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節日作文 >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作者: | 閱讀: 5.99W 次

【精品】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集合9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1

明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亦稱“端五節”、“端陽節”、“蒲節”,流傳於漢族和壯、布衣、侗、土家等少數民族。

據考證,端午節源於遠古先民對部落圖騰-龍的崇拜。又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流放江南,於當日自沉汩羅江以身報國,當地居民爲防止魚類食其軀體而將糉子投入江中。此後便形成民間傳統節日,代代相傳,兩千多年來綿延不斷。人們插艾蒲、吃糉子、飲雄黃酒和在小兒衣襟上系香袋、手腕腳腕上掛五色線等,以求滅災疫、去五毒。我國南方各地區還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以示紀念。

xx年的端午節(xx年6月25日),國家郵政局發行xx-10《端午節》郵票一套三枚,其中第一枚“賽龍舟”,第二枚“包糉子”,第三枚“避五毒”。

第一枚“賽龍舟”,以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構圖,兩條龍舟你追我趕,舟上插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氣息。第二枚“包糉子”,圖案是五顏六色的糉子。第三枚“避五毒”,是被古代人稱爲“五毒”的五種小動物---蛇、蠍、壁虎、蜈蚣、蜘蛛,色彩鮮豔,生動逼真。

我從小就喜歡集郵,今天突然想起來郵票上的端午節,於是晚上從婆婆家回來我就把集郵冊翻了出來。

我的端午節--端午節作文我的端午節--端午節作文

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我的假期還沒休完,因此,可以跟家人踏踏實實的過個節.按照家鄉風俗,爸爸一大早起來做釀苦瓜,而我也一大早起來幫忙.

十點多的時候,給他打了個電話,問他考完試沒有,他說沒有,可能會比較久,考完再給我電話.不想去連隊吃飯,十一點,我就跟家裏人吃了個飯,算是過節.

中午十二點,接到他的電話,準備行裝,帶上滿滿一盒的釀苦瓜,頂着烈日,到他那去過節.

一點,到了部隊,他來接我.到了他宿舍,他說他剛回來吃完飯,還不想吃,先去衝個涼.

一點十分,上來了,他說爲了考試才睡了四個小時,要眯會,一眯就眯到了兩點半.期間,我在玩電腦.

原本,他說下午沒什麼事,訓練讓別人帶,要跟我過個好節.但是,兩點四十五分的時候,營部來通知他去開會.他留了塊西瓜給我,說等你把西瓜吃完,我就回來了.這塊原本五分鐘能吃完的西瓜,我吃了兩個多小時,五點,他終於開會回來了.

五點,剛進房門,把帽子一扔,又去準備第二天考覈的事了.

五點半,我看到他在下面,給他打了個電話,他說,我馬上就好了,協商好就回來.這一個馬上,就到了五點五十.期間,我還在玩電腦.

五點五十,終於跟一個排長一起回來了,可能餓了,他給副指和排長都裝了一碗釀苦瓜,狼吞虎嚥的吃起來,那一刻,我一點都抱怨都沒有了.

六點,集完合回來吃飯,我問他,晚上有事嗎,他說有,七點開會,沒事,你在這玩會,等我開完會就好.我說開多久,他說半個小時.我再問,開完以後呢,他說還要準備一下.

低頭吃飯,吃完飯六點半.我說送我回去吧.今天能不能送我上車.他說來不及啊,七點要開會.我說,服務態度越來越差了.他說,沒辦法,忙啊.我板着臉,不理他,豈有此理,我的端午節都玩電腦去了.

