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20篇)

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20篇)

 作者: | 閱讀: 6.65W 次

篇一: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20篇)

張可尋

春節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了,在春節的尾聲之際,就是元宵節。

元宵節,顧名思義就是吃元宵的節日,元宵還有一個名字叫“湯糰”,我們家的湯糰通常都是自己做的。

每逢元宵節,媽媽都會買一大堆糯米粉來做湯糰,我自小就喜歡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頭看媽媽做湯糰,漸漸的也就會做了。

現在還清楚的記得我第一次做湯圓的情形,不禁覺得好笑。

我一手拿着麪糰,一手呈“U”形,一深一淺地把麪糰摳出碗狀,但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麪糰,竟被媽媽加多了水,又因用力過猛導致雙手沾滿了麪糊。要知道我可是最討厭這種似黏非黏,但能沾滿雙手的東西了,便自然地甩着雙手,希望能把它們扔回面盆裏,可是卻越粘越牢。

正在絕望之時,媽媽走過來,抓起一把麪粉往我手上撒,我兩眼茫然的望着她,十分不解,但更多的是驚奇,“這難道不會使我的手更黏”我想。甚至都沒注意到,我把話說出了聲響,引起了媽媽的注意。

“等着瞧吧!”媽媽神祕兮兮地一笑,我的心簡直跳到了嗓子眼,一秒間一個天真的想法閃過——我的手就此分不開了。

不知是因爲我當時的天真爛漫,我竟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在這一瞬間閃過的念頭在我的心裏逐漸被放大,被認可,同時被放大的還有我的恐懼和焦急。

“好了!”我竟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半信半疑。當然這,真的發生了。

鬆開後我本能地,用被問號充滿了的目光投向媽媽,她笑了,卻沒有回答我。

好奇和興趣促使着我接着包下去。不一會兒就有了滿滿一盤,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傢伙亭亭地立在盆中。

“上鍋!”我興奮的大喊,此時的窗外已染上了點點紅暈,已至黃昏。

當他們再一次出鍋時,太陽已經躲到青山之後了。

咬一口,一股暖意襲來軟軟的,Q彈的麪糰配上肉,如絲絨般順滑,淌入口中。

這香甜的味道,豈不就是勞動的味道,家的味道,不是幸福的味道麼?

篇二: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中國有着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習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還是寧波的元宵節。

媽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寧波人,從骨子裏喜歡吃各式糯米做的點心。而元宵節的湯圓,更是不容錯過的。與現代化生產的速食湯圓不同的是,在寧波,傳統的湯圓連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將上好的糯米清洗乾淨,並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開工了。磨米,拌餡兒,忙得不亦樂乎。磨米時,一手推動水磨上的把手,另一隻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來的米漿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來用乾淨的紗布把米漿包起來,讓米漿中的水流乾,便形成了一個個糯米塊,再將這些糯米塊反覆揉搓,就變成了柔軟的糯米坯子。

圓子的餡兒也非同一般。將幹芝麻炒熟後搗碎,加入綿白糖和小塊的豬板油攪拌,不一會兒,便散發出陣陣香味兒,就算是吃飽的人,聞到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嚐個鮮兒吧!拌着拌着,這芝麻餡兒就變得油亮油亮的了,順滑無比,煞是好看!

開始包湯圓了!這時,竈邊總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湯圓。他們一個個張大了嘴,伸長了脖子,想第一個吃到湯圓。但大人們可被這幫“小饞貓”給惹急了——這樣圍着還怎麼幹活兒啊!

“都出去,誰先出去,吃的湯圓就多!”

聽了大人的這句話,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跑了出去,大人們也就能安心地包湯圓了。

大人們包湯圓的手法嫺熟,雙手就像蝴蝶一樣上下舞動,不一會兒,就包好了。這包好的湯圓一個個圓滾滾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兒,好不可愛!

把它們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們一個個在鍋中上下浮動,頗爲有趣。等熟了,將湯圓盛入碗中,輕輕咬上一口,那餡兒便會流出來,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趕緊吃了它——這種催促又有誰會不聽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豬油餡遍佈口腔的感覺;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兒,這種口感,不禁讓人想多吃幾個。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不聽父母的勸告,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摸着成了一隻小皮球的肚子,癱在椅子上才肯罷嘴,可眼睛還依舊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臉滿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這就是我的家鄉——寧波的元宵節。與家人團聚,吃着湯圓,便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

篇三: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當手中的花燈照亮滿城;當孩童的笑傳入耳邊;當湯圓的香氣飄散而來,這時候,元宵節便到了我們的身旁。

好久未吃湯圓,令我好似有點忘記了湯圓的味道,好在媽媽今天打算爲我煮湯圓吃,令我多多少少有些興奮。湯圓的味道有點甜甜的,我最喜歡黑芝麻的,連盛湯圓的水都有一絲絲甜味。

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終於可以出去遊燈籠了!一踏出家門,清涼的晚風迎面而來,令人不禁打了個寒顫。可卻因爲熱鬧的氣氛,令漆黑的夜都不再寂寞而熱鬧起來。

