作爲自然之子的人類,若能與大自然長久地保持和諧的關係,便也能長久地享受大自然母乳的滋養。反之,人類也許真的很快就要走到窮途末路。

人類要與自然界保持和諧統一。人不過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風輕輕一吹就倒了。不要把人類幻想得過分高貴與偉大,爲了生存,人類也不能例外地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則。梭羅爲了窺探大自然的綺麗而隱居,自耕自食;巴勒斯坦言自然界的美麗不在外表的裝飾,而是深深植根於大地;澳大利亞修建奧林匹克廣場不惜耗費巨資爲保護青蛙而修改設計……這些都是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統一的表現,都是值得人類去學習和實踐的。

《流浪地球》的開頭有那麼一句話:“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認爲那隻不過是一場山火,一場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或許我們有過戰勝災難的經歷,但那隻不過是自然母親對我們的憐憫。人類若繼續自命不凡,終會自食惡果。

永遠要對大自然保持敬畏和謙卑之心,永遠不要自命不凡;永遠要與自然保持高度和諧,永遠不要幻想主宰世界。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和萬物和諧共處,人類才能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

篇十: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人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陶淵明精神故鄉的桃花源;“天下爲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是孔子政治理想的桃花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家國情懷的桃花源。我心中也有一片桃花源,它現實具體,它親切溫馨,它就是我現在的故鄉——龍坪鎮下馮村下馮壪。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直到國慶節,在爸爸的陪伴下,我纔回到別離一年有餘的故鄉,在爺爺家小住了幾日。

太陽透過密密層層的樹葉,把光的圓影剪碎灑在地上。初秋的風捎來了幾分熱辣,混合着稻菽成熟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散,留下幾縷清甜,一分歡快。

老家有塊旱地,勤勞的爺爺每天都在精心耕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徜徉其間,我感受到陶淵明勞作時的愜意與自在。

猶憶那個秋日的黃昏,我坐在田埂上,看遠方一抹晚霞暈開,濾淨了初秋時節我躁動不安的情緒。那橘紅的色澤,是溫和的恬靜,像是慈母的臉龐,又像是鄉親的皮膚。

三兩孩童穿着長褂在疏密交錯的茅草叢裏穿梭。他們或蹲在其間,或匍匐着隱入翠與黃交織的浪潮裏,身後傳來沙沙聲響極像車水的飛輪,令人沉醉於這舒緩而古樸的時光中。南風輕起,泛起草的浪潮,裹着孩童嬉戲時稚嫩明朗的笑聲,在田野上空迴響。

暮色四合,穿着青布罩衣的婦人來喚自家的孩子回屋吃飯,燒飯的炊煙似乎滲進她們的青絲白髮。當她們扯着嗓子呼喚孩子的名字時,似有掃盡殘雲的豪邁,令人忍俊不禁。只見茅草堆一陣起伏,孩子們接二連三地將腦袋探出來,頭上衣服上掛着枯草的葉片。婦人牽着哇哇喊叫的孩子,各回各家,將笑聲塞進那一抹凝聚厚實鄉情的炊煙中。

晚飯過後,老人們也常常到蒿草旁田埂邊溜達,談談農事,聊聊收成,議議國家政策。我和我爺爺也參與其間。七十多歲的爺爺童心未泯,他隨手掐一株蒿草,將葉片順着整齊的豎紋撕成條狀,一根放在嘴裏叼着,另一根便在他略顯僵硬的指間纏繞穿梭,不一會兒一個小杯墊,或者一條手鍊便大功告成。當他舉着藝術品微笑地面對周圍的孩童時,得到的是孩童歡樂的喊叫,以及婦人們搓着圍裙露出皓齒的笑容,一切都是那麼和好溫馨……

倦鳥歸巢,天幕籠罩着一角村落,一羣平凡而又欣然生活的人,即將被夜晚攬入懷中。在夏末秋初的時節,做着麥香豐鐮的美夢;在大地畫軸的一隅,過着純粹豐盈的人生。

……

這鄉土與鄉情,是我珍藏的寶物,無論我走到哪裏,即使被鋼筋水泥的城市包裹,我也相信,我心中有一片柔軟的桃花源,它會在某個寂靜的夜晚,或者熹微的早晨,出現在我的夢裏,滋潤、充盈着我的靈魂,陪伴我走向詩意和遠方……

篇十一: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清晨,當蒼穹一點點被湛藍暈染,棲息在馬口湖草叢裏的青蛙便發出歡快的鳴叫,像柳葉般明麗,像泉水般清亮。那是它們在召開盛大的演唱會,歌唱清新的世界,歌唱歡樂的生命。

叔叔曾對我說過,蛙鳴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而今,難道真的要和它作長久的別離?