最後,他還是送我上車了.等車的時候,我讓他回去,因爲我知道一等有可能就等半個小時,他說沒事,來一趟不容易,反正時間過了,今天我無論如何都要送你上車.帶着內疚,上了車,覺得自己還是太任性了,其實他也挺辛苦的.結婚後的端午節能跟他一起過,我已經很滿足了,即使我們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多少,我覺得還是幸福的.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2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等待已久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愛過端午節嗎?端午節是不是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啊,那是一定啦的,我愛端午節送給你們,希望你們喜歡。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稱重五節,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在端午這天,一大早就聽見奶奶在幹着什麼,我趕忙起牀,穿好了衣服就跑了出去,走上前一看,哇!奶奶煮香噴噴的糉子正要出鍋。奶奶看見我笑眯眯的對我說:“聞到香味了?彆着急,我馬上把糉子給你盛到盤裏。”

我剝開綠油油的竹葉,哇!一粒粒糯米就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向我眨着水汪汪的眼睛,好像在說:“饞了吧?別猶豫了,快嚐嚐我們的味道怎麼樣吧?”我看着這隻糉子,似珍珠,如瑪瑙,色澤鮮豔,晶瑩剔透。透過翡翠般的糯米看到了紅棗泛起的紅暈,一陣陣清香侵入心肺,我一口咬下去,啊!香香的、粘粘的糯米包含着淡淡的棗香。我仔細的品嚐還有竹葉那種特殊的香味,那種味道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接着,下午,我們參加了小區的活動,是名字叫“包糉子”的活動,材料是小區買的,你只管做完帶回家吃就好了,雖然我們不知道糉子好不好吃,不過小區有這份心就好了。

我剛上完藍天回來,才12:30分呢!我和奶奶就在家裏分配好了等一會的任務,因爲我包糉子不好看,所以我負責拿着繩子給奶奶綁,奶奶綁完的糉子就交給我放在袋子裏。我和奶奶在家等啊等啊(我的媽媽陪我妹妹去學琴了),終於等到了3:50分,我的媽媽和妹妹就來了。不過,不只有媽媽和妹妹,還有一位不速之客,那就是冼慧。我們和冼慧去逛了一夥之後,就去了會所,走着走着,(因爲我家的花園有一個芒果樹,他掉下來的芒果,被我撿到了,真太好了,這裏的芒果很甜的。

活動開始了,奶奶在我前面搶了一些糉葉和綁糉子的繩子,我們開始做了,奶奶做了一個又一,我的眼睛都看得忙極了,過了一會,帶子裏的糉子變得滿滿的,不好,我們沒有糉子的繩子了,我連忙從地上撿了一些繩子給奶奶,我們這邊的餡料已經沒了,我們又走去那邊,包啊包,不到20分鐘,全場的葉子都給搶光了。管理處的其中一位姐姐說:“大家別吵,我們這裏分兩個組,一個大人組,一個小孩組,大人組和小孩組的禮物是一樣的,我們先展開大人組的活動,各位阿姨數一數你們報了幾個糉子,我的奶奶連忙開始數,1234567……大家都激動地數了起來,生怕自己數少了一個

我奶奶一個人包了23個糉子,我奶奶好棒啊,還有比我奶奶多的人,他是我的鄰居,他們一共包了50個,不過他們是3個人一起包的總個數。接着是兒童比賽,不過小孩子只比美觀,我很有信心,因爲我奶奶已經得到了一個獎品了,我在奶奶袋子裏拿了一個糉子,交給那位姐姐,那位姐姐問我是不是我親手做的,我只好撒謊是我親手做的。(沒辦法,不過我現在想起來,我覺得好愧疚)評出來了,我的糉子和鄰居的糉子被選上了,我們兩都得到了獎品,我們還合了照呢!不過,唯一不足的是,糉子蒸熟了,竟然沒味道,我一開始以爲是我的舌頭有問題,後來我才發現,這個糉子是沒味道了,還有媽媽的蒸糉子的技術太爛了,有的焦了,有的又沒煮熟,真是太可悲了,可憐的糉子,我爲你默哀三分鐘……

中海華庭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思鄉之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奶奶家的糉子,看着精彩的這都比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3