小區中游燈籠的孩子可不少,一個個稚嫩的臉龐上洋溢着幸福與喜悅,燈籠都是電動的,所以隱隱約約還會響起音樂。定睛一看,還會發現遊燈籠的不止一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兩三歲的,也有六、七歲的,更多的是四、五歲的孩子。不過,不論年齡,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喜悅的心。

夜晚的第一響煙花綻放開來,美麗的火光照亮每個人的臉龐,將溫暖的喜悅灑向每個人心中。所有人的目光被吸引過來。這煙花一響,驚到了所有人,一朵一朵“大花”在夜空中盛開,孩子們一陣一陣的嬉笑聲,一盞一盞花燈的浮現,令在場每一個人都倍感喜悅。

煙花已經漸漸落下,花燈也已逐漸稀小,大霧四起,遮住了月。

元宵節送來了喜悅與歡笑,送走了所有的孤寂愁悶,願來年的元宵節,依舊如今年般熱鬧。

篇四: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每每嗅到香火的氣味,每每聽見鞭炮的巨響,每每看見龍的圖騰,我總會想到夜明之下煙霧繚繞的香火龍。

我們家鄉春節中最熱鬧的一個節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村裏要舞香火龍,可有意思了。

早上起來,我彷彿就聞到了香火的氣味。大人們緊張地準備着,小孩子們急切地盼望着夜晚早點來到。

終於,夜幕降臨了,整個村鎮霎時陷入了安靜,所有人都在祠堂中祭奠先祖,巨大的由香火插編而成的龍體在廣場上等待着騰雲駕霧。

祭祖儀式結束後,突然,在一片片響徹雲霄的鞭炮聲中,香火龍正式登場。人們把香火龍、雙魚、雙獅等引龍全部點燃,巨龍在香火繚繞中若隱若現,龍體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輝,一瞬間竟好似真龍騰飛一般。

舞龍會隊長一聲令下,雙魚、雙獅等引龍先一步前進,接着引龍舞者用香火插編成的“火繡球”在前面逗引着,美麗的“火繡球”在炮聲中上下搖擺跳動如小精靈般,全身紅光閃閃的香火龍在村鎮裏的大曬坪上來回穿梭,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圍着龍身跑着,跳着。百來個青年舞着香火龍遊走於“瑞靄祥雲”中,或翻滾、或跳躍、或噴火、或吞食,香火龍似乎變成了真龍在煙霧中騰雲駕霧。整個村、鎮火光沖天,熱鬧非凡,似乎也預示着來年的日子風調雨順、紅紅火火,如龍騰飛。

傳說在古代有一個地方發大水,一位智者提議把稻草、麥杆、竹子等插編成龍,在發大水的地方燃燒,之後大水就真的退了,從那之後,人們認爲這個法子很靈驗,便紛紛奔走相告,之後每遇大水,便出此一招,後來漸漸演變成今天元宵節舞香火龍的習俗。

香火龍在人們的歡呼雀躍中漸漸地被燃盡了,可它那壯觀的場面,恢弘的氣勢已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成爲難忘的回憶……

篇五: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吳詩茵

正月十五這天,村莊被炊煙籠罩,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大人沒有工作,小孩沒有玩耍,老人沒有打牌,人們都在做一件事——吃元宵。

太陽懸在山頂,夕陽在天邊渲染開來。四周靜靜的,我跟瘋狗般在廚房門口轉來轉去,時不時轉頭張望。“媽,元宵什麼時候下鍋啊?還沒包完嗎?”媽媽無奈的笑着:“馬上就好了”我別過頭,不滿意地嘟着嘴,急得眼紅。看着桌上那一個個白團子,紅糖伴着芝麻的香味飄在鼻間,吞了吞口水,心裏越發着急。

元宵下鍋,水泛起一道浪花,我站在門口,看着鐵鍋慢吞吞的嘆氣,喉嚨酸酸的。我激動的轉過頭去:“媽,媽,等會煮熟了,我要吃四碗,婆婆吃不得太多……媽,媽,爸爸和妹妹吃三碗,外公吃一碗,是嗎?”我睜大眼睛期待的望着媽媽“小話嘮,多大了,幼稚。”我朝媽媽做了個鬼臉。

“噗——”鍋內又嘆了口氣,我望過去。心裏嘀咕着:半個小時,怎麼還沒到!我漏氣地靠在門上,媽媽依舊沒有要去廚房的意思。我擡起頭,聞着那淡淡的甜香,不自覺的想:元宵應該快熟了吧,個個外白裏紅,軟軟糯糯的,跟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有的像老奶奶,老爺爺一樣在鍋底慢慢走,有的和小孩似的調皮地跑,有的如舞蹈家一般再湯汁中歡快地翻滾着,紅糖的香味瀰漫整個廚房,伴着元宵又軟又滑的觸感。

