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寫作網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字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字

 作者: | 閱讀: 7.84W 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字

米糊界的“大雜燴”

家鄉的味道永遠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樸實的味道。不論是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過於——家鄉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嚐到的“菜米糊”,說到它,嘴裏便不自覺嚥下三四口唾沫。鹹淡適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種食材。土竈裏升起熱煙,混合着米糊的濃香,伴着外婆用大鍋鏟不停攪和,香氣更是四處亂竄,令人想入非非。濃稠的米糊像許多個小吸盤,牢牢粘在鍋鏟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裏,也許這和早餐店裏的米糊只有模樣之分。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外婆告訴我,我們這兒的米糊有個美麗的傳說。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達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種鮮美誘人,味道自然遜色了許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會特別鮮。因爲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會在這天夜裏來到凡間,給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讓米糊的滋味鮮美起來……這讓我對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聽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這道美味中一定會添加很多素食。的確如此,“菜米糊”在熬製的過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蘿蔔絲、胡蘿蔔絲、榨菜……就連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別講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豬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買的色拉油,必須得用農村裏自己榨的菜油!衆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爲了讓“菜米糊”成爲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個步驟乃至每個細節都不容馬虎。因爲外婆說過七仙女是吃不得葷的,她們愛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豬皮榨成的豬油,可就別想她們往米糊裏添上神奇而又神祕的調料了哦。

當一碗香噴噴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時候,那種濃濃的而又不失鮮美的味道頓時飄浮在空氣中,我肚子裏的饞蟲就被香味勾引出來了。我狼吞虎嚥地吃着,那樣子像極了幾天沒吃飯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饞得我舌頭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會兒,滿滿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乾乾淨淨。

“菜米糊”,濃郁綿密,是我們家鄉的過年風俗,更是一種地方特色。如此誘人的美食,是否讓你也垂涎欲滴?

篇二: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尋味-清明果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憎。”又臨近清明,又憶起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正去往外婆家的我心情大好,因爲清明節到了,外婆邀我們一起做清明果。車窗外是一片綠,鬱郁冉冉,青翠溫潤。青煙纏繞在太陽身邊,顯得祥和,寧靜……

到了大門口,還沒進去,就已經聞到了一股濃濃的艾草味,清新,令人神清氣爽!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媽媽正在準備糉葉;二姨在和麪粉,有白的,有墨綠的;大姨正在剁肉,一刀刀下去,肉餡也變得Q彈,順滑,一看便令人食慾大增;而外婆則在包清明果!我可不能袖手旁觀,我連忙跑了過去,揪了一小團麪粉,跟着學了起來。

看着挺容易,但做起來得費不少勁:我學着把麪糰壓平,用勺子颳了一大團餡放在裏面。麪糰暖呼呼,軟乎乎的,好舒服啊!餡團則像一位寶寶窩在麪糰的懷抱裏。接下來我又學着做花邊:把邊慢慢的合起來,用手小心翼翼地做着……啊!這邊皮因爲太薄破了!我心急如焚,趕緊找來麪糰封上去……不久,一個“醜八怪”誕生了。服輸可不是我的性格,再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完成了一個有些模樣的清明果!心中的自豪感瞬間往上漲的不少。像捧着至寶一般輕輕地放入蒸籠裏,和大人們做的果一起蒸……

等待的過程總是漫長的,各種想象、期待、煎熬,把我緊緊地包裹着。我不停地想象着自己做的果在鍋裏的變化。曾多次衝動想掀開鍋蓋證實自己的猜想,都被外婆阻攔了……一時間,竟覺得蒸果也是熬人的事……

揭開蓋子,熱氣撲面而來。我兩眼發光卻找不到我做的那個果。蒸籠裏清一色都是墨綠的果。我做的果呢?定睛一看,那個瘦瘦小小的傢伙不正是我的傑作嗎?望着滿籠清香四溢的清明果,原本淑女的我變得不矜持了……細細慢嚼,一股艾草味充滿了我的口腔,咬開一層皮,裏面肉的香味頓時飄了出來。好吃!太好吃了!整個身體似乎都沉浸在清明果裏……一家人邊做邊吃,別有一番味道。