我的老家靠近馬口湖畔。每年放暑假,我都會回到老家住上一段日子。鄉下不像城裏那般喧鬧擁擠,四周靜悄悄的,空曠曠的。每天傍晚我都會繞過後山的竹林,穿過對面大片的菜地,直達湖邊慢慢散步——不僅僅是在散步,更是品味在城裏呼吸不到的自然與生命的氣息。

現在老家就要拆遷了,聽說政府要在這裏建一所溼地生態公園,專供白䴉等珍稀鳥類棲息繁衍。儘管故土難離,但是家鄉的父老還是響應政府的倡議,再次把家搬移到別的地方。這次回老家,是我在這裏度過的最後一段快樂時光。

吃完午飯,叔叔說帶我去周圍走走。我們乘坐歲月的紙船,擁抱記憶的潮汐,像是走進了一條很深的畫廊,又像是穿梭在時間的曠野。盛開的花兒,倒映着藍天的湖泊,綠色的山林,瘋狂生長的野草,都在歌唱着美麗的自然,都在演繹着怒放的生命。

我們走過田埂,穿過菜地,眼前已不再有路了,惟有湖泊與對面山嵐盛開的雲朵。

叔叔坐在湖邊,跟我講述他與爸爸小時候在這裏的種種趣事。“我和你爸爸每天一放學就到這馬口湖邊釣魚。那個時候的馬口湖啊,水比現在還澄清,魚兒味道更鮮美。”叔叔眯着眼睛,深情地回憶,“湖邊經常有成羣成羣的白䴉在棲息,還有野鴨戲水。一到夏天耳邊全是蛙鼓蟬鳴,那個時候覺得煩人,很吵,很想清靜;現在倒好,蟬鳴雖然還能聽到,可是青蛙基本上看不見了。”叔叔喟然長嘆起來。

原來,美麗的馬口湖也曾遭受巨大的創傷。在改革開放初期,馬口湖周圍全是工廠,工廠生產的廢水全都排放到湖裏,導致湖水嚴重污染。湖面上漂浮的死魚,翻着白肚皮襯托着底下變黑的塘泥,散發出刺鼻的惡臭。不僅如此,遭受污染的湖水灌溉莊稼,竟使周邊一千多畝的稻田減產。青蛙這種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物,也漸漸不見了蹤影,難道真是懼怕了這喧囂污濁的世界,委屈地躲藏起來?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對老家的印象就只剩“髒”這一個字。

後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整治下,馬口湖周邊的小工廠、小作坊都關閉了,湖水得到全面的治理。昔日“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的勝景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那倒映着藍天的湖面,那穿梭嬉戲的魚兒,像是在傾訴着自然的恩賜,又像是展現生命的舞蹈。

叔叔望着遠方的藍天,深邃的眼眸裏彷彿有千年熄滅又亮起的星河。“老家雖然沒了,但馬口湖會一直在的,而且會越來越美麗的。”說完,叔叔便領着我往回走。

我跟在叔叔後面,一步一回首,只見蒼茫天底下的馬口湖,煙波浩渺,禽鳥飛翔。藍天、青山、綠水,這三樣景物,不,遠遠不只這三樣,包裹成一個蔚藍的星球,鑲嵌在遼闊宇宙之間,熠熠生輝。耳畔,有蟲鳥低吟,似乎是那熟悉的蛙鳴,在歌唱生態的美好,在讚歎自然的和諧……

篇十二: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太陽和月亮遵循天體運行的規律的話,就能永遠地照射萬物;春夏秋冬四季遵循自然規律循環往復,就能永遠地滋生萬物。古人於《周易·下經·恆》中道出自然的悠悠規律,暗含人與自然相處的哲理——尊敬自然,心存自然而不違,然得共生。觀之今日,高樓林立,污染肆虐,人類的發展打破了共生的天秤。如何維繫萬物,和諧共生,引領新一代共創青山綠水?對此,我認爲,心存自然,和諧共生,便是最好的答案。

思想是行動的指引,是行動的方向標——心存自然,和諧共生,第一曰“敬”。縱觀古今,先賢的思想中無不蘊含着與如何自然相處的智慧。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依據於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於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於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自然有着自身運行的規律,遵循規律,心尊自然,纔是萬全之法。古時人們的勞與息,何曾未有這樣的道理呢?反觀近代,生產力的進步,讓人們被機器的力量矇蔽了雙眼——妄想征服自然。工廠排放的廢水污染着泰晤士河,汽船上的貴族在撐傘“遊覽”;倫敦搖身一變成霧都,近8000人因煙霧而死……由此觀之,若人爲一時之利,而不顧青山綠水,竭澤而漁,終將自掘墳墓,遭到自然的報復。心存敬畏之心,才能和諧共生。