“元宵好啦!”我回過神,媽媽已經走進廚房裝元宵,我擦了擦口水緊跟媽媽走進廚房,一碗碗一盤盤元宵端上木桌,真讓人食慾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不等媽媽說,我和妹妹同手同腳端着碗,往嘴裏一頓猛噻。媽媽嚴厲的道:“慢點吃,都不準搶!”我不聽,使勁嚼着又黏又軟的元宵,元宵燙燙的,有絲絲紅糖從裏滲出,很美味,不過這不是重點,我和妹妹搶的不是元宵,而是元宵裏的錢幣,我家鄉包元宵時總要將一枚洗乾淨的硬幣包進去,吃到硬幣的人,長大後一定會財源滾滾。我的舌頭翻滾着,眉眼微皺,細細的品嚐着元宵,沒有,又沒有,我壓下失落,看了看家人們,他們也沒吃到,我還有機會。我把下一個元宵送進嘴裏,嗯,這個元宵有點不一樣,我趕忙吐出來,“硬幣,是硬幣!”我將硬幣高舉着,激動的淚水從眼眶中流出,“我會發大財!”一家人都笑了起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聽着煙花的嘭嘭聲,彩色的倒影映在窗戶上,大大小小的碗空擺在桌上,半碗臘肉還未吃完,一鍋小小的元宵卻是吃的心滿意足,一家人癱在椅子上,這一刻,雖短暫,卻美好。

篇六: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元宵節是中國最著名的紀念日之一一說到元宵節,誰不是腦海裏就浮現出燈火通明的景象,和你們對元宵節又瞭解多少呢?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

對於元宵節看花燈猜燈謎,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來歷,傳說古時候有一隻神鳥來到人間,不幸被獵人誤殺,天帝知道後大發雷霆,讓天兵天將在正月15這一天放火到人間,作爲天地的女兒當然不願意看到無辜的百姓受苦,便偷偷下凡告着人們,得知真相的百姓很是驚慌,害怕屆時自己家的財物被天火燒掉,就在這時一位老人想出了一個好點子,他讓大家在正月15那一天掛燈籠,讓天帝認爲人都被燒死了,就不會再來燒財務了,果不其然,正月15這一天天帝確實沒有讓天兵放火,大家爲了感謝這位天帝之女,在正月15這一天家家訪的,直到今天。

說了這麼多,咱們又來到了元宵的另一個網紅湯圓了,說到湯圓吃在嘴裏不是生出了一股甜甜蜜蜜的感覺,不過隨着南北差異,湯圓的種類也有所不同,最初的湯圓其實是一種麪糰,其寓意是團團圓圓,一直到隋唐年間唐元才變成有效的食物,如果有一天元宵節要組一個元宵F4天團,湯圓絕對是F4天團的成員之一。

好了,今天的節日介紹會到此結束,如果你還有疑問,歡迎下次再來問我哦,拜拜。

篇七: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人地遼闊,幅員衆多,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而這些風俗在全國大都一樣:比如春節要吃團圓飯,端午節要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而我今天要說的是元宵節,元宵節當然是要吃元宵,我的家鄉也不例外。元宵節之所以吃元宵,是因爲元宵寓意着來年幸福團圓,財源滾滾。

記得今年元宵節,我和爸爸、媽媽準備去超市裏買湯圓來吃。可超市裏的生意異常火爆,冰櫃裏所有的元宵都被一掃而空了。正當我和爸爸垂頭喪氣之時,媽媽忽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今年我們自己買材料,自己做元宵,而且再來一個包元宵比賽!我們聽後都表示同意,於是我們把爺爺、奶奶也邀請過來參加比賽。

首先,我們應該先準備食材:糯米粉,水以及元宵餡——芝麻或花生餡。正當我要準備去買時,意想不到的是,媽媽早已經準備好了。可這元宵餡——肉!我可從來沒聽說過。我也從來沒吃過肉餡的元宵,這樣能好吃嗎?我們抱着試試的心態走進了廚房。

一會兒,隨着奶奶的一聲令下:“預備,開始!”我們便開始了,我們便手忙腳亂地做起了元宵。看!媽媽和奶奶動作好嫺熟,爺爺和爸爸在一旁也學着她們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包着,包得還不錯。於是我也趕緊進入戰備狀態,開始包起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先把揉好的糯米粉在手掌裏壓成圓形,然後放在旁邊備用,再把剁好的肉末放進皮裏,揉成圓形……我是這麼想的,可手卻不聽使喚,包來三不像,時間很快過去了,我啥都還沒有包成,反倒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小花貓”。大家見到我這副模樣,爸爸笑得前仰後合,奶奶笑得捂着肚皮,爺爺笑得直跺腳。我見狀抓起一把糯米粉,撒在了爸爸的臉上,結果爸爸也變成了一個“大花貓”,於是大家笑得更厲害了。

折騰了半天,終於做好了。於是媽媽把做好的元宵放進鍋裏煮了起來。元宵在鍋中“打着轉”,想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在玩兒水。一會兒,元宵煮好了,媽媽撈起元宵,我趕緊端給奶奶和爺爺,爺爺奶奶都誇我越來越懂事,還獎勵了紅包。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肉餡兒的元宵,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包的元宵,我心裏感到美滋滋的。

我們的比賽結束了,沒有勝負,元宵節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落下來帷幕,那幸福地笑聲飄得好遠好遠。

篇八: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六(1)班蔡安琪

元宵節在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在古代被稱爲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以後第一個重要的日子。

在我們家鄉,元宵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吃湯圓,因爲湯圓代表着團團圓圓,一家人在一起。