在我們龍遊,臨近清明的這幾天,家家戶戶都和我們家一樣,一個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做清明果。

清明果不僅好吃,還有來歷。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遭追捕,誤入一位農民家。農民在給李秀成做飯時,用艾草汁加入麪糰,加入餡料……李秀成覺得很好吃,這種食物才得以傳延下去……

做清明果,吃清明果是我們這裏清明節的習俗之一。每逢清明節,便會想起那令我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尋,記憶深處的美食,最古老,最悠久的味道……

篇三: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家鄉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日。在我們龍遊,端午也時興吃糉子。

奶奶會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將糉子裹好。端午節這天,早上一起牀,便會聞到一陣糉子的香味。我每次聞到這種清香,便會纏着奶奶給我剝糉子吃。

棕子裏黏黏的糯米飯露出來,咬上一口,香味便會從口中擴散開來……很是享受。沒過一會兒,一個糉子便被我狼吞虎嚥地吃掉了。

據說端午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寫出了許多愛國詩作。他因爲國家淪陷而抱石投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屍體,便划着龍舟,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糉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體。

時過境遷,也許,現在端午人們吃到糉子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屈原,很少有人會給自己的內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隨着時代的變遷,端午吃糉子,已成了我們龍遊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單單只是爲了紀念節日的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近年在龍遊還有划龍舟的習俗。每年的端午前後,龍遊的龍舟協會,便會在靈山江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靈山江畔聚滿了人,人們頂着炎熱,帶着滿心的激動,觀看比賽。五六條龍舟從岸邊相繼劃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紋。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的。岸上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熱鬧。大人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龍舟比賽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這幾條船的實力勢均力敵,不分上下,最後其中一條龍舟憑藉一點點優勢,摘得金牌……

龍遊的端午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之外,還有插艾草,插菖蒲,掛香包的習俗。不管哪一種習俗,都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發生變化。

篇四: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端午話習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我的家鄉龍遊,每當端午前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着清新的糉葉香。因爲端午人們要吃糉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糉葉,備好糯米和餡料準備包糉子。

我很想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外婆求教怎麼包制。首先把翠綠的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大紅棗,流油的鹹蛋黃,醬油醃製好的五花肉,糯米,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半窩,鋪上一層調製好的糯米,加上棗子,金爛爛的鹹蛋黃,再鋪一層五花肉,最後鋪一層糯米包出棱角,紮上棉線完工……糉子在外婆手裏翻滾着,看着十分容易。可我總是包不好,最後一道四角形狀的工序,可把我難倒了……

完成包制,就剩下煮制,外婆說要放進鍋時猛火煮大約1小時,接着文火煮30分鐘。聽這時間,可把我嚇壞了。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外婆,還剩幾分鐘?”“外婆,好了嗎?”“外婆,熟了吧!”……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時間到!”不等外婆走向廚房,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筷。

糉子煮熟以後,糉葉顏色變深了,剝開墨綠的糉葉,只見金黃的米團裏鑲嵌着深紅的瑪瑙棗,紅,黃,綠三色互相映襯,十分豔麗誘人。咬一口真是軟軟糯糯,溜光爽滑,三口兩口吃掉一個,再來一個……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糉子,我們還有別的話動。這裏這一天家家門上掛上碧綠的艾草,菖蒲,灑黃酒,驅蚊蟲,以求端午平安。更有趣的是街上會有賣香袋的,小巧玲瓏還繡乎精緻的圖案,很是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我深深地期盼着,端午節的到來,因爲一年裏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糉子,吃到人們嘴裏,纔會有不同於往日的美味……

篇五: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爲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節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節奶奶總會給我們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對奶奶說:“我可以幫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準備好的糯米粉倒在一個大盤裏,然後一邊加開水一邊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點點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團,軟硬適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邊示範一邊叮囑……把芝麻和白糖攪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個個小球狀,然後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內,搓成圓形……