在我的家鄉,我最喜歡的節日就屬端午節了。我的家住在北方的一個邊陲小鎮上,這裏沒有江南的大江大河,沒有南方厚重的文化底蘊,所以便沒有划龍舟、賽船的盛大場面,也沒有喝雄黃酒的雅緻,更沒有書上黃煙“一筆虎”的興趣。但這裏有的是讓人一生也忘記不了的醇厚的鄉情,淳樸的民風。

還有三五天才到端午節,街上就五彩繽紛了。靠近一看,香、香角子、紙葫蘆、燈籠、五彩線,還有不知名的用竹子編的奇形怪狀的東西,真是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人們比劃着精心地挑選着,爲過一個多彩的端午節做準備。市場上小販們也不甘示弱,吆喝聲此起彼伏,我尋着聲望去,長粒的黏米亮晶晶,還有精裝的、散裝的糉子葉,那深邃的綠讓我頓時涼爽了許多。還有包糉子的配料:大棗、蜜棗,現在大多選蜜棗了,因爲經過加工、浸泡了的蜜棗格外香甜。

每年我們家都要買上幾十斤黏米,要買最好地,不摻一點大米地,這樣做出來地糉子纔會好吃。糉葉要挑選寬厚地,深綠地。最後還要準備糉子餡兒,餡兒可分爲好幾種:蜜棗、五花肉、排骨,酸菜也可以,種類可真不少。每年端午節,鄰居們總會湊在我家一起包。每家地餡兒換着用,每種都用不同地線繩捆着,這樣種類就多了。他們也會相互傳授着技巧與手藝,看看誰地手更巧。大家絮叨着談論着家常,真是其樂融融。晚上,糉子就燜好了。從外面回來地我,遠遠地便聞到了香味,真是“香飄十里”呀!糉子像小山也似地堆在盆中,個大飽滿,有我地拳頭般大,像吸足了水地水牛挺着大肚子。糉子一般有三個角,但也有四個角地,線扎得緊緊地。我顧不得洗手,挑選一個肉餡地急忙剝開,只見一粒粒米緊緊挨在一起,晶瑩透亮,如一座水晶寶塔。我地不爭氣地口水早已如“滔滔江水”了。咬上一口,鬆軟可口,既不粘牙,也不生硬。米中透着清香,再一看,餡兒便露出來了,排骨油香四溢,即便吃過後,一股股肉香也久久纏繞在舌齒間,我只吃了一個便彎不下腰了,媽媽看着我,笑呵呵地說:“你這隻小饞貓,可別撐壞了。”還要不停地爲我擦去嘴角地米粒。那時,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地人了。

端午節當天,人們早上3點便起來了,因爲要趁着朝陽還沒升起,要去麥地洗臉,踏青。我們拿了一塊乾乾的手巾便出發了。早上的空氣溼漉漉的,清新極了,不久眼前就出現了一片綠油油的麥地。麥子剛剛一尺多高,就在這吧。我們掏出手巾,輕輕地揮打着麥尖。待露水打溼了手巾後,再用手巾擦臉,聽老人們說,這樣可以洗去晦氣,一年沒病沒災。玩夠了,回到家,我們就要相互系五彩線了。脖子上、手腕上、腳踝上我們都要繫上。“我的好看!”“我的纔好看呢,你看!”我們相互比着,誰的五彩線更漂亮,那歡聲笑語與燦爛的朝陽一同升起,籠罩着家鄉的每一寸土地。

吃完早飯,到街上逛逛去,細心的你會發現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掛上了綠油油的艾蒿與五彩繽紛的手工紙葫蘆,清風微微地吹着,這些傢伙就搖晃着,舞蹈着,美麗極了,同時還瀰漫着淡淡的清香。艾蒿還是一種藥材,孩子們身上起了紅疙瘩時,把它放在水中煮一煮放入澡池中,洗一洗,小疙瘩便會神奇地消失了。人們還把它掛在大門上,聽說還可以辟邪呢。