湯圓的做法,容易學,卻很難做的漂亮。首先洗淨雙手,然後將糯米粉和水按比例攪拌均勻,攪拌時,按實際情況加水或糯米粉,不一會兒,麪糰就和好了。接着從麪糰上扯下一些,在手中搓成球。然後便是包餡了。先將面球壓平,中間壓一個凹槽,再把餡放進去。餡料也有各種各樣,像芝麻、豆沙、蔬菜、水果,甚至還可以放巧克力,按照個人口味來放。放完餡再把口捏緊實,也可以加一點點水讓它粘得更緊,搓圓,一個小巧玲瓏的湯圓就完成了。多做幾個,下水蒸煮,等看到湯圓浮了上來,隨着一陣清香撲鼻而來,那晶瑩剔透的湯圓映入眼簾,我情不自禁咬上一口,甜甜的芝麻流淌嘴中,滿嘴的芝麻香,甜蜜誘人,令人流連忘返。

吃完湯圓,便是熱鬧的賞花燈,猜燈謎。“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在古代唐朝每次上元節都要擺一個大大的“燈輪”共同鬧花燈。現在,我們走出屋門,那街邊,是掛滿各種花燈,像那華麗的宮燈,透明清亮的玻璃方燈,華燈流溢的白明角琉璃燈……滿街燈光,明亮且溫柔,很是吉祥。

元宵節還有一個習俗:猜燈謎。從宋朝開始流行把謎語貼在燈籠上,供遊人競猜的遊戲一直延續至今。人們喜歡把燈謎掛在高處,這燈謎包含着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嚮往。

闔家團圓慶佳節,千家萬戶吃元宵,這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讓我們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篇九: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眨眼之間,繁盛無比的春節即將褪去,我們便迎來了元宵節,元宵節可少不了吃湯圓,不禁讓我想起“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爲什麼要叫湯圓呢?

我知道關於元宵節的故事,你想聽聽嗎?首先,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時間爲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古人還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據說有着吃湯圓的習俗。

以往,我都是自己做湯圓的,但做的特別難吃。但是今天有所不同,今天是媽媽來做湯圓,想必一定非常好吃,所以從母親進入廚房的那一刻,我就已經餓了,多想現在就吃上一口細嫩柔滑的湯圓啊!於是我跟了上去,迫不及待地來看看。

首先,母親將糯米粉加入水,再擀成幾個圓形狀,再將備好的芝麻粉放入其中,搓成一個球,幾個湯圓就做成功啦!看起來似桂圓大小,圓溜溜的像個小球,摸上去涼冰冰的,軟軟的,甚是可愛。母親先在鍋里加好冷水,再將水燒開,就把湯圓放進去,一開始,我將眼睛瞪得老大,生怕觀察不到細節—現在湯圓是沉靜在鍋底,像幾個熟睡的小娃娃,可愛至及!但是後來,媽媽突然把鍋蓋蓋上了。這導致我根本看不見元宵,我那激動的心情隨之飄然而散,媽媽解釋道:“如果不蓋會不熟的。”“那還要多久?”“幾個小時吧!”媽媽隨意地回答。此時此刻,聽了她的話後,我立刻像泄了氣的皮球,進進出出廚房都已有上百次,就是爲了元宵啊!

“媽媽,什麼時候才……”

“還有2個小時!”

我聽了這句話,可悲傷了,就連眼睛都急紅了!頓時,我耷拉着耳朵,最後只得回到椅子上沮喪地等着。

又過一個小時,元宵終於好了,我似離弦之箭般衝了過來,急忙打開蓋子,“哇!”我不禁感嘆一聲,情不自禁地觀賞起來,又白又大、又圓又胖,像一個剛剛去皮的荔枝一般,通過它的晶瑩的外表,可隱隱約約看見裏面的芝麻。隔着很遠都可聞到它的香味,使我抓起湯圓就向嘴裏塞,“哇!”此時的元宵軟滑如水,不黏牙齒,真是人間美味!

啊!元宵節,我太愛你啦!

篇十: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咱們松陽的元宵節呀,必不可少的就是舞龍燈啦!

我和爸爸媽媽吃過元宵,歡聲笑語來到街上看舞龍燈。街上人山人海,小孩兒坐在了大人的肩頭,到處張燈結綵,耀人眼目。

′“咚咚鏘,咚咚鏘……”一陣鑼鼓聲傳入耳畔,擡頭一望,只見兩條金色的蛟龍,孿生兄弟般騰雲駕霧而來。好大的兩條龍,龍頭碩大而威嚴,龍鬚飄動,目光如炬,真有一種“神龍”的感覺。兩條龍都有20幾米長,舞龍的高手都身強力壯,他們身着黃色的對襟衣,燈籠褲,腰扎紅色綢帶,頭裹黃布,高舉舞龍杆,扭、揮、仰、俯、跳,興高采烈地舞着,看得我們眼花繚亂。隨着密集的鞭炮聲,兩條龍上下翻飛,瞬息萬變,時而“蜻蜓點水”,時而“金龍盤玉柱”,時而“雙龍搶珠”。他們在萬點火花之中,金燦燦的,猶如遨遊在霞光雲海之中,翻江倒海,活靈活現。片刻,兩條龍一起躍起,旋轉着,搖着擺,搖着尾,在爆竹聲中爲大家祝福。