奶奶把水燒開,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圓溜溜的湯圓兒放進鍋裏,湯圓立刻沉入鍋底。奶奶用湯勺輕輕地攪動,防止湯圓粘在一起,然後蓋上玻璃鍋蓋,很快玻璃就有一層水蒸氣。過了幾分鐘,水又開了,“咕嚕咕嚕”冒着泡兒,從鍋縫中冒出許多水汽,一個個湯圓接二連三地浮上來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說“別急,讓它再煮熟一點兒。”大約過了5分鐘,奶奶用湯勺把那些在水裏打的滾的湯圓一個個的舀起來。看着大碗裏白白糯糯的湯圓,我垂涎欲滴。這時奶奶才說“可以吃熱乎乎的湯圓嘍!”我一聽馬上一陣風似的衝過去拿碗,用湯勺舀了滿滿一小碗湯圓。

我迫不及待地把湯圓舀入嘴中,哇!好燙!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層薄薄的皮,比軟綿綿的棉花糖還軟,真是嫩滑柔軟,香糯可口。輕輕一咬,你會感覺香噴噴,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嚥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讓人回味無窮,一大碗滾燙de湯圓,我五分鐘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歡湯圓兒,元宵節吃湯圓是願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吃了湯圓,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篇六: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說一說湖南的“年”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我的老家湖南也不例外。尤其是過年的時候,規矩特別多。

除夕的時候,一定要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整隻的清燉,最好是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要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

湖南人還有吃臘肉的習慣,不過與四川蒸臘肉不一樣,我們喜歡把它和香乾或是酸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有時候也會拿冬筍和它一起炒,這樣在鹹香外還有一種清鮮的感覺。

最重要的是年三十晚上的魚和雞千萬不能吃完,要餘下一點留着初一再吃,這是象徵着年年有餘、五穀豐登的意思。

吃完年夜飯,一家人要圍在一起烤火、看電視,等到過12點,要放鞭炮“迎新年”。我們稱之爲“坐田埂”,也就是大家說的“守歲”。迎完新年,這時纔可以去睡覺了,在北方,大年初一都有吃餃子的習慣,但是我們湖南人卻是吃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做法可是很複雜的,提前一天要把糯米泡上,中間還要換幾次水,泡好的水然後拿去蒸熟,蒸好後倒進盆裏晾涼,最後加上酒麴讓它發酵,過兩天,就可以聞到酒香飄飄了。我們是把甜酒和蛋還有紅棗一起來燒湯,聽老人說能增進食慾、有助消化,還可以提神解乏呢!

都說四川人吃辣厲害,孰不知辣椒卻是湘文化的圖騰,我們湘菜都說以辣子當頭,同時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脣齒留辣,回味良久!

其實我們的春節還有許多風俗值得去了解,如果你聽了我的介紹,想了解我的家鄉,隨時歡迎你來做客!

篇七: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中秋月餅

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節來臨的時間。等到了夜裏,月亮升起,中秋節纔算真正到來。

一輪黃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掛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時的月亮顯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顯明亮、耀眼。也難怪,古人對中秋月亮總是寄予無限的情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我們一家人搬着小椅子,來到樓下賞月,既然是中秋節,那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了。月餅的外形大多爲圓形的。一般表面都會印上各種精緻的圖案,可能是月餅的外表長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餅吧。

月餅的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還有各種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餅。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水果味的月餅,甜甜的月餅中又伴隨着水果的甘甜。能一邊欣賞着夜晚的美景,一邊吃着月餅,跟家人聊天,這種享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團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諺語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地,月餅也就成爲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現在,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篇八: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端午包糉子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包糉子、賽龍舟這些耳熟能詳的習俗了。端午節這天我就和媽媽一起包糉子。

首先,我把洗淨浸泡了幾個小時的糯米倒進一個大盆中,再加入適量的鹽和醬油翻拌均勻,再把糉葉折一下變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攥一把糯米均勻的鋪灑在糉葉裏,並逐層放入五花肉條和芋頭塊,最後蓋上一層糯米把餘下的糉葉摺好蓋上壓平整,用線把它五花大綁,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此時,媽媽已做好了一個糉子,看看媽媽的,再看看我的簡直是天壤之別。媽媽包的糉子像個金字塔,立在桌面上穩穩當當,而我的卻是又矮又胖,放在桌上就東倒西歪了。我尷尬地笑了。