家鄉的端午節雖沒有驚心動魄的龍舟比賽,也沒有煩瑣的禮節習俗,但它淳樸而厚實,就像一首輕音樂,與諧而溫馨,時刻流進我心頭。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4

歷史裏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5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佳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佳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佳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佳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佳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6

端午節的習俗總少不了吃糉子,糉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着一層層竹葉,裏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

說到糉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家家戶戶包糉子,來到江邊把糉子都扔進了江裏,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屍體。

糉子分爲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糉,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糉。家人還給孩子戴五絲線,頭上畫“王”字,在家門上插艾草……端午節的風俗還真不少。

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7

姥姥的糉香——端午節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糉子

端午節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糉子。姥姥包糉子認真細心。包好的糉子,養眼養胃又養心。

往年,端午節前幾天,姥姥就張羅買葦葉、糯米。葦葉買回,要“打”葦葉,所謂“打”就是把葦葉一片片碼齊,浸在水裏泡一天使葦葉更平整而有韌性。米得稍泡會兒,邊淘邊泡。等葦葉泡得了,米也淘好泡好了,才能開始包。包糉子也很有講究,姥姥包的糉子四個角六個面很標緻特立體。葦葉包成,麻繩捆綁,結結實實美觀大方。

糉子包好同雞蛋一起上鍋煮,通常煮兩三個小時,悶一宿。吃姥姥包的糉子得有耐心,忍得住饞,頭天煮的糉子,第二天早晨才能吃。可一旦開鍋就是色香味俱佳!

開鍋,清香四溢,綠色蒸騰。那種綠不像翠那麼耀眼,它平實柔和。糉身的深色麻繩是暗綠,蘆葦葉是深綠,雞蛋被葦葉的青綠塗染深褐色略有斑駁的綠。綠,水墨畫般渲染,瞬時使你的眸子清靈如水。葦葉的清香,濃郁的甜絲絲的米香、淡淡的蛋香撲鼻而來。忍得住,你就等到把糉子剝開放碗裏,撒上紅糖,用筷子夾開一小塊,仔細品嚐。饞得受不了,就用葦葉當碗,剝出一角咬一口,一口一口,葦葉全剝開了,糉子也吃完了,吃得嘴粘手粘。

糉子很大,吃完一個即飽。可那濃香讓人肚飽眼不飽,眼飽心不飽。此時,姥姥就把剩下的糉子分分,一些讓我們拿回家慢慢吃,另一些分給周圍鄰居們嚐嚐。

媽最愛吃糉子,姥姥每次分給我們家最多。她還特意給媽買了個大竹籃,年年包了糉子,都讓媽拿着籃子回家盛。我們給籃子取了名,叫“糉子籃”,而我們家的“竹籃糉”也出了名。媽常常遵着姥姥的叮囑,把糉子分分,讓身邊的人都嚐嚐。端午節時,我家的鄰居小孩看見我們的“糉子籃”,都感到無比興奮。

每年端午節,姥姥的鄰居、朋友們,她的兒女們,她兒女的鄰居、朋友們都多多少少能吃到她包的糉子。多少年,我們周圍的親友都脣齒留香。

姥姥的糉子香香糯糯“走四方”,姥姥的糉香散佈最廣最遠最深,在我們的記憶中常留不忘!