接着,一條條板凳龍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龍頭栩栩如生,氣勢磅礴;龍尾高高翹起,隨風舞動。那一條條首尾相連的板凳,像一隻只威風凜凜的白虎,那麼威武。板凳上每一盞燈都經過人工巧匠精心打製,晶瑩剔透,夢幻無比。整條龍看起來是那麼壯觀,那麼恢宏,磅礴壯漢們舉着板凳,扛在肩上,圍成一個圈,有秩序地快速前進,龍身也蠕動着,是那樣栩栩如生,靈活動人。他身手矯健,可以盤曲起來,像只乖巧馴良的寵物,蜷伏在你腳下。俯看,正如盛開的雪蓮花,散發着異樣的光芒,勇往直前,頗有一步登天的氣勢,衝上雲霄的膽識,太壯觀了。

後來,我查找了舞龍燈的來歷,原來,舞龍燈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舞蹈,源於古代人們祭拜龍神,祈禱這一年風調雨順的祭祀之舞。

這真是一次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呀!看着看着,鑼聲已遠,龍燈也漸行漸遠,人們已融入這月色之中……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陳禹睿

端午賽龍舟,可我們東北不止這些,我們還會讓小孩子們在一起搶香包,香包在時間內搶得最多的隊伍就有好東西喲。

我們三人一組,分爲五組,我可是村中小諸葛,很多人給我好吃的,想跟我一組,可我告訴他們,梁山泊的軍師——無用。我找了身手高超的小李頭,還有跑得最快的小馬子,我們三個一組,簡直天下無敵。有神機妙算的我,四肢發達的小李頭,還有快如離弦之箭的小馬子,不得第一都說不過去。比賽很快開始,別人都四散開來,我們也不甘示弱。

我們走到一間房內,東找西翻,一頓操作猛如虎,翻箱倒櫃後,成功找到一個香包,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個香包到手了,我們再接再厲,又陸陸續續收到好幾桶金。這時來到了一個街口,我一眼看到一個角落中露出幾根毫毛的香包,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來了一隊,我定睛一看,他們只有兩個香包,“不行,不能給他們。”小馬子說,“對,不能給我可不願到手的鴨子飛了。”小李頭說。於是我們六個打成一團,你錘我一下,我踢你一腳,我們大戰了800回合,依舊不分上下,他們的頭領對我說:“軍師,要不石頭剪刀布吧,這麼打下去也不是辦法。”“行,一言爲定。”於是,我們開始,三個回合後,我大獲全勝,太好了,又收了一個香包,目前我們已經有八個香包了,不知別隊如何?我們去榜前一看,我們第二,第一有十個。不行,要加油了,我們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成功又拿了三個,目前我們第一,Good!

現在香包被搶了,該隊伍之間搶了,我保護好11個香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第二名的手裏搶下兩個,而他們還沒反應過來。

小馬子也不錯,用它那像閃電一樣的速度奔向另一隊,把香包全部拿走,真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了,不過我喜歡。小李頭也大開殺戒,搶來了五個香包,香包像流水一樣源源不斷的流入,現在場上只有三個隊伍,比賽也接近了尾聲,這時那兩個隊搶了起來,我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個隊伍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只好放棄比賽,我們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偷偷摸摸的偷走了香包,終於贏了,太難了,“也不知道會給什麼好東西。”小馬子說,“不知道。”小李頭說。這時,一個叔叔走來,對我們笑了笑,說:“給這是你們的獎勵哦。”我們一看,是三包糖果,叔叔又說:“香包也是你們的。”“太好了。”小馬子一蹦三尺高,我們吃着糖,聞着香,真美呀。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今天是端午節,有的人吃香噴噴的糉子,有的人觀看划龍舟比賽。那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爲什麼這一天要吃糉子、賽龍舟呢?這裏有一段傷感的歷史故事。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賢臣名叫屈原,他忠君愛國,國君楚懷王卻聽信讒言,不重用他,反而重用小人。屈原滿腔抱負不能施展,悲憤之下,在楚國被攻破的時候投汨羅江而死。人們怕魚兒吃他的屍體,便把米放在竹筒內丟進江裏,這一舉動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包糉子的習俗。以此對屈原表達敬意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在古人心中,端午節那天是毒日、惡日。毒日和惡日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代表着不吉祥。不吉祥的到來,人們當然要提防,所以會在門口掛艾草。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掛上艾草是爲了祈求吉祥、驅魔辟邪。除了艾草,人們也會掛上菖和蒜。艾草、菖蒲和蒜合稱爲“端午三友,”又稱“三種武器”;艾草是“繩子”,菖蒲是“寶劍”,蒜是“錘子”,能斬妖除魔、退蛇蟲等。在我們那兒,流傳着一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見端午掛艾草是個傳統習俗。

“五月五”到來前的幾天時間裏,大村小鎮都會準備好龍舟,安排好划龍舟和敲鼓的人員,然後在湖邊練習,爲比賽做準備。“五月五”當天,太陽高照,河水盪漾,周圍人山人海,河邊的圍欄邊也是人堆人。終於,在衆人期盼的日光中,比賽開始了,划船的人整齊劃一,鼓手有節奏地敲擊鼓面,龍舟爭先恐後地衝向終點。