我把它們一個個放入高壓鍋中,三十分鐘後一股糉葉的清香夾着肉和芋頭的香味飄出……我迫不及待地撿出一個,剪開繩子,顧不上燙,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軟軟糯糯,肉香撲鼻,入口即化,令人慾罷不能。一旁的媽媽笑眯眯地望着我:“慢點、慢點,別噎着……”

一時間,整間房子都散發着糉子獨有的香味。吃着這樣香噴噴的糉子,不禁讓我想起端午吃糉子的來歷……

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汨羅江後,人們爲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身體,怎麼就想到裹美味的糉子投江,讓魚兒吃糉子,別吃屈原的身體呢?那些魚兒真的會這麼聽話嗎?……不管怎樣,這代表了人們對屈原的愛護與尊敬。這是一個愛國偉人應得的尊重。時過境遷,端午吃糉子的習俗一直被人們傳承,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在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頌……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既有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又帶來了糉子這樣的美味。

篇九: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賽龍舟,敲鑼鼓

“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端午節的傳統活動。每到端午,我的家鄉——龍遊,也會舉辦別開生面的龍舟賽。

龍舟賽這一天,靈山江畔彩旗飛揚,比賽還未開始,江兩岸上觀看的人早已經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一艘艘仿龍造型的龍舟一字排開,每艘船上都有二十多位划槳手,一名擊鼓隊員。舟上各插着一面帥旗,每隊着裝各自統一,色彩繽紛。隊員們個個精神抖擻,陣勢雄偉,場面極爲壯觀!

爲了能擠進這密不透風的人羣,近距離觀看龍舟比賽,我也得費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行。在場的所有人都目不轉睛的盯着那蛟龍似的龍舟。隨着一聲發令槍響,一隻只五顏六色的龍舟猶如離弦的箭急馳而出。比賽開始了,鼓手坐在龍頭一邊敲鼓,一邊吹哨。條條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後。這種氣氛立刻傳染給了觀看的觀衆們,他們也都有勁地喊了起來。“加油!加油!”我也放開了嗓子加入到了啦啦隊的人羣中。這加油聲響徹雲霄,震得江面上也翻起了絲絲波浪,波浪拍擊到船板上時,發出“啪”的一聲脆響。濺起的無數細小的水花,彷彿也是在爲他們加油。隊員們都奮力划槳擊水,龍舟劃過後留下了層層漣漪……

此時,隊員們的汗水早已溼透了他們的短袖,但他們沒有絲毫分神,依然拼命地向前劃,真是“蛟龍劈波斬浪,勇士競逐龍王”啊!各隊龍爭虎鬥,進入到了白熱化,此時所有的龍舟好像脫了繮的野馬,快得令在場的人們都尖叫起來。爲了吶喊助威,敲鑼鼓的鼓手更加賣力的敲。“咚!咚!咚咚!咚咚咚!……嘿喲嘿喲!”吆喝聲鑼鼓聲連綿不斷,各個隊伍你追我趕,誰也不甘示弱。現在就連風哥哥也來吶喊助威,不斷的颳着風,此時所有的龍舟順風順水……你看!3號龍舟遙遙領先,但緊跟在後面的9號龍舟也不甘落後。只見9號龍舟上的隊員們齊心協力,奮力地划着槳拍擊水面,不一會兒就趕上了3號龍舟。超過了!超過了!9號排在第一啦!隊員們鬥志昂揚,奮力揮槳。

我專注地看着,幾乎跟龍舟融爲一體了,我真想上場助他們一臂之力,感受賽龍舟的“速度與激情”……衝線了!隊員們似乎忘記了整個世界,完全沉浸在龍舟大賽中,他們個個像飢餓的狼見了羊羔一樣向終點線衝去。還剩十米、八米、六米……一米……終點到了!全場人頓時沸騰起來。有議論聲,但更多的是歡呼聲。激動人心的歡呼聲把靈山江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篇十: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家鄉特有的味道