護生態環境,建美麗中國——心存自然,和諧共生,第二曰“行”。“人與自然是個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總書記的指示,讓走在“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上的中華民族更加堅定。北京開展“藍天保衛戰”,發動羣衆守衛碧藍,讓霧霾退散;塞罕壩三代育林人堅守於荒原,歷滄桑而育厚林,鑄就新時代的生態讚歌……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項持久且需要人人蔘與的偉大事業。試問,沒有人民大衆的熱心參與和堅持,哪得水天一色,山明水秀?立足實踐,心存自然,才能得“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市鳥語花香”的美麗中國,滿足人民大衆的期盼。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心存自然,和諧共生,第三曰”引”。我市博物館擬舉辦“人與自然”主題展覽,正需發揮“引”的作用,號召今朝青年“心存自然,和諧共生”。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特性,正確引導廣大青年的參與,當融新時代之色彩。21世紀是科技騰飛的時代,樊錦詩用信息技術將敦煌文化更好展現於世人,實現文化的發展;21世紀是創新的時代,故宮博物院將傳統文化與生活用品相結合,打造出廣受青年喜愛的“故宮文創”,實現文化的復興。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心存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先輩發揮引領作用。我市博物館當學習借鑑業內領先同行,融合科技來展現綠水青山的重要性;並開發面向青年的生態產品,激勵中小學生去維繫生態之秤。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人因自然而生,又與自然相依。我們的衣食住行,既是個人的勞動成果,也是大自然的饋贈。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自然,人與自然便能和諧共生。

篇十三: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你是燕在樑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題記

當悠遠的雞啼劃破空曠的天宇,當清晨的曙光閃射優美的波長,當橘紅的太陽爬上地平線,家鄉武穴從沉睡中清醒過來,張開熱情雙臂,迎接八方賓朋。

我是橫崗山頭的一縷霧,欣賞着那疊嶂凝嵐鬆鬱郁,白雲出岫雨菲菲的美景。

我聽着古寺渾厚悠長的鐘聲,攀援在山林裏。我來到蒼鬱的松林之中,數着它們一圈又一圈的古老的年輪,聽着他們“沙沙”的私語,看着微風吹起松葉,泛起綠色的漣漪。我看到守林人用手撫摸着這些古老的松樹,眼中露出一種熱愛,一種驚歎,一種敬畏。這是人類生來就刻入骨髓中的,與大自然獨特的聯繫,這種聯繫是永遠無法割斷的,人與大自然相依相存,共生共榮。我望着守林人佝僂的身影,那一瞬間,我甚至覺得他是在麥加朝聖,那滿臉的崇敬甚至滲透到皮膚的每一道皺紋,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晃眼……

我奔向山腰淙淙的溪水,他正奏着“丁丁咚咚”的歡快的樂曲。遠處有一行身影走過來,越來越近,越來越近,那是一家人。孩子們蹦着跳着,把手伸進溪水裏,感受着生命的脈搏。他天真的臉上呈現出無邪的笑容,用稚嫩的童音叫着父母,他們一起觀察着潺潺的溪水,笑聲雨水聲渾成一片,陽光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正午漸漸到了,我凝望着這保持自然本真的橫崗山,在微笑中漸漸消散。

我是武山湖裏的一滴水,注視着那青螺疊影沉龍邸,皓月生輝曳畫欄的風情。

我閉着眼,聽着武中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連湖裏的魚蝦都停住了腳步,側耳傾聽。我潛入湖底,和湖裏的生物打着招呼,與他們交談。是啊!這湖水是如此純明,讓過往的人們都駐足而望。我從行人們的口中得知,那百米港的岸邊建成了一個生態公園,陽春三月的時候,櫻花開的爛漫,讓人移不開眼。我感嘆着,家鄉的人民是多麼的熱愛大自然啊,市政府以堅定的決心和雷霆萬鈞之力打造出那麼美的生態武穴,我對人類的覺醒感到如此的欣慰。武穴的政府和人們開着生態的船,駛向那麼遙遠的未來和遠方,而那未來和遠方,一定是如此的光明!我甚至能看到,那未來的廣濟,就是荊楚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那裏綠樹成蔭,草木清華。

我是大金販千畝花海里的一株油菜花,凝望着那一片凌寒冒雪幾經霜,一沐春風萬頃黃的盛景。

我在風中不住地舞動,探着頭,望着遠山的塔,天空中的雲,和嗡嗡飛翔着的歡樂的蜜蜂。目光所至,都是一片金黃的油菜花浪。我看到那些城市的人們,不知道跑了多少裏,到這裏來,只是爲了緩解心中的鬱悶。我看到,當他們目光所至之處,一片金黃色的花浪時,他們原本緊鎖的愁眉舒展開來,取而代之的是眼中清亮的光芒和嘴角上揚的微笑。我高興,我能看到大自然爲人們改變了原本苦悶的心情,讓人們調整了心態,轉入明天的奮鬥當中,以積極、樂觀、昂揚的精神去迎戰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而這,都是大自然帶給人們的變化。

我望着清晨天空中緄着金邊的紅雲,午後空中飄散着的慵懶的白雲,黃昏時燃燒着的熾烈的晚霞,那都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啊!

我們的生態武穴,以蒼穹爲衣,以星辰做冠,血脈裏流淌着長江的水,養育出有靈的山水,有情的草木,和一個又一個熱愛着她的家鄉的武穴人。我相信,武穴的天空會越來越湛藍,湖水會越來越澄澈,武穴的明天會更加的耀眼和輝煌!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czxz/zhongkao/1314144.html

  • 標籤: 精選 徵文 共生 地球 發揚長征精神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精選13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與自然共生爲地球發聲徵文(精選13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