據說,屈原投江自盡後,百姓不忍其屍骨沉江,就划船去找。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逐漸有了賽龍舟這一習俗。

這些習俗,都是我的家鄉過端午節的特色,都是端午節的象徵。你們那兒過端午都有哪些習俗呢?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鄭慧琳

又是一年糉飄香,又是一年端午到。老媽今年要按照東北的習俗來教我們摺紙葫蘆,和柳枝、艾葉掛在一起來增加節日的氣氛。

“可以做手工?”我和老妹隨滿腹狐疑,但還是三下五除二地準備好彩紙、膠水,就等老媽一聲令下。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首先,我們各自選了一張自己喜歡的彩紙。跟着老媽比葫蘆畫瓢般先將彩紙邊對邊摺好,再把摺好的一邊向相反的方向折,“注意要把兩邊折的大小有區別。”老媽邊示範邊指導着……

“這也是太簡單了吧!對我來說就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我心想。

老媽彷彿洞察到了我的心思似的;“千萬不要眼高手低哦!這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兒啊!摺疊的時候一定要壓平、壓平、再平。”

我和老妹兒不厭其煩地用手腕兒一遍一遍地壓着,接着就像摺扇子那樣正面折、壓,反面折、壓,每次都要把紙摺好,壓的平平的,折得越平均壓得越緊,折出來的葫蘆就越精緻、越好看。每折一次就會押一次,手捏不動了就用拳頭,拳頭壓不住了就用胳膊來按,就差用腳來踩了,等我們精疲力盡的時候,發現更難的好像還在後面等着呢!我和妹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張大長方形的彩紙,折成一個像小彈簧一樣的東西。接下來需要像剝雞蛋殼一樣,把褶皺全都從中間分開,分開時注意,要邊分邊捏。分完你會發現成了一個許多字母“v”一樣的圖形。我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地撕開,生怕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把葫蘆給撕壞了。妹妹哈哈大笑:“有這麼小心的嗎?不就是個紙葫蘆嘛!壞還可以重新折呢。”“那又怎麼樣?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老媽很快就打斷了我們倆的爭吵。接着把“v”倒過來,再撕另一邊,因爲有了上次的經驗,撕不動可以一點一點的撕,捏着根部撕,既撕得好又不易爛,真好!

“別太高興,還沒好呢!”老媽不屑一顧地白我一眼。拿起個摺好的側立起來向外一翻,就成了一個蓮花樣的葫蘆。再反過來一抻一合就成了一個葫蘆娃般的葫蘆。“怎麼這麼真神奇?”妹妹兩眼放光的問。

“爲什麼要在端午節這天掛紙葫蘆呢?”“因爲有一個民間傳說呀!”媽媽笑着回答。“據說天神要降災於這個小村莊,打算五月初五這天投毒藥。可是村裏有一個善良的小夥子,天神不願讓他受牽連。就讓他在端午節這天,在門口掛上些紙葫蘆,就可以躲過這些災難。善良的小夥子不顧泄露天機的傷害,將此消息告訴了村民們。結果當天因爲葫蘆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爲貼近,嘴細肚大,易進不易出,有去毒的作用。所以當天那些紙葫蘆把毒粉吸的乾乾淨淨,村民得救了。泄露天機的青年卻變成了一尊石像,從此掛葫蘆就流傳了下來。好啦!咱們也來掛葫蘆吧!”我回過神來用線穿進葫蘆中間的小洞裏,再用彩紙做葫蘆的穗子,在把另一端栓在柳枝或艾條上,掛在門口和窗戶上就大功告成了!媽媽還說;“葫蘆的肚子裏塞滿艾葉和香料,也可以當做香囊使用,防治蚊蟲叮咬。”

一陣微風吹過,葫蘆隨風搖擺。我彷彿聞到了幾絲清香……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如果說春節是祥和的,那麼元宵節自然是熱鬧的。看花燈吃元宵,好不熱鬧。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元宵節又稱燈節,因此每到元宵節,家家戶戶家中或是門前就掛了許多彩燈,街道上也處處懸燈結彩。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提上最珍藏的燈籠,約上我的好夥伴走街串巷,比比誰手裏的燈更有特點,誰家門前的燈最絢爛。除了掛彩燈外,還有吃湯圓的這個習俗,因爲湯圓代表團團圓圓。

一提到元宵,嘴邊就會有一種甜甜糯糯的感覺。小小的湯圓兒,肚子裏的材料卻非常豐富,薄薄的糯米皮兒,裏邊有芝麻、白糖、五仁、豆沙……當你咬上一口的時候,就在那一瞬間,你會覺得整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甜的。

元宵節就應該玩跟元宵有關的遊戲。吃元宵比賽,是我們家每到元宵節必玩的遊戲,這個比賽對於好勝心強而又不怎麼愛吃東西的人應該很管用。當哨聲響起,我就迅速動筷子開始夾湯圓。平常我都是細嚼慢嚥,可今天我還沒等嚼完,自己就着急地嚥下去了。我一看,爸爸已經吃了五個了,媽媽也吃第五個了。這下我更着急了,想加快速度,可怎麼也加快不了,因爲湯圓外面軟軟的,黏黏的,吃快了我就吞不下去。比賽結束了,可是我卻沒有贏,不過舔舔嘴角,真是口齒留香,再看看我的小肚像一面鼓。