“去年元夜日,花市燈如晝”說的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小正月。在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所以人們也很重視。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篡權,周勃,陳平等人剷除呂氏勢力,擁劉恆爲漢文帝。由於解除呂氏宗族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文帝在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微服出宮以表紀念,因此,正月十五被文帝定爲元宵節…

從我記事起,每年的元宵節我都是在外婆家過的。外婆家的元宵節不是吃湯圓,而是每家每戶都會燉一大鍋特有的菜粥。這菜粥是用米、排骨、芋艿、玉米、雞肉、黑木耳等配料製成的。燒煮這菜粥的過程比較繁雜。每一年外婆都會早早的殺雞剁肉,清洗並準備做菜粥的配料。

準備工作完成後就是燒煮了。外婆把準備好的肉類先炒會兒,再放入泡過的大米和其它的配料。每次我都會眼巴巴的看着大鍋,時不時的問:“外婆好了沒?”外婆都會笑眯眯的說:“小饞貓,沒這麼快的,這粥要慢慢的燉才能好吃”。隨着鍋裏“咕嚕咕嚕”聲響起,香味也慢慢的溢開了。聞着這香味,我感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隨着外婆把最後一樣配料放入後,菜粥終於好了。我拿着碗,拿起勺子準備開吃了。這時外婆說:“先等會”,只見外婆先盛了一大碗出來放在一旁,然後脫掉罩衣,洗了手後,把先前盛出的粥放到祭祖臺,點上蠟燭和香,雙手合十,嘴裏輕輕唸叨,爲家裏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祈福。祭祖過後終於可以享受這美味的粥了。

我盛了一大碗粥,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勺粥往嘴裏塞――好燙啊!我一邊用手給嘴扇風,一邊享受着菜粥的美味――鹹香溢滿了整個口腔,玉米十分香甜,芋艿格外粘稠,簡直太好吃了!萬里還沒吃完,馬上就是:“再來一碗”。直到吃到肚子滾圓,我再也吃不下去,才捨得放下碗筷。

菜粥,是我家鄉特有的味道,也爲元宵節增加了一道獨特的風采!

篇十一: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往“年”

以往的年裏,鞭炮的響聲不絕於耳,人們走親訪友到處拜年,年味濃濃。然而今年,疫情讓熱鬧的年,沒有鞭炮聲,沒有拜年的人,甚至街上也人煙稀少,使得我更加懷念以往的“年”。

以往的年是熱鬧的,鞭炮聲“噼裏啪啦”地響個不停,紅紅的爆竹屑一堆堆的,火硝味滾滾。街坊鄰里見面都互道新年好。人們的臉上掛着喜慶的微笑,而地上的爆竹屑也映襯着喜慶……任何東西都帶着濃濃的年味。

正月走親訪友也是熱鬧的。人們不是請來客人到自家吃飯,就是留在親友家吃飯。中午是最令人喜悅的時刻。炊煙四起,高壓鍋裏壓着雞湯、鴨湯,電飯鍋裏散出香甜的米香,鍋裏炒着清爽的青菜。“嘩啦”一聲,是菜倒入熱鍋中的聲音,翻炒,撒鹽,使生澀的生青菜變成了美味的珍饈。家家戶戶都在燒菜,這兒的雞湯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魚香傳到了這一家。一時間肉香、雞湯香、飯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沒看到菜有多少樣,光聞聞味道就能讓人咽幾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圍着大圓桌吃飯,談天說地……說的都是喜慶的話。大人帶着小孩給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飲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中飯吃完後,主人們拿着紅豔豔的紅包,塞給小朋友。小朋友臉上掛笑,嘴上說不,故意推辭,而手卻緊緊的捏着紅包,最後還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總算是結束了,點燃煙花,讓它在夜空中綻放,是那麼寧靜、祥和。

我懷念以往的年的熱鬧……

篇十二: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媽媽的味道

每到正月十五時,我們都會賞花燈、猜燈謎、看煙花……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媽媽做的那一碗香噴噴的湯圓。湯圓又名沉浮子,它可是我的最愛。