有一天當我們踏過那條熟悉的小路,發現曾經的拐角已是岔路

成羣走在街上的人,哪個不是深懷着自己的一份孤獨,或許一個人並不孤單,一個沒有回憶的人才是真正的孤單。

有時候我不是不想張口,我怕一張口,那些深隱的念便碎成了淚,那些令人心酸的感覺又浮上了心頭。

多年後的一天,刻骨的東西忽然變得模糊不清,你記不起曾經與某個人在一起的細節,只是感覺一切恍然如夢。

愛有時候只是某個階段,我們卻將其假想成了一生,我們的心啊,爲何如此的彷徨,原來我們一直都在離別中。

我們可以做到對一個人放棄,卻做不到對一個人忘記,有一天當我們踏過那條熟悉的小路,發現曾經的拐角已是岔路。

時光的角落裏,零落了幾多無力詮釋的清愁,卻不能夠再與一個人重新認識,重新開始一次。

人生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演出,今天的親近或許就是明天的遙遠,如夢如幻的往事,只在心間留下一抹惆悵的真。

生命的故事裏曾經走失了誰,人生的河流裏淹沒了多少勇敢的執念,愛總在最深時落下交織的帷幕,我們已不敢向那個故事裏的人索要太多。

或許冷漠與薄涼,纔是分開的兩個人最適應,最恰好的溫度,我們已經無法再醞釀出那些突然的溫暖,我們的心已經無力再承受那樣猛烈的撞擊。

錯過,卻不再期待新的遇見,多年後依舊在反覆問詢自己的心,我究竟愛過的是那段時光,還是那段時光裏用心陪我走過的人。

錯過的人,即使還在心底千百次的憶起,卻只能說與文字裏的天涯海角聽了,我已經不敢在一個人的心裏,拾取一份仿若當年的在乎……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8

打我記事起的時候,端午節前夜,母親會從針線籃子裏拿出五顏六色的花線,在昏黃的燈光下,用老家俗稱叫“線杆”的紡織工具,把各色花線碾成繩子,叫“花花繩”,老一輩人說這個東西可以趨吉避邪。然後用各色花布,尤其以喜慶的紅色爲主料,趕針腳、針織、刺繡等複雜的工序,製作成一個個似要活過來的龍、馬、羊、雞等生肖“耍貨”,也就是行話“香包”。也有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俗稱“五毒”樣式的香包。

在端午節那天,一大早,我還窩在被子裏的時候,母親就已經在不驚擾我熟睡狀態,悄然給我在小腿、胳膊四上肢帶“花花繩”。等起牀後,才把趕夜做好的香包戴在我的脖頸上,然後用從藥店買來的各種中草藥搗碎、和着各色花瓣碾制而成的香草裹一遍。這時,這些形狀各異的“耍貨”,嗅起來香氣濃郁,沁人心脾,這才就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香包”。我好奇地問過母親,母親的回答我記不大清了,說是戴着這個不僅有提神的功效,而且可以逢凶化吉。現在想來,含有中草藥、花瓣的香草,說是提神倒可一信,但逢凶化吉之類不足取信,我依然深深地明瞭,“逢凶化吉”只是親人長輩寄予晚輩身處困境可以化難呈祥的一種美好夙願。

母親會拿出自家種的糯米洗乾淨,盛在一個大盆子裏備用。然後在鍋里加水,攏起材火,把一大盆子糯米倒進鍋裏,先用大火煮。等糯米煮成粥的樣子,鍋里加入蜂蜜、紅糖熬成汁,出鍋前撒些顏色紅潤、皮薄肉滿的的大棗、花生豆、板栗仁、枸杞,再換成小夥熬成粘糕狀,就可以盛盤端上桌。這時,姐姐哥哥們早早圍着鍋竈還在打轉時,母親會舀一小勺,用嘴吹涼了,總會盡着嘴裏吞嚥着口水的我先來上一口。

早飯,就是吃糯米糕。在我們吃的時候,母親早已找來洗淨的玉米葉子、竹葉包着糉子,下午就可以真正的吃糉子了。

端午這一天,全天吃的幾乎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食物。

吃過早飯出去玩的時候,母親會拿來雄黃,在我的耳朵外廓裏粘一些,可以防蚊蟲我只知道端午節不僅我,村子裏的小夥伴都會戴這個,出去玩的時候,總會有嬸子、叔叔、爺爺奶奶累的長輩把我叫住,一遍一遍翻看着我胸前的一串香包,嘖嘖不休。我只知道,那是些在說我母親心靈手巧之類的好話。