家鄉風俗不僅僅是熱鬧喜慶的象徵,更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更包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歌頌。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把它發揚光大。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李凌銳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有着悠久的歷史。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四處傷害人類和牲畜,人們組成一個隊伍去打它們。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

天帝十分憤怒,立即傳旨讓天兵在正月十五這天到人間放火,把人們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知道了,她不忍心,立即來轉告人類,人們大驚失色。最終,一位老者想出了個辦法: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這樣天帝就會以爲人們被燒死了。

在正月十五這天,天帝往下一看,人間一片火光沖天,天帝笑着走了。人們爲了慶祝騙過天帝,每年正月十五大家都會掛燈籠,放煙火來慶祝這個日子。

元宵節的重頭戲都在晚上。到了下午,天剛剛黑的時候,這一條街都燈火通明,舉行猜燈謎的活動。每一條燈謎都貼在燈上,如果有人猜出來的話,就把那條燈謎摘下來。小孩們都很愛比誰猜的燈謎多,最多可以獎勵一個糖果大禮包。

看完花燈就到了我家鄉最具有特色的風俗:吃元宵,我們經常在家自己做。首先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一點的立方塊。媽媽和舅媽在那兒做着,我們這羣小朋友卻等不及要吃了,紛紛上前幫忙。我們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裏,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那個大機器抖動着身子,媽媽告訴我們:“餡料在相互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粘到了餡料的表面形成了元宵。”媽媽邊說邊清理桌子,“元宵寓意着團圓吉利,表達了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桌上的菜和元宵漸漸減少,我挺着肚子倚在牆邊,筷子浪漫地擺成了個十字。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雖然我在大城市學習,但我應不忘初心,好好學習,長大後爲家鄉建設出一份力。

篇十六: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據說早在西漢就已出現,可謂歷史悠久。在我的家鄉溧陽,元宵節又賦予新時代的元素,形成了新風俗。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年元宵節我都會去燕山公園觀賞燈會。這裏正在舉辦宋團城觀燈節,燈光璨璨,造型各異,人山人海,蔚爲壯觀,元宵節去燕山公園賞燈會,已成了家鄉的新習俗。

這裏的燈大多是用鐵架子搭出形狀,在被上各型各色的布里面,裏面放上燈泡做成的。在燕山公園,正對學校的大門上,早已架起了長方形的門。亮光四射,隔着幾百米都能看到。在大門後有兩條路,一出一進。在兩條路的中間,總會擺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花燈。燈的種類極多,五顏六色,而且年年都不重樣。你看,孫悟空手握定海神針,滿身金光似乎隨時會跳起來,翻個筋斗去斬妖除魔。和諧號亮光四射,似乎會嗖的飛出去,無影無蹤。馬似乎活了,一聲令下,就開始狂奔,令人望塵莫及。除了這些製造難度較高的各型各色的燈以外,普通的燈籠也是有的。顏色或紅或黃或白或紫,五彩繽紛,位置或放地上或掛樹上或者漂在水上,無處不在。

在往裏走,右邊是遊樂場,左邊是一個巨大的草坪,因爲範圍大,所以草坪上的花燈是每次燈會最大的之一。去年是按新中國成立之後,每年的發展爲主題的2019是一隊軍人,用上了電動設備,會左右旋轉。

再往前走就是美食(玩具)一條街,這裏可能是燈會中人最多的地方了。布牆燈籠屋頂沒有一個不是紅色的,盡顯着元宵節的熱鬧。

下面有兩條路,一是從美食一條街抄近路或者按原路繼續往前走。繼續走下去是……

去年的燈會真棒!而今年因爲疫情的原因就沒有賞成,只能期待疫情過後再彌補了,否則會覺得萬分遺憾

篇十七: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正月十五日是春節後的一個高潮——元宵節。

除夕是熱鬧的,可是它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正所謂“十五十六月團圓”。大年初一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着鮮紅的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在辦喜事,火熾而美麗。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要到街上去“觀燈”。

當晚,家裏的大人會帶着小孩們去“逛街”。有的小孩還會提着好看的花燈。街上燈有上百盞:有的全是一個色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通通彩繪《紅樓夢》或《水滸傳》裏的故事情節;有的慢悠悠地自轉着;還有的“咿咿呀呀”地哼着悅耳的小曲兒,有趣極了……在皎皎的明月下,悠閒地賞着燈,這簡直就是“人間享受”啊!

觀完燈,回來就可以吃湯圓了,這元宵節啊,令我最難忘的無非就是包湯圓,吃湯圓啦!