廚房裏,媽媽正在準備包湯圓。我趴在媽媽旁邊“欣賞”着。只見媽媽把芝麻放進了磨盤裏,我這就搞不懂了:“媽媽,爲什麼不放進粉碎機裏呢?”媽媽笑了笑,說:“傻孩子,用手工碾磨出來的芝麻粉更香阿。”這又是爲什麼呢?可媽媽也答不上來。媽媽將磨好的芝麻粉和少許的芝麻和豬油攪拌均勻,搓成了一個個圓滾滾的小球,放進了冰箱。

媽媽將糯米粉用滾燙的開水和成一個大面團,麪糰不住地冒着熱氣。媽媽顧不上燙,將麪糰摘成一個個小劑子,每個小劑子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很是可愛。媽媽將小劑子揉圓,然後又將它壓扁,迅速舀一小勺芝麻餡,小心翼翼地把芝麻餡用麪糰起來……說也奇怪,那麼小的麪糰,要包那麼一勺的芝麻餡,忽然不會破。我好奇萬分。媽媽彷彿看出了我的心思:用開水和粉,粉揉透,絕不會破皮的。

最後一步就是等湯圓們在鍋中泡好“溫泉”啦。我站着一旁,看着湯圓在鍋中時沉時浮,我想這應該就是它有一個別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湯圓在鍋中轉來轉去,活像一羣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溫泉中嬉戲玩耍。

不一會兒,它們就浮上水來對“觀衆鞠躬謝幕”。媽媽連忙招呼我拿碗,盛出來吃。我連忙盛起一碗湯圓,一股樸實的芝麻香味撲鼻而來。我顧不上燙,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嗯,皮薄薄的,QQ彈彈,入口即化。裏邊的芝麻餡破皮而出,溢滿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極了!甜而不膩的芝麻香在舌尖上打轉,不一會兒便蔓延到了舌根,這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我一邊張着嘴巴呼氣,一邊直誇美味。媽媽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滿是溫暖:孩子,慢點別燙着別噎着……說着幫我盛了一碗放在一邊涼……

媽媽親手做的湯圓,有特別的味道,我想那種味道就叫家的味道。

篇十三: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看到國家滅亡,傷心不已,寫下絕筆之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悲忿的懷抱大石,毅然決然的跳下汨羅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投江殉國後,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並將糉子投放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爲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爲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

篇十四: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跨年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後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於大餐,倒是沒什麼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裏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麪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裏,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麪條,荷包蛋什麼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於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後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篇十五: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

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據說端午節包糉子原來是餵給水下的魚兒吃的。古時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們擔心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發明了糉子,每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做糉子投到江裏去。

在我們這,端午節前後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糉葉,不要枯黃的,也不要破損的。如若摘了這質量不好的糉葉,不僅味兒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們把糉葉包成一漏斗狀,倒進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鬆,然後用手捂緊。最後用繩子捆緊。如果不想吃如此單調的糉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紅豆之類的東西。奶奶總是把糉子放成一掛掛,放進鍋裏蒸。蒸好後,大家總會把自家的糉子分享給親近的鄰居、朋友。他人也會將自己家的糉子拿出幾掛,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小孩子則目不轉睛地盯看盤子中的糉子,此時的糉葉已經蒸得發黃了。把糉葉撕掉,糉子的糯香就漸漸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覺白糖的甜與糯米的軟盡在口腔中徘徊了。

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爲國爲民的人竟會跳江而死。於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連夜尋找已經了無音訊的屈原。纔有瞭如今的賽龍舟。

在我們這,還有賽龍舟等活動。曾經龍舟上是沒有龍頭和龍身上精緻的花紋的。但經過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龍舟看起來宏偉壯觀、美侖美奐。江上一條條的龍舟上坐着幾十號小夥子,他們整齊有序地排列着隊伍。小夥子們一個個眼神堅定,像是要大戰一場一般,整個隊伍流露出氣勢磅礴之感,彷彿只要他們大吼一聲,天都能震碎。場外人聲鼎沸,觀衆們吶喊助學金威……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本文地址:https://www.kdxzw.com/xxxz/liunianji/792983.html

  • 標籤: 單元 家鄉 風俗 下冊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六單元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字》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600字》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口袋寫作網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