我大些的時候,家裏已經不種植黃糯米了。老家逢端午節,母親知道我打小就喜歡吃黃糯米做的糉子,母親就用自家種的小米四處找鄰居家種有糯米的嬸子換米吃,或是借一兩碗等自家種了秋收後再還給鄰家。而且每次都是兩碗才換得一碗,借兩碗還的時候母親總會多還一碗,只是爲了讓我在端午節的時候飽口福。

等我長大了,每每過端午節,母親縱然知道我自小喜歡吃黃糯米做的糉子,但不管是換、還是借,都很難再找到我想吃的那種黃糯米的時候,就只好在集市上或糧油店會去買罐裝的成品白糯米,買了寬竹葉包糉子給我吃。

現在,縱然“身在他鄉爲異客”,也難淡忘年少留在故鄉端午節裏的童真故事。即使“山一程,水一程”千里之遙的地域,也隔不斷端午節吃母親親手做的糉子的那一份思念和掛懷。

而今,又過端午節了,置身西域的,仍舊守住那份傳統的習俗,用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憑藉腦海裏母親的身影,做記憶裏的糉子。然後靜靜地咀嚼糉子裏每一顆糧食、果品的味道,只是爲了堅守祖宗留下來的那一份彌足珍貴的風俗習慣和文化信仰。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9

潮汕過端午節可引用一首詩來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糉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如忌拜祖先、賽龍舟、吃糉子、吃梔糉、插艾浴(喝)藥湯,吃真珠花菜煮豬血湯等。

1、賽龍舟

潮汕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錯,水流平緩,是賽龍舟的黃金水域。端午節期間潮汕人賽的龍舟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大型龍舟,長20—30米,寬1。4—1。6米,設20—30對槳,周身彩繪魚龍圖案。另外兩種是彩頭船(饒平、南澳一帶)和龍船仔。

2、插艾花浴(吃)藥湯

潮汕“端午節”的另一主要習俗是插艾花浴(吃)藥湯。這一天,各家各戶門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穢”,驅瘟辟邪。另外,這一天稱作“聖日”,吃藥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湯”的習俗。“五果湯”即蓮子、玉米、白果、黃豆、懷山等煮成。異族家的婆婆端午節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風溼等。

3、吃端午糉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糉,是祭弔屈原遺風之一。民間有句“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可見糉球已成爲潮汕名小吃的歷史悠長。

在潮汕地區,糉子內部除了豬肉和綠豆外,還會添加鹹蛋黃和甜豆沙,有些人還會加入蓮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層經稀釋過的糖漿,撒上一些芝麻,讓整個鹹香的糉子帶上一絲甜意,實爲特別。

4、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過後,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開始,做到端午節過。

“麥熟”的出現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紮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製作麪皮),就叫做“麥熟”。

5、吃梔粿

在潮汕地區,梔粿一年裏僅有在端午節時纔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製作梔粿需將採摘下的梔子洗淨搗碎,浸泡濾渣成爲黃色汁液,後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後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後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還乾脆將端午節稱爲“漏屎(拉稀)節”。在這時節,除了要服食聖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製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這個時節,有一種“野菜”,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7、吃“聖甘枳”

“清明食葉,端午食藥”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潮汕飲食俗語。汕頭當地的民俗是,清明時節要吃食朴子樹葉,端午節則要吃食驅蟲良藥“聖甘枳(使君子)”。

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端午節是驅毒“聖日”,吃了藥能立即見效,且效果顯着,非這一天吃效果不大。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家長會用“聖甘枳(使君子)”炒雞蛋給小孩吃,輕鬆驅蛔蟲。

8、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爲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爲“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採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誌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髮上,可辟邪。”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jrzw/587907.html

  • 標籤: 作文 端午節 愉快的端午節作文150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