在元宵,湯圓象徵着閤家團圓。做湯圓就是先揉好一團麪粉,搓成一條長長的麪粉條,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按個洞,把豆沙,芝麻糊放進去,最後放在手心捏一捏,一個湯圓就完成了。

包好湯圓就放到鍋裏煮,鍋中的沸水“咕嚕——咕嚕——”地冒着泡,像是在竊竊私語着什麼。

過一會兒,鍋裏的湯圓煮熟了。那湯圓就像剛洗過澡的嬰兒,又圓又胖,又白又滑,讓人忍不住一口氣把它們吃掉,吃到嘴裏就會有一股濃濃的香味在味蕾中爆開,令人回味無窮,簡直是人間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啊!我們的祖先太有智慧了。

這就是元宵節的風俗,真是又好看呀,又好吃。

篇十八: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

在我老家,元宵節主要有: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和我最喜歡的舞龍燈等傳統民俗活動。

這天大家早早就吃完早飯,來到村裏的小學操場,村幹部們早就準備好了燈謎,籃球,套圈……等遊戲。燈謎都寫在紅色的紙條上,粘在一根根長長的繩子上,有序的牽在操場的樹上,如果把燈謎猜對,還可以得到兩顆糖果當獎勵。籃球的話只要把籃球投中就可以得到獎品哦。套圈呢要把手裏的圈丟到你想要的物品上就可以了,丟中了就可以帶走了,如果沒有丟中的話也沒有關係的,會有鼓勵獎(糖果)帶走,然後在重新去排隊再來一次就可以啦。玩一圈下來很快就到吃午飯時間,一般午飯大家都是隨便吃點,休息休息準備晚上的大餐。

休息好了,我們就開始做元宵了。把元宵粉加上水攪拌好,當皮,再把芝麻,花生,肉(因爲我和我妹愛吃肉,所以奶奶就會特意切出一些肉沫)等加油攪拌好,當餡,材料就準備好了。之後再把皮搓成球后壓成圓片再把餡料放進去,一團就好了。

吃過晚飯,一天當中最精彩的節目就要開始了!我們就準備好接龍燈羅!家裏的長輩會早早的準備好一紅包,等他們上門。還有一些興備的人會跟着龍燈一起走(當然啦,我也是其中的一員),還有一些膽大的人時不時的點着小爆竹在他們周圍扔過去,那場面既熱鬧又“混亂”。

等他們走完一圈回到起點時我們就開始放煙花了,燦爛的煙花炸滿天空,好看極了。

放完煙花我們也被媽媽叫着回家去睡覺了,那時我們的嘴上掛着幸福的笑容。

篇十九: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除了吃元宵,還要賞燈和猜燈謎。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存在了。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一種有趣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得知後大怒,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降火於人間,把人類都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到百姓們無辜受難,冒着生命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位老者想出了辦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都在街上掛起紅燈籠,這樣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紅光,以爲是大火,就稟告天帝不用再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

我也有幸體驗到了猜燈謎的樂趣。在課上,張老師拿出了幾個燈籠,每個燈籠上都懸掛了一張紙條。老師讓我們猜紙條上的謎語。第一個謎面是:“我在山東”,打一字。答案出現了:“東!”“山!”“煙!”……我細細思考了一番,把“我”字放到“山”的東面,也就是把“我”放在“山”的左邊,那就是“峨”字!於是我舉手回答:“答案是峨,峨眉山的峨。”

“回答正確!”

其實除了猜燈謎,古代詩人在元宵燈會的環境下,也佳作頻出。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年時,花市燈如晝。”如辛棄疾的《青玉案》:“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又如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在詩詞中可見美好。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

篇二十: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黃靜萱

提到元宵,無論是剛戴上紅領巾的小學生,還是已經滿頭銀絲的老人,嘴中都能感受到一股絲絲滑滑的湯圓甜味,眼前都會浮現出一盞盞美麗的花燈和拿在手中搖的着癩子。

元宵那天,城市公園裏到處都有掛着的彩燈。這些彩燈的顏色繽紛,形狀更是五花八門,遠遠看去就像是彩色的波浪。彩燈上都掛着謎語,靜靜的等待着人們猜出它們的謎底,把它們撕下來。

鄉下雖然沒有城市中賞花燈猜燈謎這麼熱鬧,但元宵過得也很有趣。晚上吃完了寓意“團團圓圓”的湯圓,就迎來了平湖農村的一大習俗——着癩子。就是用稻草捆在棍子上,點了火,一邊跑到田間地頭搖手中的火把,一邊念着:“着癩子,着癩子,自家田裏出金子。”聽奶奶說,這樣自家田裏能五穀豐登,糧棉茂盛。天色漸暗,我的心也越跳越快,期盼着能快點着癩子。這不,老爸剛幫我紮好草把子,我就迫不及待地接過,持在手中,擺好了姿勢。老爸爲我點上了火,此時,我就像是一名火炬手。我看着手中草把子上的細小火星到處飛濺,心中有一絲忐忑,但更多的是對着癩子的興奮。我吸了一口氣,搖着草把子,歡快地跑到田間地頭,念着那首小調:“着癩子,着癩子,自家田裏出金子。”漸漸的,更多的大人和孩子跑到田中,揮舞着草把子,擰着不同版本的小調。火光似乎照亮了整片天。

夜深了,但元宵的氣氛絲毫未減,不知是誰家放的煙花,爲元宵又增加了幾分美。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zuoweizaiti/htzw/1352936.html

  • 標籤: 元宵節 風俗 家鄉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20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20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